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数学教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1.00 KB
- 文档页数:14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材第三章节“数概念与计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排序、数的比较及简单的计数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概念,能熟练地进行数数、识数、说数。
2. 培养幼儿对数的敏感性,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的组成、数的排序与比较。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数的计数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计数棒、磁性数字、PPT课件。
学具:计数器、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数字在黑板上展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如“小猴摘了多少个桃子?”让幼儿观察并讨论,引导幼儿发现数学问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排序与比较等概念,结合磁性数字和PPT课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计数棒,让幼儿进行数的排序、比较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小组活动(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数字卡片和计数器,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数字的计数任务。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用数字卡片展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在旁边用彩色粉笔标注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有多少个玩具?”,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 答案:(1)1、2、3、5、7(2)答案不限,关键是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在家庭中寻找数学问题,并与家长分享。
(2)组织数学游戏活动,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小组活动。
4. 作业设计。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习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材第四章“数概念与运算”为主要教学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数的认识与理解,数的组成与分解,加法与减法的概念,以及简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数的读写。
2. 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能够运用数的分解进行加减运算。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的分解与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组成与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计数器、磁性小白板、教鞭。
学具:数字卡片、计数器、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故事导入,引导幼儿关注数字,激发学习兴趣。
2. 教学新知识(10分钟)(1)数的认识与读写。
(2)数的组成与分解。
(3)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4)简单运算。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PPT展示例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册,幼儿独立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数的概念、组成与运算。
2. 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3. 数的分解与运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的读写练习。
(2)数的组成与分解练习。
(3)加法与减法练习。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数学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3)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数学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与答案的详尽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数的概念与读写: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需要幼儿掌握数字的基本意义和读写方法。
2. 数的组成与分解:这是加减运算的前提,对于幼儿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3. 加减运算:这是数学运算的入门,需要幼儿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运算。
学前班数学课件设计背景通过分类的课堂,我们试图反映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孩子们意识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评分和观察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重点难点1.根据标准进行分类,并能够谈论什么是分类。
2.对不同项目进行分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衣服,鞋子,书和练习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评价级别:小朋友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分开孩子们,我们教室里有很多东西。
你看到了什么?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分开你能像这样把这些东西放在教室里吗?为什么?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一起不卫生。
分开你能给老师提个好建议吗?生;应该把东西整理好。
把同类放在一起。
分开今天,让我们把这些事情整理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每组把东西一样一样地分类放好。
老师:老师希望看到最有能力、兴趣高、愿意参与的孩子。
有序地捡起这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每个小组的成绩都很好,非常整洁漂亮。
教学反思在上节课的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分类的内容,我也给出了一些提示,所以每个小组都进行得很顺利。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
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一课更好地反映了这个概念。
同样,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和分类方法,这反映了他们在实践能力、沟通和合作方面的良好习惯。
孩子们有这样的理解,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