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茎和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4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4茎和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4茎和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的探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茎和叶的基本结构,理解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茎和叶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实验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茎和叶的基本结构,理解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2.难点:茎和叶的详细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通过展示植物的茎和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结构。
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茎和叶的功能。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增强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物准备:植物的茎和叶。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等。
3.教学课件:PPT或其他教学软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植物的茎和叶,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这部分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包括茎的皮、木质部、韧皮部等,叶的叶脉、叶肉等。
同时,讲解茎和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用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茎和叶的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要有茎和叶?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讨论。
小学科学第4课茎和叶(教案)茎和叶的作用及结构特点引言:小学科学教学中,茎和叶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茎和叶的结构特点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
本文将围绕茎和叶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详细描述,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茎的结构特点及作用茎是植物的重要部分,它有着多种结构特点和功能作用。
1. 茎的结构特点茎一般由节和间节交替排列的节点和节间组成。
每个节点上都有一个或多个叶和一个分叉点,使茎具有分枝的能力。
茎的内部有维管束和韧皮组织,维管束主要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输送。
茎的外部则通常有叶痕、副瘤和节瘤等特征。
2. 茎的作用茎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提供支撑:茎起到支撑植物体的作用,使植物能够竖立起来。
例如,树木的茎可以承担重力,使其能够长高。
(2)输送水分和养分:茎内的维管束可以通过木质部输送水分和养分,使植物能够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3)贮存养分:一些植物的茎可以贮存养分,如马铃薯的块茎和竹子的节间空腔。
(4)实现繁殖:茎可以通过分蘖或者地下茎的延伸来实现植物的繁殖。
二、叶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叶是植物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有着独特的结构特点和重要的作用。
1. 叶的结构特点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脉是叶片内部的细管道。
叶片通常具有平坦、千里眼、背生毛和叶脉等特点,而叶柄的形态则有长短、粗细之分。
2. 叶的作用叶对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中具有如下作用:(1)进行光合作用:叶中的叶绿体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通过光合作用,叶能够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能量。
(2)蒸腾作用:叶片通过气孔进行气体交换,利用根吸收的水分蒸腾出来,使植物体内保持水分平衡。
(3)调节气温:叶片通过蒸腾作用,可以调节植物体的温度,从而减少植物受到高温的伤害。
(4)提供生活空间:叶片是很多昆虫、鸟类等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生活空间。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围绕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生长过程展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基本结构,掌握它们的功能,以及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结构,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长过程可能还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植物的茎和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植物的茎和叶的基本结构,了解它们的功能,以及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植物的茎和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增强保护植物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理解植物的茎和叶。
六. 教学准备1.植物的茎和叶的样本。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植物的茎和叶的样本,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长过程。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解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利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实验器材,观察植物的茎和叶的样本,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植物的茎和叶的功能,以及生长过程。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茎和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拓展知识面。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其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长过程,下节课分享。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4《茎和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植物学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命活动。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茎和叶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直观教学:运用实物、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茎和叶。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植物的茎和叶标本、图片等。
2.准备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
3.准备实验材料:显微镜、显微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茎和叶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茎和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呈现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植物的茎和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学生可以借助显微镜、显微片等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的茎和叶的类型,了解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植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茎和叶的结构、功能方面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从而深入理解茎和叶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识别常见的茎和叶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茎和叶的类型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茎和叶,了解它们的特点。
2.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茎和叶的观察和识别。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操作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茎和叶的实物、图片、视频等。
2.学具:放大镜、剪刀、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茎和叶的实物、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茎和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不同的茎和叶,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茎和叶的基本特点。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剪刀剪下不同的茎和叶,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它们的特点。
学生分组进行,互相交流心得。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心得,讨论茎和叶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照顾植物的茎和叶,使它们生长得更好?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茎和叶【教材简析】本课是《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第4课,本课主要介绍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重点认识茎和叶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的作用,了解不同环境中茎和叶的形态会有差异。
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种子在发芽之后,茎和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课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测植物的茎和叶分别有什么作用,并设计相应的实验验证——将植物的茎在有颜色的水中浸泡,观察其横切面和纵切面并进行对比,了解茎具有运输的作用;通过将部分叶用黑色纸遮光,一段时间后对比遮光的叶子和其他叶子,了解叶的光合作用;通过用干燥的塑料袋套在叶上,观察其变化,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探究茎和叶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指向了“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一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在经过一年级《植物》、《动物》,三年级《动物的一生》的学习后,学生对于观察记录的方法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经过前3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到植物在种子发芽后先生根再长茎和叶,但是对相应的功能还存在疑惑,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植物的不断变化中改进观察和记录的形式,并能在持续的观察中对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进行合理地猜测,设计具体的验证方法并付诸实践,在持续的探究活动中不断收获成果和乐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对比植物的茎和叶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知道茎有运输作用,叶有吸收阳光制造养分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思维]在绘制叶在茎上的分布的样子时,描述出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分析叶这样的生长方式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基于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提出对于茎与叶功能的合理推测。
[探究实践]利用收集的相关证据,探究茎和叶的作用,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并认识到茎和叶在维持植物自身生存中的作用。
[态度责任]在实践探究中,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茎和叶的基本特征,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和叶的光合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茎的输导功能和叶的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操作实验感兴趣,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需要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
2.学会观察和描述茎和叶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3.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和叶的光合作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茎的输导功能和叶的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茎和叶,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茎的输导功能和叶的光合作用。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植物标本或实物:茎和叶的实物标本或实物,用于观察和实验。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剪刀、尺子、滴管等。
3.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茎和叶的实物标本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茎和叶有什么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茎和叶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茎和叶,验证茎的输导功能和叶的光合作用。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指导,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茎和叶》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这一课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对植物生命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插图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特点和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植物的茎和叶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植物生命的认识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茎和叶的细小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植物标本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茎和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植物的茎和叶,记录下观察到的特点和结构,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茎和叶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3.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强调茎和叶的重要性和作用。
4.实践: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茎的切面,观察叶的叶脉等,加深对茎和叶结构的认识。
5.总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总结出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增强对植物生命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4课《茎和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
种子萌发、幼芽出土以后子叶枯萎,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料需要植物叶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并且由茎运输到植物各个部分,为其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养料。
因此出土以后的植物,茎逐渐变粗,叶子也越来越多。
本节课伴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变化,重点研究植物的茎和叶,了解它们在维持自身生存中的作用。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它有两个功能,一是在植物的根与叶之间,茎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二是茎对植物体具有支持作用。
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养料。
此外,植物的叶还具有蒸腾作用,将植物叶中的水分蒸发出去,可以促进根吸收水分。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探究茎和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意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
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让学生观察植物的茎、叶的生长变化,通过进行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实验,探究茎和叶的作用,知道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能蒸腾水分,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认识到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这一课是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的茎和叶对于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了解茎的形状、类型和功能,叶子的形状、结构和经济效益。
2.茎和叶的生长发育:掌握茎和叶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植物的输导系统:了解植物体内的输导,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面还存在认知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植物茎和叶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生长发育过程,掌握植物的输导系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生长发育过程。
2.教学难点:植物的输导系统及其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茎和叶。
2.探究茎和叶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分析茎和叶的结构特点。
3.了解茎和叶的功能:引导学生探讨茎和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4.探究植物的输导系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的输导。
5.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茎和叶结构、功能的理解。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茎和叶》教案(2021新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植物叶在茎上分布的优势,能描述植物茎的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了解植物叶的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能够用实验方法证实植物根的运输水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前面研究的知识,猜测植物茎的作用,并设计实验验证。
2.能够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能够描述植物茎的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用实验方法证实植物根的运输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黑色纸、燕尾夹、塑料袋、细线、课件。
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茎和叶对植物生存的作用。
二、聚焦选出生长状态最好的凤仙花,观察其形态特征,特别是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三、探索1.探索茎的作用观察凤仙花茎在红色素水中的变化,以及茎的纵切面和横切面的情况,推断茎的作用并记录下来。
2.证实根的作用进行实验,观察植物根的运输水分的作用,用黑色纸和燕尾夹制造暗箱,让凤仙花在暗箱中生长,观察其生长情况。
四、总结总结植物茎和叶的作用,以及根的运输水分的作用,并强调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茎和叶的作用,以及根的运输水分的作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植物的意识。
物的不同特点,观察它们的叶子形态,了解不同植物的适应环境和生长性。
2.了解叶子的结构。
叶子的结构包括叶片、叶柄和叶脉,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叶子结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叶子的作用和生长过程。
3.探究叶子的颜色。
不同植物的叶子颜色不同,例如绿色、红色、黄色等。
第4 课茎和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2.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
2.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植物的根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认识到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段凤仙花的茎叶、红色素水、烧杯、单面刀片;黑色纸、燕尾夹;塑料袋、细线;课件。
[学生准备]种植的凤仙花,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幼苗。
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
茎和叶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二、聚焦首先从小组成员栽培的凤仙花中选择生长状态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方法指导: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
2.数一数一株凤仙花上叶片的数量。
3.从不同角度观察凤仙花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4.画出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观察结果:凤仙花植物的叶在茎上是交叉生长的,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都是交叉排列,伸向四面八方,叶子这样的生长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到太阳光。
三、探索引导语:我们知道了凤仙花随着植物的生长,茎不断长高长粗,它总是将植物的根和叶连在一起。
那么植物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使得它承担这样的功能呢?请你根据前面学习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和对叶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一下茎的作用,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任务一:探索茎的作用从外部观察茎的变化取一段凤仙花的茎叶,放到装有红色素水的烧杯中,放置大约 30 分钟,观察凤仙花茎的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凤仙花的茎变红了,叶也慢慢变红了。
我们可以推出红色素水是通过茎到达叶的,到底是否如此呢?我们来进一步实验,观察茎的内部变化。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茎和叶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植物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点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总结植物茎和叶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发现它们的特点。
2.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植物茎和叶的切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植物茎和叶的特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茎和叶的切片、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准备实验材料,如植物茎和叶。
4.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植物茎和叶,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这两个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茎和叶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植物茎和叶的切片,使用显微镜等观察工具,细致观察茎和叶的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植物茎和叶的特点,总结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茎和叶》教案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植物的茎和叶,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掌握它们的功能,进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他们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的茎和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认识茎和叶的主要组成部分,掌握茎和叶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茎和叶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珍惜植物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茎和叶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直观教学:运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植物的茎和叶。
3.实验教学:学生进行实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的茎和叶的实物或图片。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4.准备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茎和叶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茎和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的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介绍茎和叶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茎和叶》教案一. 教材分析《茎和叶》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植物学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通过探究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对于植物内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尚不了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茎和叶的基本结构,认识茎和叶的主要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茎和叶的特点及生长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茎和叶的结构、功能及生长过程。
2.教学难点:茎和叶内部结构的认知,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茎和叶结构、功能及生长过程的PPT。
2.实物标本:准备茎和叶的实物标本,以便学生观察。
3.实验材料:准备植物茎和叶的实验材料,如植物幼苗等。
4.教学工具:剪刀、放大镜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茎和叶”。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植物,思考茎和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茎和叶的结构。
2.讲解茎和叶的功能,如输送养分、光合作用等。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茎和叶的生长过程。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总结茎和叶的特点及功能。
2.教师点评并进行补充。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4.茎和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茎和叶》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掌握茎和叶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充满好奇。
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可能了解不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能正确识别茎和叶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学会探究植物生长过程中茎和叶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茎和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茎和叶,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茎和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植物标本或实物图片。
3.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剪刀、镊子等。
4.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或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茎和叶,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大家观察过植物的茎和叶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茎和叶的基本特征。
同时,教师讲解茎和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利用放大镜、剪刀、镊子等工具,观察植物的茎和叶,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4.茎和叶》教案一. 教材分析《4.茎和叶》是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特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观察和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特点,能够正确观察和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关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特点。
2.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植物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茎和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植物标本或实物:茎和叶的植物标本或实物,用于观察和展示。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剪刀、镊子等实验器材。
3.教学课件:PPT或其他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茎和叶的外观特征,引发学生对茎和叶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呈现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解释茎和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器材观察茎和叶的切片,让学生亲身体验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对茎和叶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茎和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茎和叶的重要性。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4课茎和叶第4课茎和叶(教材P10~12)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茎和叶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2.知道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3.知道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分,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2.能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3.能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1.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会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的作用,通过观察探究,推测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凤仙花、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小刀、软尺(或卷尺)、小盘子(或垫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教学课件。
聚焦1.引入:出示一组呈现凤仙花生长过程的照片(或播放一段凤仙花幼苗生长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2.提问:凤仙花种子萌发后,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茎长高长粗了;长出了很多叶子。
)3.追问:茎和叶分别是什么样的呢?(预设:茎是直直的、圆柱形的;叶长在茎的上面,叶是细长的。
)4.揭题:现在凤仙花的茎到底有多高?茎上又有多少叶?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茎和叶。
(板书:茎和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观察结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交流,为后面关于茎和叶的研究奠定基础。
茎:植物的营养器官,连接根与叶、花和果实,有运送水分、无机盐、养分及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有些植物的茎具有储存养分、繁殖后代的作用。
4.茎和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植物的叶平展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阳光。
(3)植物的茎具有运输作用。
(4)叶具有蒸腾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的不同形态与其生长环境相适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的外形特征,了解茎叶特点。
(2)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植物茎和叶的作用。
(3)收集根茎叶不同形态的图片资料,猜测植物的生长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植物茎和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根茎叶的不同形态猜测植物的生长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种子萌发首先长出根。
根除了固定植株外,还吸收土壤中水分、无机盐,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靠什么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回答聚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破土而出的风仙花,茎越长越高,叶也越来越多。
请从小组成员栽培的风仙花中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一株,观察它的形态特征。
1、观察任务
①测一测:植株的高度
②数一数:叶片的数量
③看一看: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
④画一画: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
2、温馨提示
测量高度的方法:用手量或用直尺量
从不同角度观察:从侧面看、从上面看
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员、计数员、观察员、画画员
3、凤仙花外形特征观察记录
4、我看到的凤仙花
叶子是绿色的,因为里面含有叶绿素。
从侧面看:叶交叉生长
从上面看:叶平展生长
连接根和叶的部分叫做植物的茎。
仔细观察凤仙花的茎有什么特点?
明确:
凤仙花的茎是直立的,红褐或淡绿色,常与花色有关。
二、茎的作用
茎除了对植物有支撑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
想什么办法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呢?
1、实验材料
透明杯、红墨水、水、滴管、凤仙花的茎、小刀
2、实验过程1
(1)
①取一段风仙花的茎和装
有红色水的杯子
②将风仙花的茎放入杯中
③观察风仙花茎的变化
提示:分组收集数据。
(3)实验观察
凤仙花的茎和叶慢慢变红。
(4)得出结论
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3、实验过程2
(1)用小刀将放入红色水中的凤仙花的茎纵向、横向切开,观察茎的纵切面和横切面有什么特点。
(2)实验现象
纵切面有红色通道,横切面有红色圆点
(3)得出结论
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三、叶的作用
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
想什么办法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呢?
1、实验材料
黑色纸、回形针、透明口袋、细绳、凤仙花
2、实验过程
①在风仙花植株上选片叶子,将这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
3天后,观察被遮住光的这片叶子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选择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子上套上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3、叶的实验记录
4、讨论
水分是怎么从叶子里跑出来的?
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在太阳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水分吸收周围的热,水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腾飞到空中。
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
四、研讨
1、植物的叶子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有什么好处?
明确:
植物叶子平展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受光面积及接受更多的光照。
相互交叉则是更好地利用空间,这是植物的特性之一。
2、植物茎、叶对植物生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茎:支撑、运输
叶:吸收、蒸腾
3、根据根、茎、叶的特征,推测出适合植物生活的环境。
(1)根据根的特点,推测浮萍、小草和玉米的生长环境。
(2)根据叶的特点,推测松树、仙人掌、芭蕉树和水稻的生长环境。
(3)根据茎的特点,能推测出它们的生长环境吗?
(4)结论:
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取一株有茎和叶的植物插入红颜色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这株植物的茎和叶( )
A.无变化
B.变得更了
C.变红了
2.蚕豆长成茎和叶的是()
A.种皮
B.胚芽
C.胚根
3.有的叶子发黄且茎细长,可能是因为( )造成的。
A.缺少阳光
B.温度过低
C.缺少水分
(二)判断题
1. 叶有规律地排列在茎上,可以接受更多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
2.绿豆苗在生长的过程中,新长的茎、叶会向着阳光强的方向生长。
它()
3.茎是植物体上连接根和叶的部分。
()
4.茎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输送到植物体各处。
()
5.种子萌发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钻出地面形成茎和叶。
()
6.植物的叶片能蒸腾水分,蒸腾水分的快慢与叶片总面积、阳光、温度和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
六、叶的光合作用
每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
在阳的照射下,叶绿体可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的二氧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光合作用”。
七、作业布置
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图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茎具有运输作用,能把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等运输到各处;叶在茎上分布平展交叉有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叶子还有蒸腾水分的作用;植物根、茎、叶的不同形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