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初探
- 格式:docx
- 大小:13.57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山水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以重庆挂榜山城市园林公园为例发布时间:2022-07-12T08:02:30.172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4期作者:余焱[导读] 中国山水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山水自然,作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山水精神已是东方人千年来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至高境界,重庆即是山城,也是江城,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整个城市依山而建,造就独特的两江四岸的城市格局,重庆挂榜山城市园林公园景观设计正是以此为设计灵感,把“山水”概念很好的融入到现代城市环境中进行设计。
余焱重庆渝富产城运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 400000摘要:中国山水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山水自然,作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山水精神已是东方人千年来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至高境界,重庆即是山城,也是江城,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整个城市依山而建,造就独特的两江四岸的城市格局,重庆挂榜山城市园林公园景观设计正是以此为设计灵感,把“山水”概念很好的融入到现代城市环境中进行设计。
1、项目概况 1.1重庆城市休闲游现状分析本地居民-居在重庆,“吃饭没有”,是重庆人最常用的问候,火锅棋牌钓鱼是重庆最巴适的生活,现代重庆人反映出来了质朴、热情、豪爽、讲义气的个性特征。
城市呈现热烈奔放、雅俗共存、烟火人间的形象特征。
重庆作为一个现代旅游城市的代表,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诉求,当地原滋原味的街道公园等具有文化记忆和风土人情的空间的消失,这也成为了重庆山水景观的一个缺失需求。
1.2项目认知 1.2.1区位分析本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沙坪坝区,处于嘉陵江边的半岛区域,拥有重庆“山城”和“江城”的自然地貌和城市风貌。
属于重庆两江四岸的城市发展带,嘉陵江智能创新湾区,滨江城市公园休闲带和城市重要节点。
了解中国的地理文化山水与园林艺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地理特点和山水风貌对于塑造中国园林艺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中国的地理文化山水与园林艺术,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独特而神秘的世界。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拥有广袤的山脉、大江大河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山水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延续至今,融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被视为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
水则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山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独特的山水格局。
这种山水格局既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美感,又让人们感受到与自然融合的愉悦。
中国的园林艺术注重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追求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统一。
它并不仅仅局限于种植园艺和景观设计,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及人的精神境界。
中国的园林艺术中,独特而精美的建筑结构与植物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体系。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亭、廊、楼、阁等建筑,与花木、流水、假山等元素形成了和谐的组合,展现了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中国的园林艺术强调随机应变与空间感的创造。
一个完整的园林作品常常是通过一系列的小空间连接而成的,每个小空间都有着独特的景观特色。
此外,中国的园林艺术注重游览的顺序和路径的设计,通过引领人们的视线和体验来创造出不同的景致。
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让人们在游园中体验到不同的情绪和感受,使整个园林作品更加丰富有趣。
中国园林艺术也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表达。
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往往会运用天然材料和手工技艺来打造园林的构造和景观元素。
这种自然材料的使用不仅强调了与自然的联系,也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另外,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各种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元素,都通过其独特的造型和构造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深厚底蕴。
这些元素在园林中不仅增加了美感,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情感和思考。
总之,中国的地理文化山水与园林艺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与融合。
略论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关系的探索中国园林和中国山水画被誉为“姊妹艺术”。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来看,唐、宋以来,不少文人画家将绘画所描写的意境融贯于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之中,非凡是明、清两代,一些擅长山水画的文人画家成为了闻名的园林设计者(如嘉定南翔占漪园为闻名画家李流芳设计),而一些闻名的园林设计者(如明代著有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部园林艺术著作《园冶》的计成),也都擅长山水画。
于是,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唐宋以来造园的主导思想,在这种主导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山水画式的园林艺术。
可见,园林和山水画关系之密切。
下面我将从它们的起源及发展、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1起源及发展1.1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画家参和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非凡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寄畅园”等等。
1.2 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山水画,是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
园林的园林艺术与山水园林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有别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形式。
植物、建筑、雕塑等元素在园林艺术中得以和谐融合,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山水园林,其以山水为造景载体,塑造出碧水蓝天、怡人景象的同时,又寓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山水园林的历史山水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寺庙园林,宋代的官府园林以及元代的宫廷园林。
其中元代的苏州园林成为了山水园林的代表,被誉为“园林之花”。
在明清时期,山水园林依然是园林艺术的主流,成为了各级贵族、官员以及富商的竞相效仿的对象。
二、山水园林的设计理念山水园林的设计理念以“山”、“水”为中心,通过花木、建筑、碑碣等辅助元素的点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山是山水园林的灵魂,它不仅是造景的中心,还是富有诗意和哲思的文化场所。
水是山水园林的肌理,起到了统领全局的作用。
水中倒影的山峦、落日余晖、花鸟昆虫都给人带来了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三、山水园林的造景手法山水园林的造景手法极为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游廊、鹅卵石、小桥流水、回廊、亭台楼阁等元素。
游廊则是使园林建筑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最好方式,不仅能够起到掩映遮天蔽日的作用,还能够赋予园林更多神秘感。
鹅卵石则是构筑山水风景区的一种材料,它的造型非常自然、独特,也给游人带来了一种趣味性。
小桥流水则从视觉效果上产生了一种动感以及柔和感,让游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山水园林的文化内涵山水园林不仅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深入文化的表达。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文物等艺术元素体现了园林文化的丰富内涵,代表了一个文明时期的审美偏好、文化传承和思想表达。
同时,山水园林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观念。
总之,山水园林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成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为独特、代表性的代表之一。
其自然、柔和、诗意、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为后世园林艺术的创造者们提供了无限的启示与借鉴。
中国的山水文化与园林建筑中国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传统文化、哲学、艺术和地理、气象、民俗等元素,是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中国的山水文化,则是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山水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它形成于古代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人文学的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尚山水自然的情感和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山水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同时也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大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山水景观成为了园林建筑的主题和构成要素。
中国最早的园林建筑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园林建筑风格以庙宇和皇家园林为主,园林建筑多以山水园林为主要元素,以山、石、水、草、花、树、亭、台、楼、阁等为装饰,体现出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儒家思想。
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园林建筑在设计上,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的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中国的园林建筑设计中,常常会使用特殊的玄妙手法,如“借景、穿景、透景、映景”等来将自然的美景加以利用,凸显出自然美景的魅力,亦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来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气氛,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环境和社会的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园林建筑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主要元素,以自然为基础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精髓,趋向深邃之境。
中国园林建筑的优美氛围和造型,实现了环境与情感的协调,表达了东方人对于生命和生态的深刻理解,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个人文关怀的血液。
中国的山水文化和园林建筑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的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必须要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
山水文化和园林建筑所要弘扬的自然生态、环保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也成为了当下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作者:张文清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9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一)起源什么是园林?园林是一种由自然中存在的物质为主题进行的创造而形成的三维立体的表现性空间艺术,造园者将内心情感通过对工程和艺术手段的运用加以表达,营造出恬淡自然等风格的境域。
明末清初的造园专家计成著有《园冶》,概括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创作理念:“虽有人做,宛自天开”。
这极高的评价说明中国的园林和大自然以及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是合为一体的。
利用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等进行的造园行为最早萌发于商周时期,主要为帝王和贵族们提供游玩的去处。
(二)发展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这一过渡阶段,社会经济的一度繁荣昌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之出现私有制的形式,故而上层阶级势力壮大,开始不断追求奢华大气,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与宫苑相结合,将观赏与游玩结合为一体,更加具有多样性、整体性以及规模性。
而我国园林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转折阶段则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不断的战乱而导致出现的思想意识的分裂,这一时期,人们思想极度活跃,这对园林创造的变革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百家峥嵘的局面使园林艺术转向为对自然的崇尚,并在其创造基础上加以抽象化和概括化。
基于前面的历史进程中为园林艺术的发展打下的基础,园林艺术在唐宋时期开始达到巅峰,这一时期思想不受抑制,使文人墨客的创造能力和意识得到飞跃性的发展,他们将诗、画与园林艺术三种门类进行相互渗透,并融入园林的布局中,诗意化的生活方式凸显出来。
社会稳定的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开始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造园技术经验加以总结和升华,再加上资本主义思想的渗透,使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的设计和建造在有史以来的记录中都达到了高峰。
明清时代的园林建筑充分体现和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它们在选址、立意、布局和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中国园林设计美学中的山水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老国家,山水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
中国园林设计美学中的山水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以下将从艺术特点、哲学思想和设计手法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首先,中国园林设计美学中的山水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园林设计美学中,山、水、石、树是基本元素。
山体被认为是园林的主体,起到屏障和遮蔽的作用,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禅宗的心境。
水则是园林中的灵魂,能够体现出流动、变幻、柔和和静谧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一种舒缓和清新的感觉。
石头在园林中被用来表达自然的力量和永恒的价值观,为园林增添了一种深远的哲学意味。
树木则是园林中的点缀和装饰,能够增加园林的景致和生命力。
其次,中国园林设计美学中的山水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都对中国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园林设计中,人工构建的山、水、石和树木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人的自我修养,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在园林设计中,强调让自然流露出来,追求“以天人合一”的境界。
佛家思想强调人的悟性和心灵的净化,主张“超脱烦恼”的境界。
在园林设计中,注重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最后,中国园林设计美学中的山水文化采用了多种设计手法,使园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园林设计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层次感的营造。
在山水设计中,通过巧妙的组合和变化,使园林呈现出开阔和封闭、广阔和狭窄的不同空间感,给人以意境的变化和层次感的体验。
在植物设计中,注重以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主导,通过选择不同的树种和花卉,使园林产生季节感和变化的美感。
同时,在石景的设计中,通过独特的纹理和形状,体现出石头的力量和艺术性。
此外,中国园林设计还注重景点的布置和关系的呼应,通过景物的串联和相呼应,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研究摘要:本文笔者主要分析了以山水画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意境,得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山水画意境的再现。
关键词:山水画自然美意境中国地域辽阔,人们往往因地制宜,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的园林形式,有的古朴自然,有的典雅恬静,有的雄浑壮观。
从选址、布局到建造、装饰,均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深受山水画、诗词和书法的影响。
这些影响都天衣无缝地体现在园林的许多细节中,山水画、诗词和书法是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独特意境的精神内涵。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中国古代山水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讲求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此种境界与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植物、山水等清淡雅致的色调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山水画讲求“气韵生动”。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一幅山水画作品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
凡物无气不生,山气从石内发出,以晴明时望山,其苍茫润泽之气,腾腾欲动,故画山水以气韵为先也”。
那么,对于一座园林来说,追求气韵生动则要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园林的艺术美感,具体体现在对造园元素的“无法”与“有法”的处理上,其实质是如何对待园林建造的法度、规矩。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审美观一方面强调“有法”,主张园林设计要“入乎规矩之中”;另一方面又更强调“无法”,提倡“能出于规矩之外”,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性,进入主动、灵活“运法”的自由王国,“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
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死法”。
明代园林设计大师计成曾提出“构园无格”。
所谓“无格”,就是不被既成章法所束缚,要不拘泥于程式,要有创造性。
所以,园林中的一切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假山等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它们必须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享受。
“中国山水画讲究疏密、参差、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关系。
论园林中的山水文化舒建洋 09电科一班 20091321028摘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山水就被文人视为崇高品行的象征,许多园林在设计的时候,都会引山水入园。
可见,山水已经成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了。
关键字:水;文人;园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歌咏吟唱。
灵秀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这其中溶进了历代多少文人雅士的灵魂,或许是消极遁世,或许是积极入世,抑或是有感而发而吟咏的诗文,都是文人对山水神韵的一种体现。
古今众多文人存在着一道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许,文人才是那山中的神仙,那水中的蛟龙,赋予了山水灵性与名气。
山与水都是有灵魂的,而它们的灵魂也只有靠近它们的文人才懂得,因为文人与山水天生就是彼此的知音。
依老还乡的政客文人,在建造园林的时候,自然就会把山水意境的景观设计进去。
山水造就了文人的风采,文人增添了山水的灵性。
中国古典园林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划分,其中的一种划分是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类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
一.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之美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
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
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
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
”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
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在中国园林中,山水、泉石是重要的造景要素。
在大型宫菀或大、中型宅园里,它既有山水又有泉石。
而且水泉往往互相沟通,山石也往往相互因依,其庭院里既有孤立的石峰,散置的石快,也有由石堆叠而成,形态各异的假山。
而在小型或微型的空间里,由于不可能容纳体量较大的山水,于是,就代之以泉石,或以泉石作为山水的象征。
故观石品泉就带有游山玩水的性质,不过这是静观神游,而不是动观实游。
中国园林的盆景艺术可以说是这种象征性山水的最抽象的表现,如苏州拙政园及环秀山庄里的盆景园。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自然界的山形形色色,土石相兼,有土山,石山、土抱石山,石掩土山。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初探
山水文化是我国风景园林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底蕴,因此我国的风景园林通常将风物风情、山川自然作为园林的重要构景对象和审美对象。
我们利用现代文化视角来审视山水文化,可以从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审视。
广义上的山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对自然山水认知、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的长时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所有相关文化。
因此,广义的山水文化不仅包括自然山水本身,还包括以此为基础的创造出来各种文化现象以及文化形态等等。
狭义上的山水文化主要是指所有以自然山水作为素材或者对象的精神文化总和。
1 中国山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我国的山水自然资源在我国有着非常广泛地分布,并且种类繁多、搭配巧夺天工、组成灵活多变;山水人文资源更是博大精深、涉及广泛;以上这些因素都是我国山水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性原因。
2)中国的山水文化强调“山”和“水”的先天统一,山如果没有水,则山便是死山,缺乏跃动的灵气;水如果没有山,则水便是平庸的静水,没有奔腾的生命力。
在中国的文化中,“山”和“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它们的相关衬托和融合能够体现出别样的艺术美。
3)中国的山水文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人文资源为升华途径,它们两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欧美国家同样拥有丰富山水资源但是没有山水文化的重要原因。
4)山水文化具有非常强的整体性,它的主体虽然是山水,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山水。
中国的山水文化非常强调山水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也格外关注山水与当地动物、植物、气象、人文建筑的协调与配合。
5)山水文化衍生了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理论—风水理论。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理论和看待自然事件的观点。
《葬书》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挑选葬地环境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一部典籍,该书最早提出了“风水”一词:“风水之说,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将“得水”和“藏风”作为了挑选优质葬地环境的重要标准。
虽然在民间人们更多地将风水理论作为挑选“阳宅”和“阴宅”的重要理论依据,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融合了地理、天文之说,是古代中国人认识自然界和适应自然界的一种朴素的观点体系。
如果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风水之说,不仅能够对中国的山水文化有一种更加深刻地理解,而且有助于以更加古典的角度来了解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2 中国山水审美和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是山水的缩影,是“城市山林”。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以山以水,为堂为楼,以燕以息”。
山水之美,古来共读,由于游历名山大川之风大盛,因而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导向写意山水,也大大促进了穿地筑山兴造园林的风气。
中国古典园林,反映出我国根深蒂固的农耕意识和崇尚自然的审美格调,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园林是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家园,在园林之中感受到宇宙的空远,天地的高妙和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使之成为“人间哲理园”。
风景园林的“山水美”是一种精神价值。
是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征。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超越“实用观点”和“宗教观点”,而以“审美观点”来看待自然,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3 结束语
中国的风景园林是以中国山水文化为脉络将自然山水有机串联在一起并赋予其中国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它既是典型的物质物化,自然山水便是它的客观载体;它又是典型的精神文化,以山水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便是它的文化内涵。
其中山水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之一,它起源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并在后续数千年的演变中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