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_比例的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3
比例的意义课件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七章《比例与比例尺》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第一节数学课《比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例关系解决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例的概念理解和比例性质的运用。
教学重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直尺、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边长关系。
2. 例题讲解(1)通过比较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引出比例的概念,讲解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前项、后项、比例的外项、比例的内项)。
(2)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关系为例,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比例的等比性、比例的倒数性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找出图片中存在的比例关系,并进行分类。
4. 课堂讲解与讨论(2)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例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及基本性质。
2. 示例板书:展示一个具体的比例,标注各部分名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比例的定义,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下列比例方程:a. 2:3 = 4:xb. 5:7 = x:152. 答案(1)能组成比例的有:①3:4和6:8;②5:10和1:2。
(2)a. x=6 b. x=10.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学生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数学领域的比例问题,如几何图形的相似、比例尺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比例的意义课件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比例的意义》,该部分内容属于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九章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如何利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能够准确区分比例中的各个部分,如前项、后项、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2. 使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比例的对称性、等比例性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例的概念理解和比例性质的运用。
教学重点:比例的书写方法、比例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如身高比例、价格比例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比例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例的意义。
2. 基本概念:讲解比例的定义,介绍比例的组成部分,如前项、后项、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3. 案例分析: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比例关系,并求解未知数。
4. 性质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对称性、等比例性等基本性质,并加以证明。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6. 实践应用: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意义2. 定义:比例的概念、比例的组成部分3. 性质:比例的对称性、等比例性等4. 例题:教材例题及解答过程5. 练习题:布置随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3:4 = 9:12b. 5:7 = 15:x(2)根据已知条件,求解未知数:a. 2:3 = 4:x,求x的值。
b. 已知一个比例3:5,如果前项增加6,后项增加10,新的比例是多少?2. 答案:(1)a. 前项:3、9,后项:4、12,外项:3、12,内项:4、9b. 前项:5,后项:7,外项:5,内项:7,x=21(2)a. x=6b. 新的比例为9:1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比例的概念理解和性质掌握情况,以及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
比例的意义课件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比例的意义”。
本节课主要讲述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比例的应用。
难点:比例的应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80元,现在打8折出售,问打折后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解比例的概念:教师简要讲解比例的定义,如: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3.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4. 比例的应用:教师展示例题,如:两家商店同时进行打折活动,一家商店打8折,另一家商店打7折。
一件原价120元的商品,在两家商店分别购买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往乙地,问多少小时后到达乙地?6. 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题目1:一瓶饮料,小明喝了一半,小红喝了剩下的一半,请问小明和小红各喝了多少?答案1:设小明喝了x,小红喝了y,则有x + y = 1(单位:瓶),x = y = 0.5(单位:瓶)。
题目2:一块巧克力,小明吃了一半,小华吃了剩下的一半,请问小明和小华各吃了多少?答案2:设小明吃了x,小华吃了y,则有x + y = 1(单位:块),x = y = 0.5(单位: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