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92
博弈论约翰·冯·诺依曼博弈论的概念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在《博弈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
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
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
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按照Aumann所撰写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博弈论”辞条的看法,标准的博弈论分析出发点是理性的,而不是心理的或社会的角度。
不过,近20年来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就而对博弈论进行一定改造的行为博弈论(behavoiral game theory )也日益兴起。
博弈论的发展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
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
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2.2.1 博弈论的定义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①。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他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1944 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开始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博弈论研究的开端。
20 世纪50 年代纳什(John F. Nash)、塔克(Tucker)等人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石。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许多经济学家致力于博弈论的研究,1965 年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将纳什均衡的概念引入了动态分析;1967-1968 年,海萨尼(John C. Harsanyi)把不完全信息分析引入博弈论的研究;1982 年克瑞普斯(David M. Kreps)和威尔逊(RobertWilson)分析了动态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问题。
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三位博弈论专家,此后在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授予了三位博弈论的专家②。
博弈论是一种关于行为主体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它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它具有基本假设的合理性、研究对象的普遍性、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方法论的实证性等特点。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博弈论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使得现代经济学从方法论,到概念和分析的方法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如克瑞普斯(Kreps)在《博弈论与经济模型》一书中指出“在过去一二十年中,经济学在方法论,以及语言、概念等等方面,经历了一场温和的革命,非合作博弈已经成为范式的中心……在经济学或者与经济学原理相关的金融、会计、营销和政治科学等学科中,现在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不①懂纳什均衡能够‘消化’近代文献的领域。
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是一门研究策略决策的学科,它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参与者的博弈过程。
博弈论的研究对象可以是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门学科。
一、博弈论的起源博弈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莫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合著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这是一本奠定博弈论基础的重要著作,它将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领域,从而成为博弈论的奠基之作。
二、博弈论的基本概念1.参与者博弈论的参与者指的是博弈过程中参与决策的个体或组织,例如一个独立的个人、两个公司或国家之间的竞争。
2.策略策略是指参与者在博弈中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决策方法。
不同的策略可能导致不同的博弈结果,因此博弈过程中策略的选择非常重要。
3.收益收益是博弈过程中参与者所能获取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地位、权力等。
收益对参与者而言是决策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其大小和分布会影响博弈的结果。
4.博弈形式博弈形式指的是博弈参与者、策略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是博弈过程的精神核心。
博弈形式一般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而在这两种博弈形式下,又分别有多种复杂的形式。
三、博弈论的应用1.经济学领域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是市场竞争,而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透彻理解市场竞争的规律。
例如,博弈论可以用来研究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垄断行为、拍卖等问题。
2.政治学领域博弈论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政治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协作,而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等问题。
例如,博弈论可以用来研究国际贸易谈判、军备竞赛等问题。
3.人际交往领域博弈论在人际交往领域的应用也相当重要。
通过博弈论,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合作,避免双方的冲突和误解。
例如,博弈论可以用来研究双方的协调、合作等问题。
博弈论是一种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的数学决策方法;研究竞争中参加者为争取最大利益应当如何做出决策的数学方法;根据信息分析及能力判断,研究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平衡,以使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
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洛(Zermelo),波雷尔(Borel)及冯·诺伊曼(von Neumann)。
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所不同。
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它们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博弈论研究的主题是:理性人的互动行为。
博弈论作为一种解释力非常强的理论有三个基本假定:1 、理性人假定;2 、利益相关性假定; 3 、每个人是理性的是所有参与者的公共知识。
博弈论是一门数学,这是博弈论的学科特点。
主要有三种博弈:零和博弈;变和博弈;常和博弈。
对于任何一个博弈来说,都有一个均衡点,也就是那什均衡,那什均衡是博弈的解。
博弈论中的典型例子: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寻味。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一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方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一点儿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而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那么,这两个囚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他们俩都能得到最好的结果:自由。
但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什么选择。
A犯不是个傻子,他马上意识到,他根本无法相信他的同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他不利的证据,然后带着一笔丰厚的奖赏出狱而去,让他独自坐牢。
这种想法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但他也意识到,他的同伙也不是傻子,也会这样来设想他。
所以A犯的结论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因为如果他的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他就会是那个带奖出狱的幸运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