《追寻风的足迹》参考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14
《追寻文明的足迹》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追寻文明的足迹》是“欣赏·评述”领域的一课内容。
它是继第11册《神州风采》——有关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一课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专题欣赏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的闪光足迹,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
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本课的编辑指导思想。
在本课学习中,需要师生搜集大量的资料,解答教材中的学习问题。
鉴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建议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同学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1)知道什么叫文化遗产,能说出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
(2)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
应会:(1)能够收集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初步认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2)能够运用美术知识制作宣传栏,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知识。
2隐性内容与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方法。
(2)学习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明足迹,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接纳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资料阅读、课上交流等途径,认识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较细致地了解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
(2)能够从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审美价值、社会影响、经典特征等方面,介绍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
难点:有步骤、有层次地介绍2处~3处文化遗产。
二、教学设计参考(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以自主学习为主)设计课前学习卡:1. 你所关注的建筑或雕塑在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属于哪个洲?试着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国家的位置。
2. 你知道它是哪一年建成的吗?离现在有多久呢?3. 从图片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4. 试着找找它的建筑或表现风格,与中国的有什么区别?通过大家分组自主学习,了解到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有许多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全人类的财富。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情况。
(2)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不同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明的发展轨迹。
(2)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
(3)利用比较研究法,探讨不同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全球观念,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3)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鼓励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第1课:人类文明的起源1. 导入:介绍文明的定义及其产生的条件。
2. 主体内容:讲述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文明起源。
3. 课堂讨论:分析这些文明产生的共同原因和各自的特点。
第2课:古代文明的繁荣1. 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
2. 主体内容:讲解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文明的繁荣时期。
3. 课堂讨论:比较这些文明在繁荣时期的成就和差异。
第3课:文明的碰撞与融合1. 导入:介绍文明之间的交流方式及其影响。
2. 主体内容:分析古代文明之间的战争、贸易和文化交流。
3. 课堂讨论:探讨文明碰撞与融合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用。
第4课:中世纪文明1. 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中世纪文明的特点。
2. 主体内容:讲述欧洲、伊斯兰世界和东亚的中世纪文明。
3. 课堂讨论:分析中世纪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第5课:近现代文明的发展1. 导入:介绍近现代文明的定义及其产生的背景。
2. 主体内容:讲解近现代欧洲文明以及美洲、亚洲的文明发展。
3. 课堂讨论:探讨近现代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明的发展轨迹。
2. 案例分析法:运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文明案例,深入剖析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
《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文明的发展是不断积累和演进的过程。
2. 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古代文明的代表: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2.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成就古代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成就古代文明的衰落和灭亡原因3. 第三课:中世纪文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伊斯兰文明的兴起和发展4. 第四课: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和主要思想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及其影响5. 第五课:现代文明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对文明的影响现代文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明的演进过程。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学生作业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对文明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追寻文明的足迹》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
3.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书籍。
4.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和文化网站、在线视频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3. 课程进度安排:第一课:文明的起源(2课时)第二课:古代文明的成就(2课时)第三课:中世纪文明(2课时)第四课: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2课时)第五课:现代文明的发展(2课时)剩余课时: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活动。
《追寻先辈足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伟大的先辈们的事迹和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先辈们的事迹,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先辈们的事迹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先辈们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2. 教学新课:讲解选取的先辈们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贡献。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先辈们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追寻先辈的足迹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追寻先辈的足迹。
2. 教学新课:讲解追寻先辈足迹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出一位先辈的事迹。
第三课时:先辈们的精神品质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先辈们的精神品质。
2. 教学新课:讲解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及其意义。
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先辈事迹,分析其精神品质。
第四课时:传承先辈精神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先辈精神。
2. 教学新课:讲解传承先辈精神的方式和途径。
3. 实践操作: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个传承先辈精神的计划。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思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学新课:讲解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辈们的事迹、精神品质以及追寻足迹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和计划制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整理的先辈事迹、传承计划等。
3. 小组评价: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先辈们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2. 资料:收集有关先辈们的事迹、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资料。
这个秋天,我们一起追寻的足迹(三)巧用素材,层层分解——听《角的认识》、《认识直角、画角》有感有人说,江湖上真正的高手在出招之前,对手已经感觉到了杀气。
最凌厉的招数除了剑法精妙之外,更是剑气的影射!延伸到教学“这片江湖”中,指的润雨细无声的教学智慧,有形中见无形,互相融合统一!——题记这几天,我和舒校长走进了二年级团队,聆听了两位“武林高手”王红霞老师和邵文荣老师关于“空间与几何”的《认识角》《认识直角、画直角》两节内容上有前后联系的课。
听完之后,大呼过瘾,截取几个片段和老师们一起分享:一、亲和地表达,到位地描述王红霞老师,人如其名:带着红霞般的笑脸穿梭于孩子之中;听王老师的语言,更是如阳光般温暖,如彩霞般灿烂。
王老师的《认识角》让孩子们经历了一场好玩又有趣的数学: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让大家带了一位学习上的好朋友,认识它吗?(三角尺)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个朋友3、现在你的小脑袋里,对角有什么印象?4、这些角看到我们206班的同学真守纪律,想跑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它们跑下来后,会是什么样的呢?5、老师还会变魔术呢(延伸电线两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改变呢?(用课件中的红角和蓝角再次说明)王老师生动富有感染力地语言,极大提高了孩子对“角的认识”的学习欲望。
为了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原型中抽象出“角”,为了让孩子体会角的大小变化与什么有关,王老师的引导又是那么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学生如沐春风,在王老师春风拂面似的引导下,”角”的建构浑然合一!邵文荣,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个老师!作为数学老师,他的课堂扎实、有效、严谨;作为一个朋友,他为人宽容、诚恳、稳重,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昨天听了邵老师的《认识直角》,感触颇多,至今我还在细细回味:由于课件原因,电脑版的“画直角”无法直接演示,于是邵老师说:“电脑版”出故障了,还是看我这个“真人版”的演示吧!学生笑了,随之眼神都转移到黑板上,落在老师的身上。
追寻风的足迹[足迹遍中华风范扬神州]朱德的一生,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革命历程紧密相连,血肉与共。
朱德从青少年时代起。
就抱着救国救民的夙愿,投笔从戎。
驰骋疆场。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创建人民的幸福生活,栉风沐雨,旰食霄衣,身经百战,履难蹈险,不屈不挠地奋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他不知辛劳,七十年风风雨雨,出生入死。
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立下了许多丰功伟绩,树立了巍巍丰碑,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民领袖。
三军总司令,元帅之首。
朱德1886年12月1日[冬月初六],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山下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生长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苦难深渊的年代。
他9岁这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2岁时,戊戌变法失败,一批维新救国的仁人志士惨遭杀害;1900年,朱德刚14岁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失败,火焚了圆明园,1901年以《辛丑条约》将“庚子赔款”的4亿5千万两白银的债务分摊在痛苦不堪的中国老百姓身上。
再加上外国列强的侵略掠夺,清廷的腐败黑暗,官吏差役的敲诈勒索。
地主豪绅的剥削、搜刮,逼得人民走投无路,无家可归,妻离子散。
特别是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人民饥饿,成群结队乞讨要饭,有时还遭到地主恶霸,官兵凶杀毒打。
血溅几十里远,哭喊声震天,朱德的家也不例外,大年除夕被威胁退佃、逼租、搬家。
在这惨无人睹的情况下,一家人在这除夕之夜骨肉分离,风餐露宿,而地主豪绅重演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
这些像重锤一样击打着少年朱德的心,使他的忧愤与日俱增,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报国、救国的意志。
朱德的这种心境,主要反映在他20岁那年(1905年)仪陇这穷乡僻壤的私塾满足不了朱德求学的欲望,于当年去了顺庆府中学堂学习。
1906年。
离别顺庆府中学堂时,曾赠与同窗好友的一首诗中写到:骊歌一典思无穷。
今古兴亡记忆中:污吏岂知清似水。
书生便应气如虹。
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转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