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之领导职能
- 格式:pptx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81
1.《管理学原理》管理的内涵;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4)管理的本质是对组织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5)管理的手段是各项职能活动。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7)管理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组织环境中。
管理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大职能。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案组织: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整体。
2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领导: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控制:监督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保证组织实际运行状况与计划保持动态一致的过程。
周全的计划、严密的组织和杰出的领导,并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控制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职能,因为它的存在可以确保组织朝其目标迈进。
管理具有两方面的性质,即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外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管理的共性。
它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
2.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的。
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理论,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有利于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者;管理者就是在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全体人员。
按照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按照管理者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可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职能管理人员。
《管理学原理》第一阶段导学重点《管理学原理》第一阶段学习包括六章:第一章:管理概述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建设第四章:计划概述第五章:计划技术与计划的组织实施第六章:决策第一章管理概述本章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管理的内涵,熟悉管理的性质,掌握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
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管理的概念、性质和作用一、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具有双重属性,即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理论上讲,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在管理实践中,这两者之间也不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片面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一、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计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计划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定的计划。
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状态,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节管理者一、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二、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2、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本章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熟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理解现代管理理论,解释“管理丛林”现象。
第九章权力分配与人员配置第一节权力的分配●直线权力是组织中,上级指挥下级的权力,表现为命令权力关系;●参谋权力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向他人咨询或建议的权力。
●职能权力是根据高层管理者的授权而拥有的对其他部门或人员的直接指挥权。
1)授权,就是指上级赋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而行动。
2)集权与分权:组织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在组织内部进行分工,有需要保持组织行动的一致性。
前者属于分权,后者属于集权。
任何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集权,也需要一定的分权。
影响集权和分权的因素:1.组织规模大小;2.决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3.下级管理者的素质;4.控制水平的高低;5.环境的动荡程度。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挑战是确保自身所在公司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员工队伍。
获得和留住有能力、有才华的员工,对每一个组织的成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外在因素:经济、工会、法律环境、人口趋势●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
其应用形态包括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
●人力资源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
前者是个体未经任何开发的遗传素质。
后者,也称为人力资本,是经过教育、培训、健康与迁徙等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
仅将人力作为资源是不够的,还应将其变成资本,成为组织财富,为组织所用,并不断增值,给组织创造更多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结合一定的物力、财力,对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和财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括基础业务,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和职位分类;核心业务,选聘、培训、考评职业发展管理;和其他工作,人事统计、考勤、档案管理、合同管理、退休人员管理、健康安全管理等。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方法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
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总论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目的性有效性协调性过程性)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1:决策: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
(制定目标、行动)2:组织:设计岗位,授权分工,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设计、授权)3: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互相理解,统一思想和行动,激励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指导、沟通、激励)4: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衡量、纠偏)5:创新:与其他职能结合中表现。
管理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2、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关系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三种技能:卡次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西方早期思想产生的三个人物:亚当斯密巴贝奇罗伯特欧文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缺陷: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他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
哈罗德·孔茨《管理学原理》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是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教授,他主要关注于管理理论和实践。
他和西奥多·奥维克(Theodore Ouchi)合著了《管理学原理》这本经典的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68年,至今仍然对管理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这本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管理学原理》这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技巧的教科书,通过分析和讨论管理的本质,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管理学原理来实现组织的最佳运作和最大化效益。
书中涵盖了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计划、领导、控制等,为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本书详细论述了管理的定义和作用。
管理不仅是一种职能,还是一种科学和艺术。
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通过这些职能,管理者可以有效地协调组织内部的资源和人员,达到组织的目标。
管理也是一门科学,通过搜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知识,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管理原理和技巧。
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者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和智慧,通过有效地规划和决策,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
本书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性。
管理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非营利组织,都需要管理者来规划和指导组织的运作。
管理学原理的学习和实践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管理学原理,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管理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其中包括了组织的结构和职能、管理的计划和决策、领导和沟通、控制和激励等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管理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通过运用这些管理原理和技巧,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团队,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本书对于管理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管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变化,管理学也在不断地进行革新和创新。
作者在书中指出了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挑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建议。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首要)、决策、组织、人事、领导、激励、控制、协调。
管理的属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关联的社会属性.科学性:A、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B、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艺术性:在管理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霍桑试(实)验:是指梅奥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1、工作场所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访谈;4,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于1933年出版。
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目的:研究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间关系。
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中心:提高劳动生产力手段: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管理核心: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精神变革a、工作定额b、标准化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2)亨利·法约尔(经营管理理论之父)《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行政组织管理理论要点: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具有8个特点(人员配备)。
(4)人际关系学说要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5)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管理: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者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关系的能力;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及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的属性: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实现劳动过程所必须的各种要素组合起来,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
管理思想要点:顺道、重人、人和法治、守信预谋、利器、求实、节俭、对策。
外国早期管理思想:①查理*阿克莱特科学管理实践;②亚当*斯密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③小瓦特和小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④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⑤罗伯特*欧文为人事管理的创始人;⑥查理*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⑦尤尔的工厂秩序和法典;⑧汤尼的收益分配制度和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管理理论的发展:①古典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②行为管理理论,梅奥及霍桑试验;③数量管理理论;④系统管理理论;⑤权变管理理论;⑥质量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管理论(提高单个工人生产率)内容:①工作定额;②标准化;③能力与工作相适应;④差别计件工资(付酬)制;⑤计划与执行相分离。
贡献:①在管理中提倡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②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改善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局限:①对工人有错误的看法,假定其为“经济人”;②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③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该如何管理的问题(关注操作过程和计划及现场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其他人的贡献:吉布尔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贡献;甘特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创造了“甘特图”――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表,现在常被用来编制进度计划,贡献之二是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除支付日工资外,超额完成定额的,超额部分以记件方式发给奖金,完不成定额的只支付日工资。
管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组织机构的资源与其他资源以达到组织所要达到的目的的活动。
授权:主管将部分职权授予其直接下级的过程。
计划:对未来活动作出的安排。
战略:在现实环境和将来可能的环境下,如何使组织达到目标的计划。
组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有共同奋斗目标的结构关系群体称为组织。
直线职权:上级对其直接下级行使的指挥命令的权限。
效率:“正确的”做事;涉及到做事情的方法、方式、速度、代价、成本等。
参谋职权:下级对直接上级的建议权限。
控制:检查和纠正各种操作和行为是否符合计划,确保计划的完成。
统一指挥:员工只接受一个上级领导的命令。
权限:在组织中所居职位的合法权力。
职能权限:同级对同级行使的一种要求的权限。
管理跨度:一个管理者管理直接下级的个数称为管理跨度。
效能:做“正确的”事。
所涉及的事情是否应该,是否正确,与期望相关。
三、论述1.在强调团队精神的今天,你如何搞好团队合作。
理解他人;关心他人;舍(利、权、时间、观点)2.霍桑效应最主要的结论是什么,请谈谈你学习的体会。
.霍桑(Hawthorne)试验是指,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为确定什么因素对工人积极性有影响而在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做的一项研究。
霍桑效应最主要的结论是金钱不是影响员工积极性的唯一因素;工作压力与工作积极性成反比;良好的组织氛围对员工工作积极性有促进作用。
3.请简述按职能划分部门的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优点:合理地反映职能;维护主要职能的权力和威信;符合专业化原则;简化培训;为高层提供严格管理的方法缺点:降低了总的公司目标;关键人员过度专业化,观点狭隘;减弱了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只限于最高层对利润负责;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限制了全面管理人员的发展。
4.现今企业运作需要学雷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1、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缺点,像秋风扫落叶般无情;对待敌人,像冬天般的残酷。
2、“螺丝钉”精神。
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罗宾斯的管理学职能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
罗宾斯的管理学理论关注管理学的各个职能,这些职能对于组织的成功运营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罗宾斯管理学职能的详细介绍:1.计划与决策计划是管理学的首要职能,它是指制定组织的未来行动路线和目标。
计划过程包括分析现状、预测未来趋势、制定战略和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预算等。
决策则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时,根据组织目标和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方案。
2.组织与协调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所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关系的过程。
协调则是确保各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以实现组织的整体协调运转。
3.领导与激励领导是指通过影响和激励员工,引导他们向着组织目标前进的过程。
领导者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技巧、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激励则是通过奖励、惩罚、晋升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4.控制与评估控制是指通过监督和检查,确保组织的各项活动符合计划和标准的过程。
评估则是对组织绩效进行测量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5.资源配置与优化资源配置是指根据组织目标和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过程。
优化则是在资源分配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改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降低成本。
6.沟通与信息处理沟通是指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传递信息、意见和情感,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协作和外部的合作关系。
信息处理则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为组织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7.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制定和实施组织的长期战略,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战略管理包括分析内外部环境、确定战略方向和目标、制定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等。
8.创新与变革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变革则是指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组织的结构、流程和管理方式,以实现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总之,罗宾斯的管理学职能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学原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
制定计划(管理的前提):①研究活动条件②制定业务决策③编制行动计划组织:①计划组织②人员配备③开动组织④监视组织运行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人员的层次分类:高层、中层、基层产业生命周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组织文化(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文化可以通过评价一个组织所具有的10个特征的程度来加以识别:①成员的一致性②团体的重要性③对人的关注④单位的一体化⑤控制⑥风险承受度⑦报酬标准⑧冲突的宽容度⑨手段—结果倾向性⑩系统的开放性组织文化的类型(泰伦斯•迪尔、麦肯锡):①硬汉式组织文化②“拼命干、尽情玩”文化③攻坚文化④过程文化(主文化、亚文化)培养组织文化:分析与诊断、条理化、自我设计、倡导与强化、实践与提高、适时发展目标管理的特点:①明确了目标②参与了决策管理③规定时限,强调时间性④评价绩效,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的步骤: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责任、组织实施、考评和反馈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造性计划的类型:①根据广度:战略计划、作业计划②根据时间性:长期计划、短期计划③根据明确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计划工作的步骤:描述宗旨、评估状况、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制订计划方案、评价备选方案、挑选可行方案、制订辅助计划、编制预算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是否程序化。
只要正式组织(包括家庭)不能提供或不能在低成本前提下提供人们的全部效用,非正式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非正式组织有双刃剑作用。
预算的分类:收支预算,实务预算,投资预算,现金预算,综合预算预算的可能危害:①让预算目标取代组织目标②预算过于仔细会抑制人们的创造力③预算导致心理低下④预算缺乏灵活性预算方法:①弹性预算②零基预算管理: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管理概述1、管理的含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
即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
“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
2、管理的三大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权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自己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3)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有关管理工作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它已为实践所证明,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创新贯穿于各个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3、管理者的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三)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4、中国管理思想:(了解)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周礼》“田忌赛马”的智慧5、外国管理思想:(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二)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三)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管理权的分离(四)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五)★欧文的人事管理: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六)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七)哈尔西的资金方案6、行为管理理论: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该试验分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实验(1924—1927年)(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三)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四)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1931—1932年)主要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强调金钱并非刺激职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新的刺激重点必须放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的合作并提高生产率。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在这种无形组织里,有它的特殊感情、规范和倾向,并且左右着群体里每一位成员的行为。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士气)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士气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度受限体现为人际关系,如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所承认等;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
绪论:1.管理活动是一个由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所构成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2.管理的决策职能:研究和选择资源利用活动的正确方向和内容。
3.管理的组织职能:职务或职位设计(规定不同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机构设计(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这些岗位组合成不同的部门)、结构设计(规定不同部门间的权力关系)、人员配备(根据不同任务的要求招募合适的人员并把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
)4.管理的领导职能:分析组织成员在参与组织活动中的行为影响因素、设计合理的制度、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以激发和引导组织成员的积极行为。
5.管理的控制职能: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追踪,分析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否偏离了组织的预期,如果存在偏差,就要分析偏差的原因,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
6.管理的创新功能: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决策、变革组织、完善领导、改进控制、需要不断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7.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活动的效率是以秩序为前提的。
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管理导论:1.管理的实际是协调组织中不同成员在不同时空的努力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活动目标2.管理的客体:既可以是个人单独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若干个人组成的群体活动3.组织:指是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4.组织的特征: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基本特征)、组织有特殊的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所决定)、任何组织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与外部社会有着相对明确的界限。
5.企业(市场经济的主体)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资源统筹、资源转换以及产品销售或成果处理。
6.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由管理者利用相关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过程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方法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参与要素、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