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PPT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9
舒城县卫生监督协管培训课件舒城县卫生监督协管培训课件(内部资料,仅供参考)舒城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第一部分卫生执法监督公共知识第一章卫生行政执法概述第一节卫生法概述……………………………………………………第二节卫生行政执法概述……………………………………………第三节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分类第四节卫生行政执法受监督第二章卫生监督工作程序第一节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第二节卫生监督检查程序第三节行政处罚程序第四节卫生监督文书第五节现场监督检测、采样工作程序第三章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第一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第二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第四章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第一节公共场所的概念和卫生管理立法第二节公共场所的卫生许可第三节公共场所卫生要求和卫生指标第四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和法律责任第五章学校卫生监督第一节学校卫生监督概述第二节学校传染病防控卫生监督第三节学校饮用水卫生监督第四节教学和生活环境卫生监督第六章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第一节卫生监督法律依据第二节饮用水卫生监督职责第三节饮用水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第四节二次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第五节式供水单位经常性卫生监督内容第六节水质检验第七章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第一节医疗机构的概念和设置条件第二节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的条件和要求第三节医疗机构的卫生监督第八章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第一节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依据和法定管理传染病第二节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第九章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第一节职业病防治概述第二节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第三节职业危害事故的报告与调查处理第四节职业卫生监督职责及法律责任第十章常用卫生法律法规第二部分卫生监督协管安徽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前言第一章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安徽省2011年版)第二章霍邱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第三章霍邱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第四章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第一节食品安全信息报告第二节职业卫生咨询指导第三节生活饮用水卫生巡查第四节学校卫生服务第五节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第六节公共场所卫生巡查第七节乡镇卫生监督站信息报送知识第五章霍邱县乡镇卫生监督站工作职责、制度......................第一部分卫生执法监督公共知识第一章卫生行政执法概述卫生监督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根本依据,按照卫生学特有规律为指导的一种行政执法活动。
舒城影像:舒城县四次城市规划见证飞跃发展中的大舒城!今年暑假,舒城县规划展览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
笔者有幸和小伙伴一起在开放的首日从合肥赶往舒城,参观展览(展览的内容本号另有发布)。
其中有一块不起眼的长展板,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当然就是今天正文中所提及的舒城县历史上的几次城市规划。
说不起眼,正好这个展览在总体规划的模型附近,被后者抢了风头,另外大家伙来的看未来的前景,这块儿反而和周围的高楼大厦的图片和模型显得格格不入。
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见识到大舒城这么多年来的大发展。
建国前城市建设舒城县城,历史和现代地理均称舒城,位于县境东北部。
建国前,街道狭窄弯曲,最宽处只有6米,总长3200米。
主要街巷为鹅卵石路面,行人道路多为泥土路面,街道两边房屋除少数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外,余皆为矮陋的瓦草平房,且参差不齐;小街僻巷均为民房。
特别是1914年夏季的大水灾和1938年5月11日遭日机轰炸,几成废墟。
1939年始改名城关镇。
抗战胜利后,城内商业虽有恢复,但无现代工业,是个消费城镇。
码头街建国后仍保留不少历史建筑•龙舒路:原系考棚巷、云路街。
1951年前,为鹅卵石路面,路宽约3米,高低不平。
•梅河路:原系县城北门外荒岗坟地和水沟马场。
1931年,本县运输商高季茂等人筹款,县政府建设科技师顾*初负责测绘设计,在此拟辟公路,后因经费不济和战争影响,未成。
•鼓楼街:由凤凰桥街、古楼街和南门大街组成,南北走向,原是鹅卵石路面。
为城内商业区之一。
1920年夏,由城关商会发起、商户集资,曾整修一次路面。
1934年,县人朱炳南领头集资又翻修了路面,改成中间3排条石、两旁铺垫鹅卵石。
1938年5月,遭日机轰炸,沿街被毁房屋千余间。
•春秋路:建国前为马场。
•建国前,县城街道狭窄,不能栽树,仅在护城河外沿和柳树园、中山公园及城郊栽些树木。
1947年秋,军队为守城需要,凡护城河外树林、竹林,全部砍光。
清代嘉庆年间的舒城县城池图建国前舒城县城区示意图1949-1980年城市建设1949年,总面积2平方公里,有3000多户、7048人,为舒城县府驻地。
县城电子商务之舒城:小童车“推出”大产业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
同其他长三角的腹地一样,近些年来舒城承接了大量沿海的产业转移。
其中童车产业依托电子商务,对接信息经济,走出了一条信息化拉动产业升级的发展道路,不仅实现承接壮大,而且完成升级转型。
舒城童车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培育发展,现已成为舒城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该县从事童车、童床及其配套零配件生产的企业共有37家,童车年生产能力在1200万辆以上,2012年年产值23亿元,是全国四大童车产业集群之一,市场份额占全国近30%。
从2008年开始,舒城开始有人在淘宝网上销售童车及相关产品,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一批网商以兼职销售为主,在工作之余进行尝试性的销售;在取得效果后,县里更多年轻人开始把网销童车当做了创业手段,网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而从2012年开始,一批在外地工作、有过经营成熟类目网销经验的舒城人开始回乡创业,他们看到了童车的商机,带来了全新的网销理念和专业化的运作方式,舒城的童车电子商务开始有了质的变化。
舒城的网商数量也从2011年的不足1000家,发展到2013年的近2500家,2 012年时最大卖家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万元。
舒城以童车为核心母婴产品的网络销售,从2010年的2600万到2013年预计将完成4个亿的销售规模。
舒城县的童车网销已经占据了全国同行业60%以上的份额。
从过去对线上的不重视,到如今更多的童车厂家开始建立线上渠道,甚至逐渐弱化线下渠道。
有的厂家还将线下渠道改造成线上的物流分销点,节省下来的物流费用足以补贴渠道商的返点,而消费者则获得了更快更好的消费体验。
厂家们不仅看到了网销的巨大潜力,线上快捷的周转速度(是线下的3-5倍),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搜集,都让他们尝到了电商带来的甜头。
童车网销走出的一条传统产业触电升级之路,在舒城其他的一些产业品类也开始复制。
在干汊河镇,依托镇上国内最大的羽毛球制造基地,一个以羽毛球、球拍为核心的运动产品网销集群正在悄然形成,2013年已经有了接近500万的销售规模。
相信不久将来,有了童车的风火轮,再插上羽毛的翅膀,舒城的县域电子商务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舒城县的电子商务发展的调研报告商贸流通业是连结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促进经济循环、加快资本周转、调节经济运行节奏的助推器,是决定县域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办[2008]134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积极实施市政府提出的商贸流通“双百工程”,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及成效近10年来,我县商贸流通业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努力繁荣城乡市场,加快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兴商贸流通业态得到较快发展。
(一)商贸流通业社会经济贡献明显增强1、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94亿元,占全县GDP的35.44%,增幅22.5%,比全县GDP增幅13.6%高8.9个百分点,比二产增幅18.8%高3.7个百分点;2、2008年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5.4亿元,其中批零贸易实现增加值3.51亿元,餐饮业增加值为1.53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为32%;3、2008年全县流通业上缴税收2.77亿元,占财政收入69.3%;4、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08年全县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达到24300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5%,已成为我县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市场建设加快,流通网络逐步完善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一片繁荣我县依托区位优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培育建设各类专业市场。
先后建成了飞霞蔬菜批发市场、干汊河及城关七星羽毛羽绒制品市场、孔集竹业市场、舒茶及晓天茶叶市场、汤池板栗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市场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设施日趋完善,市场流通功能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截止2008年末,全县已建成综合性市场、专业市场、批发及零售等各类市场49个,规模以上市场32个,建设面积26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以县城区域性市场为中心、乡镇村集贸市场为骨干,综合与专业市场相结合的流通市场体系。
从业各类市场主体19048户。
其中:企业2626户,个体工商户16422户,比2007年增长16%。
2、商贸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我县自2005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活跃,舒城县惠万家购物有限责任公司等县内外12家试点承办企业共建成配送中心3家、农家店326家,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及43%行政村,农村市场网络逐步完善。
城区商贸业逐步形成集聚效应,基本形成了以特色商业街为基本架构的商贸业布局,城区商贸市场呈“三纵三横”格局。
“三纵”即:以鼓楼街及乌龙井为主的服装零售一条街,以梅山路为主的品牌服装及妇婴用品销售一条街,以古城路为主的电子产品等高新技术服务一条街。
“三横”即:龙舒路的东段主要以惠万家、茂源商都为主的超市零售业,西段主要是以个体工商户为主的小商品零售市场。
梅河路主要是一百、千家惠、新百、众得利、苏果、新世界等骨干商场为中心并向东西延伸的商业街。
桃溪路主要从事住宿餐饮服务和建材销售市场,目前在建的华润苏果及已投入运营的泰鑫城市广场两大综合性商场使桃溪路的商贸结构更趋合理。
3、民营骨干企业势头强劲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像泰鑫城市广场、苏果超市、惠万家购物广场、茂源商都、金水湾度假村、舒怡国际大酒店、赛福宾馆、新贵大酒店等名店已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首选消费场所,在竞争中领跑消费市场。
县城11家骨干商场(超市)营业面积合计4万多平方米,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销售额超3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
4、新型业态发展迅速,连锁经营引领潮流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
泰鑫城市广场、华润苏果、上海华联、北京联华、合肥百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舒城,给我县流通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态迅速发展,先进的流通业营销理念和管理手段得到快速推广,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态逐步被现代商贸流通业态取代。
2008年全县拥有连锁、超市和各种名品名店450余家。
5、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以来,我县把引进外资、培育出口主体和增强企业自营出口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全县对外经济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利用外资逐年攀升。
2008年引进境外资金11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二是自营进出口企业逐年增加。
2008年末全县有进出口自营权企业达49家;三是外贸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出口产品七大类1000多个品种;四是贸易半径不断延长,对外出口商品由原来的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延伸到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地区;五是进出口总额增势强劲。
2008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2554万美元,是1978年出口供货总值的40倍,比上年增长73.6%,预计2009年将突破3000万美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商业网点缺乏系统规划,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县商业网点布局不适应全县经济发展需求,表现为城区网点乱而杂、社区网点功能不配套、乡镇网点标准低。
网点重复建设,同业恶性竞争,社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城区市场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农村市场发展滞后。
一是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不足。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但流通市场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农村市场还是低端市场,初级市场。
基本上所有农贸市场都缺乏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
二是农村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不畅,是农村流通的最大的问题。
信息不畅,信息流就不能引导商流、物流。
受市场信息匮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民难以对市场供求进行分析和预测,这是农村流通中的问题。
三是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导致农户为市场提供的农产品过于分散,商品率不高。
除此之外,农村市场管理滞后等问题亦普遍存在。
(三)商贸流通市场主体实力和活力不足,中介服务组织发育不充分。
一是市场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缺乏龙头骨干市场。
而且主要以产地输出型为主,缺乏中转集散型的龙头骨干市场,市场整体辐射功能和带动能力不强。
二是市场营销队伍势单力薄,促销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少中介组织。
三是市场功能单一,服务不健全。
市场知名度不高,配套服务的不健全,缺乏竞争力,影响了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四)产业发展与市场建设脱节。
产业配套市场建设十分薄弱,据对出口服装企业的调查,企业所需要的面辅料,甚至连拉链、钮扣这样的小商品都难以在本地采购。
这说明本地市场建设大大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其它产业也存在类似情况,这既不利于产业本身的发展与效率,也是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商贸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
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尚处于缓慢转变期,个别流通企业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但通常只是统一店名和标识,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远未达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
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
商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代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匮乏。
(六)政府引导扶持不够,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对商贸流通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扶持力度亟待增强。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生产轻流通传统观念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自我发展调节状态,行业和制度建设与促进工农业发展的强大政策支撑形成明显反差。
二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市场壁垒仍然存在。
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形成的区域产业、市场分割状况尚未根本克服,产业结构的重复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使一些区域性市场壁垒时隐时现,仍然阻碍着市场一体化的进程。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国务院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舒城县“十一五”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以融入省会经济圈为目标,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协调,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整体规划、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要求,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扩大城乡生产生活消费,大力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一)强化商贸理念,切实增强对“商贸活县”战略的认识。
我县的商贸流通业近10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它不仅影响到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相应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激活县城竞争力,推动县城的房地产开发,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亮点所在、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