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865.50 KB
- 文档页数:42
中药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脓毒症(Sepsis)是引起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来势凶猛,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及药物。
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的重要措施之一。
血必净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丹参、红花和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现代药理证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降低急性炎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因此,血必净自问世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及认可,相应的研究也在各大医院纷纷出现。
本文拟就中药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脓毒症的免疫学特点脓毒症(Sepsis)是严重感染、严重创(烧)伤、休克、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诊断标准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感染证据(感染灶或细菌学检查)。
严重的脓毒症往往可导致脓毒症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已成为临床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40万人发生脓毒症,其中死亡人数超过10万。
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烧伤面积>30%者约40%并发脓毒症,其中约20%的脓毒症患者最终转为MODS,死亡率高达50%左右。
对危重病患者的研究显示,脓毒症发病率为15.7%,其中61.1%进一步发展为MODS,病死率为30.6%。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脓毒症的发病率未见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
2002年10月,美国危重病协会(ESICM)、美国胸科医学会(SCCM)和国际脓毒症论坛提出了《巴塞罗那宣言》,共同呼吁采取措施减少世界最古老、最具杀伤力的疾病——脓毒症,争取在今后5年内将脓毒症的死亡率降低25%。
由此可见,脓毒症是现代危重病学的一个突出难题,加强脓毒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严重创(烧)伤、手术或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即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为特征的过度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IL-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症(CARS)。
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摘要: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表现为在机体遭受严重感染的打击下,机体出现剧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水平升高,引起血管收缩、组织器官缺血、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失调,出现心脏、呼吸、肾脏、凝血、胃肠道等多器官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4]。
目前针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已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中医在脓毒症对发病过程及治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文对中西医理论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是因感染而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表现为在机体遭受严重感染的打击下,机体出现剧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水平升高,引起血管收缩、组织器官缺血、微循环障碍[1],进而导致多脏器功能失调,出现心脏、呼吸、肾脏、凝血、胃肠道等多器官衰竭[2-3],病死率高达20%~50%[4]。
1脓毒症的发病机制1.1免疫失衡首先机体在出现损伤后,大量促炎介质释放,在机体出现过度炎症反应后,机体产生抑制性介质,也称拮抗炎性介质,抑制炎症过度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但其在数量及产生时间上与促炎因子的不均衡性,导致免疫失衡[5]。
研究发现[6-7],炎症晚期出现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脓毒症发生中晚期(>24h)出现,HMGB-1为巨噬细胞分泌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由胞浆分泌至胞外,即可发挥其致炎作用,可刺激AM分泌IL-1、IL-6、TNF-α等重要炎症因子,同时这些促炎因子又反过来促进HMGB1的分泌,另外其对于对凝血、纤溶系统功能,肠粘膜屏障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也产生一系列影响。
1.2微循环障碍机体对损伤产生免疫应答后,组织因子释放和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二者之间的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机体处于促凝状态。
脓毒症治疗的新进展本综述的主旨是深入探讨脓毒症的发生机制、病症特点和新的治疗策略。
总结文献中抗凝治疗、一氧化碳干预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神经调节治疗、活化C 蛋白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脓毒症的治疗更全面具体,便于临床查阅。
标签:脓毒症;病因病机;症状特点;治疗方法;脓毒症是严重烧伤、外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发展为重症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本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成为急救医学危重病领域临床研究的热点。
脓毒症是一种综合征,与感染、免疫、凝血系统有关,病理生理过程复杂,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防治也有很大进步。
其综合治疗除包括早期液体复苏、抗生素支持治疗外,还加入了新的治疗策略,如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强化胰岛素治疗、活化蛋白C治疗等,笔者收集大量文献,将临床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整合、总结,综述如下:1脓毒症的病因病机脓毒症发生的确切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其病机涉及炎症反应、神经系统、基因多态性、免疫系统及凝血功能等多方面,且各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影响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1.1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全身炎性感染后,引起局部、局限性全身、失控性全身、代偿性和免疫失控性炎性反应,引发机体抗炎反应,从受损组织周围发展到人体正常的应激反应,循序渐进的诱发脓毒症。
抗炎反应也是人体的免疫抑制反应,是人体原发性反应。
脓毒症主要特征是丧失迟发性变态反应、抗炎效应抑制。
1.2高迁移率族蛋白:因感染、创伤刺激免疫细胞将HMGB-1释放到胞外,与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相互诱生,释放的强度与剂量达到脓毒症的致病标准。
1.3内毒素移位:肠道的正常粘膜屏障被肠腔细菌、内毒素侵袭,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丧失、菌群异常,免疫功能抑制。
内毒素移位导致外周血液循环和多脏器功能障碍诱发脓毒症。
1.4基因多态性:因个体基因存在很大差异性,调控炎症反应、器官损害的作用也具有差异性,目前脓毒症涉及的免疫受体包括细胞因子多态性、炎症因子和内毒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凝血因子的基因多态性。
脓毒症诊治进展情况汇报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脓毒症的诊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就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汇报,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一、脓毒症的诊断。
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对于救治患者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SIRS标准、SEPSIS-3标准和SOFA评分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培养、炎症因子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诊断。
近年来,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脓毒症的诊断,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二、脓毒症的治疗。
脓毒症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器官支持治疗等。
在抗感染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休克、代谢紊乱等并发症,也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如细胞因子拦截剂、免疫调节剂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脓毒症的预防。
预防脓毒症的关键在于控制感染源、提高抗感染能力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规范使用抗生素,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此外,对于高危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疾病患者,也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四、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脓毒症认识的不断深入,脓毒症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目前,国内外有关脓毒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层出不穷,涉及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成果为脓毒症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脓毒症的诊治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推动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不断完善脓毒症的诊治体系,为患者的救治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临床医生加入到脓毒症的研究和救治工作中,共同努力,为控制和治疗脓毒症做出更大的贡献。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中西医研究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是脓毒症引起的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是患者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目前认为脓毒症时机体所产生的大量炎性介质作用于大脑是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tic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最重要的发病原因。
近年来,随着脓毒症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中西医的诊断与治疗做出如下综述。
1发病机制SAE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具体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可能包括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的破坏,脑局部炎症细胞的浸润,炎症介质的参与,脑灌注的下降,脑微血管调节障碍,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钙失调等[1]。
姚咏明[2]等的研究发现,SAE的发病机制包括:脑血管功能障碍、细胞因子、氨基酸和神经递质异常、一氧化氮(NO)的毒性作用、抗坏血酸代谢障碍、谷氨酸兴奋毒性,这几种致病机制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最终导致SAE的发生。
2影响因素SAE的发病率高,入院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高脂血症、高乳酸血症以及APACHEH评分值均与SAE的发生有较大的关联性。
特别对于APACHEⅡ评分值>20、糖尿病和凝血功能障碍应予以特别重视。
3临床表现SAE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行为异常、定向力障碍、也可表现为意识模糊、思维混乱、谵妄、嗜睡、昏睡和昏迷,偶尔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其他少见的症状包括肌肉强直,扑翼样震颤,颤抖,多发性肌痉挛等[3]。
4诊断SAE的临床特征是神经系统的改变,特别是意识的改变,主要依靠神经系统检查。
尽管有报道神经损伤标记物、脑电图、MRI或CT等影像学检查对SAE 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也都是非特异性的改变。
血浆中PCT、CRP浓度的升高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全身细菌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可用于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发展过程监测和预后评估。
脓毒症随着病程进展,发展到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发病机理复杂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在我国急救医学创始人王今达带领下,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经三十余年临床经验及科研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脓毒症M O D S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使得该病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国内外领先水平。
1脓毒症治疗途径研究1.1内毒素途径1.1.1“菌毒并治”理论因M O D S常继发于严重感染,因此人们普遍关注这一焦点,提出了细菌和内毒素作为重要触发因子的观点[1,2]。
它所激活的补体启动了“瀑布效应”(C as cade),释放氧自由基、前列腺素、内啡肽、PH F、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产生细胞毒性,导致循环障碍,组织细胞代谢紊乱,最终导致M O D S发生。
内毒素有三个来源[3]:(1)来自创面或伤口的G-细菌感染,或输入含致热源污染液而致外源性内毒素血症;(2)抗生素杀灭G-细菌后,菌体裂解释放的内毒素;(3)是由体内菌库尤其是胃肠道细菌代谢产生并大量释放入血所引起的内源性内毒素血症。
基于此,王今达通过大量临床及实验工作,提出了“菌毒并治”的理论,即在使用抗生素局限感染的同时,重视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所致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从内毒素途径阻断炎症反应。
在基础实验中证实了内毒素对组织细胞及亚细胞器水平的中毒性损害,并开发了活血化瘀中药“神农33号”注射液对抗内毒素,行抗毒解毒疗法。
在基础研究中证实了“神农33号”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TX释放,改善微循环血流,减轻内毒素对组织的损害。
在临床观察中明显减轻感染性M O D S的脏器损害,减轻病情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
1.1.2重视肠道问题肠道作为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在严重应激情况下(创伤、感染),内脏发生低灌注,全身需氧量较高的肠道对组织低灌注极为敏感,肠道粘膜缺血引起酸中毒,细胞代谢障碍、组织损伤,胃肠粘膜糜烂、水肿,屏障功能破坏,肠道蠕动、分泌、消化等主要功能可暂时停止,为细菌及内毒素易位创造了条件[4,5],其后果是内环境失衡,肠道由正常的防护屏障转变为全身炎症反应的启动者。
•综述.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A霍雁李淑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135)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9)19-1874-05doi:19.2569/j.2sn.l004-745X.2219.10.252【摘要】脓毒症属于急诊危重症疾病之一,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也是近年临床及实验的研究热点。
笔者从中医角度,综述了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并为脓毒症的中医治疗的研究思路提出展望。
【关键词】脓毒症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综述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也是严重创伤/外科大手术等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岀现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近年发病率仍居高不下[°o因其病情复杂难治,变化迅速,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死亡疾病之一。
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5192万人患脓毒症,死亡人数高达530万[2]o尽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脓毒症综合治疗方案的提岀,新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如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凝血功能/胃肠道功能等多脏器障碍的发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
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使许多学者将中医治疗纳入了综合治疗方案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中医不同角度探索脓毒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从该病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关于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各学者的见解趋于一致。
刘清泉教授认为,脓毒症发生的关键有三点:一是正气不足;二是毒邪内蕴;三是脉络瘀滞,气血运化失调,不能濡养四肢⑶。
王今达教授亦认为毒热、瘀血、虚是脓毒症的病因,并概括为“三证”,即毒热证,瘀血证,急性虚证⑷。
而曹书华教授在“三证三法”基础上,提岀了“四证四法”,认为腑气不通也可导致脓毒症[5]o另有学者提岀从瘀探析脓毒症,认为瘀是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瘀毒贯穿于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机之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