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4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一、概述材料科学是一门涉及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学科。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材料科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科学的发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
本文将介绍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分类、结构与性能关系、制备方法等。
二、材料分类根据材料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材料分为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铁、铝、铜等。
金属材料的特点是强度高、可塑性好。
2. 陶瓷材料: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瓷器、玻璃等。
陶瓷材料的特点是脆性大、电绝缘性好。
3.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材料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常见的聚合物材料有塑料、橡胶等。
聚合物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腐蚀性。
4.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常见的复合材料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复合材料的特点是综合性能优良。
三、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的结构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1.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离子、原子或分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有序结构。
晶体的结构确定了材料的硬度、导电性等性能。
2. 硬度与强度: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与其原子、分子的排列有关。
晶体结构和材料的晶粒大小会影响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3. 导电性与绝缘性:材料的导电性与其电子的运动有关。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陶瓷材料则具有较好的绝缘性。
4. 磁性与非磁性:材料的磁性与其原子或分子的磁矩有关。
铁、镍等金属具有磁性,而大部分非金属材料则是非磁性的。
四、材料制备方法材料的制备方法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探索,现在已经有许多成熟的制备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
1. 熔融法:熔融法是通过加热材料使其熔化,然后再进行浇铸、凝固等操作来制备材料。
熔融法广泛应用于金属和玻璃等材料的制备过程。
2. 沉积法:沉积法利用化学反应、物理吸附等方法,将原料分子沉积到基材上,形成所需的材料。
1.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材料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之外的所有物质;材料、信息、能源是现代技术的三大支柱。
2.材料科学是研究各种材料的结构、制备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学科。
3.材料分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4.材料科学基础是进行材料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它将各种材料(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规律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用于指导材料的研究、生产、应用和发展。
它涵盖了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的基础理论。
5.金属键:金属中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之间构成键合称为金属键。
特点:电子共有化,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形成低能量密堆结构性质:良好导电、导热性能,延展性好。
6.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相互吸引,是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键。
特点:以离子而不是以原子为结合单元,要求正负离子相间排列,且无方向性,无饱和性性质:熔点和硬度均较高,良好电绝缘体。
7.共价键:两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特点:饱和性配位数较小,方向性(s电子除外)性质:熔点高、质硬脆、导电能力差二;晶体学基础晶体:是指其内部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体。
晶体原子(分子或离子)在空间的具体排列方式称为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原子(或分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即即存在长程有性能上两大特点:固定的熔点,各向异性空间点阵:将晶体中原子或原子团抽象为纯几何点,即可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排列成规则的阵列—空间点阵特征:每个阵点在空间分布必须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晶胞:代表性的基本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选取晶胞的原则1.选取的平行六面体应反映出点阵的最高对称性2.平行六面体的棱和角相等的数目应最多3.当平行六面体的棱边夹角存在直角,直角数目应最多4.在满足上述条件下晶胞应具有最小体积晶格:为了表达空间原子排列的几何规律,把粒子(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平衡位置作为结点,人为地将结点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格架称为晶格。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理论、实验、应用的交叉学科。
它集成了多学科的实验手段和理论计
算技术,利用理论计算、数理物理和实验技术,研究材料的性能和制备、表征,分析和优
化材料结构和功能性能,以满足材料领域的需求。
基础的材料科学主要包括材料多尺度结构的研究、材料微观机制的研究、材料表面与界面
性质的研究以及材料抗损性表征及改进等。
材料多尺度结构研究是通过研究材料的原子、
分子、晶体等多种尺度结构,探索材料性能及其关联机制。
材料微观机制研究是通过对材
料微细结构、代表性性质进行研究,从原子、分子、晶体分解的角度探究材料行为及影响
其行为的机制;材料表面与界面性质的研究是指利用实验与分子模拟方法,研究材料的表
面和界面结构、化学组分特性及其性能等;材料抗损性表征与改进研究是针对特定工况作
用环境下材料应力损伤、耐磨性能等进行研究,目的是区分材料质变以及失效机制,提出
与改善结构、材料条件等有关的优化技术。
此外,材料科学的基础还涉及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物理学、有机合成和金属学等,以便从新的视角,综合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加工
技术、性能表征等。
总之,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宽泛而全面的学科,能够涵盖实验、理论计算技术、物理化学
等诸多分支,来研究材料的性能及功能。
未来,随着材料应用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基础
也将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材料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和制备的学科,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金属、陶瓷、塑料、纤维、半导体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分类、晶体结构和材料性能等内容。
一、材料分类根据组成和结构特征,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三大类。
金属材料主要由金属元素构成,具有优秀的导电、导热和强度等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玻璃、水泥等,其特点是高硬度、高耐热性和电绝缘性;有机高分子材料由含有大量碳元素的高分子化合物构成,如塑料、橡胶和纤维等,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可拉伸性。
二、晶体结构晶体是材料学中一种有序排列的结构形态,具有规则的周期性。
晶体结构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几何规则排列而成。
根据晶格的不同,晶体可分为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单斜晶系、正交晶系、斜方晶系、菱方晶系和三斜晶系等。
其中,立方晶系是晶体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其晶格具有等边、等角的特点。
三、材料性能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常见的材料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等。
力学性能体现了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硬度等特点,如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热学性能包括导热性、热膨胀系数和导电性等,这些性能对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导热导电能力有重要影响;电学性能和磁学性能则与材料的导电性和导磁性相关。
四、材料制备材料的制备过程对于最终材料的性能和结构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沉积法、固相反应法和溶液法等。
熔融法是指将材料加热至熔点后进行冷却的过程,常用于金属材料的制备;沉积法则是通过气相或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沉积材料薄膜;固相反应法是指两个或多个固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溶液法是将材料溶解于溶剂中,通过溶液的蒸发或化学反应生成新材料。
总结材料科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材料分类、晶体结构、材料性能和材料制备等方面。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深入学习和应用材料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1,晶体。
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中间相。
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 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3、亚稳相,亚稳相指的是热力学上不能稳定存在,但在快速冷却成加热过程中,由于热力学能垒或动力学的因素造成其未能转变为稳定相而暂时稳定存在的一种相。
4、配位数。
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5、再结晶。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6、伪共晶。
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7、交滑移。
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这一过程称为交滑移。
8、过时效;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后,在加热保温过程中将先后析出GP 区,θ ”,θ ’,和θ。
在开始保温阶段,随保温时间延长,硬度强度上升,当保温时间过长,将析出θ ’,这时材料的硬度强度将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过时效。
9、形变强化。
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其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
10、固溶强化。
由于合金元素(杂质)的加入,导致的以金属为基体的合金的强度得到加强的现象。
11、弥散强化。
许多材料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如果其中一相为细小的颗粒并弥散分布在材料内,则这种材料的强度往往会增加,称为弥散强化。
12、不全位错。
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13、扩展位错。
通常指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个堆垛层错的整个位错形态。
14、螺型位错。
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1. 结晶学:研究晶体的形成、结构和性质。
包括晶体生长、晶体结构分析、晶体缺陷等。
2. 材料力学: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包括材料的强度、韧性、塑性、蠕变等。
3. 材料热学:研究材料的热传导、热膨胀、热稳定性等热学性质。
4. 材料电学:研究材料的电导率、介电性质、磁性等电学性质。
5. 材料化学:研究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化学反应。
包括材料的合成方法、表面改性、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等。
6. 材料物理学: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包括光学性质、磁性、声学性质等。
7. 材料加工:研究材料的加工方法、工艺和性能改善。
包括材料的铸造、焊接、锻造、热处理等。
8. 材料性能测试:研究材料的各种性能指标的检测和测试方法。
9. 材料选择: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10. 材料应用:研究材料在各种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包括材料的耐久性、可靠性等。
固溶体:合金的晶体结构保持溶剂组元的晶体结构。
正常价化合物:由周期表中相距较远,电化学性质相差较大的两种元素形成。
电子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电子浓度值,且结构相同或密切相关的相。
传统无机材料:以SiO2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材料,因此亦称硅酸盐材料,主要有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
玻璃:由熔体过冷所制得的非晶态材料。
水泥:加入适量水后可成塑性浆体,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并能够将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的细粉状水硬性材料。
耐火材料:耐火度不低于1580℃的专门为高温技术服务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晶体:离子原子或分子按一定的空间结构排列所组成的固体,其质点在空间的分布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因而晶体具有规则的外形。
晶胞:从晶体结构中取出来的反映晶体周期性和对称性的重复单元。
晶向指数:用[uvw]表示。
球体最紧密堆积:有等径球和不等径球两种;等径球最紧密堆积有六方最紧密堆积和面心立方最紧密堆积两种。
空间利用率:晶胞中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位移性转变:仅仅是结构畸变,转变前后结构差异小,转变时并不打开任何键或改变最邻近的配位数,只是原子的位置发生少许位移,使次级配位有所改变。
重建性转变:不能简单地通过原子位移来实现,转变前后结构差异大,必须破坏原子间的键,形成一个具有新键的结构。
萤石:Ca+位于立方晶胞的顶点及面心位置,形成面心立方堆积,F—填充在八个小立方体的体心。
尖晶石:如果A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B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则称为正尖晶石。
反之,如果半数的B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A离子和另外半数的B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则称为反尖晶石。
岛状结构:[SiO4]四面体以孤岛状存在,它们之间通过其他正离子的配位多面体来连接。
高分子:其分子主链上的原子都直接以共价键连接,且链上的成键原子都共享成键电子的化合物。
高分子材料:组成高分子的不同尺度的结构单元在空间的相对排列,包含高分子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及其制备技术的科学。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材料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新型材料的应用研究,还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都需要依靠材料科学的基础支撑。
1. 材料科学的定义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及其制备技术的科学。
材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在内的各种材料。
主要涉及材料的化学成分、原子结构、微观结构和宏观物理性质等方面。
2. 材料科学的历史与现状材料科学起源于人类制造工具的历史。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材料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材料科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光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逐渐涌现。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材料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3. 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物质的基本结构、材料物理学和化学等。
其中,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是材料科学的核心,它是研究材料性能与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
同时,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物理学主要涉及电学、热学、力学等方面,而化学则主要涉及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等。
4. 材料科学的应用与发展材料科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冶金、能源、信息、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材料科学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把材料科学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了对材料科学的投入和支持。
未来,材料科学还将面临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如低碳经济、环保材料等。
5. 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包括新型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纳米科技、超导材料等等。
纳米材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是由于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超导材料则是研究电学、磁学等方面的特殊性质的重要材料,对于能源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复习第一章晶体化学基础一、紧密堆积原理晶体中各离子间的相互结合,可以看作是球体的堆积。
按照晶体中质点的结合应遵循势能最低的原则,从球体堆积的几何角度来看,球体堆积的密度越大,系统的势能越低,晶体越稳定。
此即球体最紧密堆积原理。
1、等径球体紧密堆积:晶体由一种元素构成,如Cu、Ag、Au等单质。
2、不等径球体紧密堆积:晶体由两种以上的元素构成,如NaCl、MgO等化合物。
(1)空隙形式一是由四个球围成的空隙,称为四面体空隙。
一是由六个球围成的空隙,称为八面体空隙。
(2)空隙数量如果晶胞为n个球组成,则四面体空隙的总数应为8 × n∕4 =2n个;而八面体空隙的总数为6 × n∕6 =n个。
所以,当有n个等大的球体作最紧密堆积时,就会有2n个四面体空隙和 n个八面体空隙球的数目:八面体数目:四面体数目=1:1:21、等径球体紧密堆积方式(1)六方紧密堆积Hexagonal Close-packed Structure (HCP)按ABABAB……的顺序堆积,球体在空间的分布与空间格子中的六方格子相对应。
(2)面心立方紧密堆积Face Centered Cubic Structure(FCC)按ABCABC……的顺序堆积,球体在空间的分布与空间格子中的立方格子相对应。
2、不等径球体紧密堆积不等径球进行堆积时,较大球体按等径球体作紧密堆积,较小的球填充在大球紧密堆积形成的四面体空隙或八面体空隙中。
离子晶体中:半径较大的阴离子作紧密堆积,半径小的阳离子则填充在四面体空隙或八面体空隙中。
二、鲍林规则鲍林第一规则——配位体规则围绕每个阳离子,形成一个阴离子配位多面体,阴、阳离子的距离决定于它们的半径之和,阳离子的配位数取决于它们的半径比值,与电价无关。
表明,阳离子的配位数并非决定于它本身或阴离子半径,而是决定于它们的比值。
鲍 林 第 二 规 则——静电价规则在一个稳定的离子化合物结构中,每一个阴离子的电价等于相邻阳离子分配给这个阴离子的静电键强度总和。
n Z =阳离子配位数阳离子电荷数=S 静电键强度+∑-ii S =Z 阴离子电荷数应用一:判断晶体结构是否稳定 如:NaCl 晶体 应用二:确定共用一个顶点(即同一个阴离子)的配位多面体的数目 如:[SiO 4]、 [AlO 6]、[MgO 6]鲍林第三规则 ——多面体共顶、共棱和共面规则在一个配位结构中,两个阴离子配位多面体共棱,特别是共面时,结构的稳定性便会降低。
对于电价高、配位数小的阳离子,这个效应特别显著。
鲍林第四规则 ——不同配位多面体连接规则 在一个含有不同阳离子的晶体结构中,电价高、配位数小的阳离子,趋向于不相互共享配位多面体要素。
例:岛状镁橄榄石(Mg 2SiO 4)鲍林第五规则 ——节约规则在同一个晶体结构中,本质上不同的结构单元的数目趋向于最少数目。
例:(1) SiO2(2)柘榴石(Ca3Al2Si3O12)其中:CN Ca=8,CN Al=6,CN Si=4第二章晶体结构一、具有紧密堆积形式的晶体结构分析步骤:1、阴离子堆积方式——阴离子以面心立方形式堆积,则构成晶胞的阴离子占据立方体的八个角顶和六个面心的位置。
2、根据r+/ r-值,确定阳离子的配位数。
r+/ r- =0.225~0.414之间,n=4r+/ r- =0.414~0.732之间,n=63、阳离子在四面体或八面体空隙中的填充率(P)阳离子填充于全部八面体空隙,填充率P=1,即阳离子分布于晶胞的体心与12条棱的中心;阳离子填充于全部四面体空隙,填充率P=1/2,即阳离子分布于晶胞八个顶角的四面体空隙的四个位置。
一、面心立方紧密堆积1、阴离子堆积方式——阴离子以面心立方形式堆积,则构成晶胞的阴离子占据立方体的八个角顶和六个面心的位置。
2、根据r+/ r-值,确定阳离子的配位数。
r+/ r- =0.225~0.414之间,n=r+/ r- =0.414~0.732之间,n=6第二节硅酸盐晶体结构一、岛状结构在硅酸盐晶体结构中,[SiO4]以孤立状态存在,[SiO4]之间通过其他阳离子连接起来,这种结构称为岛状结构。
Si:O=1:4 镁橄榄石Mg2[SiO4]氧离子近似六方紧密堆积排列,硅离子填充于四面体空隙之中,填充率为1/8;镁离子填充于八面体空隙之中,填充率为1/2。
[SiO4]是以孤立状态存在,它们之间通过Mg2+连接起来。
二、组群状结构由两个、三个、四个或六个[SiO4]通过共用氧相连的硅氧四面体群体,分别称为双四面体、三节环、四节环、六节环,这些群体在结构中单独存在,由其他阳离子连接起来。
双四面体 Si:O=2:7 三、四、六节环 Si:O=1:3绿宝石Be3Al2 [Si6O18]六个[SiO4]通过共用氧相连形成的六节环,六节环之间是靠Al3+和Be2+相连。
Al3+的配位数为6,构成Al-O八面体, Be2+的配位数为4,构成Be-O四面体。
三、链状结构[SiO4]之间通过桥氧相连,在一维方向无限延伸的链状结构,称为单链。
在单链中,每个[SiO4]中有两个为桥氧,化学式[Si2O6]n4n-,Si:O=1:3。
两条相同的单链通过尚未公用的氧连起来向一维方向延伸的带状结构称为双链。
双链结构中,一半[SiO4]有两个桥氧,一半[SiO4]有三个桥氧,化学式[Si4O11]n6n-,Si:O=4:11四、层状结构[SiO 4]之间通过三个桥氧相连,在二维平面无限延伸构成的硅氧四面体层。
在硅氧层中,通过三个桥氧相互连接,形成向二维方向无限发展的六边形网络,称硅氧四面体层,其结构基元为[Si 4O 10] 。
化学式[Si 4O 10]n 4n- ,Si:O=4:10 。
非桥氧一般由Al 3+、Mg 3+、Fe 3+等阳离子相连,它们的配位数为6,构成[AlO 4]、[MgO 6]等,形成铝氧八面体层或镁氧八面体层。
五、架状结构硅氧四面体之间通过四个顶角的桥氧连起来,向三维空间无限发展的骨架状结构称为架状结构。
Si :O=1:2 石英晶体结构第三章 晶体结构缺陷一、热缺陷的类型弗伦克尔缺陷在晶格内原子热振动时,一些能量足够大的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后,进入晶格点的间隙位置,变成间隙原子,而在原来的位置上形成一个空位,这种缺陷称为弗伦克尔缺陷。
弗伦克尔缺陷特点: 1、间隙质点与空位总是成对出现。
2、晶体体积不变。
NaCl 型晶体中间隙较小,不易产生弗伦克尔缺陷;萤石型结构中存在很大间隙位置,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生成间隙离子。
肖特基缺陷如果正常格点上的原子,热起伏过程中获得能量离开平衡位置,跳跃到晶体的表 面,在原正常格点上留下空位,这种缺陷称为肖特基缺陷。
肖特基缺陷特点: 肖特基缺陷的生成需要一个像晶界、位错或者表面之类的晶格排列混乱的区域;阳离子空位和阴离于空位按照分子式同时成对产生,伴随晶体体积增加。
二、热缺陷浓度的计算若是单质晶体形成热缺陷浓度计算为:)-exp(KTE N n 若是MX 二元离子晶体的Schttky 缺陷,因为同时出现正离 子空位和负离子空位,热缺陷浓度计算为:)2-exp(KTE N n = 浓度是温度的函数随着温度升高,缺陷浓度呈指数上升,对于某一特定材料,在一定温度下,热缺陷浓度是恒定的。
三 非化学计量缺陷定义:指组成上偏离化学计量而产生的缺陷。
它是由基质晶体与介质中的某些组分发生交换而产生。
如Fe 1-x O 、Zn 1+x O 等晶体中的缺陷。
特点:其化学组成随周围气氛的性质及其分压大小而变化。
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可分为四种类型: 1、阴离子缺位型 TiO 2-xTiO 2晶体在缺O 2条件下,在晶体中会出现氧空位。
缺氧的TiO 2可以看作Ti 4+和Ti3+氧化物的ss ,缺陷反应为: ↑+++'−−−→−+••2213242O O V i T O Ti O O Ti O Ti 色心的形成:Ti 4++e → Ti 3+, 电子e 并不固定在一个特定的Ti 4+上,可把e 看作在 负离子空位周围。
因为 是带正电的,在电场作用下e 可以 迁 移,形成电子导电,易形成色心。
(NaCl 在Na 蒸汽下加热呈黄色 2、阳离子填隙型 Zn1+xOZnO 在Zn 蒸汽中加热,颜色加深, 缺陷反应为:412122112][][故,][][,1][],[][,][]][][[)处于间隙位的电导率证明单电子测定(21222-•••••+•∝=≈'≈'=↑+'+⇔O i O i i O i i x i P Zn P Zn K ZnO e Zn ZnO P e Zn K Zn O Zn O e Zn ZnO Θ3、阴离子间隙型只有UO2+x 可以看作U3O8(2UO3.UO2)在UO2中的SS 。
由于结构中有间隙阴离子,为保持电中性,结构中出现电子空穴,反应式为:O i UO U O O U O U ++2+'→••同样,也不局限于特定的正离子,它在电场下运动,● 所以是P 型半导体。
4、阳离子空位型 如Fe1-xO●为了保持电中性在正离子空位周围捕获,是P 型半导体。
缺陷反应为:O FeFe Fe Fe O FeFe Fe O V h g O h Fe Fe Fe Fe Fe O V Fe g O Fe +''+⇔+=+''+⇔+•••++••2)(21即得222可写成取代为22)(2122232为保持电中性,两个。
增大,电导率相应增加][增大,随][][用质量作用定律可得-色心附近,形成一种被吸引到2261•••∝''h P P h V V h O O Fe第四章 固 溶 体一、固溶体:将外来组元引入晶体结构,占据基质晶体质点位置或进入间隙位置的一部分,仍保持一个晶相,这种晶体称为固溶体。
(二)置换型固溶体中的“组分缺陷”组分缺陷——即在原来的结点位置产生空位或者在间隙位置嵌入新的质点。
发生在不等价置换的固溶体中,其浓度取决于掺杂量(溶质数量)和固溶度。
➢高价置换低价阳离子出现空位(空位型固溶体)阴离子进入间隙(间隙型固溶体)➢低价置换高价阳离子进入间隙(间隙型固溶体)阴离子出现空位(空位型固溶体)间隙型固溶体:当外来的杂质质点比较小而进入晶格的间隙位置。
(三)形成间隙型固溶体的条件1、杂质质点大小即添加的原子越小,易形成固溶体,反之亦然。
2、基质晶体结构基质晶体中空隙越大,结构越疏松,易形成固溶体。
3、电价因素外来杂质离子进人间隙时,必然引起晶体结构中电价的不平衡,这时可以通过形成空位,不等价离子置换来保持电价平衡。
例如YF3加入到CaF2中:' 322iFCaCaF FFYYF++−−−→−•当F -进入间隙时,产生负电荷,由Y3+进入Ca2+位置来保持位置关系和电价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