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寇氏族谱序言

寇氏族谱序言

寇氏族谱序言
寇氏族谱序言

寇氏族谱序言

————————————————————————————————作者: ————————————————————————————————日期:

?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国有史,省有乘,县有志,家有谱,皆明史明宗之举。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县之有志也”,谱记一姓之渊源,志叙一方之全史,史载一国之兴衰,缺一不可。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系所生以尚嫡,序长幼以尚齿,列像赞以尚思。宗谱如实地记载了宗族的起源、流派的盛衰变迁、祖先的功名业绩,是一部诏示后人,流芳百世,亲族传家之宝。中华民族自古重家族血缘,每个家族成员都按字派(辈)命名,虽历经多年,又或远隔万水千山,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家谱论出辈分高下或亲疏,可以说,没有家族史,就没有细致入微的国家史和文明史,有鉴于此,历代都提倡修家谱。升平盛世,修志续谱,以寻根聚族访祖,知先祖之渊源,融血脉之亲情,求和谐之发展,追先辈之美德,承祖宗之遗风,集宗族之芳名,以兴国家之念,光大前人业绩,忠诚赤心为国,善良正直为人,勤奋开拓创业,传胥氏之清史。自古以来,为国尽忠,为人尽孝,乃炎黄子孙之美德;缅怀先祖,承前启后,光宗耀祖,逐辈延续,乃立世为人之根本。为继承先辈之事业,弘扬家族之传统,使后世崇尚列祖列宗,并佳行懿德,故续修《胥氏宗谱》。 九江原《胥氏宗谱》(民国以前编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遭焚毁,虽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忆补修,但记载的历史不全,脉络不清,缺漏甚多,很不完备,身为胥氏略有文化之子孙,我心有不安。修祠续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虽久有重修完善宗谱之心,奈资料残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戊子(2008)年冬,丰城、进贤诸支宗亲力邀修谱,九江族人共商大计,并前往进贤麻山,合议与江西胥氏进贤的麻山上、麻山中、麻山下、白墟乡麻山胥家、高子岭、湾头、濠上、丰城的白土、廖墩、闵桥、筱塘中保、铁路鸥冈、杜市星桥、小桥、印山等支同修宗谱事宜。逢此良机,在族人立荣、立森、立柱、立章、德明、德清等努力下,多方寻找资料文献,积极筹措修谱资金,寻先人古迹,觅典籍史记,查族谱碑记,实现了九江与丰城宗谱对接,使九江胥氏宗族的历史向前延伸到春秋时期。 追踪溯源,胥姓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原始初民时代,有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燧人氏女儿“华胥氏”生伏羲,开创华夏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公元前6477年至前6352年有伏义、娍义、肆杤、归纹、伏秧五位帝王为“赫胥氏”,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四川盐亭射洪县馆光绪六年庚辰编制《胥氏宗谱》序言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胥姓最早应由“华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因岁月流失,沧海桑田,历史衍进及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史实已难以考证。 据我族先贤记载和考证,九江胥氏起于风姓,出于姬姓,始自春秋时期晋国曲沃桓叔姬成师第七子姬伋。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出现了公室与贵族长期的权利斗争,当时,晋国第九君晋穆侯生有姬仇和姬成师二子,晋穆侯死,晋穆侯之弟晋殇叔篡位,四年后,太子姬仇杀掉晋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45年,晋文侯之子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姬成师(公元前802~前731年)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姬成师号曲沃恒叔,桓叔分封子姓,功臣共十八族,其第七子姬伋列为公族之一,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授姓胥,为胥伋,乃胥氏肇姓之始祖。【桓叔姬成师出生于周宣王姬静时,亦有说胥氏出自周宣王姬静支子,即周幽王异母弟,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镐京,杀幽王,太子姬宜臼即位,号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胥祖年幼,无奈朝中诸侯,迁山东琅琊定居,易姬为胥姓】伋公在蒲地做诸侯,其孙胥懿为蒲邑长,懿公之孙胥臣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晋楚的城濮决战中虎皮蒙马建奇功,官拜司空,胥氏遂显赫于晋国。公元前614年,秦晋两国交战,臣公之子胥甲因贻误军机被削官爵到卫国,甲公之子胥克被起用,晋厉公时,克公之子胥童拜为卿,童公与权臣栾书等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吴越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姓氏,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钱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钱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彭城郡(今徐州市),江苏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浙江吴兴郡(今江苏宜兴一带)。因政治原因(吴越国纳土归宋,助力中华一统)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实际上按人数排名是当时的第四十大姓。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由彭姓演变而来,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今江苏徐州一带),至于关中钱姓则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如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任命为御史大夫,因此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钱姓起源一、源于有熊氏,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之裔孙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mi)等地,

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籛”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铿氏。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二、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回、苗、壮、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纳西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三、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张氏家谱序言篇1 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 1 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 2 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继承祖德

全国张氏字辈总汇

全国张氏字辈总汇(欢迎各地宗亲留言补充) 河南河南省濮阳县海通乡沙窝村张氏字辈:国永崇文友增廷新金玉庆宗延典嘉传续贤昌福泽兆茂华太呈祥。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漆林冲张氏字辈: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宗恩德厚绵远世泽长光明富贵显贤才耀华堂。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庄张氏家乘:逊志时敏,义修厥德,允怀于兹,绵延家泽。河南省鹿邑县城南王皮溜镇南张楼张氏字辈: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嘉升。河南省鹿邑县城北涡北镇张氏字辈:中韦思正广祖德玉善振家兴。河南浮戏山张氏字辈:文布永士俊其如辰广有鸿业仁义忠信。河南商丘(归德府)张柿园:合凤学昌运,文耀武威兴,盛景开元起,勤奋伟业成,齐心继祖志,忠孝定作宗。河南封丘张氏字辈:玉公之景国恩家庆。河南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曰维元成玉,国正传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兴,中华业鼎盛,浩瀚普大统,祖荣千古继,万秋培杰英。河南方城博望张氏字辈(清张玉迁居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开始沿用该字辈直至现在):玉荣伟龙火,万(慎德百书)元(春存天琴)文堂成,远希第克中,辉邦应运廷,家和义泽丰,光明兆亚东,庆景祥齐贤,方正延河青。河南社旗县晋庄镇张氏字辈:成合中文宗。河南邓州市刘集镇郑赵集村张氏字辈:

景春耀先祖清平万世昌。河南张氏:志国守绍。浙江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福建福建张氏字辈:龙章凤誉,诗礼传家,敦宗正学,道德启发,克绳祖武,万载荣华。福建上杭化孙公字辈排行:衍系肇青阳,云礽庆泽长;周时昭孝友,汉代显匡勷;先德从兹盛,嗣裔自是良;宁馨徵燕梦,聪姿羡凤翔;能文推本立.圣学美廷祥;道以两铭着,名因万选扬;王猷资黼黻宸眷宠辉煌;淑慎旌珂理,丰仪表曲江;

山东莱芜胡氏族谱

胡,国姓也。周步克商,得舜之后胡公满,妻以太姬,封之于陈与杞、宋,并备三恪。胡氏其为大孝虞帝之胄乎! 明德之后必有达人。汉之胡建,晋之胡奋、胡威,唐之胡证,以及宋元明间之胡沙补、胡秖(祗)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仆难数,皆彪炳于史册,为后世景仰,而尤莫盛于赵宋一代。注述则胡安国、胡仲仁父子,儒林则胡且、胡紘、胡斌,忠义则胡鹿老,隐逸则胡宪。其尤卓卓者胡铨《抗议斩伦桧主和》一疏,震惊朝野,以扶千秋之正气。湖州教授胡公瑗,创立经义、治事斋,分课教授,游其门者,人皆不问而知为胡公瑗之弟子,以开中外学校设科之祖。 燕天倡后。故胡氏遗育,殆遍区域。至传忠公,始自明洪步则由冀州枣强迁莱,居铜冶店庄。迁莱后之世系族处,已详于胡氏林茔碑各志及谱牒中,不赘。 夫中华自伏羲氏一画开天,神圣迭诞,创制显庸,一切表现,罔非根本人生性真之流露,此纲常伦理,虽同此生民之秉彝,乃浃洽于华夏人心,沿成为我中华数千年来独有之国粹,而非异域所可企。自海禁宏开,五种杂处,夷风丕变。耻道德,斩彝伦,甚至废姓绝氏,以同群鸟兽。为标新领异之争趋,谁复念及本支百世之引替?天道好还,无往不复。近几年来,无姓不谱,无谱不修,根本是务。固有思存即此,报本追远之一,几亦足证我中华民族决能维系万世于不替。 胡氏自明则迁莱,历年已五百余,传世已二十几。前生员肇基公曾据所见闻创谱。草本不备,且亦不存。胡君致训者,同纵堂侄兴文君,慨胡系之未谱,谓明明同宗共祖,一脉之血统,反如秦人之视越人,欣戚弗关,哀庆不闻。且木究何本,水究何源,浑浑莫辨,人之痛心,孰再逾此?爰提纲挈领于毫无可措手之谱牒,力创斯举,并谱首列创修谱诸君。或督倡,或誊录,或摩挲古碑姓字,或考询邻村父 惟其氏系稍未的确,概拒弗录。爰将根据凿凿、毫无含混之本族,条分缕析,刊印成册,分藏各支,以立将来续修之基础。此达孝之举动,洵堪与前代胡氏朗朗诸贤豪相辉映,而无愧为大孝虞帝之胄也!夫是为序。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巳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子仲

张氏家谱字辈

张氏家谱字辈 2011-03-25 21:08 张氏家谱字辈 1.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摘自《张氏族谱》) 2.摘自: 《张氏三修族谱》民国13年孝友堂43册(派语: 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xx昭宗道 新增派语: 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xx哲 xxxxxx通谱合派语: 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摘自: 江西赣洲《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八修族谱》不分卷张士元等主修民国38年9册派语: 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傅名扬。 4 .摘自: 《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派语 族间尚有派行: xx古道,xx和受以庄,xx曰君子

xxxx,经纬才能超,xx位育安 春萱同茂盛,xx奕芬芳,xx徵九如 xx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xxxx 派行古风: xxxxxx,xx,xxxx诒远 xx应xx,xxxx,贤声继祖功 五修派行: 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xx,积善xx光大 庆馀xx,xx皆学,作求泰常逢 5.城南张氏五修支谱16卷民国己巳年孝友堂张先炳等主修16册,派语旧派语: 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 xx三年族先酌颁新派: 傅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 通谱合派: 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6.摘自: 江西上饶《清河张氏宗谱》8卷张诸葛清编纂民国30年玉海堂8册派语: 讳行字派: 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

张氏家族的分布

张氏家族得分布及族谱 本文主要就是描述我们张氏家族在全国得分布情况以及相关张氏族谱,这些族谱记载张氏家族得内部资料与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始祖:张挥 1、安徽 1、1安徽寿县、长丰县张氏(百忍堂)主要分布在寿县得李山庙,长丰县得拐集 周边地区,吴山庙周边地区以及王楼等张氏族人,还有淮南、合肥、安庆等区域得张氏族人零星分布,源自于山东省枣庄,于明朝1435~1572年间迁址寿县(拐集),落户后生了九个儿子,本族谱就是老九成业得后裔,从拐集迁居李山庙,并在长丰县张拐子、吴山庙等地区发展,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在清光绪年间,由徳世,字名馨,文采出众,就是当时地方出名得文人,编修了张氏宗谱南谱,其祖庭在长丰县张拐。 张氏宗派:(百忍堂)族谱南谱:光业宏开寿,意谋信孔长,照钱承祖泽,世本有书香,立志希贤德,为仁发善良,万年传继远,永久乐安康。(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王楼村下郢张立新、又名秋枫、字浩然提供) 1、2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 1。3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 1.4安徽阜阳阜南前黄庄张姓族谱:文治武功,喜结贤良 1。5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 1、6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 1。7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1。8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丁峰村张郢张姓字辈:之瑞,时兆成平,家传孝友,永来可久,百世奇昌。

新余县地名志—马洪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马洪公社概况 马洪公社位于县城北面22公里处。东南与北岗、罗坊公社交界,西北和下村公社接壤,南与水西公毗连。总面积92平方公里。辖15个大队,171个生产队,106年自然村,4400户,23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人,均汉族。 公社以驻地马洪圩而得名。解放前夕,火田、堆甲、桥上、张家、桂花、库陂等6个保属罗坊区水东乡;内塘、山南、王家、上港、东港、白沙桥、南岭、马洪、鲇口等九个保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后白沙桥等6个保属江东区白沙桥乡;堆甲、火田属罗坊区火田乡;张家、桥上、桂花、库陂属燕山乡;山南、王家、东港属新和乡。1956年白沙桥乡改为马洪乡。1958年成立马洪公社,(含今北岗公社)1962年与北岗公社分开,仍为马洪公社。 境内属红壤丘陵地带,岗峦连绵,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王花岭海拔341米。西北的员岭坳海拔205.9米。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汇入袁河。解放前水缺田瘦,粮食亩产不到200斤。解放后大兴水利工程17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个,小(二)型水库13个,塘坝144个,自然条件大有改善,旱涝保丰收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现有耕地面积34828亩,其中水田27304亩,旱地7524亩,山林面积14896亩,水产面积45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粮食21418300斤。经济作物逐年扩大,1980年种植棉花4832亩,亩产皮棉50斤,总产2431担。油料作物4104亩。年末生猪存栏9899头,花生、西瓜产量有所增加,马洪豆和鲇口大队的油茶闻名全县。鲇口村45户人家。茶林3000亩,年产茶油超万千斤。 煤矿储量丰富,境内有县办南岭煤矿,年产有烟煤2万吨。社办企业有腐肥厂、农机厂、砖瓦厂、服务厂等四个单位,职工有120人,年产值18万元。 境内简易公路东接北岗,西通下村,与上新公路相接,向南至水西,与清萍公路相连,向北通往山南,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有社办中学2所,小学28所,教职员工216人,中学学生4193人。公社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4人,其中护士3人,病床25张,医疗条件不断改善。 〔马洪圩〕紧靠洪陂西南0.2公里平地上,新余至马洪公路的终点,小江环绕于北。47户,213人。每逢阴历三、六、九赶闹(据说有54村捐资兴闹)。〔喻北华氏族谱〕该村华氏于清康熙于六年(公元1667年)从福建汀州徙喻北书坑村。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书坑徙居于此。因处山区有小溪,每当山洪暴发时,洪流激湍如奔马,兴圩时故以名之。 〔马洪大队〕驻地马洪圩,位于公社驻地西0.3公里公路交叉处,四周丘陵,构成小块平地,小江流经中部,辖21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296户,1438人。耕地1874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后属白沙桥乡。1956年由白沙桥、书坑、丰塘3个初级社组成春光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转为马洪大队。1962年分为南岭、白沙桥、马洪三个大队。1968年又并为马洪大队。1971年又复为三个大队。 后贤位于马洪闹北面1公里山坡下。34户,178人。〔张氏族谱〕明弘治元年,由熊坑迁居于此。传说建村时请风水先生择地,说后有贤人出,故名。 石门位于马洪闹西面0.7公里山坡下,村前两侧巨石突起,相互对峙宛若石门,故名。18户,91人。〔谢氏族谱〕明末从福建龙嵩祠迁此。 洪陂紧靠大队驻地东面0.2公里平地上,东西小溪夹流,公路交叉处,公社驻地。94户,489人。村北300米处有社办农机厂、公社第二中学。〔洪陂何氏族谱〕载:汉之比干,居卢江开阳,迁吉州之桐江,因兵迁喻北蒙山之铜坑,由铜坑而苦竹塘、而山田、而吉坑、而小塘、而东坑,其后而居车下(今年姚圩东源何家),由车下徙通城,旋居新余之云山。至明嘉靖九年,由云山迁洪溪。谱记:何治道游览至此,见一面环山,三面带水,雨季洪水暴发,名洪溪。后筑陂防水,更名洪陂。 卢家位于马洪寺南偏东0.2公里小丘上,村西紧造公路。17户,75人。〔荆陂头卢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懋榕由玉峡虹溪迁来。 周家位于马洪圩东南0.5公里山脚下,西傍公路。30户,135人。周姓于清同治年间,由北岗堪源周家迁来。 丰塘位于马洪圩南偏东1公里山坡上,村西有公路通过。54户,257人。有何、李、华、张、王、廖六姓。〔何氏族谱〕宋景炎年间,岳申从新干县清水洲迁新余县城东观下。至元至正三年,自观下迁此。邓姓从抚州崇仁县迁入,已有20多代。村建塘畔,枫树成荫而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丰塘。 〔山南大队〕位于洪陂北偏东4.5公里坑中,全境属丘陵地,西北地势高,山峦绵亘,其间有山南水库。辖17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373户,1751人。耕地1793亩。解放前属江东区三和乡,解放初属江东区新和乡,后划归连港乡。1956年由张家、山南、前家、竹元、连港、上下樟坑、肖家陂等九个初级社合并为星光高级社。1958年转为山南大队。1979年分为山南、王家下两个大队。 山南大队驻地。座落马洪至山南公路东侧山坡上,北靠山南水库。189户,860人。〔廖氏族谱〕南宋绍兴年间,由福建长乐顺昌高溪廖坑迁此。因村建山之南而得名。 竹元位于山南西偏北1.3公里山坑中,东邻山南水库。37户,203人。〔廖氏族谱〕明朝万历年间,由山南迁此。村建于竹林

族谱的前言后记

说明 一、本次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编修。按世祖影相推算,世系传承。以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记寿。有地址和其他资料不全,暂缺。待后一旦有所得,另写纸条补上,以后续编时编入。 二、本谱限于夫妻及子,女子只写婚配,义子和独生女赘婿均编入谱。 三、由于年代久远,辈字已失,比较混乱。为辨一脉血缘,上下尊卑顺序,自第___世起,特订以下十六字起名。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 四、修谱今后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以后每年本族众将家庭变化,添人进口资料,自书草册报于编委小组,以备修谱时补入。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序一前言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得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由我们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写观音庵张氏宗谱,弘扬家风以正道主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其举不仅是张氏族人智慧、力量、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张氏一门族风。认祖归宗,追思先人,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之基业。让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裔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姓氏始祖,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被赶散的第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落于苏北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居住,后因此地原来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为谋计生活发展农业。第十五世组影像为嫡亲兄弟二人,搬迁于观音庵至今已有300余年。后裔多分散于现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闸南村、杨槐村、五里村等一带。张氏家族首次修谱以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该影像于文化大革命失落)。因我们没有史料考证,经我们编写人员以二十五岁为一世推算,吾辈曾祖为二十世组。(注:

以志、xx、学字辈口吻) 家谱可续百代之源流,能辨一族之血脉,知九族之远近,家谱字辈乃本族子孙根源所在。不可随心所欲,使字辈不当,以致辈分混淆。经由编委人员共议排字辈如下: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此十六个字为十六代顺序排字谱名。此举可使我族字辈有条不紊,若有不妥之处,再由子孙后代便宜行事。 家谱是经过本家族人,先后记载整理出来供百世世孙后裔们继承下去,这是我们的目的,家谱是家族的历史见证。望子孙后裔们为营造人文精神,弘扬家声,在构建自我价值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前言 躬逢盛世,人心思源,编普修志。淮安东乡观音庵张氏。自明初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于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以后,十五世影祖为嫡亲弟兄。 搬迁于现址,涧河南观音庵。(今淮安市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其后裔分布在闸南、杨槐、五里等一带。因年代久远,本次修谱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修谱。依据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影像因文化大革命而失传)。分南大门和北大门两大家庭。因诸多原因,本谱中难免有支系衔接不全。线就两门家族。先后记载整理。 本次编修本着追本溯源,认祖归宗。对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编续家谱乃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功德之事。既是同根生,枝叶亦相亲。血缘相连,气血融通,追思先人,激励后人。通过修谱可以加强族人联系,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人文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奋发图强,弘扬家声,报效中华,其意义深远。家谱是宗族的历史见证,也是美好精神家园中的无形资产。希望族人珍惜,在构建自我价值中求采得益。

胡氏家规家训

胡氏家规家训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6-21 19:30 《芗城胡氏宗谱》始修于宋真宗咸平年间,芗城胡氏“家规十条”当时就已列为宗谱重要内容。到2013年,胡氏宗谱已经修订了15次,“家规十条”始终名列其中,代代相传至今。 芗城胡氏家规包括礼让,士习,官箴,农桑,国课,俗尚,邪教,禁盗,备荒,表率十条。主要是礼仪教化、为官修德、农桑稼穑、缴纳田赋、禁盗安分等方面内容。 胡氏“家规十条”制定的目的是:“家规十条列诸谱次束心思也正风俗也”,“勉恪遵而力行之以无愧为忠孝之后”。意思是:“家规十条”是维护家族秩序的法则,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后世子孙要遵守家规,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无愧为忠孝之后。 胡氏“家规十条”条条都体现了胡铨家族忠君爱国、奉公守纪的本色。如第三条“官箴”中,“凡有隶仕籍者,无论一绾半通,尚各一乃心奏乃绩。以佐圣明,是之谓忠;以绍祖烈,是之

谓孝”。要求族人入仕为官就要忠,承继祖先就是孝。如第五条“国课”里,就要求“在吾族现有田亩者,共当仰体上仁,急公早输,以无愧为淳良。慎毋顽梗拖牵滋追呼之扰。”就是要求族人主动缴纳田赋,做奉公守纪的良民。 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胡铨,感念“祖宗创门户之艰难,未有不自子孙不肖破之”,在去世前不久,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在家训里,胡铨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家之有规,国之有禁。胡氏“家规十条”和胡铨家训是凝聚胡氏家族先辈智慧的结晶。写进族谱,世代延续,子孙后代人人均须遵守,如有违反,必受家规惩戒。 第一条礼让篇 “休明①之风骎骎乎②日上矣” 原文:今惟恪遵圣谕明训,佩服③圣贤遗经,朝夕而不离乎。是则周中规,折中矩④,暴戾不生,祸乱不作,休明之风骎骎乎日上矣。尚其勉旃⑤无忽。 注释: ① 休明:美好清明

百忍堂张氏续谱告知书

百忍堂张氏 扩建家庙、续修家谱告知书 同族宗亲台鉴: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谱列家箴、家礼、庭训,是以读国史以知兴替,修族谱以传古今。继往开来,功莫大焉。 老寨百忍堂张氏,谱载六百年矣。始祖讳成,定居大隗官泽湾。四世祖英避洧水泛滥,徙居老寨。明朝万历中兴,文风初盛,国泰民安,七世祖大径创建祖庙,立老六门龙碑,刻石谱、印纸谱。自此,宗亲远祖,谱系始明。 明末战火,波及宗祠。直至清康乾盛世,政通人和,十一世祖瑶光等重建祠堂,刻续谱于拜厦。嘉庆年间,承平日久,十六世祖心传等三续族谱,增刻石谱。同治年间,十八世万山四续石谱。自明至民国,老寨百忍堂张氏百业昌盛,人才辈出,续刻石谱六次,纸谱不计其数。惜乎1966年,祖庙被毁,石谱失散,纸谱付炳。十九世翔藻痛彻心肺,遗言修谱。 改革开放十余载,物阜民丰。十九世顺理等人,集全族之力,重建家庙,续修家谱。该谱与时俱进,改进颇多:增始祖之嫡侄文立、次子文谅、三子文铎入谱;男女平等,张门女、媳、婿均姓名入谱。

古训:“谱宜三十年一修。”旧谱迄今,已逾两纪。如今欣逢和谐盛世,张氏百忍,耕读传家,传统文化,适为国策。故而去芜存真,增续石谱,势在必行。又及张氏一族,人丁昌盛,祠堂窄狭,已不敷使用。更兼年久失修,梁柱朽坏,墙垣坍圮,亟待重修与扩建。 诸位宗亲,扩建家庙,续刻石谱,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喜事。仓廪实而知礼仪,谱序著而流芳名。胡不为乎? 一、省市老寨张氏百忍堂宗亲理事会 经各地宗亲倡议:公元2019年月日,筹划成立省市老寨张氏百忍堂宗亲理事会,以加强张氏宗亲间的沟通和联络。 1、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扩建家庙,续写(刻、印)家谱的有关事宜,联系各地宗亲,组织拜祖活动,维护家庙财产。 2、理事会办公地点:省市 3、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4、理事会理事长: 5、理事会常务理事1:姓名: 电话: 具体负责事宜: 理事会常务理事2:姓名: 电话: 具体负责事宜: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识其始祖者。时至今日,洪洞移民的后裔已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问,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民国《洪洞县志.古迹》)。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记载,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政府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在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

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耀,超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生二子:祎、韪。棉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人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

续修家谱前言

一、续修家谱前言 (一)引子 公元2002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十人,齐聚西安贤侄玉虎家,为退休在广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十华诞。期间大家建议续修家谱并要我主笔。当时手头只一本20页的《赵氏族谱》,这本小册子是由热心族人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手抄本重印的。里面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一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又看到有热心族人新修订的赵氏家谱。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一些热心族人做的,我借了一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又在族人中搜集了几种家谱手抄本或复印本。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言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至今还有若干地方存疑。这里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大瑄的《赠岳池赵氏谱序》的译文,由于译者未看懂原文,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家族的发展史。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人去稽考。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自己的房谱。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 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而且应该尽早重修。一是自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至今近二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兄弟子侄让我主笔,我年已八十有二,文字功夫欠佳,实难担此重任。几经嘱托,也几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在大家的帮助下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定稿。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余时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一些疑点。(2)新增内容 此次修谱增加的内容很多。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源流史中,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赵抃和赵植的关系搞清楚了,即抃是植的十世从孙,是植的长兄元宴的十世嫡孙。同时,我们把原谱中从赵抃开始世系记载往上推进了十一代。即续修谱的世系记载是从赵淑开始的,赵抃是赵淑的十二世嫡孙。赵淑是赵元宴的祖父。此乃是本次修谱的一重大收获。

胡氏族谱译文

胡氏族谱译文 家谱译文 胡氏创修族谱序 胡氏~是国姓。周武王打败商朝之后~得到了舜帝的后代胡满。周武王把太姬嫁给他做妻子~赏给他陈、杞和宋等地方~享受三恪,王侯,的礼仪。如此说来~胡氏应该是虞舜大帝的后代吧: 道德高尚的圣人~他的后代一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汉代的胡建~晋代的胡奋、胡威~唐代的胡证~以及金、元、明之间的胡沙补、胡祇遹、胡宿、胡宗炎、胡宗愈、胡一桂、胡长孺~更是数不胜数~都彪炳史册~被后世的人景仰。尤其是在赵宋这个朝代~胡氏更是最昌盛。著书立说的人有胡安国、胡仲仁父子。著名的读书人有胡且、胡紘、胡斌,忠义之士有胡鹿,隐士有胡宪。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胡铨。他直言主张斩杀王伦、秦桧主和的奏疏,指《戌午上高宗封事》一疏,~震惊整个朝廷~从而匡扶了千秋正气。湖州教授胡瑗创立经义、治事两斋,类似于现在的文理分科。“经义”在于讲明“六经”,“治事”重在治民安生、讲武御寇等,~分科教学。在他门下学习过的~人们不用问~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开创了中外分科教学的先河。 上天让他的后代繁盛。所以~胡氏子孙遍布天下。到了胡传忠~才在明朝洪武初年从河北冀州枣强县迁到莱芜~住在铜冶店庄。迁到莱芜后的世系传承~在胡氏碑刻、墓志铭以及家谱中已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中华民族自从伏羲氏创制文字启蒙民智~圣人不断出现。创立的制度~所有的表象无不是人类根本真情的流露。这些纲常伦理~虽然是老百姓都遵循的常理~但他们都融入华夏人民的内心~沿袭下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独有的国粹~这是外国人难以企及的。可惜的是~自从沿海开放以后~各种人杂居在一起~民

风大变。人们不顾道德~破坏法度~甚至废弃自己的姓氏~以致和成群的鸟兽一样~争先标新立异~谁还顾念自己家族上百代的沿袭更替,可是上天的规律就是善恶相 报、循环往复。近几年来~所有姓氏都开始修家谱~都开始重视自己的根源由来。这其中当然有借此思虑自身~报答追怀先人的意思。差不多也可以证明我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维系万年~不会废替。 胡氏自明朝初年迁到莱芜~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传了二十几代。清代生员胡肇基先生曾经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创制家谱。可惜其草稿不够完备~也没有保存下来。胡致训和他的堂侄胡兴文~有感于胡家没有家谱~明明是同宗同祖、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反倒像陕西人看待浙江人那样生疏~人家高兴哀伤都和自己无关~有什么婚丧嫁娶都不闻不问。况且树还讲究是什么本~水还讲究源头在哪~谁和自己关系远近都糊糊涂涂不加辨别~人最痛心的事还有什么能和这相比呢,于是~在杂乱无章、无法着手的谱牒中开始寻找头绪~尽最大努力创制家谱~并在家谱开头列上诸位创修家谱的人的名字。这些人有的监督倡导~有的抄写记录~有的擦拭古碑,看上面的记载,。对于姓氏名字~有的和附近的老人查证询问~有的给泰安、新泰、蒙阴写信询问~甚至赶赴山西某地探听。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打听探查~都是殚精竭虑~以求完成这件事。只要是氏系传承不够准确的~都没有收录。只把那些证据确凿、绝对不含混的本族~详细地罗列出来~印成书册~分别收藏在各个分支~以便于为将来续修家谱打下基础。这种明达孝顺的举动~差不多可以与前代胡家各位贤达之士的事迹交相辉映~并且自己无愧于是虞舜大帝的后代啊:就将这作为序言。 前补用直隶州州判乙酉科拔贡许子翼谨序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岁次丙子仲冬 胡氏创修族谱序

张氏族谱序

张氏族谱序 丙戌年秋九月方读大雅文王之什以及裔颂长发之篇适有及门张生永传者父命来前索余坐碑记余叩厥鼻祖居东郭留侯苗裔也自东郭而徙兹艮七初不识几何年矣所可识者大勇公讳绍纲始祖生当明季遭乱在在鹿林而公独守正其所以冒险济变吸讼安民者难以仆数也一传而祖含光公讳守华兄弟鼎立农桑耳再传而祖秀如公讳洪友又复慷慨义气骨鲠刚方其救人之灾恤人之患者仍不愧为先人之家风也三传而祖应祥公讳启瑞性嗜酒娴练竹好逝田而快登临者生平乐事业姑不足论论其延师课孙忠敬交进者则卓卓乎有大志也至为祖考立石刻铭志焉未逮旋以去世不果灿然公讳文焕者永传之贤父应祥公之令子也其克家者不端而恪遗命不敢顿忘者则敬师勤学之志也由是严功课督灯火诲永传者愈以力未几学台按临幸而云程发轫故由高曾之培植实得力于庭训足多也而继父尊祖之念尔笃爰谋合族共立谱碑并置桌炉等器一以彰先人垂裕之德一以启后昆继述之志其在颂曰长发其祥绍纲有焉其在雅曰诒厥孙谋应祥有焉而无念尔祖笔修厥德之句更可为灿然公诵矣而为永传者念祖父之勤劬宜有志于秋桂春桃而不仅以采芹藻毕乃事也于是乎不避固陋而乐为之记云 本邑庠生孙梅魁轩氏撰文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吉旦立 张氏谱碑序 各族姓之世系所以谱之于书或勒之于石盖虑代远年湮昭穆失次贻数典忘祖之识也然亦勒诸石能寿世且续修又易为力乎滕县艮维之张家庄张氏之聚族而聚者约数十家其远祖曰绍纲始由东郭集迁于城前迤东之官庄传至文焕公则又东徙于张家庄乃为居是村张姓之始祖生子五人厥后五支并传能以耕读世其家迄今盖十余世矣而中间著名之人物则为谦益先生当清咸丰末年国家多难先生倡办团练捍御徙为官民所倚重有声滕费邹泗间一方人士思之而不忘为立丰碑于城前镇其功德入人之深概可也厥后又有字继洙名景泗者龆龀读书功苦力学中年以后教授生徒督课纂严故及门之士多所成就以此考之文焕公之后裔固多勇于任事生有益于人不乐于草木同朽者也张氏之茔兆盖在村北郭水之阳乾隆三十一年文焕公次子永传公曾立谱碑一次以昭后人迄于今又百余年矣其六代孙德谦公拟在立谱碑以绍前徽问序于余余维谦益先生之德叶不惟有功于一族而且远及于乡邦诚良好之模范也即以继洙君而论亦足为一般教师之矜式张氏祖姓如能仿而效之则文焕公之后裔其将保世而滋大乎又闻张氏之宗老言城前迤北柳峪村之张氏亦系自官庄乃同宗也合并记之庶分局两地者克顿族谊知如湘漓之同出一源也 前邹县劝学所所长张丕矩撰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岁逢丁丑榴月中浣谷旦 创修张氏家乘序 族之有谱所以定世系辨昭穆别亲疏绵久远也世系定则知祖宗所自昉昭穆辨则知行辈之衔接亲疏别知异流而同源久远绵虽更历数代转徙靡常一展兹编由百世而下溯之百世而上五衷兴感实一父母所生而亲亲之念不觉油然勃生祖安得不收宗安得不敬者哉古云水渊必回叶落归根葛蓖葵卫理殊二致已吾张氏惟知始祖讳绍纲世居滕县艮隅东郭镇汉留侯之苗裔自明代时迄今有四百余年矣徙迁城前迤东官庄村托居数载殁后葬与村东之原银顶山西南隅先人修有谱碑志亦可考焉绍纲祖育四男长曰守华次曰守荣三曰守桂四曰守财分为四支焉后又变迁守华祖居张家庄守荣祖居张家棚守桂祖居柳峪村守财祖居张山头村即徙迁以后子孙绳绳瓜瓞绵延乡里皆称望族也自列祖相传迄今十七世恐世代远年因湮世系难以分明今有十一世孙荣仓十三世孙学盛学勤等久蓄承先启后之信心创修谱牒世系分明会商族众撰拨精明强干不惮劳悴各负其责尽其能各任其事各助其资用作谱牒之印费完成鸠祖睦宗之大义祖功宗德之真诠阙卫谨按其事实援笔而乐为之叙 公历一九六二年岁次壬寅仲春月十三世孙学贤谨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