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业务计费模式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
日本运营商4G 资费策略日本的4G 运营商主要有DoCoMo、软银和KDDI。
DoCoMo 早在2010年12月就推出了FDD-LTE 商用服务(品牌为“Xi”),但发展一年多用户增长缓慢,软银于是抓住机遇在2012年2月推出了TD-LTE 商用服务(品牌为“Softbank 4G”),一开始只提供数据卡业务,同年9月又推出FDD-LTE 商用服务,包含数据和语音的全部业务。
KDDI 也于2012年9月推出了FDD-LTE 商用服务,三家运营商LTE 的具体建设进展如图。
日本三大运营商LTE 商用部署进展国外运营商4G 套餐资费分析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给三家运营商同时发放了TD-LTE 的4G 牌照,但当时只有中国移动可以提供手机4G 服务。
2014年6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获得了FDD 混合组网试验的批准,开始大力推广手机4G 套餐,三大运营商正式进入FDD 与TDD 并存的4G 竞争时代。
综合比较三大运营商推出的4G 套餐,不难看出,三家都在“流量”上大做文章,不仅套内流量比原3G 套餐有了极大提升,而且还专为4G 流量定制了季卡、半年卡、加油包等特色可选包,解决了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流量清零”、“流量爆表”等焦点问题。
这其实是符合国际主流运营商4G 资费设计的总体趋势的——即以流量为主导。
下面笔者对国外主要运营商的4G 套餐资费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运营商提供借鉴。
■ 虞苏妍 | 文从上图可以看出,DoCoMo 最早投放4G,但发展初期网络覆盖策略较为保守,导致用户发展缓慢,直至2012年,DoCoMo 加快网络建设与业务填充,用户规模才开始高速发展,截至2013年7月,4G 用户数达到1500万,占其移动用户总数的四分之一。
DoCoMo 的4G 套餐资费策略DoCoMo 的4G 套餐资费的特点是:语音套餐和数据套餐相对独立,各成体系,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所需的套餐。
与3G语音套餐(FOMA)相比,4G套餐更简洁明了也更便宜,只有两档语音资费套餐:“Type Xi Plan”和“Type Xi Plan Ninen”(需签约两年)以及一个语音可选包(Xi Talk 24)。
32中国电信业电信运营商资费现状电信资费历史固定电话时代的基本资费主要分为农话(农村电话)、市话(一般为建制市,原地区内非农话通话)、国内长途(市话范围以外通话)、国际长途四大类,通过“按分钟、双向”计费。
其中按分钟计费是指按照每分钟收入一个固定金额,对每不足一分钟按照一分钟计算;双向计费是指对主叫、被叫双方同时收费。
这些还不是全部,在以上计费规则之外,还有一个月租费,意思是不论是否通话、有没有使用电信业务,每月还必须缴纳一个固定的费用。
那真是一个电信运营商强势的时代!此后,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电信资费几经变革,先后经过了取消了农话业务(并入市话)、按分钟计费变更为按秒计费(中间还有按6秒计费的时期)、长途被叫按市话收费到取消收费等的过程。
其中月租费也逐渐演变为固定收费金额含一定量通话服务(如一定时长的市话或者长途等),超出量按照标准资费进行计费。
而到了移动通信时代,月租费就成了现在的套餐形式,即在一个确定消费额度内提供一揽子的市话、长途、漫游、流量、增值服务(来显、炫铃等)服务。
套餐形式资费的推出增强了自主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相应的套餐。
同时,为吸引新用户入网,推出更优惠、更有针对性的套餐成为各运营商在发展用户方面的法宝。
可以说,套餐这种打包形式资费的出现具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不存在问题,不意味其具有长期存在的必然性,更不意味着其一定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
套餐资费形式存在的问题套餐资费种类繁多、数量大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累计达到13.2亿,相对于中国人口总数13.8亿,考虑年龄及行业应用移动业务等因素,基本上实现了适龄人口人手一部手机,而这一切是在20年时间内完成的。
在发展用户的过程中,为应对竞争,运营商将资费套餐的制定权下放至市一级公司,而套餐内每种业务在数量、种类及套餐价格的任何一点差异,都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套餐。
以2G 套餐为例。
DoCoMo经验:顺应市场变化,调整资费模式NTT DoCoMo是日本LTE市场的领先运营商。
截至2012年年底,该公司的LTE用户数达868万,占全球LTE用户市场总份额的12.7%,在日本LTE用户市场所占份额超过90%。
DoCoMo在LTE领域的主要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网络建设目标不断提升,率先推出提供话音业务的智能终端。
DoCoMo在发展初期制定了较为保守的网络覆盖策略,但随着LTE产业不断成熟及LTE业务推出后的市场效果超过预期,DoCoMo不断提高网络建设目标。
按其计划,2013年3月,LTE基站数量将达到2.3万。
DoCoMo在LTE上市初期并没有像Verizon一样迅速推出智能手机(双模双待LTE智能手机,仅支持数据功能,耗电高),而是在商用一年之后才推出了可以支持CSFB、可提供语音业务的LTE智能手机,并在随后3个月内推出了4款智能手机,LTE用户随之快速攀升。
打破原有资费模式,引入一费到底的包月制。
DoCoMo以往的数据业务都采用的是日本市场独创的双层包月制,但针对LTE“Xi”业务品牌,DoCoMo首次引入了一费到底的包月制,向欧美市场的包月制资费方式看齐。
DoCoMo还首次引入包月封顶的概念。
以往该公司的3G业务流量不设上限,仅对三日内流量超过3.75GB的用户进行限速,而对LTE则设置了7GB的上限,超出部分用户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将速度降为128kbps;二是按流量计费,每超出2GB加收2625日元。
针对不同终端设置不同的资费价格。
DoCoMo为纯数据终端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资费套餐,针对智能手机终端则提供了两种资费套餐。
北京时间10月18日下午消息(罗莎)日本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今日宣布,今年11月份或者11月之后,将推出多款LTE智能手机,以及多项LTE语音和数据新资费套餐。
NTT DoCoMo于2010年12月24日正式商用LTE,业务品牌为Xi,当时仅提供PC 可用的数据卡。
TD-LTE业务资费探索标签:LTE计费2012-12-03 21:41目前全球有不少运营商已经开始运营4G网络,预计2013年全球4G用户将超过1亿。
工信部也在国内明确了TD-LTE的频段,可以说,TD-LTE业务已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对于4G业务而言,除了新应用本身之外,如何计费也将成为影响运营商利润的关键因素和决定业务成败的重点要素之一。
德瑞咨询长期跟踪4G业务发展,其首席顾问宋永军认为:目前4G业务的计费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以日本运营商为代表的上限多档计费模式。
“日本几家运营商在推广LTE服务上采取的做法几乎一致,那就是包月不限流量,但是超过7G后,上网速度会受限制,普遍会降到128Kbps。
”在LTE业务推广之初,运营商没有采取这种限速的做法。
NTT DoCoMo的LTE业务品牌为XI,在今年4月之前的打折推广期内,每月仅需支付4410日元(约合人民币334元),而且流量没有限制。
而从今年5月开始,资费开始调整,从NTT DoCoMo网站上查询到,用户需每月支付5985日元(约合人民币453元),就可以不限量上网(可以是手机上网,也可以将手机当做热点让电脑上网),但是超过7GB的流量后,网速将会限制为128Kbps。
不过用户可以通过申请,超出7G的部分,按照每2G 2625日元的价格解除限速。
软银的LTE资费则分为两种,共享上网和非共享上网,共享上网就是可供电脑上网。
共享上网套餐的月租为5460日元(约合人民币413元),但从第三年开始变为5958日元(约合人民币450元),“每月超出7G流量,以及每3天超出1G流量,都会有速度限制” 。
如果是非共享上网套餐,每月固定5460日元,流量无限,而且没有每月限制通信速度的流量限额,“但同样有每3天超1G的速度受限的规定”。
因为资费相对较便宜,尤其是语音通信费,国内大部分赴日留学生申请办理的都是软银运营商的服务。
第二种是欧美运营商的网络差异化计费模式。
LTE部署下国际漫游计费话单的演进一、前言LTE的覆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第一阶段,LTE主要用来在部分热点地区,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第二阶段,随着LTE网络覆盖不断扩大,运营商对于LTE网络的QoS也已经做好优化,适合提供实时多媒体业务了,以多媒体电话为代表的LTE业务将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LTE网络达到或接近全覆盖。
运营商只有分阶段逐步引入LTE,才能达到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也能给用户提供不同阶段的最优业务体验。
LTE的覆盖会有很长的过渡期,传统电路域语音与LTE将长期共存。
所以目前传统的2G/3G国际漫游清算业务和LTE的国际漫游清算业务也将长期共存,国际运营商对LTE的清算需要考虑到和传统2G/3G清算业务的兼容问题。
二、LTE国际漫游清算协议LTE给国际漫游清算协议带来的影响涉及运营商的AA系列文档:(1)AA.12 和AA.13这两份漫游协议的标准模板已经在2003年更新过,更新过的模板中不涉及技术相关的内容,所以无需更新。
但如果运营商签署的漫游协议是在2003年之前,那么协议仍需要重新签署。
(2)目前版本的RAEX AA.14并不支持LTE模式,而该计费信息文档需要更新以保证各运营商能够对LTE服务资费信息和网络配置数据进行顺利交互。
这需要运营商更新RAEX AA.14的相关档案。
和3G服务的开通要求一致,对于LTE漫游服务的开通,运营商需要交互特定的LTE的开通确认信。
为了避免LTE漫游服务下潜在的混乱和运营商的信用损失,运营商之间需要形成一套通用的技术规范和商业规则,需要在下述方面进行更新和实现。
(1)对语音/短信漫游服务的计费机制进行技术范围定义,更新TAP/RAP(计费话单传输/错误处理机制)的相关档案。
(2)建立合适的漫游服务测试方案,使得运营商可以在LTE漫游服务开通之前对计费机制进行测试,更新网络测试场景要求。
(3)由于TAP机制仍然会作为LTE漫游计费文件的交互模式,所以目前运营商之间的财务清算流程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
随着4G时代的到来,运营商的资费体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根据我们对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已迈入4G时代运营商资费的长期跟踪,发现:
•多数运营商4G流量资费并不区分网络制式,而通过提高套餐门槛、超出后限速/大颗粒计费等资费策略突出对流量业务的整体化价值经营。
•语音、流量业务的多终端共享成为趋势,可以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粘性。
•对合约智能终端捆绑流量套餐可带动流量快速增长,成为通行做法。
(一)美国AT&T:智能手机套餐
看点1:4G资费门槛更高、流量更多
看点2:超出后自动进行大颗粒计费,实为大流量叠加包
看点3:低档套餐套内单价高,超出后颗粒相对较小;高档套餐套内单价低,超出后颗粒相对较大
(二)香港PCCW:Multi SIMs服务计划
看点1:通过主副卡模式实现多终端共享
看点2:主副卡之间仅共享流量
看点3:套餐月费与副卡数量、可分享流量直接相关
(三)日本softbank:iphone5合约方案
看点1:参加合约有优惠(每月减免2140日元)
看点2:必须捆绑4G无限流量套餐(5460日元)
上述三个案例分别为流量价值化经营、多终端共享、与终端合约捆绑方面的典型代表。
各运营商采用怎么样的资费策略,与其3G发展程度、资费体系传统、4G 网络发展现状、4G定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国内运营商在参考借鉴时,一方面用于判断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必须结合自身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