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诗歌语言(炼字)
- 格式:docx
- 大小:22.03 KB
- 文档页数:7
鉴赏诗歌的炼字(句)和语言讲义考点一炼字(句)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要炼的字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通常是一些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炼句,属于诗歌句意题型,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
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意深刻。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典例剖析]1.(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炼字”的四个角度1.修辞角度“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因拟人而使满篇生辉。
“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古诗词中的炼字手法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词中的炼字手法,欢迎大家分享。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
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四、理解炼字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
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
(板书)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
古诗词鉴赏炼字一、炼字类(一)关注动词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一般动词【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体会意境)【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感受情趣)【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物及人思考)【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景及情考虑)【参考答案】①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④“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⑤“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
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三)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 、“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诗歌鉴赏语言题专练之炼字一、常见设问方式: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诗/某联中的“某”“某”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3.某诗/某联中的“某1”字一作“某2”字,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二、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三、规范答题模板: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步骤1,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步骤2)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
(步骤3)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韩淲雨湿西风水面烟。
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以景语发端:新雨之后,澄宇如洗,水面轻雾,缥缈如烟,秋风鼓荡其间,具有一种清新怡人的情致。
B.次句写登舟之情景,词人华发束巾,年事虽高,但轻装登舟,缘溪而行,在轻巧的笔调中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
C.下片中“寻”“试”两个动词,运笔灵巧,表达出词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
D.结尾处词人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写出此次行程的目的地——钱塘,想象丰富;词人一夜安眠,写出了舟行之缓。
2.“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是历来被传颂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黄鹤楼①毛泽东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词)类(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4分)解题思维(1)答题时既要分析所用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又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
从本义来看,“荒”字有荒凉之意,“瘦”字有贫瘠之意。
本来极为平常的两个字,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
这两个字都是修饰景物的,使景物描写尤为生动,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
(2)另外,还要明确,景是为情服务的,字里行间,饱含的是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对百姓困苦的深切的同情。
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整,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分)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2分) (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解题思维本题考查炼字。
(1)首先,应该明确“背”的意思。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一个“背”字写出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
(2)然后,点出“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独”等把握诗歌情感。
答案: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诗词鉴赏:诗歌中的炼字(共18题)一、复合题(共18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 诗歌前两句,通过与对比,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2) 赏析“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疑”字的表达效果。
2.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1) 《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2) 《雁门太守行》首联“压”字好在哪里?3.欣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列各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中“杜少府”是指著名诗人杜甫。
B.首联中的“城阙”指唐都城长安,这里指送别的地点。
C.“同是宦游人”一句点出两人在处境和情感上的相通之处。
D.尾联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在离别时像小儿女般哭泣。
(2) 请分析“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两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本诗中“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对其加以赏析。
(2) 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这一画面。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以下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至塞上》首联中的“单车”说明此次出使随从非常少B.《使至塞上》颈联中的“孤烟”指烽烟,“长河”指长江。
C.《黄鹤楼》中诗人满怀伓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教师:屈晓超学生:时间:年月日段第 2次课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炼字。
二、授课容:中考古诗词鉴赏——赏析语言及炼字古人做诗讲究炼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我们鉴赏诗词时,只有领略了古人炼字的精妙之处,才能理解诗词美的真谛。
炼字类题型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而必须将其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古人做诗(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诗(词)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是所谓的“诗眼”“词眼”。
如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顾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鉴赏诗歌的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中考2006年)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中考2007年)从军行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5.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16.“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2分)(中考2008年)送友人薛涛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4.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分)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中考2009年)《除夜①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龙文教育教务处:家长签字:(中考2006年)(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古诗词:鉴赏诗歌语言(炼字)古诗词:鉴赏诗歌语言(炼字)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定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鉴赏遣词用语】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
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备考锦囊】一、常见的设问方式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请对某字进行赏析。
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3.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二、解答这类试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将所炼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3、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真题&解析】[例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试题: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步骤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较孤独。
(步骤二)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步骤三)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例2](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例3](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题目: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富有表现力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但命题者不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两字,更要考生准确地表述出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
考生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述,而这恰恰是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
诗人借助“拳”和“退”两字巧妙地写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长天时所见的景象;“拳”和“退”两字写活了白鹭栖息江边的静景和飞鸿翱翔天际的动景。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经作者锤炼的字的妙处。
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将其融入于句中进行整体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的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编辑:乙九说语文·语文教研组声明:公益分享,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