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茶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41.3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的各地茶文化介绍1、杭州·品龙井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
沏龙井茶的水以八十摄氏度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
每杯撮上3—4克茶叶,加水7—8分满即可。
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
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
看罢、闻罢,然后换换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在闽南以及广东的潮汕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
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
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
泡茶用水应该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
啜茶时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
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
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
3、成都·盖碗茶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
盖碗茶盛于清代,而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置茶通常为3—5克,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待冲泡五分钟左右,茶叶浸润茶汤时,闻香品饮。
4、昆明·九道茶九道茶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
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为迎客茶。
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历经赏茶、洁具、置茶、泡茶、浸茶、匀茶、斟茶、敬茶、品茶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5、北京·大碗茶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尤其是大道两旁、车船码头,甚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品饮,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修养。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起源和发展、茶的分类和泡茶艺术等。
一、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可追溯至公元前2700多年的西周时期。
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古代圣人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的独特之处,并开始研究利用茶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茶不仅有药用价值,还具备清心益思、提神醒脑的功效,逐渐将其作为饮品品鉴。
在中国的茶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如四川的雅安茶、福建的武夷岩茶、浙江的龙井茶等。
每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味,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二、茶的分类和泡茶艺术在中国茶文化中,茶的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发酵程度,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和普洱茶等。
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色泽和口感,适合不同的品饮方式。
泡茶艺术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泡茶器具的选择、烧水的方法、茶叶的选用、泡茶的手法等。
泡茶时,需要注重水的温度、冲泡次数、浸泡时间等因素,以保证茶水的质量和口感。
同时,泡茶也是中国传统的社交活动,朋友们可以一起品茶、聊天,增进感情。
三、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品的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修养。
中国的茶文化强调“清静致远”,即通过品茶来提高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宁静。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舒缓心情,放松身心,感受茶香和叶底的变化,从而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文化还强调“和谐共享”。
在古代,茶是中国的一种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享用。
而如今,茶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饮品,人们可以在家中或茶馆中自己泡茶品饮,也可以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通过品茶的过程,人们可以获得平等对话和和谐相处的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亲近感。
结语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介绍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表现。
以下是茶文化的一些介绍。
一、茶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中国已有五千余年种茶历史。
中国的茶主要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绿茶和红茶。
自唐代起,中国茶叶就逐渐开始传入各国,成为国际茶文化的使者。
二、茶的价值茶不仅具有下火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还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如降低血脂、降压、抗氧化等。
同时,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精神生活的体现。
喝茶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愉悦身心。
三、茶具的分类茶具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形状、材质都各不相同,不同茶具对应不同的茶叶和茶品。
例如,早期的茶具以紫砂壶为主,而现代则多数使用玻璃杯、陶瓷杯和不锈钢杯。
茶具也包括了茶台、茶盘、茶叶罐、茶匙等等。
四、茶艺表演茶艺是借助茶具、茶叶制作和泡茶的工具,将品茶的步骤流程化的表演形式,茶艺表演流程往往包括准备、洗茶、品茶等步骤。
茶艺表演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茶艺表演不仅展示了泡茶技巧,更传递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五、文人雅士和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茶文化长期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他们常通过赏茶品茶来交流思想、交友。
茶壶、茶杯两侧常常镌刻诗句、书法,如杜甫的“安知鸳鸯处处飞,何事桃花扇底开”的《茶歌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六、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茶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人不仅在家中泡茶,更会品尝各种茶品,参加品茶会和茶艺表演等活动,传承茶文化。
总之,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其传承和创新不仅在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传统文化茶文化介绍
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以下是对传统文化茶文化的简要介绍:
1. 茶的起源和发展:茶叶的栽培和饮用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茶叶最早被用作药物,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饮品,并且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茶叶类型和烹饪工艺。
2. 茶的种类:中国茶文化涵盖了众多茶叶的种类,如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代表了不同地域和制作工艺的传统。
3. 茶道:茶道是茶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准备、沏茶、品茶、赏茶等环节,体现了礼仪、美学、哲学等方面的价值观。
茶道追求的是内外兼修、雅致淡泊的生活态度。
4. 茶具:茶文化中的茶具也占据重要地位,如茶壶、茶杯、茶盘、茶道具等。
传统茶具通常以瓷器为主,具有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体现了对细节和品质的追求。
5. 茶艺表演:茶文化中还有一种形式是茶艺表演,通过熟练的动作和技巧展示茶的冲泡过程,以及与观众的互动。
茶艺表演不仅展示了茶的美感,也传递了对茶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6. 茶文化的价值观:茶文化注重内心的平静和修养,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茶作为一种饮品,被视为调节情绪、提升生活品质的媒介,同时也象征着友谊、敬意和亲和力。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精神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茶道精神。
中国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茶道精神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一、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将茶叶当作药材和饮品的人是神农氏,他发现茶叶具有解毒和提神的功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逐渐被普通百姓所认识和喜爱,并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茶文化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唐朝文人雅士以茶会友,举行茶宴,作诗赋,互相切磋文学艺术。
他们将茶叶的品质、泡法以及茶具的使用讲究到了极致,形成了唐代茶文化的高峰期。
唐代的茶具由日本传入的瓷器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瓷器,并且茶楼的兴起也将茶文化推至鼎盛。
宋代是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茶道家陆羽提出了“静坐无言,喝茶有味”的理念,影响了后世茶人的泡茶方式和茶道思想。
宋代的喝茶风气之盛,成为中国茶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融入了生活,成为了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明代的茶官李时中所著的《茶经》,提出了科学鉴别茶叶品质的方法,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清代,茶艺师陆耀东对绿茶烹饪技巧进行了大胆创新,推出了精炼的工夫茶泡法,并将其系统化整理成书籍《一盏留茶》,对茶道的宣传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茶道精神的内涵与意义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茶道精神强调从内心深处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茶道精神注重的是修身养性,讲究礼仪、尊重和分享。
首先,茶道精神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泡茶是一个需要专注和耐心的过程,借由沏茶、品茶的动作,人们可以放下工作和生活的烦杂,静心与自己相处,达到身心的放松和平衡。
其次,茶道精神强调与他人的关系。
在喝茶的仪式中,人们需要向对方致意,并亲手为对方冲泡茶水。
这种行为传递了尊重和爱的情感,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和亲密关系。
茶文化基本知识茶文化基本知识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探究茶文化的基本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茶的起源、分类、冲泡、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古代。
相传,古代中国的圣帝神农嚐百草,发现茶叶可以解渴、提神。
茶叶开始被用于药物之后,逐渐演化为一种饮品。
茶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如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份。
二、茶的分类根据茶叶的加工方式和产地不同,可以将茶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
每种茶具有独特的口感和特点,适合不同的冲泡方法。
1. 绿茶:经过杀青、揉捻、烘焙等加工步骤而产生的茶叶。
绿茶清香、清爽,富含维生素C,有利于清热解毒和美容养颜。
2. 红茶:在茶叶鲜叶的微生物作用下,经过发酵、揉捻和烘焙而制成。
红茶色泽红艳,滋味浓郁。
3. 白茶:采摘嫩芽后直接晾干,或稍经简单烘焙而成。
白茶外形略显白毫,口感清淡,香气独特。
4. 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茶类,制茶过程复杂。
乌龙茶具有淡淡的果香和甘甜的口感。
5. 黄茶:与绿茶相似,但在加工过程中发酵程度略高。
黄茶具有明显的黄色茶汤和独特的香气。
6. 黑茶:经过微生物发酵,多年贮存后制成。
黑茶色泽红褐,有独特的陈香味道。
三、茶的冲泡方式茶的冲泡方法对于茶的口感和香气至关重要。
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水温和浸泡时间。
1. 绿茶:水温控制在80度左右,冲泡时间为1-2分钟。
2. 红茶:水温控制在90度左右,冲泡时间为3-5分钟。
3. 白茶:水温控制在80度左右,冲泡时间为2-3分钟。
4. 乌龙茶:水温控制在90度左右,冲泡时间为2-3分钟。
5. 黄茶:水温控制在80度左右,冲泡时间为2-3分钟。
6. 黑茶:水温控制在95度左右,冲泡时间为3-5分钟。
四、茶的礼仪中国茶文化注重茶的烹饪和饮用过程中的礼仪。
茶具和茶艺道具的选用,冲泡技巧的掌握,以及沏茶和品茶时的仪态,都体现出中国人对茶的重视和崇敬。
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中国传统茶文化 1茶是多年生常绿本植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听说是我们中国最早利用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目前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
一走进茶厂,就看见一排排整齐的茶树,茶叶密密麻麻,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披针形。
茶叶的边有细锯齿,嫩叶的`背面有毛茸茸的毛,不仔细观察还发现不了呢!种子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南瓜,有的像葫芦,还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茶花在空闲的时候便开花,今天我们看到的茶花是白色的也杂有黄色。
“白色的花朵皎洁朴素,象征着茶花纯洁无私。
”别以为只有人才有名字,茶也有名字。
有的是根据样子来起的,如瓜片.珠茶.眉茶.碧螺茶.蟠毫.竹叶青.绿牡丹。
有的是根据产茶的山川名胜来取的像:望海茶.瀑布仙茗等。
有的是根据色泽形状方面来起的如:曲豪.雪峰.银毫。
还有的是根据采茶时期来取的,如明前茶.雨前茶.春茶 .夏茶和秋茶了。
中国传统茶文化 2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茶被古人当做饮品,每年清明节新茶初上时,古人还要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邻居争相围观,就像如今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古人爱喝茶,茶的品种也很多,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西湖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
杭州有许多茶楼,大家可以随处品到各色茶,还可以欣赏到典雅的茶艺表演。
作为杭州人,我也初学了龙井茶的茶艺。
龙井茶的`冲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热水冲烫茶杯,讲究的是一尘不染,至清至洁。
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龙井茶,倒入少许80度左右的热水,讲究的是润茶。
简述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茶文化是指以茶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茶的制作、品饮、礼仪、艺术等方面。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体现。
一、茶文化的历史渊源1. 茶的起源与发展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采摘野生茶树叶来饮用。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制作茶叶的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
2. 茶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在唐代,喝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唐代著名诗人陆羽所著《茶经》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专论饮茶之书”,它对于推广和普及茶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代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当时出现了“茶道”、“茶艺”等概念,人们对于制作和品饮茶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茶人和茶师,如明代陈普、唐顺之、清代袁宏道、黄宾虹等人。
他们不仅在制作和品饮方面有着独特见解,还在艺术上有着卓越成就。
二、茶文化的内涵1. 制作茶叶制作茶叶是茶文化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制作好的茶叶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口感和香气的需求。
2. 品饮茶叶品饮茶叶是指通过对于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来体验和欣赏不同种类和品质的茶叶。
在品饮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礼仪和注意事项。
3. 茶道与艺术茶道是一种将制作、品饮、礼仪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化形态,它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茶道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三、茶文化的影响1. 社会生活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人们通过品饮茶叶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同时,茶文化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 经济发展茶叶作为中国传统农产品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
中国的茶叶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产业体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茶文化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
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
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
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
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
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
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
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
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
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道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述说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稀有产品
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述,那时并且就存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
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
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存有客。
提壶行及酤。
汲水并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忽蒜。
斫苏切脯。
筑城肉臛芋。
脍鱼炰鳌。
要烧尽具。
哺已砌藏。
舍后存有一棵。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进到煎主。
为府椽谋一大笔钱。
推纺恶败。
蠢索绵亭。
买席往来都洛。
当为妇女谋脂泽。
贩于小市。
归属于都担风险枲。
办理手续旁Fontoy。
牵牛贩鹅。
武阳卖茶。
杨氏池中担风险荷。
往来市聚。
慎护诬偷走。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
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近年长沙马王
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4、六朝说道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
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1)达摩禅定: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并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暂停呼吸展开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以偿顺利,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睡著,达摩醒过来后绝情闻知,遂割去下眼皮,投掷于地上。
没多久后投掷眼皮处吐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
此后五年,达摩
相当冷静,然还差一年又遭到睡魔入侵,达摩捕猎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明目明,心
志确切,方以求顺利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捕猎的树叶即为为后代的茶,此实乃饮茶
始于六朝达摩的观点。
故事中掌控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冰镇的效果。
(2)孙皓以茶代酒:根据《三国志·韦曜传》中说,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
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
由此
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肃茗尝: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叫作「茗尝」,就和煮饭而饮汤一样,就是用以解
暑或用以佐餐的。
这种观点可以由北魏人杨衔之所着洛阳伽蓝录中的描绘窥见。
书中记述
说道当时讨厌「茗尝」的,主要就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则多饮用酪浆,书中尚记述了一
则故事:北魏时,南户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鲍科尼,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喝羊肉、
酪浆的饮食,雷米雷蒙县以鲫鱼羹为饭,解渴则尝茗汁,一饮就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
人均称王肃为“凿厄”,就是永远上装反感的容器。
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宴席上
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便反问王肃:“你真的羊肉较之鲫鱼羹去如何?”王肃提问道:“莒附庸小国,鱼虽无法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兰秋菊各存有好处。
只是茗叶熬的汁
不中喝,只好给酪浆并作奴仆了。
”这个典故一传遍,因此茗汁方存有“酪奴”的别称。
这段记述说明了,茗尝就是南人时尚,上至贵族朝士,下至平民均存有好者,甚至就是日
常生活之必须品,而北人则性别歧视茗尝。
其次当时的饮茶属于牛饮,甚至有人尝至一斛
二再升,这与后来细酌慢品的饮茶大异其趣。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
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
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
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
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
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述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
已至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存有减少,部再视作稀有的奢侈品了.茶叶沦为商品以后,为求
出高价出售,实乃专门从事精工Cuddalore,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做为贡品,再南朝宋山谦之所撰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为今吴兴县)西二十里,存有温山,所产之茶,转回并作进献代收款."汉代,佛教自西域传至我国,至了南北朝时更为流行.佛教
倡导座禅,饮茶可以镇静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缘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制度庄园都已经开始栽种茶树.我
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就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栽种的,例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就是在名
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Cuddalore.传播也起著一定的促进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温和,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沦为一种"比屋皆尝"和"座席竟下尝"的普通饮料,这表明在江南客去早已沦为一种礼节。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叶生产存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搞茶技术不断提升,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备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作珍品,在南方极畅销.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就是用机械塔奈县茶叶,据王桢记述,当时有些地区使用中水转连搓,即为利用水力助推茶磨和椎具碎茶,似乎较宋朝的碾茶又行进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清末,中国大陆茶叶生产已相当的繁盛,全中国大陆共计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多方亩,位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到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少于万担,位居世界第二位,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7%.年全国出口茶叶多万担风险,约占到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柏树茶更加广泛.据数据记述,年,中国出口茶叶超过万担,年最低达至万担,这就是当时中国大陆茶叶出口最出色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