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竹韵》的艺术美感
- 格式:pdf
- 大小:629.16 KB
- 文档页数:1
刀痕竹韵——对竹刻的认知-美术论文刀痕竹韵——对竹刻的认知秦石一、竹刻的刀痕与竹韵竹刻是以竹子为载体,艺人们用不同的刀具在竹子上进行雕琢刻划,形成各种纹饰和图形,这种雕刻的方法和形成的图文,我把它看作为“刀痕”。
通过刀痕把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形成一件具有一定艺术韵味的竹刻作品,这就是“竹韵”。
刀痕是技能,是功夫。
功夫靠练,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就能够了解和掌握的,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竹韵是艺术,艺术是人的文化学识和艺术素养的体现。
学养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积累逐步形成的,“积学储宝”、“艺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
娴熟的刀痕,丰厚的竹韵,两者的有机结合,就能形成精美的竹刻艺术品。
竹刻艺术从我国先民在竹用实物上的简单刻划美饰,到殷商制作竹简刻字记事,再到汉唐一般竹刻工艺品的出现,这一渐进过程,上下达数千年之久。
明朝嘉定年间的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朱鹤,与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人称“嘉定三朱”。
他们擅长书画,精于篆刻,把书画之法、金石之技融合于竹刻,始创了深刻浮雕和竹根圆雕的“嘉定派”竹刻。
稍晚一些的金陵(今南京)人濮仲谦,擅长浅刻、“水磨”竹刻。
借竹子自然之形,以刀代笔,肆意雕刻,所刻的花鸟诗文、竹刻印章,清新雅致,意韵自然。
时人称其为“大璞不斫”、“吴中绝技”。
濮氏成为平雕、巧雕“金陵派”竹刻的一代宗师。
继朱、濮之后到“清三代”(康、雍、乾)的三百年间,是竹刻艺术变革、创新、发展、繁荣的时期。
其工匠、文人文化的融合,专业、业余竹刻队伍的发展壮大,竹刻艺术渐达成熟,竹刻的形式、竹刻的器形翻新多样,竹刻的文化内涵深化丰厚,把竹刻艺术推向空前的高峰,为竹刻艺术的继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竹刻是一项包容性很强的手工雕刻艺术,适合各类人群玩上一把,也满足着各种人们的需求。
有些人以“票友”的身份参与竹刻,这里面除部分工作之余的爱好者外,还有一些退休人员,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退休前几年走进竹刻,退休后身体和视力还都好,就全身心地玩起了竹刻。
浅谈紫砂壶"竹韵的创作感悟蒋彩莉【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已经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到处都是竹子的踪影,从古 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都喜欢竹,喜欢用竹来自我比喻,比如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中就表达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洛先生就认为竹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一;国外也有著名 学者进行过研究,也认为竹子文明可以代表中华文明。
竹子 一直都是品德、品行的代表,为人要像竹子一样,拥有竹子 的品德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能成为谦谦君子,与圣贤者一 般。
这种竹文化的思想尤其是在古代是深受文人阶层的喜爱与追赶的,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高峰,随着明清时期紫砂的盛行,竹文化与紫砂文化也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与当 时的文人雅士们有着深刻的关系,这也就是经过了几百年,竹文化依旧盛行为紫砂创作元素题材的原因了。
【关键词】紫砂壶;竹韵壶;创作感悟在众多紫砂作品中以竹为创作题材的紫砂作品还是非常多的,在我们常见的竹文化题材的作品中,一般都是以竹筒为壶身,或者以竹叶或者竹节作为装饰。
在以竹子作为创作元素的紫砂壶中,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一 种是写实派,还有一种就是写意派了,写实派一般都是把壶身塑造成真正的竹筒;写意派则是在传统的紫砂器型的基础上附加上各种竹的元素作为装饰,主要突出竹的意蕴。
在这一件紫砂“竹韵壶”上来看,是结合了这两种手法,虚实结合。
一般来说创作环境和人们生活环境是有密不可分的,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经常接触到一些事物,自然而然能够与那些事物产生深刻联系,能够很好地把这些事物的情感表达出来。
“竹韵壶”的创作只靠以往文人对竹子的印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自己对竹子真听、真看、真感受,在自 然的环境中创作与发挥出自己的情感。
文人雅士们虽然对紫砂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创作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紫砂的发源地宜兴素来也是竹的海洋,紫砂匠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每天都可以与竹子近距离接触,细细观察竹子与竹子之间细微的变化与差异,在这500多年来创作紫砂的过程中,当今的紫砂艺人不仅会吸取总结以往—代代紫砂创作者的经验与规律,还会结合自己的所学结合传统绘画艺术,用简单明了的形态把竹子刻画得更加传神。
以竹子为原材料的设计理念《竹韵设计,以竹子为原材料的创新理念》。
竹子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材料,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用来建造房屋、制作家具,还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工艺品和装饰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重视,以竹子为原材料的设计理念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竹韵设计,就是以竹子为原材料的创新理念。
它不仅注重利用竹子的天然美感和环保特性,更注重将竹子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产品。
在家居领域,竹韵设计可以应用于家具、灯具、装饰品等方方面面。
竹子的纹理和色彩使得家具更加具有自然美感,而且它的轻便特性也使得家具更加易于搬运和摆放。
此外,竹韵设计还可以将竹子加工成各种造型独特的灯具,为家居空间增添一份清新和温馨。
在时尚领域,竹韵设计可以应用于服装、配饰等产品。
竹纤维的柔软性和透气性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理想的面料,可以制作出舒适、时尚的衣服和配饰。
同时,竹子还可以被加工成各种造型独特的手工艺品,为时尚搭配增添一份独特的风采。
在建筑领域,竹韵设计可以应用于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方面。
竹子的坚韧性和耐用性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可以用来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
同时,竹韵设计还可以将竹子加工成各种造型独特的装饰材料,为建筑空间增添一份自然和雅致。
总的来说,竹韵设计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美感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理念。
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为人们的生活空间增添一份清新和自然的气息。
相信随着人们对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竹韵设计将会在未来的设计领域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严辉英散文《竹韵》赏析
《严辉英散文〈竹韵〉赏析》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严辉英的那篇《竹韵》。
一提到竹子,你会想到啥?是那挺拔修长的身姿,还是那翠绿欲滴的叶子?在严辉英的笔下,竹子可不仅仅是这些。
那简直就是一个充满韵味和故事的奇妙世界呀!
你瞧,她写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像是在跳着一场欢快的舞蹈”,这比喻多形象啊!让你仿佛能看到竹子们在微风中翩翩起舞,那画面,多美呀!她还写竹子的坚韧,“无论风雨如何肆虐,它们依然屹立不倒”,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坚强不屈的人吗?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总是顽强地面对。
严辉英对竹子的描写细致入微,让你感觉自己就站在竹林里,能闻到那清新的竹香,能听到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
她的文字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牵着你,带你走进那片神秘的竹林。
再看看她描述竹子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哇,那简直是天衣无缝!竹子与山石、溪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这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的山水画,不也是这样的意境深远吗?这可不就是咱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嘛!
还有啊,她在文中传达出的那种对竹子的喜爱和敬意,真的能感染到你。
你会忍不住也对竹子产生好感,甚至想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竹林。
读着《竹韵》,我就一直在想,这竹子咋就这么有魅力呢?它既不娇艳,也不华丽,但就是让人觉得特别舒服,特别亲切。
难道是因为它的朴素和纯真?还是因为它身上那种淡淡的诗意?
严辉英的这篇散文,真的是让我对竹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它不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象征。
哎呀,说了这么多,你们是不是也迫不及待想去读一读这篇《竹韵》啦?相信我,读完后你一定会被深深吸引,就像我一样!。
竹韵---竹文化品味竹韵---竹文化品味青青脆脆的竹,给我们是清凉的感觉,随风摇曳的竹,让我们暂时远离喧闹的城市。
竹超然于世却又坚韧不拔,竹林轻柔地舞动她的叶。
遮蔽俗市的吵闹、抵御烈日的灼热、滤过狂舞的风,用她纤弱的身躯为我们营造脱于世、飘入仙的意境。
听,倾听竹叶那沙沙的、微微的私语,看,静观那片片脆绿的、幽幽的竹林。
在我心深处散发出一种清凉的爽意和悠闲。
竹子虽无牡丹的富丽,松柏的伟岸,桃李的娇艳,杨柳的轻盈,但它青翠欲滴,四季常青,格高韵胜,明净而深邃。
竹下品茶则绿色盈盏,竹下饮酒则翠绿满怀。
晋代有"竹木七贤"在竹林中清谈,唐代"竹溪六逸"隐居于徂徕山的竹海中,纵酒酣歌,谈诗论文。
竹径通幽处,人在画中游,郑板板赞曰:"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真恰如其分。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人类文明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东坡老先生一句"无竹令人俗"道出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之处。
竹子除了清翠欲滴,四时一贯的色泽之美,也有潇潇的音韵之胜,更有含露吐雾,滴沥空庭的意境之妙。
有人说竹子"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从观赏和审美的角度,高度赞美了竹子的声、影、意、形"四趣"。
"声趣",贾岛诗"篱外青荫接药栏,晓风交嗄碧琅轩";写影趣的有陆游诗"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表现意趣的是《红楼梦》潇湘馆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写形趣的有陈毅诗"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潇洒脱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梅本不愿与凡花俗草为伴,争奇斗艳;只求一方净土,避群独处。
但唯有竹例外,倒不是因为它修长挺拔的外形,只在于其虽经霜雪而不失英姿的飒爽。
浅析竹韵壶之魅力作者:储国琴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在传统紫砂作品中以“竹”为题材的紫砂壶作品比比皆是。
各种以“竹”为造型的紫砂壶亦层出不穷。
历代名家多有这方面的作品传诸于世。
宜兴的历代紫砂工手就喜欢采用竹子作为紫砂壶的创作题材,除了竹子本身质朴自然、不尚奢华的特点和紫砂陶温润精细、含蓄内敛的本质特别契合之外,竹子还寄托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关键词:紫砂壶;竹韵;传统;陶瓷中图分类号:J527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55-01紫砂是陶瓷艺术中富有特色、最具个性的一类。
主要得益于它“五色土”举世无双的独特材质及其精妙入微、巧夺天工的独特工艺。
用以泡茶不失原味。
色、香、味皆蕴。
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炻器,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
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等特点。
在悠久的历史中,无数的紫砂壶珍品出现又被埋没,像流星一样短暂又光芒四射的出现让不知多少人都着迷,不管是博物馆还是收藏家都在追寻着它们。
《竹韵壶》创作之前我会经常去竹林感受它的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我会仔细观察竹的枝、叶、根、节各百般柔情,但它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
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它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寻找紫砂与竹子结合的最佳契合点,创作设计出《竹韵壶》。
自明代以来.宜兴的历代紫砂工手就喜欢采用竹子作为紫砂壶的创作题材,除了竹子本身质朴自然、不尚奢华的特点和紫砂陶温润精细、含蓄内敛的本质特别契合之外,竹子还寄托了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据《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记载:“北都唯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可见竹段壶既有仿生竹子形象而贴切的外形。
又有对竹子的刚直、劲节品格的礼颂。
以及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咬定青松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中式古典园林庭院景观之竹韵深深意境悠远中国人自古爱竹,不但因其形、色、音的自然美感,更因其刚劲挺拔、虚怀若谷的意蕴之美。
竹有“十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竹玉树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
有此“十德”,便有“君子如竹”之称许,将幽绿苍劲的竹子移栽到廊前窗下,朝夕相看,如对良友。
每当月白风清之时,竹影婆娑,引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诗心画兴。
直到今日,中式古典园林中,依然处处可见竹的卓越风姿。
魏晋风流,名士与竹园于历代诗文集中寻觅种竹赏竹的名士,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的顾辟疆。
魏晋时期,文人名士多淡漠仕途而寄情山水,心神向往追慕着山水自然之美。
顾辟疆在吴门营建“辟疆园”,此园以竹树、怪石名噪一时,有“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之美誉。
李白《留别龚处士》中有“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之句,将辟疆园的竹与陶渊明宅的柳相提并论。
晚唐诗人陆龟蒙有《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传世--“吴之辟疆园,在昔胜概敌。
前闻富修竹,后说纷怪石。
”足见绿竹之于辟疆园,是为文人情怀之极致体现。
西晋年间,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常宴席于竹林之下,游憩于竹林之中,伴清风明月,听竹海风声,后人称为“竹林七贤”.而因书圣王羲之一幅《兰亭集序》名留千古的会稽兰亭,至今仍挂着“竹阴满池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的楹联。
唐诗宋词中的竹与园林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慕丝毫不减。
“山水田园派”派领袖诗人王维《竹里馆》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夜晚独坐于竹林中弹琴长啸,月光洒满竹林,竹影摇曳,清风和唱,多么清雅绝俗的竹林意境。
白居易在《养竹记》开篇中如此下笔--“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紫砂“竹韵壶”的艺术魅力作者:严德青来源:《江苏陶瓷》2016年第04期摘要紫砂“竹韵壶”既是泡茶的器具,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本文从此壶的造型艺术和寓意两个方面,赏析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紫砂壶;竹韵;魅力众所周知,紫砂壶作为一种泡茶器具在我国流传已久,经过中国文化多年的熏陶和洗礼,它在人们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泡茶、喝茶的器具,更是精美的艺术品,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而“竹韵壶”(见图1)作为其中之一,同样是精致的艺术品。
现从其造型与寓意两个方面分析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1 紫砂“竹韵壶”的造型艺术紫砂“竹韵壶”的造型基于传统而有所创新,远观壶身,其天然色泽给人一种朴实无华、宁静淡雅的观感。
整体上,此壶艺术水平很高,设计不俗,制作精工,表现出纯净、典雅的美感。
壶型整体内敛,像一艘不事张扬的小船,内里却隐含着巨大的力量。
从造型看,壶身浑厚大气,挺拔刚毅,圆润饱满,像被春雨滋润过的土地,也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对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种种滋味,是全壶的视觉中心。
它的壶流和把手完全体现了“竹韵”,丝丝入扣,欣欣向荣,宛若天成,使人想起了“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
圆壶盖微微突起,和壶口紧密贴合;盖顶正中有小巧的通气孔方便热茶透气;壶嘴圆直有力,也为竹节状,与壶流、把手首尾呼应,进一步强调了“竹韵”的主题;内敛的壶底与壶肩相衬,线条古典柔美,将竹子的一丝瘦弱一扫而空,全壶在造型饱满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飘逸和挺拔。
从气韵看,“竹韵壶”莹润光滑、朴实无华、宛若天成,竹君子的高风亮节油然而生,气韵俱足,整体呈现出君子的大度之气,选用的纯正紫砂泥更寓指一尘不染的高洁人品。
“竹韵壶”亦静亦动:拿起壶缓缓往杯中倒入滚水时,把随身势而起,犹如太极般饱含张力,一张一弛都是那么和谐,带给我们“动”的享受;喝茶时靠近茶壶细细端详,则此壶造型大方,触感柔和,而又不失紫砂材质的本色,像竹君子那样将高风亮节蕴含其中,净化心灵,让人体会到“静”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