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与化疗同步进行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外敷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作者:任娟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11期作者单位:467300 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任娟【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137例化疗性静脉炎的患者用中药外敷治疗并观察效果。
结果对红肿型静脉炎治愈率达80.02%,对较严重的坏死型、闭锁型、硬结型静脉炎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结论中药外敷对化疗药物引发的静脉炎治疗效果明显,且易操作、毒副作用少。
【关键词】中药外敷;静脉炎;护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输注化疗局部静脉炎的发生率时可达57.6%[1]。
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了住院时间,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痛苦,并且影响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
笔者采用自制的中药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化疗的患者,由化疗药物引发的静脉炎共137例,年龄22~76岁,女62例,男75例。
病种包括: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及期他转移癌等。
静脉输注的化疗药物包括:阿霉素、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顺铂、卡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紫杉醇等。
1.2 方法1.2.1 静脉炎分型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型: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硬结型: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疼痛,形成皮肤层淤斑;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2]。
1.2.2 中药外敷方法把生地、大黄、乳香、没药、丹皮、冰片,用香油调制成膏涂于患处,厚度1 mm,然后用透明贴膜覆盖,保持24 h,次日用清水洗净,重复上述操作。
外敷期间患肢勿过度活动和负重,并注意适当抬高患肢,以利于患肢血液循环。
根据静脉炎的分型标准观察3 d并记录,最后评价治疗效果。
1.2.3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红肿及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消失,血管弹性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红肿消失,痛减,有轻微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2/3以上,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有效:局部红肿消失,痛减,有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1/3以上,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进展。
2016.02中医中药185中药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胡建琼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重庆市垫江县 408300【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敷对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作用。
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2月-2015年11月,纳入外周静脉化疗64例,经单盲法分组。
32例应用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设为对照组;其余32例为中药外敷,设为研究组。
观察效果。
结果:两组中研究组静脉炎发生率更低,静脉炎程度更轻,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药外敷对化疗性静脉炎有很大预防作用,可减少静脉炎发生,减轻炎症程度,宜推广。
【关键词】化疗性静脉炎;中药外敷;预防外周静脉化疗为治疗肿瘤常用方法,当前,临床为减轻外周静脉损伤,多主张深静脉给药,但具有周期长、患者经济压力大及护理难度大等弊端,绝大多数病患仍选择外周静脉化疗,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相应增加,引起重视。
此文研究年度2015年2月-2015年11月,纳入外周静脉化疗64例,分析中药外敷方法及临床价值,具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年度2015年2月-2015年11月,纳入外周静脉化疗64例,经单盲法分组。
32例应用利多卡因及地塞米松,设为对照组,均龄(56.26±3.24)岁,范围33-73岁,共有女患者13例,19例男患者,疾病分类:5例贲门癌,13例食管癌,肺癌14例。
其余32例为中药外敷,设为研究组,均龄(56.33±3.78)岁,范围33-74岁,共有女患者12例,20例男患者,疾病分类:4例贲门癌,13例食管癌,肺癌15例。
组间有比较性,无显著差异(P>0.05),且不具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1.2.1 对照组治疗取10mg 地塞米松,10ml 利多卡因,将其与50ml 生理盐水混合,无菌纱布蘸取药液,对穿刺点上方的静脉进行持续湿敷。
从化疗药物滴入前30min 湿敷至滴入后2h ,湿敷面积长为15-20cm ,宽为4-5cm 。
中药外敷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作者单位:467300 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任娟目的研究中药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137例化疗性静脉炎的患者用中药外敷治疗并观察效果。
结果对红肿型静脉炎治愈率达80.02%,对较严重的坏死型、闭锁型、硬结型静脉炎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结论中药外敷对化疗药物引发的静脉炎治疗效果明显,且易操作、毒副作用少。
标签:中药外敷;静脉炎;护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输注化疗局部静脉炎的发生率时可达57.6%[1]。
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了住院时间,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痛苦,并且影响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
笔者采用自制的中药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6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化疗的患者,由化疗药物引发的静脉炎共137例,年龄22~76岁,女62例,男75例。
病种包括: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及期他转移癌等。
静脉输注的化疗药物包括:阿霉素、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顺铂、卡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紫杉醇等。
1.2 方法1.2.1 静脉炎分型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型: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硬结型: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疼痛,形成皮肤层淤斑;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2]。
1.2.2 中药外敷方法把生地、大黄、乳香、没药、丹皮、冰片,用香油调制成膏涂于患处,厚度1 mm,然后用透明贴膜覆盖,保持24 h,次日用清水洗净,重复上述操作。
外敷期间患肢勿过度活动和负重,并注意适当抬高患肢,以利于患肢血液循环。
根据静脉炎的分型标准观察3 d并记录,最后评价治疗效果。
1.2.3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疼痛症状缓解,局部红肿及静脉条索状红线或硬结消失,血管弹性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红肿消失,痛减,有轻微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2/3以上,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有效:局部红肿消失,痛减,有压痛,条索状红线或硬结缩小1/3以上,血管弹性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进展。
龙源期刊网
中草药敷贴预防化疗性静脉炎
作者:赵广慧刘书英窦银平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第28期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化疗致静脉炎的有效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方法:将使用化疗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输入化疗药物前,采用配置好的中草药液在静脉穿刺部位上方2~3cm处同步敷贴,用(6~8)cm×12cm的胶布固定,敷贴直至常规水化结束;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外敷方法,观察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经临床观察,实验组较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血管保护效果明显,患者感觉良好。
结论:对患者进行化疗时,重视患者血管保护并采用同步中草药液静脉穿刺上方敷贴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疗中患者的血管损伤,确保化疗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中草药;同步局部敷贴;化疗;静脉炎。
中药贴敷疗法在预防化疗后静脉炎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在化疗患者中应用中药贴敷法干预对于预防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于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作为样本来进行此次研究,样本选取例数控制在70例,并将这70例患者做随机分组处理,将其中35例列为常规组,组内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将另外35例列为研究组,组内患者采用中药贴敷疗法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情况、治疗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统计两组化疗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差异,研究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比较两组化疗患者治疗满意度的差异可知,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两组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可知,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P<0.05)。
结论:对于采用化疗治疗的患者来说,应进行中药贴敷疗法干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对预防患者发生静脉炎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药贴敷疗法;化疗;静脉炎;应用化疗属于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最为广泛且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但临床实践表明,静脉化疗极易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炎。
化疗性静脉炎属于静脉化疗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
且在发病后会影响临床治疗依从性,因此,寻找一种快速缓解静脉炎,减轻患者不适的方法成为临床医护人员探讨的热点[1]。
为了探究在化疗患者中应用中药贴敷法干预对于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此次研究选取了70例化疗患者作为样本来进行研究,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时间开始于2021年11月,并于2022年12月完成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研究样本均为这一时间段内到本院化疗的患者,共计7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将这7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
常规组纳入的3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以及女性患者16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3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1岁,求取平均年龄中位值结果为(56.34±1.41)岁。
中西药湿敷预防乳腺癌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多周期化疗期间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措施。
方法选择48位乳腺癌术后需行多周期化疗的住院患者入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用红花、紫草等中药与50%硫酸镁溶剂制成湿敷剂,将8层10CM×5CM无菌纱布浸湿,在穿刺点上方沿血管走向湿敷,并用塑料保鲜膜包盖至化疗结束30分钟后。
对照组24例无湿敷干预,判断并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0.8%,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2.5%,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采用含有中药的复方硫酸镁湿敷剂,在乳腺癌患者化疗同时进行湿敷,可以显著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乳腺癌化学疗法静脉炎湿敷中西药湿敷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多周期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因患者常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为预防淋巴与静脉回流障碍,故临床上要求不要行术侧上肢静脉输液,只能选健侧上肢静脉输液。
文献报道,化疗造成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3.35%[1],不仅给病人带来许多痛苦,更主要的是影响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们采用红花、紫草等中药与50%硫酸镁溶液制成复方硫酸镁湿敷剂,在化疗同时同步湿敷静脉局部,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我院外科和郑州市安泰医院外科(现为郑州市仁济肿瘤医院),住院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行多周期化疗的48例患者,年龄36-73岁,术后恢复良好,化疗前KPS评分≥90分。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4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46.3岁。
对照组24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45.8%。
两组病例年龄、化疗方案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化疗方案 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TE(表阿霉素、紫杉醇)、TC(环磷酰胺、紫杉醇)、DE(多烯紫杉醇、表阿霉素)1.3 方法选择统一的静脉穿刺部位(前臂肘部以下),如果穿刺静脉发生静脉炎需要治疗的,第2天选择新的静脉。
中药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沈晗【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6(035)021【摘要】目的:探讨化疗性静脉炎采用中药外敷预防的效果。
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6年1月,整群选取化疗患者68例,经抽签分组。
34例接受常规方法,入对照组;34例接受中药外敷,入实验组。
对比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
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率11.76%,Ⅱ级75%,Ⅰ级25%;对照组静脉炎率26.47%,Ⅲ级33.33%,Ⅱ级4.44%,Ⅰ级22.22%。
两组中实验组静脉炎率更低,静脉炎程度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作用显著,静脉炎发生率低,建议推广。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emotherapy phlebitis herbal topical preventive effect.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an-nual January 2015—2016 January chemotherapy included a total of 68 cases, the group draw. 34 cases received conven-tional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34 cases receiving TCM herbs,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hlebitis incidence and severity. Results Experimental group phlebitis rate 11.76%, 75% Ⅱ grade, grade Ⅰ 25%; control group phlebitis rate of 26.47%, Ⅲ grade 33.33%, Ⅱ grade 4.44%, grade Ⅰ 22.22%.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phlebitis rate is lower, the degree of inflammation lighter vei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possess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CM herbs 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phlebitis significant effect, a low incidence of phlebitis, the proposed promotion.【总页数】3页(P165-167)【作者】沈晗【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中医院药剂科,吉林通化 1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中药外敷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J], 王芬;2.基层医院中药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J], 闻飞英;赵海平;夏加英3.中药外敷与化疗同步进行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J], 荫晴4.喜辽妥联合中药外敷预防妇科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J], 李萍; 姜黎昱5.喜辽妥联合中药外敷预防妇科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J], 李萍; 姜黎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贴敷疗法对化学性静脉炎的预防研究发布时间:2022-06-08T03:50:50.29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月3期作者:陈婷婷陈建娟潘美秀[导读]陈婷婷陈建娟潘美秀(灵山县人民医院;广西钦州535400)【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贴敷疗法对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首次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敷,观察组采用自制中药药酒贴敷疗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
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0%,Ⅰ级静脉炎占比为14%、Ⅱ级静脉炎占比为6%、Ⅲ级静脉炎占比为0,均低于对照组(Ⅰ级、Ⅱ级、Ⅲ级静脉炎占比分别为3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贴敷疗法可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发生的程度。
【关键词】中药贴敷疗法;化疗性静脉炎静脉炎是化学性静脉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随着输液港、PICC置管等新技术的开展,有效避免或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但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导管维护不便或自身意愿等原因,仍需要采用外周静脉穿刺输注的方法进行化疗。
据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4.1%~78.3%[1],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严重者甚至影响化疗进程及疾病预后。
诸多学者研究表明[2-3],中药湿热敷在静脉炎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与优势,我们采用自制中药药酒对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行贴敷疗法预防静脉炎,也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肿瘤科2020年7月-2021年9月首次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
纳入标准:①首次使用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②18岁≤年龄≤70岁;③意识清醒,无语言表达障碍;④营养状况良好,无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⑤四肢无水肿。
排除标准:①输液肢体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②四肢水肿、感觉迟钝、感觉障碍或精神病患者。
中药外敷与化疗同步进行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效果观察【关键词】中药外敷;预防;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
10-0061-01
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中静脉化疗是主要方法之一,但因化疗而引发的并发症中化疗性静脉炎是其中之一。
静脉输液中80%左右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静脉化疗的患者比静脉输液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还要高。
因此,容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阻碍了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带来了困难。
临床工作中多数患者由于picc导管价格昂贵,而选择价位较低的浅静脉留置针。
因此,提前给予患者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干扰,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尤为重要。
目前,多数报道为化疗后发生静脉炎后的治疗,对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给予的相应的预防性措施较少。
因此笔者所在科室采用中药外敷与化疗同步进行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经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需进行化疗的160例住院患者,所用化疗药物为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长春瑞滨等。
16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06例,女54例,年龄22~70岁,平均52.65岁。
将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中药湿敷组(治疗组)80例,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组(对照组)
80例。
两组患者病程、病情、病位、穿刺成功率、药物渗漏率等各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两组病例均排除糖尿病史、药物过敏史。
1.2 中药组方
鸡血藤40 g,苏木20 g,桃仁20 g,红花15 g,忍冬藤30 g,徐长卿30 g,丹参30 g,木瓜15 g,桂枝15 g,碾沫。
1.3 临床疗效标准
1.3.1 静脉炎程度分级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判断静脉炎的标准[2],根据输液部位的疼痛、发红、水肿程度及有无条索状物的形成,分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3.2 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3]是将疼痛程度用0~10这11个数字表示。
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
被测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在其中一个数字记号。
1.4 方法
1.4.1 观察组将蜂蜜与自制中药(75 g)充分搅匀,调成糊状,均匀的摊在长18 cm,宽9 cm,厚度0.5 mm的敷贴上,于化疗药物输入前1 h置于套管针敷贴上方沿静脉走向。
持续24 h,连续使用3 d,观察静脉血管情况。
1.4.2 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直接给予患者局部静脉留置针穿刺。
1.5 护理
(1)在进行化疗药物静脉输入时,确保治疗组和对照组穿刺的
一次性成功,并注意保护静脉。
(2)严格遵照护理质量标准,做到无菌操作,选上肢前静脉,当日治疗液毕即进行拔除套管针。
(3)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理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避免在24 h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
(4)统一使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2g ×25 mm的回缩式静脉留置针。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3%,高于对照组的4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化疗中使用的药物毒副作用是肿瘤患者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长期用药致使静脉内膜受损,最终导致静脉内膜炎。
中医认为是因气滞血瘀毒结造成,致使局部脉络气血不畅。
鸡血藤、苏木、桃仁、红花、忍冬藤等以上诸药均具有清热、消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同时还有解毒、养肌肤促进皮肤弹性和颜色恢复之功能[4],通过治疗组的观察发现中药对预防化疗药物性静脉炎效果好,适用于各种化疗药物。
采用中药外敷提前给予静脉血管的干预,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此方法简单方便,患者容易接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冬梅,王曙红,李亚平.复方七叶皂苷防治输液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40-41.
[2]廖春红.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3,17(11):351.
[3]李佩文,蔡尤蓉.癌症疼痛中西医汇通[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
[4]罗丽柏.静脉炎的中医防护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
(收稿日期:2013-01-16)(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