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周易的地位与意义周易的地位与意义周易它是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商周时期古人思想的真实反映。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周易的地位与意义,欢迎大家阅读!一、《周易》的地位和影响《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
它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影响极为广泛深入的古代经典著作。
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和探讨,曾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至多的精力。
该书约在战国时期即被孔门弟子列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经”;汉代则被奉为儒家经典之首(因西汉武帝时曾设“五经博士”,专门讲论《易》、《书》、《诗》、《礼》、《春秋》五经);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周易》被列为“三玄”之一(即《老子》、《庄子》、《周易》);唐代修撰《五经正义》,《易》为首经;宋代注解《十三经》,《易》为第一经;元、明、清三代,《四书》、《五经》为钦定教材,《易》居“五经”之首;清代阮元编辑《十三经注疏》将《周易》排在第一位,清代乾隆时编纂大型的《四库全书》,同样将《周易》列为第一部经书。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周易》占据着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可看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渊薮和先导。
《周易》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尊崇,是与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的,正如《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说的“《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它是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商周时期古人思想的真实反映。
其中不仅包含古代农业、牧业、渔业、手工业等方面的生活内容,而且包含古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内容。
正因如此,历代学者面对这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曾为之孜孜以求、探赜索隐,作注解疑之书,可谓连篇累牍、层出不穷。
据初步统计,古代有关研究《周易》的著作,将近三千种,居各种经典著作之首。
而研究《周易》也已成了一门丰富多彩的专门学问——易学。
有人甚至将它称之为“经学中的经学,哲学中的哲学”。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
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一是从时间说,是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
《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越受到《周易》的影响。
二是从内容。
地位说,很重要。
《周易》基本构建了中图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
五经有丙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
史、暂的核心是暂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
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了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了阴柔、混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
告诫君王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
这类仅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王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
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
"老子从阴柔之通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达则意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约支化心理结构。
关于《周易》的几点思考《周易》,又称《易》或《易经》,早期被认为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实际上,它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早一部哲学著作,反映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虽然《周易》不见得对所有的具体问题都会有具体明确的解答,但是它从哲理的高度给人启发,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之高,是其他古籍无法企及的。
一、《易经》的地位1、《易经》是群经之首首先,为经之首。
在《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中,当仁不让排在第一位。
其次,为三玄之首。
在被称为古代三玄的哲学著作《易经》、《老子》、《庄子》中,《易经》仍然排在第一位。
其三,十三经之首。
在儒家《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中,《易经》依然排在第一位。
《易经》之理,下明人事、上通天理,其中哲理深宏伟奥,论断宇宙变化,推知存亡治乱、兴衰之迹。
孔子曰:“ 50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于人生行事启发良深,堪称知来知命之学。
作为中华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易经》对后来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数千年来,无数名家通学起伏明灭,而《易经》仍然历久弥新。
2、《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首先,从学派而言,儒、道、墨、法、兵、名、农、阴阳等诸子百家,皆从《易经》发源,而后遂成一家。
其次,从学科而言,《易经》几乎囊括了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等。
其三,从文化传承来讲,《易经》还有许多古史记载。
如《既济九三爻辞》:“高密伐鬼方”;《泰六五爻辞》:“帝乙归妹”;《明夷六五爻辞》:“萁子之明夷”;《晋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等等。
这些古史记载多为其他史书所未见者。
3、《易经》是国人的智慧宝库首先,在天文、历法、算术等方面,都深受到《易经》的影响,诸如《河图》、《洛书》,汉代的六日七分之说、十二消息卦,以及宋秦久韶“大衍求一术”、邵雍的“先天图”,均与《易经》有极大的关联,其思想源头正是《易经》思想。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著作,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一种对宇宙万物形成和变化的解释,其中运用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
这种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农学、军事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次,《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
《周易》的八卦理论被应用于四化八字、八字命理、风水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八字命理和风水相信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命运和改变运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个人和家族的决策。
八字命理和风水的使用,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此外,《周易》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受到《周易》的影响。
在书法方面,中国古代书法家常常以易经中的八卦和64卦作为创作的灵感和主题。
在绘画方面,八卦和64卦的形象被艺术家绘制成图案,作为装饰物或艺术作品出现。
在音乐方面,《周易》也对传统音乐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许多古琴曲、笛子曲等乐曲都以易经的理念为基础。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生活。
同时,它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题材和表现手法。
因此,《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经史之宗”。
它是一部兼具哲学、卜筮和宇宙观的书籍,主要内容围绕着“易天地,易日月,易四时”的思想展开,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解释,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变化规律和命运的预测。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宗教、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首先,《周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它提出了“一易得天下,乾坤定位焉”的思想观念,主张“天人合一”,即人应当顺应自然的道理和规律,与之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儒学、道家、佛教等各个思想流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其次,《周易》在中国传统卜筮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周易》中的八卦系统,以及六十四卦的解释和卜筮方法,被用于预测吉凶祸福、判断时运、决策抉择等方面。
尤其在中国古代,很多重大决策和事件都要借助《周易》进行卜筮预测,例如判定君主的吉凶、筹划国家大事、选定婚姻对象等。
这种卜筮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尤其在农历新年时,人们会使用《周易》的卦象进行卜卦,以求吉利和顺利。
再者,《周易》在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人们常常借助《周易》来解读天降灾难或求取神明的指引。
同时,《周易》中的宇宙观和道德观也渗入到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成为了塑造许多神仙、神话角色的重要素材。
例如《封神演义》中的角色就包括了《周易》中的八卦人物,这些神话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极大。
综上所述,《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卜筮文化、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周易》不仅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生活智慧和生活指南,同时也为世界上其他文化体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周易的地位与意义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典籍。
它以“变”为核心,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揭示宇宙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对于人们探求生命意义、指导实践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易被誉为“易”之首,其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
首先,周易是一部以卦象和爻辞为基础的预测与卜筮的工具书。
它通过对六爻卦象的排列和解释,能够预测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给人以启示和指引。
尤其是其列举的64卦象,包括了各种自然现象、人类行为和社会事件,无论是作为卜筮还是预测,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周易是一部寓言性质的哲学典籍。
易经中的卦象和爻辞常常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例如,“悔亡”、“履霜冰至”等词语,表明了人们应该谨慎行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易经所体现的智慧,无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治国安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周易是一部思想理论体系。
易经中的“变”是周易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其与其他哲学学说的根本区别所在。
周易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不居的,变化是万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它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提出“升降鼎沸”、“道德经无穷”等观念,揭示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
这种变化观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易的意义不仅限于中国古代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易经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深入民心,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其次,周易的智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普世价值。
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起伏和变化,从而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易经中的“和而不流”、“知止不殆”等原则,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方法。
最后,周易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五经之首”。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历史、哲学、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周易》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作为一部最早的六经之一,《周易》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以“易”为核心的系统性的哲学著作,记录了人类对宇宙规律的探索和顺应。
众所周知,《周易》分为卦、爻、象、文等四个部分,由象征阳和阴的刚爻和柔爻组成六十四卦,以图形象地反映变化的规律。
这种思维方式高度概括了宇宙万物一统而化的哲学观点。
此外,《周易》中的“易学”方法也对后世的卜筮、风水等方面的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最后,《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将《周易》视作一种智慧的源泉,并将其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通过占卜、解卦来寻求内心的平衡和疏导困扰。
此外,《周易》还对中国的文学、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融入了《周易》的哲学思想,使得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综上所述,《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涵、实践方法以及适应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周易》,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和指导,掌握生活的规律,追求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因此,《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低估,对于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特之处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和哲理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易经,五千年文化宝库”。
其次,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来看,《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源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周易》被奉为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之一、许多君主将其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手册,据此进行政治决策和行为规范。
同时,《周易》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学问考试的必读书目,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周易》的思想和观念通过教育系统传播给后代,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思维习惯。
此外,《周易》还在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书法中,经常可以看到八卦图案的出现,它成为中国传统审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此外,《周易》的思想也被运用到医学、农业、军事等实践领域,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生活方式。
然而,《周易》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并不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中,它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近代以来,《周易》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展到国际社会。
国际上很多大学开设了《周易》的相关课程,学者们不仅开始研究其文化和哲学意义,还将其应用于领导力、管理学等实际运用领域,为当代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方面面。
同时,它也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并在西方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周易》的独特思想和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宇宙、人类和社会的途径,对于世界的和平与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易的地位与意义周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周易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道义理念,对于人类思维、行为、社会和宇宙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指导和启迪作用。
本文将从周易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以及对人文社会及科学领域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周易的地位与意义。
一、周易的历史背景周易是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的产物,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用于预测占卜的工具,被认为能够揭示上天的旨意和人间的事物发展。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想的总结和系统化的表述,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内容。
《易经》是六十四卦的编排和解释,而《易传》则是对《易经》的注解和说明。
二、周易的基本概念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即“变化”,认为世界万物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卦象来描述和预测。
周易将万物分为阴阳二元对立,即负正、阴阳、柔刚等对立统一的概念,通过它们在六个爻上的组合变化形成六十四卦。
每个卦象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状态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对象。
三、周易在人文社会领域的意义1. 道德修养:周易提倡“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鼓励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自我修养。
2. 政治治理:周易强调君子治国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主张以德治国,为君主提供了一种参考和指导。
3. 社会伦理:周易提倡人伦关系中的和谐与平衡,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4. 教育理念:周易以卦象和变化为基础,培养了人们观察、分析、推断和判断的能力,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四、周易在科学领域的意义1. 数学: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可以看作是数字的一种排列组合,为后来的二进制、八进制等数学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 自然科学:周易中的变化原理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契合,对于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所贡献。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一篇:《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
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
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
《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
《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
《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
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
《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
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
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
周易的地位与意义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易经”、“变易”、“阴阳之学”。
它是一部讲述宇宙发展和人生命运规律的经典文化著作。
周易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的符号系统、玄奥的解读方法,对各个时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周易的地位及其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讨论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被视为一部经典之作,它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通过分析卜辞和爻辞,周易向人们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宇宙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命运的演进过程。
它涉及到哲学、宗教、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其次,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
周易以阴阳二元对立为基础,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主要符号系统,构筑了一个描述宇宙和人生命运的完整框架。
它通过展示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揭示了阴阳的互动与变化,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周易通过阐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再者,周易在中国古代学术中具有深远影响。
自周易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钻研其中的奥秘,对其进行解读和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学派和学说。
早期的学派有朱熹的理学,后来有王夫之的文化大统一理论,还有李浩洌的象数学说等。
这些学派在它们各自的时代都对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易更成为了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的研究对象,并通过与这些学科的结合,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还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周易以图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内容。
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分析和解读,使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和透彻。
这种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宇宙和人生的深层次规律,从而提升人们的智慧与见识。
其次,周易强调了宇宙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揭示阴阳互动的规律,周易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周易》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源头:《周易》;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主轴,也是《周易》。
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三千年时间是在《周易》思想的主导下展开的。
《周易》的类比思维方法规范了华夏民族的思维定势,《周易》的义理精华造就了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周易》的道德诉求化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周易》至今仍是华夏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
但在中国学术界尤其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周易》这部流传了三千年之久而能完整地保留至今的古书,一直被现代学者视为占筮书而难登大雅之堂:一方面它被认为是封建时期的官学典籍,一方面又被认为是占筮书而意存轻视甚至不屑一顾。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件憾事。
一、从“占筮之书”到“五经之首”孔子注重《周易》义理发掘的研究风气,影响了整个学术界。
战国末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况更明确地主张:“善为《易》者不占”。
这就表明,由于孔子的倡导,至战国末期的学术界,已不再将《周易》视为占筮书。
周易与易经、易传三者混称,在学术界屡见不鲜。
其实,易经有三种:连山、归藏、周易,史称“上古三易”。
《连山》是夏代的《易经》,以象征“山”的《艮》为首卦;《归藏》是商代的《易经》,以象征“地”的《坤》为首卦;《周易》是周代的《易经》,以象征“天”的《乾》为首卦。
因此,《周易》只是《易经》的一种,两者之间是种属关系,不应混称。
《易传》则是在《周易》诞生几百年之后的人阐解《周易》的十篇文章,其中的一些阐解文字还未必符合《周易》原意,所以不能归入《周易》,更不能称为《易经》。
前年央视青歌赛上有一道问答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一部古代经典?答案:《易经》。
其实,这一“标准答案”是不标准的。
因为这句话出自《易传》。
《易传》体现了《周易》对后世的影响。
而《周易》在诞生之前,已经有《连山》、《归藏》的存在。
在《连山》之前,则是“数字卦”的时代,那是一个直接将占筮所得到的六个数字依次从下往上排列的“数字组”。
《周易》简介古代中国的两部经典之一,《周易》是一部包含着奥秘与智慧的著作。
它是在中国古代智慧的积淀和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周易》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周易》的内容《周易》通常被称为“易经”,它由两部分组成:《易经》和《系辞》。
《易经》包含六十四卦,每卦由六条爻组成,每条爻用阳线和阴线表示。
每个卦都具有独特的象征含义,象征着宇宙万物的不同状态和变化。
《系辞》则是对《易经》内涵的解释和阐释,通过解读卦辞、爻辞和文辞,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道路。
二、《周易》的背景《周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中国,据传是由一位智者名古子所创立,后经过多代智者的研究和扩充,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版本。
《周易》的创作与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及中国古代宇宙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独特的地位使得它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三、《周易》的重要地位1. 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周易》涵盖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时间和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预测与卜筮的工具《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于预测和卜筮。
通过卦辞和爻辞的解读,人们可以预测天气、农作物的丰歉、君臣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古代社会中,《周易》的卜筮术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在政治、军事和社会事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周易》不仅被视为精神智慧的积累,也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周易》的研究和阐释从未停止。
每一代学者都通过研究《周易》,试图从中发掘出更多的谜题和智慧,因此,《周易》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并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周易》作为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作,以其深邃的智慧、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考和行为。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并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从哲学和思想角度来看,《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周易》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动,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其中的“易有太极,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无限变化的,揭示了事物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化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同时,《周易》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变卦与不变卦的变化,使人能够感知一切万物的变化,达到心灵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这种观念对于后世的哲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还可以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本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透过卦辞和爻辞的描绘和表达,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其中的象数之学,通过对八卦的具象化和描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例如,“君子居右以为良位,无不利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这些表达简练而含义深远,可以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人生、伦理和处世的道理。
不仅如此,《周易》的文本还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等诸多艺术形式中,成为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之源。
此外,《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它被广泛用于相命、风水等方面。
相命和风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学问和实践,而《周易》作为源头之一,为这些学问和实践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持。
从相命的角度来看,《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经常被用于推算和解读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周易》通常被称为相命的根本经典。
而从风水的角度来看,《周易》的八卦系统在布局和设计风水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风水讲究地与人的和谐关系,而《周易》的八卦系统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最合适的布局和设计方式,以达到和谐与发展的目标。
周易中国古代重要的占卜文化瑰宝周易——中国古代重要的占卜文化瑰宝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占卜文化瑰宝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周易的概述、起源与发展、具体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周易在中国古代占卜文化中的地位。
概述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占卜文献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包含了一系列的卜辞和卜卦,通过观察天象、研究自然现象以及解读人类行为,来预测祸福吉凶。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和“五行”,同时也与道家和儒家哲学密切相关。
起源与发展周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
最早的易经是由古代贵族所编纂,目的是卜问神灵,寻求吉凶。
而在周朝时期,易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部综合性的占卜文献,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具体内容周易主要内容包括卦象、卦辞、爻辞和系辞等。
卦象即六十四卦的图案,每一卦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卦辞是对卦象的解释和解读,通过对卦辞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其中隐藏的卜筮智慧。
爻辞则是对爻的解释和分析,每一爻都有两种状态,分别是阴和阳。
系辞则是对易经整个体系的论述和总结,通常对易经的理论和占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影响周易对中国古代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周易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政治决策提供了指导。
君主和贵族们常常依据周易进行占卜,以确定吉凶祸福,制定政策。
其次,周易对哲学和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易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了儒家、道家等学派中,成为后来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周易也对当代的心理学和人格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用于解读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
总结周易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占卜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为古代君主和贵族提供了占卜和决策的工具,也成为哲学、文化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并且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周易的文化地位与影响力周易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独特的文化地位。
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体系和预测方法,周易通过阐述宇宙的演化规律和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周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周易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诗、书、礼、乐并称为“六艺”。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顺应宇宙规律。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周易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中的“卦”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和军事决策中,成为古代统治者和将领的重要参考。
其次,周易还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将周易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其具有更深刻的哲理内涵。
同时,周易的思想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指导作用,如风水学的发展就与周易密切相关。
此外,周易还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易注重观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强调“变化无穷”,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密切相关。
中国人常常强调“随遇而安”、“变通应变”,这种灵活应对的思维方式正是受到了周易的影响。
周易的思想也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如饮食、穿着、婚嫁等方面都有着周易的影子。
最后,周易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尽管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周易的预测方法受到了质疑,但其核心思想仍然具有普世价值。
周易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顺应宇宙规律,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此,周易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独特的文化地位。
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产生了指导作用。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古老而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为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最为辉煌的部分莫过于《周易》。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对世界的影响是无以伦比的。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而更多的,《周易》是作为中国的一种文化存在的,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地位影响着当今人。
一、《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周易》分两部分,一部分称《古经》,一部分是《周易大传》,共十篇。
在古代,宗教迷信思想往往跟哲学理论是混杂在一起的,《周易大传》主要是一部哲学理论书。
三国时代,王弼改造易学,不讲象术。
他把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周易》结合起来,来建立自己的思想,所以《周易》在魏晋玄学里也是影响很大的。
到了宋期,理学家们要弘扬儒学的道统,主要是根据《周易》的经典来解释孔孟思想,来反对佛教和道教。
根据《周易》的辩证思想建立了他们的哲学理论体系。
二、《周易》是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周易》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星相、占卜、医学、管理学等诸多内容,其内容的博大精深直至现在都令人折服,更成为古代必研究的百科全书。
三、《周易》为古代各个行业、各种领域奠定了文化基础,深远地影响到各种领域《周易》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思想原则奠定了基础,它既包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识,又含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
《周易》阐扬的“保合太和”理想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周易)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深远,它为中国美学建立了理论基础,其取象思维原则,对古代诗歌的比兴创作方法启迪极大;其“意”与“象”结合的思维模式,孕育了中国画的创作方法,美术家多认为“太极图乃书画秘诀”。
舞蹈家们则认为八卦是认识宇宙的构架,同时也是审美标准的符号,对民间舞蹈影响特深。
《周易》的阴阳协调原理,影响中国建筑艺术,工艺技术,同西方艺术大异其趣。
第二讲《周易》的文化地位第二讲《周易》的文化地位《周易》这本书在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有着积极重要的历史地位。
我们来看:1,《周易》是唯一的一本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组成的书。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候。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出现了一个高峰期。
出现了一批文化巨人,比如说在哲学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印度在公元前585年4月8日,在珈紕罗卫诞生了一个人,这个人在35岁时悟道,他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
我们的中国,公元前500年左右,也出了一批巨人,一批巨著。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就在山东曲阜附近诞生了一个圣人,他的名字叫孔丘。
公元前585年2月15日,在河南诞生了一个圣人,他的名字叫李耳——老子。
由此可见,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确确实实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圣人,文化空前繁荣。
这个时代,有很多的著作,但只有一部书,是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组合而成的书,她就是《易经》。
2,《周易》是唯一的一本诸子百家共同奉行的书。
《周易》这本书,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唯一的一本儒家也信奉它、道家也信奉它、佛家同样奉行它的书。
只有这一本,而没有第二本。
所以《周易》是值得我们来诵读的、崇敬的对象。
3,《周易》是一本十分简要精练而内容有极为丰富的书。
首先,易经是用64种卦象来代表64种状态,每种状态又从6个方面,揭示其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规律。
即从64中状态,384个方面来阐述整个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她能够使用如此简要、精炼的手法来概括描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作用,这在全世界是仅有的、独一无二的。
其次,《易经》决不仅仅是一本算卦的书,它实质上是从天、地、人的关系角度来推理个人、社会、国家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规律,里面蕴涵了诸如“天人合一”、“和谐共处”、“阴阳对应统一”等哲学道理,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
4,《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同样是世界的优秀文化。
我们来看:八卦及六十四卦对莱布尼兹这个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帮助他完善了二进制的学术思想,为发明电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
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
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
《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
《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
《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
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
《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
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
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这“革命”二字固然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有本质区别,但它主张,“革命”事业,必须“顺乎天而应乎人”,即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才是可取的。
《周易》告诫人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引起变化,变化了就会畅通,畅通才能持久。
过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当去掉的就去掉,当实行的就实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周易》教育后代人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满足现状,存在麻痹思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提出的许多主张,都是从统一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治目的出发的。
不少思想原则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周易》是充满辩证智慧的哲学著作在大学哲学的课堂上,自建国以来,年年都在讲《周易》。
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说,《周易》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道:“《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
《周易》的确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的“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它对世界万物的变化,从来持积极肯定态度,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周易》认为,整个宇宙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生生日新的“大化”之流。
同这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相适应,《周易》劝戒人们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指导人们的政治实践活动。
它认为人在自然、社会的变化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应当发挥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不可墨守成规,因循旧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周易》强调“见几而作”,即要求人们处事接物要善于观察动向,看准兆头,把握最有利的时机,采取最敢行动,“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周易》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过分,“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要时刻想到“物极必反”的原则,防止“亢龙有悔”的局势。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就是说进与退,得与丧,存与亡,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只看到一时的进、得、存,要时刻警惕走向它们的反面,即退、丧。
亡。
做事走向极端,不免造成不良后果。
《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受到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它在中国辩证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方法。
《周易》是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周易》思想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易》本身并不是专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可它的确为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精湛的思想武器。
16 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这曾经引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的“惊奇”。
他说: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得力于两大法宝,一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实验方法。
爱因斯但说,这两大法宝,中国古代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
《周易》哲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提供了先进的哲学世界观,作为他们探讨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指导原则,如大化流行,生生日新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观能动性思想等。
这一哲学世界观较之西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显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更为重要的是(周易》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套别开生面的象数思维模式,这是西方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的。
易学象数思维模式,突出地反映了东方思维的特征,至今还令人神往。
象数思维方法,简单地说来,有以下一些特征:一、取象比类,是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从思维借助于“卦象”这一点看来,它富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从取象的目的在于“比类”而言,它有着逻辑思维的特性,因此,取象比类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诱导的特殊思维方法。
二、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是象数思维的致思准则。
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反相成,对称互补,构成统一和谐的宇宙万物,这一对称协调原理,在传统医学、药学、方剂学中得到广泛运用,气功、武术乃至书法、美术中都有巧妙的表现,在传统的建筑结构、园林布局中,运用得更是淋漓尽致。
三、整体思维,体现了象数思维的合理内核。
易学将人体小宇宙和自然大宇宙都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待每一件具体事物,首先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考虑它与其相关事物的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这种思维方法,实际上包含着原始的系统论思想。
传统医学可说是整体医学,它采用整体诊断与整体治疗方法,从开放中求得整体机制的平衡发展,是其精髓。
四、强调序列,注重节律,是象数思维的突出优点。
易学从来注意自然界大自天体小到草木的运动发展的周期性。
主张“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违反天时,人必受到自然的惩罚。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周易》卷首附入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六十四卦方图、圆图等,这些易学图式反映了神妙的象数思维方法的特征,至今引起海内外科学家的注视。
美籍华裔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大加称赞自不待言,现代计算机的鼻祖莱布尼兹,早已声称他所创立的二进制原理与《易图》(指六十四卦圆图)“完全一致”,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更把易学中的阴阳太极图设计在丹麦国王授予他的勋章中。
这表明太极图所反映的思维方法受到西方科学家的极大推崇。
《易经》——上古文化知识篡编《易经》包含的四百五十节卦爻辞,有着广泛的文化内涵。
如果将它从卦爻象中独立出来,从研究上古文化知识的角度加以考察,所包含的自然、社会知识内容,大体可分为如下一些方面(各举一、二例以窥全豹之一斑):关于自然理象、自然规律的知识。
“履霜,坚冰至。
”(坤六二)“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小畜卦辞、小过六五)关于阶级矛盾、政治斗争的知识。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师上六)“何校灭耳,凶。
”(噬嗑上九)关于古代战争的记载。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既济九三)关于古代农业、畜牧业的知识。
“不耕获,不畜舍。
”(无妄六二——“畜扎牛,吉。
”(离卦辞)关于商业、交通知识。
“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
”(旅六三)“贲其趾,舍车而徒。
”(贲初九)关于历史事件。
“王用享于歧山。
”(升六四)“帝乙归妹。
”(归妹六五)关于婚姻习俗。
“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归妹六三)“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
”(大过六五)关于祭祀、占卜。
“王用享于帝。
”(益六二)“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蒙卦辞)关于伦理思想。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恒九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蛊上九)古代的民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中孚九二)哲理格言。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泰九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否九五)“介于石,不终日。
”(豫六二)总之,《易经》中包含的古代思想文化资料相当丰富,剥去其占筮体系的外壳,不难发现其古奥文句中,保存着许多宝贵的上古知识。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三千年来,注释、阐发、评议《周易》的著作,共有三千多种,平均每年有一种易学著作传世,这是非常奇特的文化现象。
为什么研究《周易)历久不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有过评论,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当前《周易》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有文字学、考古学、哲学、政治、宗教、人伦、历史、文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天文、数学、物理、生物,还有医学、气功、武术等。
《周易》为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思维模式与思想原则奠定了基础,它既包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为工具理性所掌握的自然知识,又含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