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9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 白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以其富有诗意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人们。
在中国文化中,白蛇故事被广泛传承和演绎,并不断发展和改变。
本文将对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进行详细的描述,并举例说明。
一、古代传说中的白蛇故事 白蛇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山海经和神话传说中。
在这些传说中,白蛇被描绘成一种神奇的生物,具有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白蛇在古代传说中常常被人们视为一种仙灵的存在,它们可以变化各种形态以及拥有各种神奇的能力。
例如,在《山海经》中,有关白蛇的记载称白蛇可以变化为美丽的女子,以迷惑人类并获得他们的信任。
这种形态的白蛇被描绘成具有巨大威力的神奇存在。
二、白蛇故事的文学传承 白蛇故事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始于《搜神记》和《笠翁对韵》等明清小说的创作。
在这些小说中,白蛇被描绘成一个感情丰富而又有人类形态的女子。
她与青蛇的爱情故事成为了白蛇故事的核心。
例如,明代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笠翁对韵》中的《白蛇赋》就是一个典型的白蛇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白蛇化为人形,与人类男子许仙相爱。
然而,因为白蛇的真实身份被揭露,两人的爱情遭到了世俗的阻挠。
最终,他们经过了种种磨难,最终还是相守到了一起。
三、戏剧化的白蛇故事 白蛇故事也被广泛地改编为戏剧作品,丰富了传统戏曲的剧目。
在这些戏剧作品中,白蛇为了和许仙相爱,常常被描绘成具有伟大勇气和智慧的女性形象。
例如,京剧《白蛇传》是一部著名的白蛇故事戏剧化的作品。
在这个戏剧中,白蛇为了和许仙相爱,不惜出千计策,打败妖魔,最终获得了和许仙的美满姻缘。
四、白蛇故事的现代改编 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蛇故事在现代文化中也不断进行改编和演绎。
在现代的改编版本中,白蛇故事往往与当代社会背景相结合,表达出对于爱情和包容的思考。
例如,近年来上映的电影《白蛇:缘起》就是一个现代改编的白蛇故事。
在这个电影中,白蛇和青蛇以及其他人类形象的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被置于了一个古代和现代相融合的背景中。
白蛇传据说《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伾([pī];形容众多,茂盛)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
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
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
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为白蛇。
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
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
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
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
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
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
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
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
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
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
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
“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
当意,则以金钱厚酬”。
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
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白蛇幻化成人形取名白素贞,凡人男子许仙在她遇难时出手相救,两人也因此结缘,并渐渐产生感情。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实用版2篇)目录(篇1)1.白蛇故事的起源和发展2.白蛇故事的民间传说版本3.白蛇故事的文学作品改编4.白蛇故事的影视作品改编及其影响5.白蛇故事的现代意义正文(篇1)白蛇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其历史悠久,起源广泛。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白蛇故事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
据传,白蛇故事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后来在汉代、唐代等历史时期的民间传说中都有记载。
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但基本的情节和人物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白蛇故事的民间传说版本是最早的版本,也是最为流传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白蛇和青蛇是两条蛇精,它们修炼千年后成精,并化身为人形。
白蛇名叫白素贞,她美丽善良,嫁给了许仙,并生下了一个儿子。
但是,许仙却不知道白素贞的真实身份,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随着文学的发展,白蛇故事也被改编成了许多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这个版本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成为了白蛇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蛇故事的影视作品改编始于 20 世纪初,至今已经拍摄了多个版本。
其中,1992 年拍摄的《新白娘子传奇》是最为著名的版本,该剧由赵雅芝和叶童主演,成为了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
白蛇故事的影视作品改编不仅扩大了故事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个故事。
白蛇故事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爱情、人性和传统文化的反思上。
白蛇故事中的爱情超越了物种和时空的限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故事中的人性和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变化的过程,它见证了中国民间传说和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目录(篇2)1.白蛇故事的起源和发展2.白蛇故事的文学作品3.白蛇故事的戏剧表现4.白蛇故事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5.白蛇故事的现代意义正文(篇2)白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传说故事,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白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
白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民间故事之一,它通过讲述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白蛇为了和许仙在一起而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展现了爱情的坚韧和奉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在各种文学作品、戏剧、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最早的白蛇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白蛇传》。
这部作品以白蛇和许仙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白蛇为了救活许仙而不惜舍弃自己的修炼成果、乃至与天地神仙抗衡的壮丽场面。
《白蛇传》将白蛇描绘为智慧、勇敢和善良的形象,让人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开始在各个地方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和变种。
在明清时期,白蛇故事开始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家的仙风道骨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关于爱情、道德和人性的综合故事。
此后,白蛇故事在戏曲、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在现代,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白蛇故事开始在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中得到了广泛的呈现。
著名的电影《白蛇传》和《新白娘子传奇》不仅使白蛇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让更多的人对这个古老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白蛇故事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爱情的不同理解。
从最早的纯粹的爱情故事,到后来的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再到现代的商业化呈现,白蛇故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总的来说,白蛇故事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它既受到了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艺术形式的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版本还是现代的商业化呈现,白蛇故事都以其深情、动人和思考人性的特点,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白蛇传千年姻缘的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脍炙人口的名著叫做《白蛇传》。
这个故事源自古代民间传说,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承载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珍视,被称为千年姻缘的美丽传说。
故事的开始,许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类青年,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
一天,他遇到了行善修道的白蛇,名叫白素贞。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他们不顾人间和妖族之间的巨大鸿沟,坚守着彼此的爱情。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施加了残酷的考验。
青蛇法海的出现,使得他们的爱情经历了重重困难和磨难。
法海被白蛇打败后,许仙与白素贞终于得以团聚。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诸多考验和挑战,却依然坚守,并且得到了世人的祝福。
这个故事的传承和流传,表达了人们对于真爱的追求和珍视。
无论是妖族还是人类,两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坚守彼此,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种爱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人们称之为千年姻缘的传说。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都希望能够拥有像《白蛇传》中那样的真挚的爱情。
他们期待着一段可以跨越时光长河的感情,能够与自己的爱人携手共度一生。
而这种美好的愿望,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幸福和稳定的追求。
这个故事中,白蛇所代表的是无私奉献和坚持的爱情。
无论是遭遇了多少困难,她都没有放弃对许仙的爱。
而许仙则是真诚善良的代表,他的爱超越了物质和外在的因素,与白蛇的灵魂相连接。
这个故事中有很多道理和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能够抵抗外界的诱惑和考验,坚守彼此的爱情。
爱情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磨练。
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爱的真谛。
《白蛇传》不仅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高度赞美和珍视。
人们通过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力量。
它告诉我们,爱是无私奉献的,只有坚守真爱,才能够和爱人一起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总的来说,白蛇传千年姻缘的传说,代表了人们对于真爱和坚持的向往和珍视。
《白蛇传》中的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教会了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白蛇故事的发展演变白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的文学形式。
本文将从白蛇故事的起源、发展、演变三个方面,探讨白蛇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一、白蛇故事的起源白蛇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蛇往往被视为一种神秘、神圣的生物,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神话。
例如,在《山海经》中,有着关于白蛇的记载,它被描述为一种能够变化成人形的蛇精,有着神奇的能力和力量。
此外,在民间传说中,也有着关于白蛇的故事,比如《白蛇传》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白蛇传》讲述了白娘子和小青两位蛇精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白娘子和小青通过修炼和积累功德,最终成为了有神通广大的蛇精。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白娘子遇见了许仙,两人相爱并结婚。
然而,由于白娘子是蛇精的身份被揭露,她遭到了天庭的惩罚。
在历经磨难后,白娘子终于得到了许仙的谅解和支持,两人重修旧好。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道义和伦理的价值观,同时也表现了白蛇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二、白蛇故事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蛇故事逐渐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对白蛇故事的塑造和改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时期,文学作品中对白蛇故事的塑造和改编开始出现。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它是现代白蛇故事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这个故事中,白娘子被描绘成了一个善良、可爱的女性形象,她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更加生动、感人。
此外,故事中还增加了对白娘子身份认同的探讨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使故事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清朝时期,白蛇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在清代作家闽雪村民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青梅》的故事,它以白蛇为题材,讲述了青梅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白蛇传传说
物生动丰满,其中的白娘子是中国艺术长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形象。
传说所反映出的南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想、信仰与价值观及民族深层心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白蛇传中的民风民俗内容也极其丰富,对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对于这一传说主要的发生地杭州而言,白蛇传与断桥、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观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故事最早发源地在镇江,初唐时镇江就有了金山寺和尚降伏白蛇的原始传说。
《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已成为中国人民一句流行的口头俗语,并收录进了《汉语大词典》。
“金山寺”、“保和堂”、“白龙洞”、“法海洞”等镇江现有的景观,既是《白蛇传》故事的左证,又成为可以印证的“可信物”,是《白蛇传》口头遗产的重要依据。
91岁高龄的著名民间文艺学家王骧先生认为:白蛇传的镇江源,“不仅确实存在,而且比杭州一源的产生时代更早一些,故事情节也更为具体。
”
千百年来,镇江已形成了一个以《白蛇传传说》口头传承的文化空间,在民间不停地用各种形式重复展演着《白蛇传传说》文化遗存。
每逢端午佳节,镇江有游览金山的习俗,参观白龙洞、法海洞,青年男女跪拜白娘娘,誓表永远恩爱。
镇江各个剧场、书场(在农村搭台演出)都轮番演出有关《白蛇传》的戏曲、曲艺,民间戏曲《上金山》、清曲《水漫金山》等就是代表作;在老百姓家里,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喝“雄黄酒”,演述与《白蛇传传说》有关的故事等;每家中药店门口均发放中草药熬制的免费避暑汤药……所有这些与《白蛇传传说》有关的特异民俗事项,都成为镇江《白蛇传传说》文化空间的文化要素。
从文学角度看《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播和研究的文学作品。
从文学角度来看,《白蛇传》展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以及对人性、爱情、命运等主题的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白蛇传》进行文学分析。
一、文学背景与创作背景《白蛇传》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创作的。
当时,中国文学正处于其鼎盛时期,文人们纷纷以文字为刀笔,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
《白蛇传》则是其中的一部,它以妖魔鬼怪与人类之间的斗争为主线,以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鼎盛明代文学的特点。
二、文学题材与主题《白蛇传》以神话传说为素材,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既渲染了浓郁的神话色彩,又冲浪了江湖侠义精神。
作品中人性的善恶、爱情的力量以及命运的扭曲都是这部小说探讨的核心主题。
三、文学文体与叙事技巧《白蛇传》采用了章回体的结构,通过一章又一章的叙事,将故事展开并逐渐推进。
小说在描绘人物形象上,注重描写人物的细节特征和心理活动,塑造了许仙忠厚善良、白蛇英勇善良的形象,以及法海阴险狡诈的形象。
同时,冯梦龙在描写场景时极具艺术感,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表达。
四、文学价值与影响《白蛇传》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的内涵,影响了后来文人学者。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性感受,对人与妖之间的纠葛进行了思考和辨析。
同时,白蛇为了真爱付出的努力也令人动容,探讨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白蛇传》不断地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形式进行演绎,广泛传播至今。
五、个人阅读体验与感悟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白蛇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布局都具有吸引力,令我沉浸其中。
我从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粹和伟大,也思考了人性的善恶、命运的神秘。
阅读《白蛇传》让我得到了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也对中国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综上所述,《白蛇传》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从文学角度来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端午节白蛇传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屈原而设立的。
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还有着许多的习俗和传统,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不过在南方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传说,那就是关于白蛇传的故事。
下面就来讲述一下端午节白蛇传故事。
故事起源于汉代,主要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与白蛇传有关的传说和习俗,尤其是在浙江杭州一带,是非常的流行。
在这儿,白蛇传产生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甚至是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虽然白蛇是一只神秘的动物,但却让人们在闪光的圣灵故事中敬畏其威名,以及缅怀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
在杭州,游客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白蛇传的文化表演,也可以聆听白蛇传的故事,更可以在白蛇活动队中亲身参与到这一节日的传统活动中去。
白蛇传也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当代,它也被更多人了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是白娘子和许静。
白娘子原本是一只白蛇,在崇山峻岭之中,偶然遇上了一个年轻的学生许仙,从此他们俩相互陪伴,互相设法度过一个个快乐的时光。
白娘子喜欢许仙,但她知道自己是一只蛇,无法成为一个人。
于是她决定和一个干净的人肉钩して形,却意外招来了大荒神,被大荒神绑到梵天阁下。
最终,在玄武湖中的施蛊之下,白娘子重新成为了一条蛇。
为了表达对这一故事的敬意,在杭州的南山风景区里,就建有了一个白蛇传文化景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白蛇传的雕塑、壁画、设施等。
景区其中一座建筑有着一个神秘的传说: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往方塔里献供祭祀,而在此期间,方塔上会涂上一层浊黑的油,而每一层油的数量都是可以根据年份的阴阳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在景区内,一条道路的颜色与其他道路不一样,人们称之为“白娘子道”,或者称之为“白蛇路”,因为在这里就是许仙和白娘子故事中的情侣桥,故事中,白娘子在此地获得了再次变成人类的割烹。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白蛇传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经典之作,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迁,却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底。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汉族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古老传说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文学中一部脍炙人口的古老传说。
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涉及爱情、人性、仙界等丰富元素,深受读者喜爱。
故事中的白娘子形象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深受喜爱的经典人物形象。
自古以来,白蛇传一直被传颂不衰,并且在文学、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广泛的演绎。
白蛇传的故事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下凡》故事。
其后,白蛇传以其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绝伦的文学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故事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其中蕴含着爱情与友情、人性善恶、正义与邪恶等深刻的哲理。
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形象,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
她聪明善良,为了救治许仙不惜施展法术,千方百计地拯救情郎。
她的坚持与勇敢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在文学创作中,白娘子的形象也常常被艺术家们加以演绎,使得她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不仅如此,白蛇传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故事情节紧凑跌宕,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白蛇传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内容,更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蛇传也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对于爱情、友情、道德等方面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白蛇传中的许仙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另一位备受关注的形象,他的纯真善良与坚持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白蛇传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丰富的文学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其故事中的白娘子形象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不朽的经典形象。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艺术表现中,白蛇传都展现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蛇传》是我国传统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其故事情节早已为人熟知。
在我国文学史上,《白蛇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对于《白蛇传》的研究却并不十分深入,许多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圆满解答。
本文将对《白蛇传》的故事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其本源进行深入试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
一、《白蛇传》故事研究现状1. 对《白蛇传》故事情节的考证对《白蛇传》的故事情节进行考证,是了解其本源及整个故事背后文化和历史渊源的重要途径。
目前,关于《白蛇传》故事情节的考证工作并不充分,许多版本的差异和变迁值得进一步探讨。
2. 对《白蛇传》人物形象的分析《白蛇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极具特色,如白娘子、许仙等,但关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仍然比较匮乏。
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所代表的价值观念,都有待更为细致入微的解读。
3. 对《白蛇传》的文化内涵探讨《白蛇传》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必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目前对于《白蛇传》的文化内涵探讨仍然较为片面,对其所蕴含的道德观、宗教观、审美观等方面,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二、《白蛇传》本源试析1. 《白蛇传》与我国民间传说的关系《白蛇传》被认为是基于我国民间传说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研究《白蛇传》必然要考虑它与我国民间传说的关系。
这不仅涉及到故事情节的来源,还包括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
2. 《白蛇传》与道教传统的关联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所具有的神通和修炼的本领,与道教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
对于《白蛇传》的本源进行试析时,必然要探讨它与道教传统的关系,并从中探寻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白蛇传》与民间信仰的渗透《白蛇传》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与我国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研究《白蛇传》的本源,也要考虑它与民间信仰的渗透和交融,这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三、结语《白蛇传》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其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白蛇传民间故事介绍
《白蛇传》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民间故事,讲述了白蛇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被广泛传播和改编成小说、戏曲、电影等形式。
故事的主人公是白蛇和许仙,白蛇化身为一个美丽的女子,情路坎坷地和许仙一起经历了磨难,最终两人成功携手共度余生。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白蛇化身为一个美丽的女子白素贞,在青城山上修炼成仙。
一天,她偶然与许仙相遇,两人一见钟情。
白素贞对许仙空前的爱慕,决定为他解病。
之后,她出手救了许仙的性命,并将自己的真身化作银蛇,跟随许仙在人间安居。
许仙不知情,与白素贞结婚并开起了药铺。
但是一位法海和尚发现了白蛇的真身,并打算将其收入洞房。
白蛇知道后,在节日祭祀盘蛇仪式上偷取了仙草,用来救许仙的性命。
但是仙草的损失引起了雷霆之怒,白蛇被雷劈成两段,被送回到青城山上。
许仙发现白素贞的真身,知道真相后十分悲痛。
他决定向法海求救,花费了很多代价才得到法海的帮助。
最终,白蛇得到了活命之机,恢复原身,身体并没有受到伤害。
最后,白素贞终于能够重新在人间与许仙相聚。
他们安居乐业,共度余生,幸福甜蜜。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一直备受中国民间文化的推崇和喜爱,他代表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的创新传播研究【引言】白蛇传是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
它塑造了民族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白蛇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对于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近年来,国家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走进乡村,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民间文化,开展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从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保护入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背景】白蛇传源于汉代,是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顶级传说故事之一。
以白娘子和许仙的传奇故事为基础,植根于中国古代的传说和神话中,是被广泛流传的名著之一。
近年来,许多人开始关注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
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如何创新传播白蛇传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和认知白蛇传,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创新传播研究】1. 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和了解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白蛇传。
例如,制作动画片,电影,电视剧,话剧等等,这些媒介的无形力量,可以将白蛇传传递给更多的人。
今天,更多的年轻人都在看数字平台上的内容,并开始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白蛇传的故事被许多数字平台引入,并通过网络、移动通讯等去进行多元化呈现。
2. 与其他文化相结合除了白蛇传本身的故事,我们还可以把它与其他域的文化相结合,如音乐,舞蹈,书法等等。
这是一种非常有创意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让他们了解白蛇传。
例如,南京市鼓楼区的艺文传媒公司,制作了一部以白蛇传故事为背景的民族音乐剧,将情节设置在了古时候的苏州,凭借儒雅的花鼓戏配上中西方的音乐元素,为群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艺术享受。
漫谈《白蛇传》雏形创作与演变过程赵子文文章(原创版)目录1.《白蛇传》的起源与雏形2.白蛇形象的演变3.白蛇故事的传播与影响4.结论正文《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白素贞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然而,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
本文将从《白蛇传》的起源与雏形、白蛇形象的演变、白蛇故事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蛇传》的起源与雏形《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于民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唐朝文学作品《博异志》中,记载了一则名为“白蛇记”的故事,这被认为是《白蛇传》的雏形。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李黄的人,在长安城外遇到了一条白蛇,白蛇托梦给他,希望他能救自己一命。
李黄答应了,将白蛇放生。
后来,白蛇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白贞,与李黄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中,白蛇并不是菩萨心肠的白蛇仙子,而是一个为了报恩而化身为人的蛇精。
二、白蛇形象的演变随着故事的传播,白蛇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南宋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蛇已经成为了一位菩萨心肠的白蛇仙子。
她为了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将自己的化身嫁给了许仙。
在故事中,白蛇仙子不仅具有了人类的情感,还充满了正义感和慈悲心。
她为了救许仙,不惜用自己的蛇丹救活了许仙的妻子,甚至为了维护正义,与黑风怪进行了激战。
三、白蛇故事的传播与影响《白蛇传》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还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随着故事的传播,白蛇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代表性形象之一。
在不同的地区,白蛇的故事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如浙江的《白蛇传》、四川的《白蛇传》等。
这些版本的故事情节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白蛇报恩这一主题展开。
四、结论总之,《白蛇传》的故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雏形到成型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白蛇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蛇精变成了菩萨心肠的白蛇仙子。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白娘子是一条白蛇精,她化身为美丽的女子白素贞,与许仙相识相爱。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法海和尚的阻挠。
最终,白娘子为了救许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白蛇传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被改编成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其中最著名的版本之一是明代才子冯梦龙所著的小说《喻世明言》中的《白蛇传》。
白蛇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它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之间的斗争,还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
故事开始于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小镇上。
白素贞是一条白蛇精,她化身为美丽的女子白素贞,并在镇上开了一家药店。
许仙是一个善良、聪明、有才华的年轻人,他在药店里工作,并且与白素贞相识相恋。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法海和尚的阻挠。
法海认为妖怪和人类之间不能有感情纠葛,所以他决定要除掉白素贞。
在一次激战中,法海将白素贞镇压在了雷峰塔下。
许仙得知白素贞被困的消息后,决定去救她。
他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雷峰塔。
在塔底下,他与白素贞重逢了。
两人相互倾诉着思念之情,并且决定一起逃离雷峰塔。
然而,他们的行为引起了天神的注意。
天神派遣天兵天将前来阻止他们逃脱。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许仙和白素贞成功地打败了天兵天将,并且顺利地逃离了雷峰塔。
尽管他们已经逃离了雷峰塔,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无数的危险和困难。
为了保护许仙和自己,白素贞不得不化身为青蛇精,并且答应帮助一个叫做裴宔的人实现他的愿望。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和身份。
最终,当裴宔实现了他的愿望之后,白素贞才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所有的事情。
她开始四处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记忆,并且决定回到杭州西湖边上的小镇上去。
在那里,她重新遇到了许仙,并且恢复了自己的记忆。
然而,他们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法海再次出现,并且告诉许仙他已经知道了白素贞的真实身份。
为了保护许仙和自己,白素贞决定冒着一切风险去拯救许仙。
(作者:中科院山西分院教授孟凡仁,太极图景区创始人刘服军)关于《白蛇传》故事发源地的论证《白蛇传》故事新渊源,鹤壁许家沟村一带。
原民间流传的故事叫“白蛇闹许仙”。
知恩图报符合中国百姓传统道德观念。
法海捉妖合理不合情,水漫金山合情不合理。
另有许家沟村、金山寺、青岩绝、白蛇洞、冷泉、淇河为证。
具备了构成《白蛇传》故事应有的各种因素。
是一个浑然天成的统一整体。
金兵入侵北宋,宋室南迁,故事向江南一带流传。
而冯梦龙所叙“浙江西湖一带”却根本没有金山寺,白蛇洞。
这就使法海禅师,白蛇修仙的出处失去了依托。
因此只好从数百里以外的镇江,万里之遥的峨眉借来敷衍,而明显露出移花接木,人工雕琢之痕迹。
神话故事《白蛇传》的创作素材,源取于今河南省鹤壁市郊南“许家沟村”一带民间故事叫:“白蛇闹许仙”《白蛇传》故事最早文字记载的有距今八百余年前南宋时候说书艺人的话本《雷峰塔》,后被明末作家冯梦龙编选在平话总集《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题作“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但是,对于比南宋更早的《白蛇传》神话故事的源头问题,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实故事的源头在今河南省原汤阴县、浚县、淇县交界地,今鹤壁市郊西南十二公里左右的“金山寺”、“许家沟村”、南山村“青岩绝、千佛洞”一带。
这一带古为冀州、相州地,是从山西蜿蜒东来的太行山余脉之一,这里峰峦叠张,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飞禽走兽、鸟语花香、山清水秀,风景非常优美,不尽自古以来是墨子,鬼谷子及后来罗贯中等名人的栖息、隐居地,而且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象“白龙王爷的传说”、“二小砍柴”及“神界仙女与下界凡人相爱成亲”的故事等等。
早在魏晋之间,左思在著名的《魏都赋》中,就记载有“连眉女配牡子”的典故。
此典故的内容据清乾隆三年间(一七三八)《汤阴县志》记载是这样的:“黑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长沙沟水发源于此,旧志牡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于连眉女结为连理,俱去,人莫能追”。
《白蛇传》发源于河南?完善于杭州,非遗放在了镇江提起《白蛇传》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又发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加上《新白娘子传奇》的热播,更加上这个传说成为大热门,近年来围绕《白蛇传》的影视作品也非常多,足见《白蛇传》的火热程度。
《白蛇传》传说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白蛇传》主要发生在杭州和镇江两个地方,镇压白娘子的雷峰塔在西湖边上,而许仙也是杭州人,但是金山寺在镇江,法海是金山寺的住持,许仙曾经被发配到苏州,后来又发配到镇江,这样故事将杭州和镇江两地串联起来了。
虽然《白蛇传》知名度非常高,但是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鲜有人知,不过申请地区是镇江,而不是杭州,白娘子和许仙都快成为西湖的代言人了,批复的却是镇江市申请的《白蛇传》传说,这其实很让人费解。
既然国家这样批复,那肯定有其中的缘由,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下《白蛇传》传说的演化吧。
《白蛇传》有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跟其他神话传说一样,《白蛇传》也有很多个版本的传说,同为四大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传说则更多,而且这些版本都在不同的地方发源,到底哪个版本最早现在也无法证明。
《白蛇传》也是如此。
《白蛇传》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在河南鹤壁市,另外一个在杭州和镇江。
河南鹤壁市的版本,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当地的百姓也称之为“白蛇闹许仙”。
这个传说在2006年被鹤壁市淇滨区申请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获得通过。
“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是这样说的:黑山西南约5公里处的淇河岸边,有一个百丈悬崖青岩绝,青岩绝上有一白蛇洞,洞中有一白蛇仙女。
在黑山西侧有个村叫许家沟村,其中有个姓许的老人上山砍柴的时候,从一只黑鹰口中救了一条白蛇的性命。
这个白蛇后来修炼成精,为了报答许家,就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而那个黑鹰转世以后成为黑山上金山寺的长老法海。
白蛇嫁给许仙以后,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这让金山寺上的香火冷落起来,法海大为恼火,就有了后来的“扣留许仙”和“水漫金山寺”。
[收稿日期]2002-12-10[作者简介]袁益梅(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00级研究生。
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袁益梅(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摘要]本文主要从人蛇一体、人蛇恋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白娘子形象对蛇神神话、蛇精传说的继承和发展,认为白娘子形象的完善是由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
[关键词]白蛇传;人蛇恋;蛇神话[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3)01-0080-05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民间,是一个优美的带有神性的民间传说。
八百多年来,不断得到历代人民和文士的修改、润色,它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不管白蛇传故事怎样演变,它的基本情节———“蛇化女子”与人恋爱是不会变的。
这个基本情节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在怎样的一种民族文化传统中发育、流传?本文试图从人蛇一体及人蛇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白蛇传故事的原型和流变,揭示白蛇故事的深层文化渊源。
一、人首蛇身·幻化人形·人蛇一体《白蛇传》最基本的情节是:白蛇幻化成人,与人间的男子相爱。
这个传说从头至尾描述的就是发生于这种相爱过程中的波澜曲折和悲欢离合。
其核心问题是白娘子由蛇变成了人,是亦人亦蛇的中心结构。
白娘子是一个由蛇变成的女子,她不但前身是蛇,而且有时还会显露原形,如喝了雄黄酒后就会原形毕露。
白娘子虽然具有人的形态,拥有人的情感,但同时她还具有神性,如她能呼风唤雨,能召集虾兵蟹将为之效力等。
无论后人怎样“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1],但白娘子这亦人亦蛇、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却是绝对不能改动的,否则就不能成为独具特色的白蛇传故事了。
白娘子这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是在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并非空穴来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人首蛇身的蛇神为数不少。
仅在“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府”[2]的《山海经》中即有“贰负神”、“烛阴”、“相柳”、“窳”、“延维”等等这些古代大神,均为“人面蛇身”。
另外还有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引《归藏·启筮篇》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当然,人首蛇身之蛇神最为著名的即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女娲和伏羲。
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云女娲“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由此可见,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神。
《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生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人。
女娲、伏羲均为人首蛇身之神的证据还有:东汉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拾遗记》载“观一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之图,列于金版之上。
……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除文献记载外,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女娲伏羲确是人蛇合体,如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中,人身蛇尾的神像,大致为传说中的女娲[3]。
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上人身蛇尾的神像,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羲[4]。
在考古中还常发现,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中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像。
女娲、伏羲是太古神话中的著名蛇神,他们是人类文明的肇始者,女娲有造人、补天、置婚姻、作笙簧等功绩,而伏羲则有作八卦、制嫁娶、结网、作瑟等伟业。
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世人敬仰。
这些功勋卓著的大神为何具有独特的形体———人首蛇身?这当然是远古先民蛇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
蛇图腾标志随着远古人民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发生着演变。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80殷都学刊2003年的蛇神的阶段。
”[5](P17)全兽神的蛇神为蛇图腾崇拜的第一阶段。
蛇图腾崇拜之所以发生,正如郑振铎在《民俗学浅说》中所说对“蛇的崇敬,为恐惧所养育着”。
在洪荒远古,人类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之一。
蛇常常在人们不经意中发动袭击,给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不论是水中还是陆地,它都能生存,适应性极强,特别是每年春天,冬眠的蛇开始复苏,蜕皮再生,“起死回生”,生命力极其顽强。
这一切都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怪异的印象。
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被神化了。
于是,他们一厢情愿与蛇缔造亲属关系,把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认为这样,蛇便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会得到它们的保护。
原始人的思维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思维。
”[6](P496)正是由于“互渗律”的思维,原始先民认为,一旦与蛇缔造了亲属关系,蛇就能把自己超人的力量、勇气、灵巧以及独特的技能传到人身上。
原始人为了蛇图腾能够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就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样,这即是所谓的“人的拟兽化”(闻一多语)。
在这拟兽化的企图中,实际上他们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兽的地步。
随着图腾祖先观念的产生,原始人“便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始祖,自己的模样既然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半人半兽了。
这样由全兽型的图腾蜕变为半人半兽型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5](P31)。
此为蛇图腾的第二阶段———半人半兽阶段。
大量的人首蛇身的蛇神就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随着人类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半人半兽生物是不存在的,自己的始祖也是人,而不是半人半兽,于是便由半人半兽图腾形象进而演化为人兽相伴或人兽分立型形象,即人神为主,兽神相伴。
兽神即为原来的图腾。
这是蛇图腾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兽相伴阶段或全人型阶段。
《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大量的人蛇相伴的神祗,最为著名的有: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
[2](P41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2](P427)《山海经》中记叙了这么多的“珥蛇之神”,袁珂先生认为“盖贯耳以为饰也。
”[2](P254)这些大名鼎鼎的神祗为何要以蛇为饰,还是透露出图腾崇拜的意味。
文化的发展总是累积性的,而不是替代性的,所以这三种类型的蛇图腾崇拜标志有可能同时存在,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数半人半兽型亦即人首蛇身型的标志,成为后世蛇精传说和白蛇传故事的形象源头。
人们赋予美丽的白娘子以蛇的本体,无意中已露出蛇崇拜的微弱光芒。
当然,给白蛇故事以直接影响的还是那些怪诞的蛇精传说。
古代神话中的蛇神是原始先民对物我界限还分不清时幻想的产物,是盲目自然力的化身。
后来出现的蛇精(蛇妖)形象与蛇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蛇神和蛇精都具有蛇的本体,而且都具有超人的本领。
它们明显的区别是:蛇神是明显的半人半兽,而蛇精则是能够幻化成人形,是隐蔽的亦人亦兽。
蛇精虽能变成人形,但是它仍是人性、蛇性的合体,不过有时人性占上风,有时兽性占上风而已。
另外,蛇神的神奇本领是超自然的,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而蛇精超人的能力和幻化人形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得到,并非天赋,它们的活动常常受到外界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它们还会暴露出蛇的本相。
“蛇神的被创造是不自觉的,反映的是原始人的神话观,而蛇精的创造却是自觉的,反映的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人们的精魅观。
”[7](P215)古代人民创造蛇精这种形象,不仅利用了自古以来就和人类发生过密切联系的蛇的形象,而且在蛇精幻化成人形这点上也可以说是古代蛇图腾崇拜信仰中的化身信仰发展而来的,并非凭空捏造。
古代图腾观念中的化身信仰认为:图腾即人,人即图腾,人和图腾可以互相转化。
可以说,变形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遍特征。
正如德国文化人类学大师恩斯特·卡西尔所说:“他们的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
……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
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另一切事物。
”[8](P104)具体来说,在原始人心目中,人可以化为蛇,蛇也可以化为人。
蛇精幻化人形只不过是对此化身信仰发扬光大了吧,当然蛇精传说除了与蛇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外,还掺杂了后世历史的、现实的、宗教的等各方面的因素。
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培育《白蛇传》所必不可少的土壤。
而一般的,形态比较粗糙的蛇精传说则是《白蛇传》最终形成的广泛基础。
除了经常提到的《李黄》、《西湖三塔记》堪称白蛇传故事雏形外,还有不少的蛇精传说在各个不同的方面给《白蛇传》形成以影响。
81第1期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早在《搜神记》中就有蛇化人的传说故事。
其中《扬州二怪》记载道:汉武帝时,张宽为扬州刺史。
先是有二老翁争山地,诣州讼疆界,连年不决。
宽视事,复来。
宽窥二翁形状非人,令卒持杖戟将入,问:“汝等何精?”翁走,宽呵格之,化为二蛇。
这则故事描述蛇化二翁诉讼,诙谐幽默。
在《搜神后记》中还有《女嫁蛇》及《乌衣人》等蛇化人的故事。
此类故事则为蛇精化人的早期形态。
别林斯基说:“在文学的有机的历史发展中,一切都是互相联结和联系的。
”“在我们的文学中到处都是活的历史连扣,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来的,后来的可以用先前的来解释,没什么偶然性。
”西王母神话在蛇化美女方面可能给以重要的启示。
西王母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显然是一个半人半兽、远离人性的形象。
后来,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颇似一个雍容华贵的人王,到《汉武内传》中就已成为“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艳”的丽人了。
西王母由恐怖的半人半兽形象转变为人间美艳的女性,这对开启后代作家异类变美女这一想象思维,无疑具有极大的作用。
蛇精化为美女极有可能就是在西王母形象演化的启发下而生成的。
唐朝谷神子《博异志》中的《李黄》述写一蛇化女子为“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可谓是后世美女蛇的滥觞。
宋洪迈《夷坚志》中有“其颜色绝艳,性好梅妆,不以寒暑, 著素衣衫,容仪意态,全如图画中人”的“孙知县妻”,还有“杨戬二怪”中的美女蛇“韶颜丽态,目所未睹,回眸微笑,举止自若”等等,这些美女蛇故事与《白蛇传》内容有近似之处:蛇能够幻化成美女,往往着白衣;在特定情况下,它们重又恢复蛇形;它们能够知恩施报、遇恶复仇,这对《白蛇传》的形成是大有影响的。
半人半兽的蛇神和能够幻化成美女的蛇精传说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规律的逐步掌握,人们早已不再相信蛇真的能够变化为人,可是作为一种民间传说,它的艺术想象却被保留了下来。
白蛇传故事日益丰富和完善,这一艺术构想带着“种族的记忆”,经过历史的淘洗,已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存在于白蛇传故事的深层之中。
二、蛇神婚·感生神话·人蛇恋从作为异类与人结合这一点来考察,由古代的蛇神、蛇精到《白蛇传》又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