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
- 格式:pps
- 大小:8.82 MB
- 文档页数:156
如何避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包括肾脏、膀胱、尿道等部位。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如何避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下面从饮食、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等方面给大家介绍几点建议。
一、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首先,要注意饮水,多喝水可以有效地促进体内废物的代谢和排泄,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缓解肾脏对尿液的浓缩,预防尿结石和感染等问题。
其次,要注意膳食的平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减少高脂、高糖、高蛋白、高盐等食物的摄入,防止肾脏过度负担。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长时间吃咸味重、自制的醃制品等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并容易导致肾脏功能异常。
二、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的关键。
首先,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睡眠不足会导致体内废物排泄减缓,容易引发泌尿系统疾病。
其次,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憋尿,及时排空膀胱,保持外阴干燥清洁,避免细菌感染。
此外,要适度运动,保持体重适中,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保持一个姿势不动,这些都会对泌尿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三、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身体健康是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要了解自身疾病史,及时进行体检,早期发现慢性和急性泌尿系统疾病。
其次,要戒烟限酒,戒烟可以减少尿路感染和肾脏疾病等不良影响,而过度饮酒则易导致膀胱癌等疾病。
最后,要适度服用药物,不滥用药物,因为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长期服用会对肾脏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预防泌尿系统疾病需要我们平日里多加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身体健康,像多喝水适度运动等,都有助于预防泌尿系统疾病发生。
只有在生活中时刻注意这些问题,才能健康度过每一天。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一、名词解释1、少尿:2。
多尿:3、无尿:4.急性肾功能衰竭:5.肾病综合症:6、尿路感染:二、填空题1、婴儿输尿管相对 ,弯曲度,易被,因此容易造成与、2.个别新生儿尿液放置后有棕红色沉淀就是因结晶、正常乳幼儿在寒冷时放置后可有乳白色沉淀就是因为尿中有、3。
急性肾炎典型病例得临床特点就是 ,、三大表现,其中以最多见。
4。
急性肾炎重症病例得临床表现就是、、、5、急性肾炎起病内不论病情轻重均应卧床休息,一旦、、,即可逐渐下床活动或户外散步。
6.急性肾炎早期饮食应注意、、限制,可给、饮食。
7。
目前小儿急性肾炎主要得死亡原因就是。
8。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分为、、三型。
其中最多见得就是。
9.单纯肾病综合征典型得临床表现就是、、、。
10。
肾病综合征得最多见得并发症就是。
11.肾病综合征并发电解质紊乱就是、、。
12.新生儿尿路感染途径多由所致,临床表现症状轻重不等,多以症状为主。
13。
小儿尿路感染治疗得关键在、、、、。
14、肾病综合征预防接种应推迟到肾病完全缓解后进行。
15、就是肾病患儿最常见得合并症,死亡原因与复发诱因。
16、肾病综合征用激素治疗隔日清晨顿服得目得就是、、17。
肾病综合征患儿使用环磷酰胺一旦白细胞降至以下,或出现即应立即停药。
18、肾病综合征患儿使用左旋咪唑得目得就是、19、急性肾炎肉眼血尿于内消失,镜下血尿内消失、20.尿路感染时多饮水得目得、、。
21、新鲜尿液离心后检查沉渣,正常者红细胞个/高倍视野,白细胞个/高倍视野。
三、判断题(对得在后面括号里打“√”号,错得打“×"号)1、半岁内得婴儿,肾脏得滤过。
浓缩、重吸收与排泄功能均较差,易发生水盐电解质紊乱与代谢性酸中毒。
( ) 2.学龄儿童一昼夜尿量<300ml即为少尿。
( )3.一昼夜尿量少于100ml即为无尿。
( )4.除新生儿外,正常小儿尿中不应有蛋白尿及管型尿。
( )5.急性肾炎就是一种链球菌感染后得化脓性疾病、( ) 6。
泌尿系统感染科普知识泌尿系统感染是泌尿外科很常见的一种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泌尿感染一旦患发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同时时刻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下面聊一聊泌尿系统感染的相关知识。
一、泌尿系统感染病因1、生理结构原因:女性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几率高,和女性尿道的解剖结构有很大关系,和男性比起来,女性的尿道短而宽,且还挨着肛门,很容易被大量的细菌包围,稍擦拭不慎就易发生感染,另外女性的外阴部容易出汗,从而易导致阴部潮湿,这样也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
2、不注意卫生:像女性在经期或在性生活中不注意卫生,就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如在经期身体相对虚弱,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都会下降,这时如果不及时更换卫生巾,就易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因此女性在月经期间及性生活后没及时做好清洁工作,都是容易让细菌长驱直入,向泌尿系统入侵而引起感染的。
3、孕期防护不当:女性在孕期也是很容易导致细菌入侵的,因为女性怀孕后,体内激素会发生变化,身体的各个脏器也会作出调整,其中子宫变化最大,慢慢增大的子宫会压迫到邻近的器官,如膀胱和输尿管,从而可导致输尿管蠕动变慢,为细菌制造了舒适的温床,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发生。
4、憋尿:女性如果经常不喝水,或是常憋尿的话,也是容易把泌尿系统憋出病来的,所以建议大家平时要多喝水,避免憋尿,排尿是人体的生理需求,且在排尿过程中还可以冲刷尿道,排出细菌,如长时间憋尿的话,就会导致细菌滋生,从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5、水分不足:人体喝水过少,导致身体水分不足,会减少排尿的频率,从而增加细菌停留在膀胱或尿道内的时间,细菌会在这些地方开始繁殖,严重的话会形成感染。
6、逆行性细菌感染:肛门一带的细菌,很容易经由尿道逆行到膀胱,停留在泌尿道内,造成感染。
先天性泌尿道构造异常,如输尿管、膀胱逆流也会造成这种情况。
二、泌尿系统感染危害1、造成男性不育:男性一旦出现尿路感染疾病,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那么就会导致尿道狭窄和射精功能障碍,这样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拍年困难等现象,同时也会影响男性射精,出现射精障碍,从而导致不育。
泌尿外科基础知识
泌尿外科是医学领域中专门负责泌尿系统疾病的学科。
该学科所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以及男性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
以下是泌尿外科的一些基础知识:
1.泌尿系统的组成: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
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形成尿液,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常见疾病: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包括尿路感染、尿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肾癌、
肾母细胞瘤等。
3.诊断方法:泌尿外科医生通常会采用一系列的诊断方法来确定患者的病情,包括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如尿液分析、血液检查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内窥镜检查(如膀胱镜、输尿管镜等)。
4.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泌尿外科医生会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这可能包括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5.预防保健:泌尿外科医生强调预防保健的重要性,建议人们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均衡
饮食,避免长时间久坐,以及定期进行体检。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的组织学结构: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血管球:20-40个盘曲
毛细血管袢
肾球囊Bowmans capsule:脏层上皮细胞
壁层上皮细胞
肾小球包括血管球和肾球囊:血管球毛细血管壁为滤过膜(filtering membrane):
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Endothelium):
胞体布满70-100nm窗孔,呈不连
续状。
细胞表面含大量带负电荷
唾液酸糖蛋白
◆基底膜(GBM):
Ⅳ型胶原、LN、硫酸、肝素、FN、内动蛋白等。
◆脏层上皮细胞(Visceral epitheliam):
胞体伸出足突,细胞表面含一层带
负电荷唾液酸糖蛋白。
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将毛细血管袢联系在一起有收缩、吞噬、分泌细胞因子功能,
肾小球血管系膜: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和尿路的病变,包括:
1.炎症:如肾小球肾炎、肾结核、
肾盂肾炎……
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肾硬化
3.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性肾硬化
4.中毒性疾病:如汞中毒、磺胺等
药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5.尿路阻塞:泌尿道结石等
6.先天畸形:多囊肾、马蹄肾等
7.遗传性疾病
8.肿瘤:如肾细胞癌、膀胱移行细胞
癌等。
本章主要介绍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肾、膀胱的常见肿瘤。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肾小球肾炎是指原发性以肾小球损伤
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炎症。
临床主要表现:尿的改变(尿质、量),水肿,高血压等。
分类:
原发性:原发病变在肾小球
继发性: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中出现
的肾小球病变,如红斑狼疮、
过敏性紫癜、高血压、糖尿
病等。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理研究表明大多数是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其中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超敏反应是最常见的因素。
相关抗原:
内源性抗原:
肾小球性抗原:肾小球基底膜(层粘蛋白)抗原,足细胞的足突抗原,内皮细胞膜抗原,系膜细胞膜抗原等。
非肾小球性抗原:机体的DNA、核抗原、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甲状
腺球蛋白等。
外源性抗原:病原体成分(细菌、病
毒、寄生虫、真菌、螺旋体
等),药物,外源性凝集素,
异种血清等
致病机制:
①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②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③其他: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细胞免疫、补体激活等,
④细胞产生、血浆存在的炎
症介质→→肾小球损伤。
主要通过下列两种方式致病:
(一)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in situ immune complex deposition)(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Ab+Ag(肾小球性、植入肾小球)→→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和Heymann肾炎
两个动物模型反映了原位免疫复合
物形成的机制和特点。
1.抗肾小球基膜肾炎(anti-GBM-GN)Masuqi肾炎:
用大鼠肾皮质匀浆免疫兔后获取抗大鼠肾组织的抗体。
将该抗体给健康大鼠注射后,抗体与大鼠GBM成分反应,引起肾炎。
免疫荧光显示沿基底膜有密集抗体沉着,形成抗GBM肾炎特征性的连续线性荧光。
抗GBM肾炎在人类肾炎中占比例不到5%。
GBM抗原成分为Ⅳ型胶原链羧基端非胶原区(NC1)
α
3
2.Heymann肾炎
(实验性大鼠的Heymann肾炎):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刷毛缘Ag→免疫
大鼠→Ab Ab注入大鼠→与人膜性肾
小球肾炎相似的肾小球改变
现已证实:
Heymann Ag (330KDmegalin糖蛋白)+44KD受体相关蛋白→→抗原复合物
该抗原复合物位于脏层上皮细胞的基底侧抗体与细胞膜的抗原结合,形成典型的上皮下沉积物→引起GN。
电镜显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显示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3)抗体与种植抗原反应:
非肾小球Ag+肾小球成分反应
→→植入肾小球Ab+种植Ag→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GN
种植抗原种类:带正电荷蛋白质、
DNA、细菌产物、聚合IgG、免疫
复合物、病毒、寄生虫产物、药
物等。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内、外源性可溶性Ag(DNA、肿瘤
抗原;感染产物,异种蛋白等)+Ab→→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
肾小球损伤(Ⅲ型超敏反应)。
影响因素:
①复合物分子大小
②所携带的电荷
③其他(肾小球血液动力学、系膜
细胞的功能、滤过膜电荷等)。
电镜:肾小球内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物质沉积。
沉积部位:内皮C与基底膜之间:
含阴离子复合物不易通过BM。
基底膜与足细胞之间:
含阳离子复合物可穿过BM。
系膜区:电荷中性复合物。
免疫荧光:显示沿基底膜或在系膜
区出现颗粒状荧光
结局:
①Ag为一过性,复合物可被吞噬
细胞吞噬降解,炎症随之消退。
②大量抗原持续存在,免疫复合
物不断形成沉积,引起慢性膜
性增生性肾炎。
(三)抗肾小球细胞的抗体
有的肾炎病变中未发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而是抗肾小球细胞抗体,引起细胞损伤起主要作用。
抗体+肾小球细胞的抗原成分→抗体依赖细胞毒反应或其他机制→
诱发病变
抗系膜细胞抗原的抗体→系膜溶解→系膜细胞增生
抗内皮细胞抗原的抗体→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
抗脏层上皮细胞糖蛋白的抗体→蛋白尿
(四)细胞免疫
许多证据表明致敏T淋巴细胞也可引起肾小球损伤。
某些类型的肾炎由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如轻微病变型肾炎。
(五)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个别类型肾小球肾炎由此引起
(六)肾小球损伤的炎症介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T淋巴细胞
→炎症介质→肾小球损伤→症状。
炎症介质:细胞性、大分子可溶性活性
物质两大类
1.细胞性介质:嗜中性粒细胞、单
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血管系膜细胞、血小板→→蛋白
酶、氧自由基、花生四烯酸产物、NO、PG、细胞因子等
2.可溶性介质:补体成分、趋化性
细胞因子、花生酸衍生物、生长
因子、凝血系统、NO、内皮素。
二、基本病变
包括炎症病变和免疫反应病变。
(一)增生性病变
肾小球中任何细胞、基质都可以增生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系膜细胞明显增生时→ 可导致毛细血管
腔狭窄甚至闭塞
2.肾小球的上皮细胞(主为壁层上
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或环形体
3.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4.血管系膜基质增多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系膜细胞肿胀(早期)→严重毛细血管壁可局灶或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
(二)变质性病变
2.脏层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发生空
泡变性
3.晚期肾小球纤维化最终导致透明
变性和肾小球硬化(玻璃样变)
(三)渗出性病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
强→渗出
血浆蛋白、纤维蛋白毛细血管袢中性粒细胞渗出到血管系膜RBC
肾小囊
淋巴C、单核巨噬C肾间质
(四)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原位
形成or沉积。
电镜:●电子致密沉积物(免疫复
合物)沉积的部位不同,
●可沉积在上皮细胞下基底膜
表面、基底膜内、基底膜与
内皮细胞之间、血管系膜区,
●上皮下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处脏
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
免疫荧光:呈颗粒状或线状荧光。
三、临床表现分型
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分型
类型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质、少尿、水
肿、高血压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急性肾炎综合征,并快速
合征进展为肾衰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3.5g/天)、
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
严重水肿、高脂血症
无症状血尿、蛋白尿无明显症状、轻度蛋白尿、
肉眼或镜下血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
血压、贫血、慢性肾功不全、
氮质血症、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