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ppt课件(上课用)3 北京版
- 格式:ppt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30
北京版必修五高三语文课件:华威先生
导读:本文北京版必修五高三语文课件:华威先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威先生一、快速浏下面的材料,用笔画勾画重要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天翼,原名张元定,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
中国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文学家,儿童文学作家。
他善用轻松明快的笔调,讽刺与幽默的手法暴露和讽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罪恶。
是左联时期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讽刺作家。
代表作有《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
《华威先生》发表于1938年4月16日。
本站课件均从网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并积极上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普通下载。
《华威先生》教案《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的教时。
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
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改理念的落实。
第一节,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2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
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3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4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个-----)第二节,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
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的原因和目的。
(“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2年第10期)从上的的效果而言,如此安排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反响较好。
故在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得到各位同行专家的指正。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6《华威先生》教案北京版必修5《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课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课的教时。
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
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课改理念的落实。
第一节课,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 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2. 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
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3. 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4. 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5个-----)第二节课,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
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文章的原因和目的。
(“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从上的课的效果而言,如此安排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反响较好。
《华威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基本理解文章内容,领会讽刺手法让部分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华威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参考作者个人资料:张天翼(1906~1985)祖籍湖南湘乡,现当代作家,早年当过小职员、记者和职员。
1929年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上发表小说。
抗战初期,张天翼发表了《速写三篇》,其中一篇就是《华威先生》,发表与1938年4月16日。
参考写作背景:《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二、质疑交流“忙”:结合课文,谈谈从哪些文句中可以感受到华威先生的“忙”。
二、了解“华威先生”鲜明的个性。
1、假和空在抗战这种严峻的环境中,华威先生整天忙碌,却不做任何实事。
他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更要“忙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不做实事,只尚空谈的作风,是有其久远的文化渊源的。
2、有极强的权力欲华威先生隐藏在假和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权力欲。
方方面面他都要插手,都要占主导地位。
权力欲掩藏他生活和内心的空虚。
他是靠权力来证明他生存的意义。
没有他开会、讲话的权力,他的存在仿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虚伪华威先生努力作出谦和、民主的样子,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但实际上却很霸道。
开会时他“很客气地坐在一个角落,离主席的位子顶远的一角。
他不大肯当主席。
”但是他却“推举主席”,而且“拍几下手板”就霸道地决定了。
他口上说自己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但实际上晚上经常喝得大醉而归。
他装扮成对年轻人慈祥的长者,总是谆谆教诲,可是一旦不如他的意,就大骂“混蛋”。
4、媚上欺下华威先生对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华威先生》同步练习一. 本周教学内容:《华威先生》二. 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中“自相矛盾”、“夸张”等讽刺手法。
2. 感受华威先生这类丑恶的人群是可笑的,令人憎恶的。
三. 教学重点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分析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四. 教学过程1. 关于作者和背景介绍:张天翼(1906—1985),现代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张元定,号一之,曾用笔名张无诤、铁池翰、哈迷蚩等。
湖南湘乡人。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移行》等12部,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一年》《在城市里》《齿轮》等5部。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以讽刺与幽默见长。
儿童文学作品有《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罗文应的故事》等,语言生动,符合儿童心理,寓教育意义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中。
现有《张天翼小说选》《张天翼文集》(10卷)问世。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
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了。
他是真的在关心抗战组织的发展吗?不,他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罢了,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思考一下,这样一个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2. 本文涉及的典型环境明确:抗日战争时期。
3. 本文介绍了华威先生的哪几件典型事件明确:难民救济会……通俗文艺研究会……文化界抗战总会……战时保婴会……日本问题座谈会……4. 华威先生的外在贯穿性动作明确:“忙”。
5. 华威先生忙碌的内容明确:开会、抗战——“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
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6. 文章列举了华威先生开的哪几个会议?他的表现有何异同?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会议表现的不同性格特征难民救济会(详)第17段;“很客气…当主席”“推举主席”“拍几下手板”;粗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边抽烟一边讲话;“把帽子…出去”旁若无人;对别人提出的困难“唔…”;对年轻人“冷冷地…”不理不睬。
华威先生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虚伪、庸俗、包而不办、欺骗民众、抢夺领导权、国民党忠实的鹰犬、抗战运动的破坏分子。
)了解小说中“自相矛盾”、“夸张”等讽刺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收集资料,制作自学卡片等步骤,从而使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一份学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华威先生这类丑恶的人群是可笑的,令人憎恶的。
课前准备:学生:1、通过注悟方式研读课文。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者个人资料,写作时代背景,作者自己创作回顾和反思。
)3、完成三、四张自学卡片a、所收集信息的汇编。
b、质疑问题记录c、研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注悟,选自己感受较深、有自己独特理解的注悟,择其要点制成卡片内容中的一部分。
教师:阅读学生的自学卡片,略加批注修改,并做相关整理记录。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信息交流1、师:今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张天翼先生为我们创造的一个艺术典型人物——华威先生,课前请同学们做了学案的前期准备工作,初步注悟课文,研读文章,收集资料,制作了自学卡片。
同学们收集的那么多资料,老师都一一学习了,现在请大家先简要介绍一下你们已掌握的这些资料。
2、学生反馈参考作者个人资料:张天翼(1906~1985)祖籍湖南湘乡,现当代作家,早年当过小职员、记者和职员。
1929年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上发表小说。
抗战初期,张天翼发表了《速写三篇》,其中一篇就是《华威先生》,发表与1938年4月16日。
参考写作背景:《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师:看来这些资料搜索途径多是来自于以下几个网站……都有用!有的帮助你了解张天翼先生,有的帮助你了解文章的出处。
九年级语文《华威先生》人教四年制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华威先生》二. 本周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 以阅读分析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 从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人手,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三.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华威先生这个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简约、洗练的讽刺艺术手法。
四. 知识分析:《华威先生》1. 作者:张天翼(1906~1985),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元定,号一之,笔名还有张无诤、铁池翰。
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
读北京大学预科时,接受马列主义,1929年在鲁迅关怀下开始发表新文学作品。
他对社会生活多有接触,厌恶社会的虚伪、庸俗和倾轧,本人又有很强的喜剧悟性和讽刺才能,因此,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讽刺色彩。
代表作为《包氏父子》、《华威先生》,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也深受小读者喜爱。
2. 作品时代背景:“七七事变”后,大批文人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张天翼也回到湖南,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
当时,一般的作者正忙于表现抗战的光明,但张天翼却独具慧眼,以他对中国文化界和官僚阶层的长期观察,加上他在抗战热情的激发下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看到了抗日运动中的阴暗面,冷然揭露出了抗战中的破坏分子、投机分子和颓废分子。
这三种人的形象分别成文,后收入他的短篇小说集《速写三篇》里。
其中,华威先生就是抗战破坏分子的代表形象。
3.(1)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嗳挟撮牵舔瞅(2)解释下列词语。
转弯抹角: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引申为以见解的方式做某事或谈论某事。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稍为:稍微。
救亡:拯救祖国的危亡。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4. 华威先生的形象:在抗战这种严峻的环境中,华威先生整天忙碌,却不做任何实事,华威先生隐藏在假和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权力欲,他努力作出谦和、民主的样子,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但实际上却很霸道,他对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