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税法的实施原则

两税法的实施原则

两税法的实施原则

一、前言

两税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自2008年起,两税法正式施行,取代了原有的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暂行条例。两税法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两税法的实施原则进行分析。

二、实施原则

1. 税收公平原则

中国的两税法实施,要坚持“公平”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纳税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并且不应该因其财富或权力地位而受到歧视或特殊待遇。此外,政府也应该确保所有纳税人都遵守相关规定,并且对那些违反规定的纳税人采取惩罚措施。

2. 税收合理性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合理性”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涉及到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的事项都必须按照合理、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处理。此外,政府也应该确保税收政策的合理性,以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3. 税收效率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效率”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税收制度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并且能够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同时减少对企业和个人的不利影响。此外,政府还应该确保税收制度能够促进资源配置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4. 税收透明度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透明度”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涉及到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的事项都必须按照透明、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处理,并且所有纳税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信息披露。此外,政府也应该确保税收制度的透明度,以便纳税人了解自己需要缴纳多少税款。

5. 税收便利性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便利性”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

涉及到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的事项都必须尽可能地简化程序,以方便

纳税人缴纳税款。此外,政府也应该确保纳税人能够轻松地了解自己

需要缴纳多少税款,并且能够快速地完成缴纳。

6. 税收合作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合作性”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政府

应该与企业和个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促进税收制度的有效实施。此外,政府还应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以避免双重征税和非

法避税问题的出现。

三、结论

总之,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坚持公平、合理、效率、透明、便利和

合作这六个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

且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同时,政府也应该不断改进税收制度,并且加

强对纳税人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纳税意识和责任感。

两税法的实施原则

两税法的实施原则 一、前言 两税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自2008年起,两税法正式施行,取代了原有的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暂行条例。两税法的实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两税法的实施原则进行分析。 二、实施原则 1. 税收公平原则 中国的两税法实施,要坚持“公平”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纳税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缴纳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并且不应该因其财富或权力地位而受到歧视或特殊待遇。此外,政府也应该确保所有纳税人都遵守相关规定,并且对那些违反规定的纳税人采取惩罚措施。 2. 税收合理性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合理性”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涉及到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的事项都必须按照合理、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处理。此外,政府也应该确保税收政策的合理性,以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和社会不稳定。 3. 税收效率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效率”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税收制度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并且能够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同时减少对企业和个人的不利影响。此外,政府还应该确保税收制度能够促进资源配置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4. 税收透明度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透明度”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涉及到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的事项都必须按照透明、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处理,并且所有纳税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信息披露。此外,政府也应该确保税收制度的透明度,以便纳税人了解自己需要缴纳多少税款。 5. 税收便利性原则 在实施两税法时,必须遵循“便利性”这一基本原则。这意味着所有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特征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其特征 赋税制度是我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赋税是田赋与其他税收的总称。中国最初的赋税是统治者向下属征取土产、劳役和其他实物。稍后渐变为按丁口征收军役、徭役称为“赋”;按土地及工商经营征收财物称为“税”。 夏商周时期,我国赋税制度主要是贡赋制。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即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得财物作为贡赋。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收贡税;鲁国的初税亩,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土地逐渐私有化,封建化。而既然赋和税都依田土作为征收的依据,赋和税也就逐渐趋合一了。以初税亩为标志,向国王纳贡逐渐过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其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西汉赋税制度的特点是人头税比田赋重。地主阶级的负担减轻了。大量赋税通过人头税直接摊派到农民身上。 北魏均田制,均田制是按户口来分配土地,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就是租调制,即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在尽量不触动抵住阶级的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实行,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以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唐朝是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唐朝的租庸调税制是对唐朝以前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行的实物税的总结。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在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唐代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税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并有一定的创新,内容比较系统和完整。因此,在我国封建税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实行,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但随着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越来越难以维持。收费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唐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为标志。两税法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两税法实行初期,统一了紊乱的税制,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后来,弊端丛生,征敛趋于苛重。但由于两说法适应地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其税制的基本原则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的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宋朝积贫积弱,屡遭侵略。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需要解决土地税负担不均的向题,因此王安石实行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募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赋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是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征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明朝也是我国赋税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必须重新清查土地和户口,改革赋税制度。一条鞭法应运而生。“一条鞭法”新税制,把各种目的的赋税和徭役,合并为一种,都按田亩计征,并将征收实物为主改为以征收银两为主,即由实物税改为货币税,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基本上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简要的表达和分析,盼望对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有所关心。 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赋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差不多上沿用隋制。在土地与赋役制度上,唐初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那么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峻,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如此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峻,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这种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造成了严峻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那个问题,唐朝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的要紧内容是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依照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④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 ⑤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一】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如此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这也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三】把原来按丁征税转入按贫富征税,立法原那么较为公平,特别显然比租庸调制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进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同时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进展的差不多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是明代中期的赋税制度。明朝中期,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各种社会矛盾依旧存在同时在接着进展。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旨在挽救明朝统治的张居正改革。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对象征收,分为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要紧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是比较合理的。但到明朝中期时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进展。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和土地治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事实上早在嘉靖十年〔1531年〕在江浙、福建、广东等地区就出现了一条鞭法,以后“屡行屡止”。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要紧内容是:①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②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摊入;③“一概征银”,不管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

唐朝杨炎的两税法

唐朝两税法对中国赋税制度的影响 雒健云 摘要:唐朝实行的两税法,被看做中国赋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两税法作为唐朝中后期基本的赋税制度,其成功实施无论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还是对中国的整个赋税史,以及后来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反映出的税制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如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确定原则、简化原则及低税率原则等,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一、唐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两税法由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杨炎提出,并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式实施。有关两税法的记载。见《旧唐书·杨炎传》:“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元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从古书中可以看到,两税法的内容主要包括:(1)纳税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即不分本地人,还是外来户,以居住地为标准,只要在当地有居所的人都是纳税人。无固定居住地的商人也要缴纳1/30的税收。(2)课税对象。“以资产为宗”,这就是说,两税法的课税对象就是纳税人所拥有的资产。这里的资产指田亩,而不包括货币资产这种动产和房屋这种不动产。(3)课税依据。“以贫富为差”,就是以居户的户等及其占有的土地和财产多少为依据。(4)纳税期限。由“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可知,夏季税收的纳税期限最迟在六月底以前,秋季税收的纳税期限最迟在十一月底以前。(5)税率。“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税率与大历十四年的税率相同。 二、唐两税法产生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唐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中国历代税收制度

膇我国赋税始于夏代,“夏后氏五十而贡”。即以五十亩地为计量单位,并取其平均值地十分之一,作为向国家缴纳的贡赋。 羄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但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 薃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初税亩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它废除了按劳力计征的力役地租制,确立了以田亩计征的实物地租制。 羀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 羆汉朝时期,国家把农民编为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受者,农民的赋税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是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帝时实行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 肄唐朝的租庸调税制是对唐朝以前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行的实物税的总结。租庸调制的内容是: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麻,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称作庸(服役发展为可纳绢代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以上按人丁为主,以下以田亩为主) 羄均田制后遭破坏,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始改行两税法。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合并为户税和地税。(征税时间逐渐固定) 蚂宋仍沿袭唐两税法,王安石实行方田均税清丈土地,符合公平税负原则。 罿元朝田赋法的不统一,北方仿行唐租庸调法,江南仿唐两税法。 膄明代初行两税法,自嘉靖十年起,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将各种赋役尽可能归并为几项货币税,以征收货币代替征收实物和征发差役。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没能彻底实行。(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于以货币地租为主) 肁清初则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但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总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第二步实行地丁合一,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

两税法是中国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

两税法是中国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两税法是中国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开始实行于德宗建中元年(780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次年(建中元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这是中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由国家规定的土地兼并限额(畔限)。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而且愈来愈以土地为主。具体办法:?将建中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即所谓“两税元额”。?将这个元额摊派到每户,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以后各州、县的元额都不准减少。?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因此被称为两税。?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租、庸、杂徭悉省,但丁额不废。 产生的影响 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不少:?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于是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

两税法与一条鞭法异同

3.比较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异同: 两税法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将过去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原则,转变为以资产为主的量贫富、据等第征收的原则。措施为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一律上籍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一条鞭法是中国明代中后叶,一项赋役方面的重要改革。主要是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按亩折银缴纳。赋役的征收解运,由民办改为官办。 相似: ①背景相似:旧有的赋税制度弊病丛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出现严重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唐朝中后期,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纳税户大量减少,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明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纷纷沦落为无地的佃农,靠户税和田赋两税为主的政府财政收入锐减。同时行政俸禄和军费大量增加,支出庞大;此外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财政体制也被严重破坏。苛捐杂费众多,农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社会矛盾尖锐。 ②都归并税目,税费合一,化繁为简。两税法: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合并统一起来,归并为户税与地税两种,而且集中征收时间;将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全部改为正税,一同并入两税之中。一条鞭法:合并各项税赋为田赋一种,以田亩为对象,一次征收,并且把扰民最重的役并入田赋之中;将各种名目的收费摊派,额外附加等也合并为一条,归入田赋,税费合一。都限制官吏巧立名目,加征赋役,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③将徭役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④按土地多寡征税,都体现了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税收由实物到货币、赋税名目由繁至简的转变过程。 ⑤都加强了管理,由地方官直接征收后解缴国库。 不同: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基础上的发展。 ①缴税方式不同。两税法按户等纳钱,按田亩纳粟米,但户税在征收时有时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一部分。一条鞭法完全改用银两收税,实现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纳银代役的规定,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完成。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②两税法包括人头税和地租税。一条鞭法地税和人头税合并统一。

两税法的实施原则

两税法的实施原则 引言 两税法是指中国税法中的两个主要税种,分别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两个税种的实施原则是指在税法实施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定。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两税法的实施原则,包括对纳税人权益的保护、税务管理的合理性、税收优惠的可行性以及税收征管的效果评估等方面。 保护纳税人权益的原则 1.税法透明度原则 –纳税人应当知晓税法规定,并且能够清楚了解纳税义务和权利,确保税法公开透明。 –税法应当以简明的语言表述,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纳税人进行说明和解释。 2.税法稳定性原则 –税法应当具有稳定性,不能频繁调整税法标准和征税方式,以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法的修改应当提前进行充分的听证和征求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3.纳税人合法权益保护原则 –税法应当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能给纳税人带来不合理的经济负担。 –纳税人在缴纳税款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享有合理的申诉和诉讼权利。 合理的税务管理 1.税收征管合规原则 –税务机关在适用税法时,应当合理、公正、透明地进行税收征管,确保税收的合规性。 –税务机关应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合作,提高纳税人的合规率。 2.税收信息化管理原则 –税务机关应积极推进税收信息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信息化管理,减少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接触,提高工作效率。 3.税收执法公正性原则

–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法行事,不得滥用职权,不得对纳税人进行不合理的处罚。 –纳税人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应当享有诚信的纳税信用,不得有违法行为。 税收优惠的可行性 1.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 –通过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外商投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保障农民利益的原则 –农村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应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应适应农民生产经营的特点,降低农民的税收负担。 3.平衡地区发展的原则 –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起到平衡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税收征管效果的评估 1.税收征管工作评估原则 –针对税收征管工作,应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从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收征管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当作为改进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依据,及时调整和完善税收征管措施。 2.税收征管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征管过程中的成本应与效益相匹配,合理控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益。 –合理的税收征管措施可以改善税收征管的效果,提高税收的征缴率。 3.税收征管风险评估原则 –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应进行风险评估,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风险问题,提高税收征管的风险控制能力。 –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为税务机关提供决策支持,避免重大风险对税收征管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浅论唐代的两税法

浅论唐代的两税法 摘要:“两税法”是德宗建中元年(76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的,它是中国赋税改革史又一次重大改革。两税法的推行适应了当时土地高度集中的要求,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唐中后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后世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字:两税法;背景;内容;意义 唐代中期的两税法,对于整个唐代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推行两税法之前,唐的财政税收制度是租庸调制,而租庸调制对土地的要求是均田制。实施均田制的前提就是可供政府分配的土地较多,一旦可供分配的土地出现短缺均田制就难以维持,均田制的这种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显现出来。在安史之乱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剧,失地农民逃亡的现象愈加严重,均田制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租庸调制也就不能推行下去。而在安史之乱以后,情况更为严重,各种矛盾随之尖锐的显现出来,这些不稳定因素严重威胁到唐朝的统治,特别是财政问题成为政府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唐朝政府从户税和地税出发,通过加强对户税和地税的征收,使户税和地税占到唐朝税收的很大部分。为了稳定财政,缓和阶级矛盾,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向唐德宗建议,以户税和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实施“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的同时也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缓和了解决矛盾,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两税法的推行对于唐代社会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两税法的产生来看,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一、两税法产生的政治背景 1.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收入竞争。在两税法实施之前,藩镇割据现象已相当频繁。藩镇势力为维护其在地方的统治,纷纷扩充兵力,增强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与中央形成了对抗之势,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再看当时的唐王朝,当时的统治者贪图享乐,安于现状,思想止步不前,使得唐朝的发展缓慢。加之政府的军队由于缺乏操练,战斗力急剧下降,已不能与藩镇割据势力相比,中央几乎失去了驾驭地方藩镇势力的能力。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朝廷内部矛盾及吐蕃的威胁,政府对于藩镇采取姑息政策,“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①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各地藩镇趁此机会扩充势力,在租庸调制被破坏的情况下任意征税。这样,税权就落入了藩镇势力手中,且政府失去收入来源。因此,政府迫切需要加强自己的财权。“封建社会的经济实权,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田制税法上”,②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要想稳定自己的统治提高自己的财权,就必须改革赋税制度。“唐朝统治者改革税制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救财政危机,保证中央政府的收入”③两税法把以往“苛捐杂税”合并,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范围,进而抑制地方对财政的控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政府实施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改革赋税制度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矛盾,增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社会矛盾激化。唐中期以前赋税重且极度不公。贵族和官员凭借其职位,获得减免税收的特权,而朝廷则将减免的这一部分赋税分摊在百姓身上,将经济负担转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杨炎曾曰:“凡富人多丁,率为官为僧,以色役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征于下。”④从贞观初年到玄宗时期,官员数量急剧增长,行政开支极其庞大;而平定安史之乱所需要的军费开支也很大。政府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赋税需要,不得不加重对农民的赋税征收比重,尤其是江淮地区,这就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据史料记载:“广德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⑤“人不堪命,皆去为盗贼。上元、宝应间,如袁晃、陈庄、方清、许钦等乱江淮,十余年乃定”。⑥阶级矛盾计划,唐王朝封建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改革赋税制度,整顿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负担成为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

[从税收原则看唐朝的两税法] 两税法的原则

[从税收原则看唐朝的两税法] 两税法的原则 一、两税法实施背景 唐朝初期我国实行租庸调制,即“有田则有租,有户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一项复合税制。但是不过百年,租庸调制就被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制难以维持,两税法成为历史的选择,有其必然的背景原因: (一)均田制、户籍制遭到破坏 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和严密的户籍制度,政府要牢牢掌握丁男、家户数目。虽然名称上看来租庸调制以“田产”为本,但是它并没有规定如何以财产数额缴纳,政府不过问家庭拥有多少土地,而是延续了以“身丁”为本的财政制度,以“一夫一妇”征课租庸调,凡是男丁便要征税。唐朝初期,政局稳定、耕农大量存在;唐朝中期,由于均田制不够彻底,后来又允许了土地买卖,使得土地私有化严重,农民失去了土地,出现了一批官僚大地主,“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奢费无节,而大资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调法弊坏”,由于农民无地、国家动乱,农民逃亡,政府所控人口迅速减少。均田制的失败、户籍制的破坏,使得无税可征。

(二)租庸调制无法实现公平的要求 首先,由于租庸调制这种赋役制度本质上是人头税,由于土地兼并的存在,贵族与官僚可以坐拥广袤土地,但是他们与贫民缴纳数额相近的赋税,或者缴纳数量不能体现其获得的利益。其次,富人、官员等有一定权势的人利用免征、减征的规定降低自己的赋税。因此,这些都相对地提升了拥有少量或者无地的农民的负担,使得贫富差距过大,激化社会矛盾,加剧了政局不稳定的因素。 (三)苛捐杂税、地税户税的征收 由于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仍然大肆挥霍钱财,因此开征了多种苛捐杂税,同时扩大了原来已经开征的户税和地税。户税、地税逐渐扩大成为国家财政的主体税种,也标志着人头税、实物税向财产税、货币税的过渡,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政治斗争的结果 一是朝廷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收入竞争,二是朝廷内部党派的竞争。首先,安史之乱后,地方为扩张势力,随意破坏租庸调制,开征杂税充实财力。朝廷为了巩固权力,必须有新的稳定税源。其次,杨炎、刘晏矛盾的发展,引起理财政策的变化,其中两税法的颁布最为重要,杨炎改变刘晏理财政策的目的是剥夺刘晏的权力,带有明显的朋党偏见。

杨炎的两税法

论两税法的发展历程 作者:张思汉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历史专业历史091班,陕西汉中 7230000) 指导老师:徐志斌 [内容摘要]安史之乱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法亦随之毁损,加之藩镇割据,唐政府直接控制的区域大大缩小,造成财政匮乏,赋所入无几.在此大背景下,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那么两税法是怎么发展而来,其发展历程如何,本文就此浅谈一下陋见。 [关键词]杨炎﹑两税法﹑户税﹑地税﹑安史之乱 两税法来源于唐前期户税和地税的征收。 唐朝前期在实行租庸调法的同时,另有户税和地税征收作为补充税收。 户税始于汉代,东汉末年曹操平袁绍,规定每户征收绢二匹﹑绵二斤。晋武帝司马炎时发展为户调。唐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令天下户量其资产,定为三等”〔1〕,征收户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又下诏︰“天下户三等,未尽升降,依为九等”﹝1﹞,把三等中的每等又分为上中下,成为九等。户税的基本特征有三点﹕首先,它是以资产为本,按人户的资产多少征收。其次,户税只征收钱币,而不征收其他的实物。再次,户税自王公以下到普通农民都要负担。由于王户税自公以下都要负担,因此富商大贾往往勾结官府,求居下等,以求少交。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唐政府对户税进行整顿,明令按户等交税规定︰“天下及王公以下,自今以后,宜准度支长行旨条,每年税钱︰上上户四千文上中户三千五百文,上下户三千文,中上户二千五百文,中中户二千文,中下户一千五百文,下上户一千文,下中户七百文,下下户五百文。其现任官一品,准上上户税,九品准下下户税,余品并准依此户等税”。这个新规定较天宝年间的户税增加了许多。据《通典·实货典》记,天宝时此指天宝七年至十四年,即﹙公元748年至755年﹚八﹑九等户分别纳税450文﹑220文现增至700文﹑500文增长了一倍左右,可见户税在唐朝的财政收入上,地位日见重要,所以户税在唐得到发展。 地税是沿袭隋的开皇时的社仓发展而来的。唐初以设置义仓为名,规定从王公百官到普通百姓,按垦田倾亩,每亩交粟二斤。永辉二年(公元651年),高宗敕曰︰“义仓据地收税,实是劳烦。宜令率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2﹞。将地税改为按户征。收永辉四年(公元653年)制作的《唐侓疏义·厩库》中提到︰“应输课税,谓租、调、地税之类”,正式出现了“地税”之名。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敕曰,“天下百姓,并免今年租及地税”〔3〕,也提及了“地”之名。至玄宗开元初,又恢复亩税二升。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定式: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据所种亩别,税粟二升,以为义仓。其商贾户若无田及不足者,按户等征收,上上户税五石,上中户税四石,上下户税三石,中上户税二石,中中户税一石五斗,中下户税一石,下上户税七斗,下中户税五斗,下下户税免收﹝4﹞。这时地税仍以亩征收,至于商贾则因情况特殊,改为按户征收。 户税和地税,到天宝元年间,已占了唐王朝税收的很大部分,据《通典》载:每年地税收入约

简述中国历史上三次重要的税费改革

简述中国历史上三次重要的税费改革 中央确定在农村实施税费改革并选择部分地区进行改革试点,这是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制负担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上曾进行过若干次重要的税费改革。深入研究历史上的税费演变和改革,探讨其中的成因和经验教训,对当前各地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有所裨益。一般认为,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是历史上三次重大税费改革。 一、唐代后期杨炎推行的《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就是把当时混乱繁杂的税种合并为地税与户税两种税,所以叫两税法。其特点是:将过去以人丁为本征税、征收实物(产品)的税制,改革为以资产为本按照资产多寡征税、征收货币(钱)的税制。为了实施两税法,朝廷共采取了8条政策措施: 一是按各户资产定等级,依率征税。首先确定户籍,不管原来户籍如何,一律按照现在居住地点定籍;同时取缔主客户共居,防止豪门大户荫庇佃客;然后按照各户贫富分别列入各等级(三等九级)依率征税;现任官吏亦按官品确定等级纳税。二是为平衡负担,经商户也要在所在州县按照资产征课,税率三十分之一。三是量出制入。先计算出各种支出的总数,然后把它分摊到各等田亩和各等户头上,统一征收。四是征税分夏、秋两委。五是两税都以钱作为计算标准,折合实物。六是田税以唐代宗大历14年(公元779年)的垦田数为依据。同时保留丁额。七是租庸调及其过去的其他税赋项目全部废除。八是对多收滥征进行处罚。凡“敢在两税外加一文钱,以枉法论”。改革后,唐朝中央年财政收入由1200万贯猛增到3000万贯以上。 以今天的视角看,两税法改革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可取的:一是对混乱繁杂的税收进行了整顿,归并了税收项目,统一了税种,简化了手续,集中了缴纳税赋的时间。二是扩大了税收面和税源,过去那些不纳租庸调的不课户和官吏也要纳税,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对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有积极的作用。三是按照资产多寡、贫富等级依率征税,有合理公平的倾向。四是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条款,符合制度建设的要求(没有惩罚规则,制度就不能称为制度)。 二、明代后期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的新税制。明代的“一条鞭法”是继唐代“两税法”实施800年后又一次较大的税费改革。总体上看,“一条鞭法”改革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五条。一是量地计丁。sUZxquHvjDJTuaFjuo9dgsAKcooM5fHfOhpQUe1zvlg=清查土地与户丁,掌握基本税源情况。二是赋役合并。把原来田赋的正税、附加、各种形式的徭役、杂项等负担合并成为一项,折成银两,分摊在田地上,按田亩征税。改革了历朝历代

唐朝两税法简介

唐朝两税法简介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 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建元元年年末,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 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 历史背景 唐代初期,由于实行均田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每户农民有一块土地。凭借这些土地,可 以承担国家的租税和徭役,并维持一家生计。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实行的。但是在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 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 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到天宝年间,户税钱达二百余万贯,地 税粟谷达一千二百四十余万石,在政府收入中的比重已经和租、调大约相等。安史之乱以后,国家 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 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赋税制度非常混乱。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江南地区出现袁晁、方清、陈庄等人的武装起义,苦于赋 敛的人民纷纷参加。这就使得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建中以前,已有多次试探性的或局部地区的赋税改革。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诏令:天下户口,由所在刺史、县令据当时实在人户,依贫富评定等级差科(差派徭役和科税),不准按旧籍帐的虚额(原来户籍上的人丁、田亩、租庸调数字)去摊及邻保。这实际上就是用户税的征收原则去代替租、庸、调的征税原则。不过没有贯彻下去。永泰元年(765年)又命令:其百姓除正租庸外,不得更别 有科率。但是在同年五月,京兆尹第五琦奏请夏麦每十亩官税一亩,企图实行古代的十一税制,实 际上是加重地税。到大历四年(769年)又先后有几次关于田亩征税的命令,五年三月的规定是京兆 府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税五升,下田亩税三升。分夏秋两次并且按亩 积和田地质量征税,都是试行的新原则。与此同时,在广德二年到永泰二年已开始征青苗地头钱, 按垦田地积,每亩征税十五文,也是按占有土地的面积科税,不过是征钱而不是征租。

从白居易的悯农诗看两税法改革

从白居易的悯农诗看两税法改革 在我国诗歌发展最高峰的唐代,诗人们留下了大量反映了官府赋税、劳役过重给下层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悯农诗,借助悯农诗,诗人们揭露了社会不公、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和对身处悲惨处境中的农民阶级的同情。自公元618年李渊建国到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王朝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并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逐步走向衰落。白居易正处于唐王朝由动荡走向衰落的历史时期,他亲身经历了两税法改革,目睹了两税法下农民的生存处境,他的许多诗作反映了对两税法改革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1、“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肯定两税法改革的合理性 唐初,国家承袭前朝税制,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实行按人头征税,对人丁征收数额相等的税收,农民主要需承担田租、力役及户调三项主体税,陆贽称其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庸调制的存在基础是均田制,在唐王朝初期,战乱造成全国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通过向农民授田,政府不仅安定了民心,使农民安心生产,还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 土地兼并和安史之乱是租庸调制走向瓦解的主要推手。随着唐王朝逐步走向中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官僚贵族阶级掌握了全国大量土地,农民分不到土地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官僚贵族阶级属于租庸调制下的免税对象,造成了全国的土地耕种面积不断增加,但土地税收却不增反减的局面。唐中期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中央财政收入进一步萎缩,然而平叛带来的财政需求却爆发式增长,农民税负不断加重,造成了严重的逃户现象,进一步推动租庸调走向崩溃。 唐德宗即位后,任用杨炎在全国推行两税法以取代租庸调制。两税法将租庸调制下的“税人”改为“税产”,并且把繁杂的税目和租庸调合并在一起,分为夏秋两季纳税,纳税程序大大简化,税负也更加公平。虽然两税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王朝的统治根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实行的直接结果惠及农民,刺激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白居易在《重赋》中对两税法改革做出了积极评价:“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款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充分肯定了唐王朝推行两税法的良好初衷。 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抨击两税法下繁重的税负 两税法将租、庸、调与其他非法征敛合并,以户税和地税的形式统一征收。从税制设计上来说,两税法简化了税目,在民智未开的时代,对农民阶级是有巨大的好处的。此外,两税法采取的“量出制入”原则还使得农民的税负相对固定和明确,计资而税的税收制度也比租庸调制按丁征税的旧制更合理、更公平。总的来说,两税法实行之后,农民的负担与战乱期间无休止的强征乱派相比有所减轻。 然而,如果就税收绝对征收额来看,两税法带给农民的负担是颇为繁重的。一方面,两税法的构成主体依旧是户税和地税。唐初,户税和地税所占份额微小,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在我国历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土地税方面,唐朝先后出现了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这两种比较完善的土地税制度。公元775年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即是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转变的转折点,也是土地税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过渡的重大转折点。 尽管唐朝时期的土地税制度的演进形式并不复杂,但其制度内涵变换却极其丰富。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征税形态从以物定税到货币定税,此外还包括土地税税附加税的扩张和整合、土地税地域差异的加剧以及土地税征收管理的调整。因此,研究唐朝时期土地税制度的变迁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土地税制度乃至整个赋役制度的演进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土地税制度的变迁也对唐朝时期的国家财政、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这一研究对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发展也不无裨益。 唐朝初期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体制,实行租庸调制。史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同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①“安史之乱”之后,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也逐渐变得不合时宜,于是开始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改革。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将各种苛杂加以整理,依据户税和地税的范式制定了两税法。内容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费,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恳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② 唐初租庸调的实行使得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又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收入稳定,这些都使国家变得富强了起来。尽管在唐朝前期,租庸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唐朝初期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需注意的是,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其征收单位是人丁,即“系之丁身”。人丁相同,不论土地多少,所交田租是相同的,这表明田租的实质是丁税。而庸调就是人口税。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就使得租庸调制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均田制一旦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会随之出现问题。这些都说明了租庸调制是无法长期实行下去的,它必然会被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所代替。 在均田制的情况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私有土地是合法的,这使得土地大量兼并成为可能。史载“武周以后,事实上已无田可授”,“开元之际,均田制已等同瓦解”③均田制的瓦解,使得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租庸调制也难以继续实施下去。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政府为筹集军饷,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于是农户大量逃亡。由于唐代有“摊逃”(农户逃亡之后,该户所承担的赋役,就分摊于其他农户,国家赋役不减)的规定,农户的逃亡使得每一课丁的负担额更重,结果又造成了更多农户的逃亡,如此恶性循环,唐朝政府掌握的户口越来越少,赋役却越来越多,人民负担越来越沉重。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严重,国内局部战争不断,边境外敌骚扰连续,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国家财政失控,租庸调收入锐减,国家财政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两税法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两税法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两税法的内容 ※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 ※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 ※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 ※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 ※此外敛者,以枉法论。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两税法的影响

积极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 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出自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作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 一、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二、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这也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三、把原来按丁征税转入按贫富征税,立法原则较为公平,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