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脊椎结核的CT诊断价值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ct在脊椎结核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28例脊椎结核,统计分析其ct表现。
结果分类描述了28例患者的ct诊断情况。
结论螺旋ct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诊断结果更为细致准确。
[关键词] 脊柱结核; x线; ct诊断[中图分类号] r19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10-01脊柱结核是骨科的常见疾病,研究表明,它约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病的50%以上[1]。
该病发病较为隐蔽,早期的症状也不明显,这就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会贻误病情。
传统的x线在诊断早期脊柱结核及病变的分型分期方面有所不足,但随着现代ct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螺旋ct的后处理功能在脊柱扫描中的应用,使ct在诊断椎骨破坏和类型、骨性椎管病变及椎旁软组织病变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本文对近两年我院经ct扫描的28例脊柱结核进行回顾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收治的共28例脊椎结核患者,其中男13例,女15例。
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27.1岁。
患者的病史在6个月-10年之间。
临床表现出脊柱结核的一般症状,如腰背疼痛、倦怠无力,食欲减退、午后低热、盗汗和消瘦等的有20例;胸腰部位疼痛较为严重的有8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有11例;身体还患有其他器官结核病的有7例;下肢瘫痪的3例,截瘫1例。
1.2 检查方法 28个病例,先用x线进行初步的定位和诊断,然后根据此检查结果,再对病变部位进行ct检查。
具体方法如下:①x线平片:采取脊柱正侧位进行投照。
②ct扫描:采用美国ge(brighspeed)8排螺旋ct机,患者采取仰卧位,根据x线检查结果,对病变部位进行层距8mm,层厚8mm的扫描。
扫描参数为125kv,90ma,其中8例做了增强扫描。
必要时根据情况进行冠状及矢状面图像的重建。
2 结果2.1 病变分布经上述方法检查,结果显示,在28例患者中,病变的集中部位由多到少依次为胸椎、腰椎、胸腰椎、颈椎、骶椎等。
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本组23例,男性21例,女性2例。
年龄19~74岁。
19~35岁20例占全部病例的76%。
36~50岁2例,74岁1例,平均年龄32岁。
发病部位依次为胸椎9例,腰椎12例,颈椎和腰骶段各1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以及消瘦,纳差,低热盗汗,血沉加快等。
18例有肺结核,1例合并截瘫,1例窦道形成。
本组23例均经我院GeprospeedAI 全身CT机扫描。
扫描采用层厚5mm,层距5mm,部分病例进行2mm 薄层扫描。
全部为平扫,未行增强扫描。
23例全部拍摄常见X线平片。
2、结果2.1发病特点2.1.1部位:劲段1例,胸段9例,腰椎12例,腰骶段1例。
23例其累及38个椎体。
2.1.2侵及范围单个椎体5例,两个椎体27例,多个椎体3例。
2.2 CT表现2.2.1 CT定位像表现与常规X线表现相同。
即表现为(1)脊柱畸形,椎体僵脊柱侧弯或后突。
(2)单个或多个椎体变形,椎体变扁或呈楔形,椎体残缺或椎体融合。
(3)椎间隙,模糊,消失。
(4)相邻椎体间形成骨桥。
2.2.2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多种多样,可为斑点状,不规则片状,蜂窝状,囊状或类圆形等骨破坏之低密度影。
于椎体边缘部则为不规则骨缺损。
病变严重者多种破坏共存。
椎体正常形态消失,表现为一些散在的骨碎片。
病程较长者往往骨破坏与硬化及钙化相互交错,表现为在骨破坏的低密度区边缘及周围形成模糊或清楚之不规则骨硬化之高密度影。
椎体病变往往累及相邻,两个或多个椎体。
椎体骨破坏多在前部,故一旦压缩则形成局部后突成角。
2.2.3骨质硬化和死骨形成骨质硬化表现为破坏区边缘硬化或呈斑片状,斑点状致密影。
死骨形成则表现为破坏区内斑点状,沙砾状及不规则片状高密度影。
不规则片状死骨多见于碎裂状骨质破坏,斑点状及沙砾状死骨多见于穿凿状骨质破坏。
2.2.4椎间盘破坏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变形,破碎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点片状死骨或高密度钙化影。
由于椎间盘破入椎管,形成椎管狭窄。
脊柱结核诊断金标准
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脊柱结核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
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包括背痛、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
并不具有特异性,但是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影像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
其中,MRI是最为
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脊柱结构的细节和病变的范围。
在MRI上,脊柱结核的特征表现包括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脊柱
后凸畸形等。
3. 细菌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细菌学检查包括痰液、脓液、组织等标本的培养和涂片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直接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但是其阳性率较低,仅
有30%左右。
4. 免疫学检查
脊柱结核的免疫学检查包括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结核感染情况,但是其阳性率也较低。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MRI是最为敏感和特异的检查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对于疑似脊柱结核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脊椎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脊柱结核的CT表现。
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30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
结果30例脊柱结核中颈椎结核4例,腰椎结核18例,胸椎结核8例。
30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10例有死骨形成,8例有椎旁及腰大肌脓肿,6例椎间盘破坏,6例椎管变形狭窄。
结论脊柱结核CT 诊断优于X线平片,可直观显示椎旁脓肿及椎间盘等改变。
骨质破坏形态多样,但有典型CT特征。
并要与其他病变鉴别诊断。
【关键词】脊柱结核;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较常见,发病率约40%[1],CT由于其横断位图像结构清晰,分辨率高,能显示常规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轻微骨破坏,并可清晰的显示轻微的骨质破坏,椎管内的受累程度以及椎旁的软组织改变[2]。
本文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螺旋CT扫描30例脊柱结核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5~60岁,颈椎结核4例,腰椎结核18例,胸椎结核8例,30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10例有死骨形成,8例有椎旁及腰大肌脓肿,6例椎间盘破坏,6例椎管变形狭窄。
一般均有胸腰背痛,有低热、盗汗、血沉增快者19例,伴有其他器官结核4例;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16例,其中进行性下肢瘫痪4例,病史3个月至10年不等。
所有病例均经脊柱常规正侧位X线片检查及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证实。
1.2 扫描方法本组3O例均根据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进行初步诊断和定位,结合平片对病变部位进行CT扫描,采用西门子S0MAT0M 欢悦增强型螺旋CT 机,120KV,80 mA,层距2 mm,层厚2 mm。
必要时行矢状位和(或)冠状位重建。
2 CT表现
30例中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形态多样。
①碎裂型:表现为椎体破坏碎裂,椎体膨大,代之为多发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碎骨片,常有椎旁脓肿、椎体塌陷及椎管狭窄;②溶骨型:表现为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边缘模糊或清楚的破坏区,呈虫蚀状、不规则蜂窝状、洞穴状,其内可有沙粒状或斑片状死骨形成,常有椎体压缩骨折;③前纵韧带骨膜下或边缘型:表现为椎体前缘或边缘骨皮质破坏中断,呈浅碟状凹陷,周围脓肿形成;④局灶硬化型: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骨质破坏,周围有明显骨质增生硬化,以骨质增生为主。
死骨形成10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内沙粒状高密度影或椎体碎裂后残留碎骨片;椎旁及腰大肌脓肿8例,可单侧或双侧,呈低密度影,脓肿内有碎骨片或不规则钙化灶;椎间盘破坏6例,呈低密度改变,边缘模糊,间杂相邻椎体骨质破坏;椎管变形狭窄6例,表现为椎体后部骨质破坏,椎体压缩塌陷,前后滑脱时致椎管变形狭窄。
3 讨论
骨关节结核80%以上继发于肺结核或胸膜结核,其中脊柱结核占40%~50%。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最多见于20~30岁[3]。
近年来老年人脊椎结核的发病率有上
升趋势[4]。
脊椎结核绝大多数是在血源性播散基础上发生的继发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干酪样坏死产生骨质破坏。
干酪物质充填髓腔以及骨质修复,出现骨密度增高,继而形成死骨,干酪物质和脓液汇集在椎体骨膜下,液化坏死组织向外扩散形成椎旁冷脓肿。
本组病例脊柱结核CT均显示骨破坏,并且可以发现早期骨破坏,对骨破坏的类型及椎管受侵情况、椎旁腰大肌脓肿、小死骨等的判定十分准确。
与X线片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CT检查易于发现小死骨,这对脊柱结核的定性诊断和手术的判定十分重要,小死骨X线难以发现;②CT可显示椎管受侵,硬膜囊受压的情况。
清晰显示椎管内干酪坏死物或肉芽肿的压迫及骨碎片和死骨的存留,对手术的判定提供重要信息;③椎间盘受侵;④冷脓肿内细小钙化或死骨的植入;⑤CT可发现早期椎前缘轻微的骨破坏及骨膜下脓肿侵蚀样改变,X线难以发现。
脊柱结核应与以下脊柱病变鉴别:①溶骨性脊椎转移瘤:多见于老年及有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骨质破坏区欠清楚,内少有死骨。
可有局限椎旁肿块而无纵向椎旁及腰大肌脓肿;②多发性骨髓瘤:多椎受累,骨质破坏以松质骨为主,骨皮质破坏较晚,软组织肿块亦局限,骨髓穿刺可确诊;③化脓性脊椎炎:临床有起病急、高热、寒战等病史,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晚期可形成粗大骨桥。
螺旋CT扫描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能显示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骨质破坏,揭示病变范围及其对椎管的累及程度,有助于对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分析。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28-629.
[2] 张林.脊柱结核的CT诊断(附56例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14(6):64-66.
[3]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70-671.
[4]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53-1154.
[5] 冯志捷.老年肺结核的CT诊断及价值(附86例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6,8(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