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话语理论下的翻译过程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83.55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对原作的忠实性,而忽视译者的创造性。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理论打破了这一局限,强调译者创造性,开辟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新篇章。
老舍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及剧作家,素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写实主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自1936年问世以来,《骆驼祥子》已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其中丰富的语言文化元素。
那么,在这些《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中,这些极具特色的“京味语言”是如何处理的呢?本论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和施晓菁译本,以钱钟书“化境”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原文中“京味语言”的翻译和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比较分析。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共搜集了64个具有强烈北京地方风味的语言方式表达,并根据其特点对它们进行了归类。
之后,还系统搜集整理了两个译本中的京味语言表达的译文。
经过深入分析小说原文与其两个英译本,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施晓菁在翻译《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时,在不能同时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忠实性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对于具有深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策略,而对于文化色彩较淡的内容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
二是在《骆驼祥子》“京味语言”的翻译中,两位译者基本都达到“化境”的效果,葛浩文译本的优点是在可读性、忠实性和完整性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对于个别文化负载词的理解有偏差,导致译文存在缺陷;施晓菁译本在忠实于原文方面做得较好,但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多数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的京味文化韵味。
本研究发现,“化境”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和赏析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可以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这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和传播。
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下俗语英译研究——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例发布时间:2021-08-13T15:21:04.48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作者:侯雨薇[导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军阀混战时期北平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侯雨薇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军阀混战时期北平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凭借其独特魅力,《骆驼祥子》这部经典作品也经过了无数优秀译者的翻译诠释,走出国门。
在众多译本中,葛浩文的译本因其地道表达和准确转换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较高。
以往关于《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的翻译研究大多针对译作本身的语言转换进行分析,对于译者及其行为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将关注点限定在《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中的俗语翻译上。
笔者结合周领顺对该评价模式的阐释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划分了三类译者行为,即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务实。
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俗语英译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葛浩文会结合西方读者对于俗语中不同意向的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优的平衡点,达到了一种“务实性求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该译本传播效果较好。
关键词:《骆驼祥子》;葛浩文;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务实1.引言《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
描写了北平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一生。
凭借其对旧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描绘、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质朴传神的语言风格及鲜明的地方色彩,《骆驼祥子》成为了现代经典小说的代表。
包括伊万·金、施晓菁、葛浩文在内的诸多优秀译者都结合自身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进行了英译。
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探究——以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黄冬玲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化境说”并以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浅析“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
“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分为:引“诱”论;避“讹”论和求“化”论。
关键词:钱钟书;化境说;《骆驼祥子》英译本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信达雅说”(严复),“神似说”(傅雷),“化境说”(钱钟书)为主流。
在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中,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尤为引人注目,翻译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也特别耐人寻味。
本文利用《骆驼祥子》葛浩文英译本作为文本分析,以此具体探究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
一、钱钟书和“化境说”翻译思想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和教授。
主要作品有《写在人生边上》和《围城》等。
钱钟书比较完整的翻译只有海涅的《精印本<堂,吉柯德>序言》希罗多德《史记》的一章和邦戴罗《短篇小说集》的一篇等。
然而,关于翻译理论的著作,只有《林纾的翻译》,《管锥编》中有提及。
这些为之不多的论述,形成了“化境说”的思想。
在钱钟书的著作中,钱先生提出了对翻译理论的理解。
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引‘诱’、避‘讹’、求‘化’”的过程。
“诱、讹、化”形成了“化境说”。
首先,一个“诱”字形象地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用和目的,即引诱读者去阅读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爱上外国文学作品。
其次,要避“讹”。
避免译文跟原作品失真和走样。
最后是求“化”。
钱钟书的“化”,指的是翻译“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对于“化”,钱钟书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入于“化境”。
钱钟书又说:“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以致于读起来不像译本。
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王秉钦,2004)因此可以看出钱钟书认为“化”应该包含以下涵义:“化”同时包含改变形式和保留内容或思想和风格;翻译应该“达”,应该和译入语语法规则保持一致;翻译应该在内容思想风格上忠于原作。
对《骆驼祥子》误读的权力因素探究作者:李玉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8期[摘要] 本文借助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以及其美国译者Evan King的英译本 Rickshaw Boy,重点论述了在对名字翻译中的误译,或者所采取的的异化策略,分析阐述了名字误译背后折射出的各种权力因素,包括目标读者,赞助人,主流诗学以及文化的意识形态等。
[关键词] 骆驼祥子;Rickshaw Boy;名字误译;权力因素引言在翻译研究中,一个文本被译介到另一个文化当中,由于文化的迥异,世界观,道德观等等的不同,就像物种的迁徙,中国古代典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有个“南橘北枳”的寓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在翻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物种迁徙的影子,这个物种就是文本,所以翻译也可以是一种文本的旅行,而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误读,误译,而这些误读或者误译的背后更多的是译者不得不适从的外部权力因素。
一、人名误译的权力因素:目标读者和赞助人名字在不同的文化中确实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就像Tymoczko所认为的那样:“名字在很多文化中不仅仅有词汇意义,还担任着社会语言学的功能符号,表明部落和家庭关系,性别和阶级、种族、民族、国家、宗教身份等等。
它们指代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结构。
因此,文本中的名字在翻译的过程中,带来很棘手的问题,部分原因是名字符号常常具有非常特殊的文化意义并且依赖其文化范式。
”(Tymoczko 223-224)中国的人名,更是如此,承载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所指。
在中国,通常父母给孩子起的名字,带着美好的祝愿,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以及要兼顾名字发音等等。
例如,一些父母会根据孩子出生地来命名,会看到一些孩子出生在上海,被命名为“沪生”等等。
小说中虎妞的命名是因为她丑陋的外表。
因此,Tymoczko 写到“中国名字的翻译问题更加复杂,因为在汉语中,声音序列往往和特定字符或者意符甚至书写因素相关联,这些因素往往有他们自己独立的一套规则。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摘要:《骆驼祥子》[1]是老舍的代表作,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本论文选取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两位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不同的译者风格。
本文立足于描写翻译学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建立《骆驼祥子》原文语料库,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语料库,从词汇[2]、句法、篇章层面进行定量分析。
词汇层面的研究涉及分析类符/形符比、高频词、独特词等;句子层面的研究分为平均句长、句子类型,句首词等方面;语篇层面研究了篇章衔接手段。
此外,本文还结合文体学对两译本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两位译者在文化负载词、成语、修辞、思想表达以及副文本等方面的翻译策略。
最后,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译者风格形成因素。
通过比较两译本,可以发现葛浩文译本更侧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更容易让国外读者所理解,翻译更灵活。
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多运用异化翻译策略。
而施晓菁译本则侧重于对原文的忠实,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通常是运用归化翻译的翻译策略。
两位译者风格的不同与社会文化背景、译者主观因素等有关。
关键词:译者风格;骆驼祥子;语料库翻译一、引言老舍[3]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他的小说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用丰富的方言和生动的口语描写了北平市民。
这部经典的爱情包含了一个农村男孩祥子的悲惨故事,他想买一辆人力车,在北平开始他的新生活。
不幸的是,他的梦想破灭了。
他终于堕落成一个自私的人。
老舍以其成熟的写作技巧,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的北平。
它已被翻译成17种不同的语言,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这部小说分别由伊万·金、让·M·詹姆斯、施晓菁和葛浩文翻译成四个英文版本。
在这四个译本中,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译本更值得关注。
一方面,两位译者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差异。
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一、概述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一直是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语言间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翻译文体学作为翻译学与文体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原文文体如何在目标语中得以再现,以及如何保持原文的文体风格和韵味。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为翻译文体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骆驼祥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使其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影响。
自其问世以来,已有多个英译本问世,这些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文体特征,特别是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的转换问题,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的转换情况,探讨翻译文体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研究将采用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与原文在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方面的差异,揭示翻译过程中文体特征的传递与变异。
同时,结合翻译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实现翻译的可接受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的成果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文体学的理解,也将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1. 简述翻译文体学的研究意义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文体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旨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它结合了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文体学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翻译文体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译者更深入地理解源语文本的风格和特点,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韵味。
通过文体分析,译者可以把握原文的语言形式、叙事视角、修辞手法等,进而在译文中再现这些元素,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美感。
目的论视角下evan king《骆驼祥子》英译本评析《骆驼祥子》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
2018年,英文译本的《骆驼祥子》由Evan King翻译出版,这个译本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英译本之一,而本文将以目的论的视角,对这个译本加以评析和讨论。
首先,讨论Evan King翻译《骆驼祥子》的译文目的。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任何翻译都必须以目的为中心,而译者的目的是将原文内容以最佳方式传达给读者,让读者在接受原文内容的同时,也能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以及表达方式。
因此,Evan King翻译《骆驼祥子》的目标就是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文字,表达出他对历史、社会甚至人性的深刻见解。
其次,讨论Evan King翻译《骆驼祥子》的译文技巧,在译文技巧方面,Evan King尽量保留老舍先生原文的句法及文风,并融入一些英文表达方式,但又不会影响原文内容的表达,这种技巧使得英文读者可以很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并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
此外,Evan King在译文中也将原文中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英文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最后,我们来讨论Evan King翻译《骆驼祥子》的译文成功度。
通过对此英文译本的评析,Evan King翻译《骆驼祥子》的译文成功度极高,他很好地完成了该译文的目标,以相当流畅的句子和精湛的技巧,准确无误地把原文的思想及文化内涵表达出来,使得英文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也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真正体会到老舍先生的精炼文笔。
综上所述,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Evan King翻译《骆驼祥子》的目标是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文字,以及表达出他对历史、社会甚至人性的深刻见解,而他也用充分的精力和尽可能精湛的技巧,实现了这一目标,使得该英文译本被认为是当今最好的英译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