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嘉礼考述
- 格式:pdf
- 大小:263.34 KB
- 文档页数:5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王安石(1021年~1086年)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人情世故一回,借着牡丹花开,很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
作为主家和上司,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
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
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目中无人地岿然不动。
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载,依然做不到官场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
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利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到皇帝身边。
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
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口。
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
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
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但神宗的1069年,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政知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调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一、选择题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
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
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
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
《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
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
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
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这一举措()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5.图1是《东坡笠屐图》。
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
《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被演绎的主要原因是()图1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
专题30文言传记写作特色分析题【典例示例】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董其昌,字玄宰,籍松之上海。
公十三出就试,见赏于郡侯洪溪衷公,才名籍甚。
规摹古帖楷书,已得纵观项子京家藏晋唐真迹,自此不向碑版上盘桓,直悟入用笔用墨三昧,且旁通绘事矣。
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
自此试辄冠军。
食饩有太学范尔孚者,捐资助公游北雍。
戊子秋闱,公名在第三,已丑名在第二,选读中秘书。
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
②凡六年,起湖广提学副使。
甫.试毕,乞致仕。
家食二十余年。
中原士大夫气节理学,分门立帜,公不喜附丽为名高;亦绝不露纤毫抵牾..之迹。
即户外以干旄至,以问奇至,欣然应之;而书画诗文,则渐老渐熟,几有“古人不见我”之恨。
③癸酉,上特拜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
既陛见,班行中额手相庆,曰:“此先朝凤麟,出而瑞世,安可当吾辈而失之!”于是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亦无虚日。
余寄声公曰:“公向国王城舍中,以笔墨说法,今可洗足收钵矣!况趋朝陪祭,颠倒衣裳,其匍匐更有百倍于此者耶?”公报曰:“人之念祖,谁不如我?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
子视我岂恋恋一官者?”乃思请辞。
时上御下严,乞骸骨者,不讶其有所避而去,则疑其有所托而逃;独公一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
盖公以礼自处,而上亦以进退大臣之礼处公。
予迎之舟次,公笑曰:“今而后,始知我与子,两相期无愧心;两相见无愧色矣。
”④公北归时八十有一,精采健旺,须眉飒飒,有神仙霞举意。
对客谈笑,竟日..忘疲,不知其老之将至。
丙子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日而逝。
——节选自明代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有删改)材料二: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节选自《明史·董其昌传》19.材料一第③段和材料二都记载了董其昌“上疏乞休”,分析两文写法的不同。
《新五代史》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
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
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
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
”庄宗以为然。
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
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
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
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
”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
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
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
”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
”明宗扶髀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
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
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
”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
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
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
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注: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
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
'隋唐五代部分思考练习与参考答案一、重点背诵篇目《蒿里行》、《燕歌行》、《白马篇》、《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咏史八首其二》、《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西洲曲》《春江花月夜》、《汉江临泛》、《从军行其五》、《燕歌行》(高适)、《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四》、《峨眉山月歌》《西塞山怀古》、《早雁》《安定城楼》熟读篇目:《登楼赋》《长恨歌》、二、名词解释(1.上官体:因初唐诗人上官仪而得名。
上官仪工于五言诗,讲究对仗精工,辞藻华丽、色调音韵之美,人们争相仿效,名噪一时,谓之“上官体”。
“绮错婉媚”是其最主要特征。
2.文章四友:初唐武周时期四位宫廷诗人的合称,具体是指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他们都以律诗见长。
其中,杜审言诗才最高,李峤存诗最多,苏味道与崔融乃文章大手,好诗不多。
3.吴中四士:初唐开元时期吴中的四位作家,即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成做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初唐高宗时期四位诗人的合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因年少才高、官小名大被合称“四杰”,王勃成就最高,四杰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6.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是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等。
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因而又称“王孟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想了高峰,影响极大。
唐宋“入閤”朝仪与议政之制源流考作者:沈小仙龚延明来源:《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02期摘要:“入閤”在皇帝朝参仪制与议政决策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为制度史研究所不可忽略。
但“入閤”仪制的产生缘由及朝仪、议政制度变化,古籍记载存在相互牴牾之处,学界研究也有分歧。
“入閤”的使用,经由动词短语“延宾入閤”“进入内殿”转化为典制术语“议政入閤”“朝仪入閤”的演变过程,考述了“议政入閤”与朝仪入閤的内涵变化。
“议政入閤”始于唐贞观年间,由紫宸入閤演变为延英入閤等;“朝仪入閤”源于唐玄宗时期,因朔望朝避正殿而入便殿行礼的权宜之举,发展为常朝于便殿行礼,至唐末规制大变,由便殿所行常仪转为正殿所行大礼,乃至北宋别制“入閤”仪,成为朔望日于正殿举行之盛礼。
进而辨正了“入閤”在文献记载及相关研究中存在朔望入閤、常朝入閤、朝仪入閤与议政入閤等混淆现象。
关键词:制度术语;入閤;议政;朝仪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7)02-0001-09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7.02.001“入閤”一词在唐宋典制、礼仪类史籍中频繁出现,其关涉的朝仪制度与议政决策之制,在礼制史与官制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学界对此已有不少研究成果①。
但迄今为止,对“入閤”含义及仪制之产生时间、缘由等,尚存歧义。
“入閤”之礼始于何时,从史料记载看,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浑言唐代,冠以“唐故事”,如《新五代史·李琪传》[1]卷五四:618、叶梦得《石林燕语》[2]卷二:19以及多种史料引用宋张洎之说[3]卷三:27[4]卷下;二是认为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如庞元英《文昌杂录》[5]卷三:152、宋敏求《春明退朝录》[6]卷中:28、王应麟《玉海》[7]卷七〇《礼仪·唐紫宸殿入閤仪》第945册:5758等;三是认为始于天宝年间,如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8]卷一,建隆元年“八月朔,御崇元殿行入閤仪”注文、马端临《文献通考》[9]卷一〇七《王礼考》二:3276,秦蕙田《五礼通考》[10]卷一三三:129等;四是认为隋代已有,如程大昌《雍录》[11]卷三《古入閤说》:6364、赵彦卫《云麓漫钞》[12]卷三:4748。
古代君子必修课六艺—嘉礼嘉礼嘉礼,主要是用来沟通人际关系的。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嘉礼名目甚多中,这里所列的六项,其中有的一项里面又包括二项。
这些礼节似乎都是以宴会为载体展开,多半是喜庆类的,从婚姻到兄弟、朋友,以及诸侯之间交往都会涉及到。
下面一一加以介绍。
冠礼与笄礼男子未成年时,不戴冠,成人以后可以戴冠,这之间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冠礼。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关于加冠的年龄,有很多中说法,我们这里选择一种来描述。
)冠礼要在宗庙中举行,在举行这项礼仪之前,要进行占卜,选定一个吉日,然后请一些朋友来参加。
在行礼的前三天,还需要再占卜一次,这次占卜是为了在众宾客中选择一位加冠执礼之人。
然后再邀请一位作辅助者。
加冠的程序相当繁琐,主要的是因为须加三次冠,第一次加缁布冠,这是士经常戴的帽子,加此就表示已经称为士人;第二次是加皮弁,即白鹿皮做的,是参加国君视朝之服,或者是韦弁,即红色皮弁,这是参加军事之服;第三次是爵弁,乃黑色的皮弁,这是辅助君主祭祀之服。
可见每一次都代表接受不同的身份,皮弁为士上升为大夫之服,地位逐步高升了,爵弁乃最隆重的祭祀之服。
前面我们提过,冠礼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取“字”。
在古代,“名”用于自称、谦称,是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而“字”则用于尊称。
主持者在宣布“字”时,还有一套专门的祝辞,说“令月吉日,昭告尓字。
爰字孔嘉,髦士攸宜。
宜之于假,永受保之。
曰伯某甫。
”意思是,在这个良辰吉日之时,我来宣布你的字。
这个字非常好,正可配上你这样优秀的人。
把这个字给你,你要好好地爱惜。
这个字就是“伯某甫”。
“伯某甫”是说字的结构如此,即“字”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排行、与名相关的字和甫(或作父,男子美称),如周宣王的名臣“仲山甫”。
通典卷五十九礼十九沿革十九嘉礼四宗子父殁母命婚父母俱殁自命婚及支子称宗弟称宗兄等婚议(周)周制,宗子无父,母命之,亲皆殁,己躬命之。
(宗子,嫡长子也。
命之,命使也。
)支子则称其宗,(支子,庶昆弟,称其宗子命使者。
)弟称其兄。
(弟,宗子母弟。
)春秋:"纪裂繻来逆女。
"公羊传云:"何以不称使?(据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称使也。
)婚礼不称主人。
(为养廉远耻也。
)然则何称?称诸父兄师友。
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其称主人何?辞穷也。
辞穷者何?无母也。
(礼有母,母当命诸父兄师友,称诸父兄师友以行。
宋公无母,莫使命之,辞穷,故自命之。
自命之,故不得不称使也。
)然则纪有母乎?曰:有。
(以不称使。
)有则何以不称母?(据非主人可称母通使。
)母不通也。
"(礼,妇人无外事,但得命诸父兄师友,称诸父兄师友以行事。
母命不得达,故不得称母通使文,所以远别也。
)舅姑俱殁妇庙见(周汉北齐)周制,若舅姑既殁,则妇入三月乃奠菜。
(奠菜者,以篚祭菜也。
盖用堇。
三月一时,妇道可成也。
孔颖达曰:"若舅殁姑在者,则当时见姑,三月亦庙见舅。
若舅在姑殁,妇人无庙可见。
或更有继姑,自然如常礼。
")席於庙奥,东面,右几。
席於北方,南面。
(庙,考妣之庙也。
北方,北墉下。
)祝盥,妇盥於门外,妇执笲菜,祝帅妇以入。
祝告,称妇之姓,曰:"某氏来妇,敢奠嘉菜於皇舅某子。
"(帅,导也。
入,入室也。
某氏,齐女则曰姜氏,鲁女则曰姬氏。
来妇,言来为妇也。
嘉,美也。
皇,君也。
某子者,若今言某官府君也。
)妇拜,扱地,坐,奠菜於几东席上,又拜,如初礼。
(扱地,手至地也。
妇人扱地,犹男子稽首。
贾公彦曰:"妇人肃拜为正,今云手扱地,则妇人之重拜,犹男子稽首。
扱地,首不至地,但手至地也。
"扱音楚甲反。
)妇降堂,取笲菜以入,祝曰:"某氏来妇,敢告於皇姑某氏。
"奠菜於席,如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