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3.83 MB
- 文档页数:30
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由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亲属关系和制度,其称谓体系也不同。
本文主要对汉语──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英语──世界上使用民族最多的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
北大中文系贾彦德教授把亲属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的是配偶关系,随着配偶关系而来的是生育关系,随着生育关系而来的则是同胞关系。
本文将亲属称谓关系分成血亲和姻亲两种。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分法,比较典型的是将它分成四种,即: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姻亲亲属称谓和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
本文的血亲包含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至于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与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说明时才在相应的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前加“继”“养”等字,如:继父、养子等。
本文不再单独列出分析。
另外参考贾彦德教授的亲等计算法,根据亲疏分为四层(本文只对三代以内的汉英亲属词进行对比,三代以外不属于常用词,本文不作对比,下同)。
见表一:表一(一)亲属称谓制不同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所有的亲属制度分为描述制(descriptive system)和分类制(classification system)两种。
而莫德克又在此基础上把人类成千种语言中所反映的全部亲属称谓制度分成六种类型:爱斯基摩制(Eskimo kin terminology)、夏威夷制(Hawaiian kin terminology)、易洛魁制(Iroquois kin terminology)、奥马哈制(Omaha kin terminology)、克劳制(Grow kin terminology)和苏丹制(Sudanese kin terminology)。
本文要分析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属于描述制,即一个人的母亲的兄弟与父亲的兄弟有区分,母亲的姐妹也与父亲的姐妹有区分,每个堂亲互相都有区分,堂表亲与同胞兄弟姐妹也有区分,这种亲属称谓制很少见。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懂得在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禁忌语。
2、通过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提高交际能力,了解一些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区分并运用称谓语中的谦称和敬称,探究中华民族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禁忌语,探究语言的发展变化,恰当运用语言。
教学方法:交流学习,梳理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梳理探究1、称谓语(谦称和敬称)(1)学生举出事例,教师补充说明,引导学生梳理谦称与敬称。
(2)寻找规律,总结便于记忆的方法。
(3)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运用。
(4)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称谓语产生较多的原因。
2、禁忌语(1)学生自读语文教材《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中有关禁忌语的内容。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生活中的禁忌语,教师补充说明。
(3)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开禁忌语。
(4)练习三、总结归纳1、方法小结:(1)称谓语:称谓有敬谦,一叫乐开怀。
(2)禁忌语:说话分轻重,好事连连看。
(3)委婉语:妙语巧逆转,觅得天地宽。
2、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请勿践踏,违者罚款”等这些警示牌看了之后让人望而却步,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样硬邦邦的词语少了,草地上的标语换成了“小草含羞笑,请君勿打扰”,“芳草如茵,脚底留青”等,这样极具人性化的委婉语为小草赋予了更丰富的生命色彩,你还能想到哪些委婉的警示语呢?试举两例。
2、课下交流: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呢?一、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首先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
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如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
有些称谓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王”等。
称谓词从它们的交际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以下九个层次: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
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它们在使用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
敬辞谦辞——交际中的语言运用第一篇:敬辞谦辞——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懂得在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委婉语。
2、通过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提高交际能力,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学习重点:1、了解说话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婉言”说话的场合、作用、方法。
主要内容:一、称谓语(1).亲属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家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A。
“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B。
另外还可用“犬子”、“小女”“足下”等表示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