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有疗效
- 格式:docx
- 大小:681.83 KB
- 文档页数:4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表时间:2012-06-15T11:46:45.0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蔡桂花孙玉红[导读] 新生儿窒息后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目前仍是新生儿领域最现实的问题。
蔡桂花孙玉红(潮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521011)【摘要】目的研究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54例中、重度HIE患儿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7例及对照组2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干预,亚低温组于生后6小时内加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中、后基本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生化(血糖、血电解质及肝功能、肾功能)、血气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
结果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硬肿、肺出血、心律失常、DIC及难以纠正的低血压等副作用;亚低温组的后遗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的发生率为40%),亚低温组的MDI和PDl分别从9月龄及6月龄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是有效的、安全的。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亚低温【中图分类号】R45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149-0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造成智力低下、瘫痪、癫痫、共济失调等后遗症,如何改善其预后乃当务之急。
我科对27例中重度HIE患儿进行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住我院新生儿科的中、重度HIE病人,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于2004年11月在长沙修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协诊,并除外以下情况:生后>6小时、大剂量苯巴比妥的预防性应用、先天畸形、其他颅内损伤及颅骨骨折、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严重贫血。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新生儿一区;广西柳州54500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由于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病死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1] ,我国新生儿 HIE 发生率约为活产儿的3‰~6‰,其中15%~20%的HIE患儿在新生儿期内病死,存活者中 20%~30%可能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对HIE 患儿的神经保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多项研究[2-5]证明,全身亚低温疗法能有效降低HIE患儿病死率改善其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目前最值得推广的神经保护措施。
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对25例患儿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6]:(1)生后6 h以内,越早越好。
(2)胎龄≥35周,体重≥1800g。
(3)有围产期窒息的证据,至少满足下列一项:①生后10minApgar评分≤5分);②脐带血或生后1 h内动脉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血气分析pH<7.0或BE≤-12 mmol/L;③生后10 min仍需机械通气或正压通气。
(4)生后6小时内有中到重度HIE表现,如惊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自主活动减少、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多器官损伤。
aEEG脑功能监测异常。
符合入选标准患儿25例;男14例,女11例;胎龄36+3W~40+2W;出生时间1~6小时;出生体重2500g~3800g;生后10minApgar评分≤5分10例,6~8分15例;均有中到重度的HIE临床表现。
1.2 亚低温治疗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采用医用控温仪BLANKETROL超级恒温系统,通过热传导器降低患儿的体温或将患儿体温维持在某一定值。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亚低温治疗发表时间:2012-04-13T09:44:29.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邹积茹曹立杰常香云[导读] 亚低温是采用人工方法使脑温下降2℃~5℃,以达到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目的。
邹积茹曹立杰常香云(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儿科 163001)【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246-02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方法 2010.01~2010.12大庆龙南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低温组在生后12h内给予全身亚低温治疗,维持肛温在(34.0±0.5)℃左右,持续72h,对照组在监护下维持肛温在(37.0±0.5)℃,两组急性期及恢复期其余治疗措施相同。
通过对两组患儿不同时期神经学评分、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及婴幼儿智能运动发育检测等来评价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近期疗效。
结果 (1)神经学评分: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神经学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但低温组在治疗12h、24h、48h、72h及80h的神经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神经行为测定:两组患儿分别在生后7d、14d和28d做NBNA检测,14d和28d的NBNA测定。
低温组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
(3)婴幼儿CDCC智能发育评估:3个月、6个月时,低温组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明显的近期和远期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脑缺氧脑缺血亚低温新生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ence phalopathy.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伤。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使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摘要】总结了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度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相关护理措施,护理重点为治疗期间维持目标体温的稳定,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心肺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加强全身皮肤护理。
认为亚低温疗法作为新的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方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亚低温疗法的适应症与体温控制,严密观察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护理患者,提高亚低温疗法的成功率,降低风险。
结果:本组新生儿重症窒息12例,治愈8例、好转2例、死亡1例,未出现1例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性脑病;亚低温;护理【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46-0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率约为活产儿的1‰~8‰,其中10%~20%在新生儿期死亡,存活者中25%~30%可留有远期神经发育后遗症[1]。
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最常见症状,也是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亚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般将28~35℃划为亚低温的范畴,但由于32℃以下低温在临床上可能带来许多并发症,故通常使用32~35℃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可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效果。
有实验证实,体温每降低1℃,脑部耗氧率就可减少5%。
亚低温具有简捷、快速、有效等优点,便于复苏后即刻实施,应用亚低温疗法的最佳时机在6h之内,愈早效果愈好。
以我院收治的12例窒息患儿,护理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2]: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2例窒息患儿,男4例,女8例,最小38周,最大42周,平均体重(3148.3±212.5)g。
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头部亚低温治疗是目前新生儿重度窒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降低新生儿体温来降低新生儿脑组织的氧需求,促进脑细胞的存活,并减轻缺氧缺血对脑损伤的影响。
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具体临床效果和预后分析尚不清楚。
本文将对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头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头部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危重病房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将新生儿的头部降温至36~36.5℃,持续72小时左右,来减轻缺氧缺血对脑损伤的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头部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的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头部亚低温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的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二、头部亚低温治疗的预后分析头部亚低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其预后仍受多种因素影响。
头部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受到患儿窒息程度的影响。
对于窒息程度较轻的患儿,头部亚低温治疗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但对于窒息程度较重的患儿,头部亚低温治疗的有效性则较为有限,预后相对较差。
头部亚低温治疗的预后还受到患儿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出生体重较轻、年龄较小的新生儿接受头部亚低温治疗后的疗效较差,预后相对较差。
而出生体重较重、年龄较大的新生儿则有较好的预后。
家族史、遗传因素、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的预后。
在进行头部亚低温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窒息程度、年龄、体重、家族史、遗传因素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头部亚低温治疗在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以显著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其预后仍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窒息程度、年龄、体重、家族史、遗传因素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护理干预在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法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患儿82例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按传统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之上对于实验组使用头部亚低温护理与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成效做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成效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可采用亚低温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亚低温治疗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6-0046-01新生儿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其发病率为产儿的(1-8)/1000,10%-20%的患儿在新生儿期死亡,25%-30%存活新生儿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远期发育后遗症,为社会与家庭带来很大影响。
据研究显示,亚低温对于缺氧缺血性的脑损伤可起到保护作用,目前亚低温的临床应用还未推广,我院对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选择性采取头部亚低温治疗,并积极给予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住院治疗且符合以下条件的82例患儿:(1)足月新生儿且患有重度窒息;(2)出生医院内;(3)有显著神经系统体征与症状。
其中42例男患儿,40例女患儿。
随机将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患儿82例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按传统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之上对于实验组使用头部亚低温护理与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意义。
1.2方法:1.2.1按传统方法对对照组实施抗惊厥、脑水肿与支持治疗,维持患儿正常的脑部代谢等,并加强对其监护。
1.2.2在传统治疗基础之上对于实验组实施头部降温,于患儿头部放置冰帽,并用循环水进行冷却,治疗起始时间为出生后6 小时,温控按鼻咽的温度为标准,降温水帽温度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调整,将鼻咽温度维持在(34士0.2)℃,维持72小时;在停止头部的降温之后,自然使其复温。
亚低温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效果和护理质量评价发布时间:2023-02-06T07:12:25.31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0期作者:张易平[导读] 目的:分析亚体温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与护理质量评价。
方法:从本院2张易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四川成都610000摘要:目的:分析亚体温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与护理质量评价。
方法:从本院2019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抽取94例,按照时间段2019年5月~2020年5月为对照组(n=47),2020年6月~2021年6月为试验组(n=47),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亚低温护理方法,对比两组干预后的生长发育情况与护理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生发育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
结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期间应用亚低温护理措施效果显著。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生长发育情况;护理措施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因为围生期间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导致新生儿窒息,从而导致引发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亚低温护理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保护中枢神经,降低脑组织能量代谢,对疾病发展起到延缓的作用,接下来,本文将就常规护理与亚低温护理方法不同的试验效果做出对比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9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抽取9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时间段分配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为47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4例,患儿胎龄范围在35~41周,平均孕周为(38.00±1.00)周;试验组男性24例,女性23例,患儿胎龄范围在36~40周,平均孕周为(38.00±0.67)周。
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治疗期间遵医嘱为患儿进行基础护理措施,其中包括:输液、测量体温、供氧护理、饮食护理等,24h家口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有疗
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新
生儿在围产期(指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
是因
在围生期出现窒息从而导致新生儿的脑部出现缺氧缺血性的损伤,包含神经病变
和病理生理病变,部分的患儿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截止到目前
为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造成新生儿和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
现阶段要加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的重视程度,通过提高预防和加强治疗的
方式来避免因脑损伤造成的死亡和损伤。
婴儿期指一岁以内的小儿,因此在一岁以内的小孩,任何导致婴儿缺氧的因
素都可能会引起婴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这里面主要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它的核心是缺氧,缺氧新生儿它分为生前生时和生后,生
前缺氧的主要因素是包括,孕母胎盘和胎儿,孕母合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孕母
有妊高症孕母有糖尿病,孕母严重的营养不良,胎盘的因素,胎盘功能不成熟胎
盘过小,脐带受压脐带打劫脐带过长,脐带过细导致胎儿缺氧,胎儿本身的原因,有严重的心脏病,胎儿有严重遗传代谢病,也导致生前新生儿缺氧,生后和生时
的新生儿缺氧,也会导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生时新生儿缺氧可能是生前新
生儿,胎儿缺氧的一种延续,也可能是在分娩时因为复苏,不及时或者复苏的措
施不得当,或者复苏效果不良引起,新生儿呼吸循环抑制,导致缺氧引起脑损伤,生后新生儿的缺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几率比较小,主要可能的因素发生误
吸或者喉梗阻,或者呼吸道的异常,导致新生儿生后缺氧缺血引起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脑血流分布不平衡。
缺氧缺血时,全身血流重新分配,血液优先供应一些重要器官,如心、脑、肾上
腺等。
尽管脑血流量增加,但并非脑内各区域的供血都均匀增加,首先保证代谢
最旺盛的部位,如基底核、丘脑、脑干和小脑等,而在脑动脉终末供血区域仍然
是血流分布最薄弱部位。
因此,一旦体内的代偿机制丧失,使脑血流量减少,脑
动脉终末供血区域将最先受累,故足月儿易发生矢状旁区损伤,早产儿易发生PVL。
第二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不完善。
正常来说,我们的脑血流具有自动调节
的功能,但是新生儿的自主调节范围较少,即便是较为轻微的血压波动也会出现
脑部过度灌注或者是缺血的情况。
在缺氧缺血情况出现的时候,将会导致脑血管
的自动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形成被动性的脑循环,也就是说脑血液灌注随全身血
压的变化而波动,若血压增高,可因脑血流的过度灌注而发生出血,若血压下降,可因脑血流的减少而发生缺血性脑损伤。
第三脑组织代谢改变。
葡萄糖是脑组织
能量的主要来源,在缺氧的时候脑组织的无氧酵解将会增加,组织当中的乳酸会
出现堆积的情况,ATP将会减少,细胞膜上因分子减少将会出现功能不足的情况,导致钠离子和钙离子进入到细胞内,从而导致脑组织出现毒性脑水肿的情况,严
重的时候还会发生坏死和凋亡的情况。
目前临床中多是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以及亚低温的方法进行治疗,本次
重点介绍亚低温的治疗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中的治疗成效。
亚低温治疗
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诱导体温下降,在足月生产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疾
病治疗中较为广泛,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降低新生儿的体温来降低脑组织的基础代谢,从而对新生儿的神经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压低温治疗中有几个关键
点需要注意:第一需要重视亚低温治疗的时机选择。
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新
生儿,一旦发现临床症状,要及时的进行亚低温的治疗,确保对脑组织进行有效
的保护,通过头部和全身的低温治疗显著的减少新生儿的脑损伤危害。
第二要加
强对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一般来说需要将脑温控制在32-34℃,在治
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观察新生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将脑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因温度的过高过低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造成影响。
第三需要重视亚低温
治疗的降温部位。
在临床中一般是采用头部或者是全身方式的亚低温对新生儿缺
氧缺血性的脑损伤进行治疗。
通过头部亚低温的状况能够促使新生儿的脑温控制
在较为理想的水平,采取全身亚低温的治疗方式也会有效的控制新生儿的脑温,
但是全身亚低温则会导致新生儿发生硬肿症的情况,而头部亚低温的治疗则能够
有效的规避此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建议临床中可以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头部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除此之外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过程中,临床的医护人员
要熟练的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机制,严密的管控新生儿在治疗中各项生命体征,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采取措施。
另外还要严格的控制亚低温治疗的时间,
在治疗结束之后需要缓慢的复温,时间要控制在五个小时之内。
总而言之,亚低温治疗最适宜是在生后六个小时之内进行,越早越好,且亚低温治疗复温后至少严密临床观察24个小时。
总的来说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还需要通过早期的预防和干预从而减少伤亡的发生。
对HIE的新生儿,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早进行智能与体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