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断——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
- 格式:docx
- 大小:13.96 KB
- 文档页数:4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塑造了众多深具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其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两者在性格、家庭背景、才艺特长以及命运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的演变提供了剧烈的冲突和变化。
下面将通过对两位主要人物的分析,来探讨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差异和共性。
首先,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性格上有着显著的对比。
林黛玉性格奔放多情,自由散漫,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
她情绪起伏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常陷入忧郁和消沉之中。
相比之下,薛宝钗则是一个沉稳冷静的女孩,性格温和,胸怀宽广。
她善于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周全全面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两者性格的不同也导致了她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的不同表现,林黛玉对待珍贵的人际关系敏感多疑,在爱情上非常专注和执着,而薛宝钗则更为理智和圆融,对待友情和爱情都能够持平常心。
其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家庭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
林黛玉出生于荣府,是贾母的外孙女,与宝玉是亲兄妹关系。
她在家族里地位特殊,家财万贯,但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出家,而她的身世伤感复杂,常常感到孤独和无望。
薛宝钗则出生于贵妃府,娇嫩玲珑,温文尔雅,家庭富裕,地位显赫。
她虽然在家族里与其他女性一样有限制和约束,但是她的出身和家底让她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她的性格也因此更为沉着淡定。
再次,两位女子在才艺特长上也有所异同。
林黛玉具有超凡的文才和诗艺,擅长写作和表达情感,她的才能给她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色彩和情趣。
而薛宝钗则以聪明才智、机智敏锐而闻名,她的精明和灵活的头脑帮助她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家族纷争。
尽管两者的才艺特长不同,但都展现了她们卓越的智慧和个人魅力。
最后,在命运的安排和结局上,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有截然不同的走向。
林黛玉是小说中最为伤感和悲剧性的人物,她的一生注定是悲情的,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和满足。
而薛宝钗则是最为幸运的人物之一,她以她的美丽和贞短,成功地嫁给了贾家名门正派的人物,过上了幸福而体面的生活。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之一,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宝钗宁和黛玉自强不息的形象。
林黛玉是贾府中的贵女,才情出众,而薛宝钗则是贾府中的另一位贵女,深受贾母的宠爱。
两位女主角的性格截然不同,也因此在人物性格、才情和人生观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对比。
首先,从性格上来看,林黛玉是一个感性、敏感而多愁善感的女子。
她天生有一种艺术家般的敏感和眼光,对于美的追求异常执着。
她善于表现自己的情感,对于爱情和友情都有着很深的执着。
然而,她的敏感和多愁善感也让她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和打击。
与此相反,薛宝钗则是一个理性、坚强的女性。
她对待事物和情感都较为淡漠,总能保持冷静的思考和明确的目标。
她的性格使她能够在遭遇困境时坚定地面对和应对,不会被外界的情绪所左右。
其次,从才情上来看,林黛玉是一个文艺才女。
她擅长诗词,且有艺术家般的眼光和创造力。
她的诗作和才华常常给人以启迪和震撼,可见她的才气之高。
而薛宝钗则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
她是书香门第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琴棋书画,而且还擅长经管家务,深得贾母的喜爱。
她的才情使得她在贾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了她的聪明才智。
最后,从人生观上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
林黛玉对于人生有着一种浪漫而矛盾的看法,她深信世间万象皆苦,对于名利权势等传统的价值观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她渴望自由和真实的爱情,却又被现实的桎梏所束缚。
而薛宝钗则是一个传统和务实的女子,她将家族利益和个人利益视作重要的生活追求。
她谨守礼仪和传统,努力维持家族的声誉和地位。
她的人生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要顺应社会和家族的规范。
总结起来,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鲜明的女主角。
林黛玉感性、敏感,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爱情,而薛宝钗理性、坚强,追求家族和个人的荣耀。
两位女主角在性格、才情和人生观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对比,彰显出不同性格女性所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也展示了世俗和理想的冲突。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在小说中,她们两个既是表妹,也是亲姐妹。
她们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截然不同,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和人生观。
下面将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分析和对比。
首先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天生丽质,聪明伶俐,有着非常出众的才情和文艺修养。
她娇弱美丽,自幼聪明伶俐,被称为“林妹妹”。
然而,她却具有明显的忧郁和敏感的性格,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她对于红楼的环境充满了怨念和不满,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患得患失,常常把自己的感情与世俗的利益相混淆。
尤其是对于贾宝玉的感情,她常常表现出距离感和矛盾心态。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她的独立自主,毅然决然,不随波逐流,同时也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她崇尚自由和追求真实,不愿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深知自己的价值,并且不愿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于嫁人生子的角色。
她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自己明确的想法和追求,她渴望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追求真爱和真正的幸福。
然而,她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一种对于世俗声名和地位的渴望,对于红楼的荣华富贵也有一定的向往。
她的人生观与现实社会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冲突,她在这个冲突中表现出了矛盾和痛苦的一面。
而薛宝钗则展现出了与林黛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
她是贾宝玉的亲姐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她婉约美丽,文静贤淑,通情达理,非常懂得处事处理人际关系。
她为人谦逊,人缘好,深得贾母宠爱。
她对待生活有着平和的态度,不求富贵,只求安宁。
她对于感情和家庭有着执著的追求,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非常珍惜。
她为了家族和她所在的环境付出了很多,但却并不后悔或者抱怨。
她是一个明理和有智慧的女性,她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
总之,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
她们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性格特点,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和人生观。
《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红楼梦》人物形象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林黛玉因为没有兄妹,只她一个,从小父亲请教师教她,她聪明伶俐,博览群书,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但她博览群书只是为了满足文艺兴趣,发挥灵性,于是心醉于《西厢记》、《牡丹亭》这种浪漫传奇,没有一点功力性,每次作诗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发挥,她的一生是为了恋爱,因此她的诗歌大部分是与自己心情有关的恋歌,愁歌,悲歌,她看到落花吟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未若锦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她吟这首《葬花吟》是因为昨夜晴雯不开门,错疑宝玉身上,非常伤心,就由着性子发泄,她做《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蛰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这菊花诗不但主观地寄托了黛玉的身世之感,也客观地把诗刻画得极深入,极美妙。
她做《桃花行》“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空月痕!”宝玉看了并称赞,却滚下泪来。
他知道,这是黛玉为他而做的歌,让他心碎,心疼,心怜。
她的诗就是这样任意挥洒,不管符合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只由着自己的兴趣就是了。
宝钗也是学问渊博,她却是为了做现实生活中的正统人物。
宝钗由于出身官宦世家,因为皇上“微才能”,在宦官名家之女,皆得报名达部,以供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当才人。
因此,宝钗为了“学以致用”她的求知有一定的规范,她不但认为那些“新书”移了性情,甚至于说:“咱们女孩家不识字的倒好。
”在诗才方面,只有她作诗有时候能胜过黛玉。
她作诗只是吟咏工细,绝不会像黛玉那样由着性子发挥,她有一定的尺度,缺乏飘逸的意境,那首《柳絮》时命意更俗,结尾说:“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
林黛玉与薛宝钗之比较
薛宝钗出身四大家族的薛家,比林家要富贵很多。
她的父亲是薛家大爷和家主,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女儿。
四大家族之二强强联姻,也算一时佳话。
林黛玉出身四代列侯的林家,家境并不富裕。
但林家世代书香门第,教育为当世推崇。
林家与史家差不多,都是文官勋爵路线。
林黛玉父亲尽管是末代小侯爷没有世袭也是贵族。
母亲贾敏更是荣国公的孙女,二代荣国公的嫡女,保龄侯尚书令的外孙女。
林如海娶了贾敏后,不过四十岁就科举高中探花郎,不靠祖荫凭借一己之力再入官场,试问哪一家世袭不羡慕林家的“传承不息”。
从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出身一比较,薛宝钗就落了下风。
薛家商贾出身,最是被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看不起,又何况是贾家这种贵族豪门了。
薛宝钗进京多年,薛姨妈数次带她出去也无人问津。
就是薛家商贾“暴发”被京城贵族嫌弃不取的原因。
贾母对金玉良姻,曾借凫靥裘和雀金裘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凫靥裘是野鸭子头上毛织成,隐喻“野丫头”。
雀金裘是孔雀毛织成,隐喻出身高贵。
野鸭子配不上孔雀,就像薛宝钗配不上贾宝玉,薛家配不上贾家门楣。
强行在一起只会惹人嘲笑,而林黛玉的出身才更为合适。
这是外在比较,先天鸿沟,在当时注重门第的社会里,薛宝钗自己无法弥补。
薛家和王家便只能通过炒作选秀,冷香丸和金锁这种“八卦”来弥补她的先天不足,宣扬福大以求与贾宝玉“受命于天”凑成一对。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首先,从性格上来看,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敏感脆弱的女子。
她忧郁敏感,在感情上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忍受伤害。
她对自己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得非常直接,常常用泪水和诗词来宣泄内心的郁闷。
她独立自主,拒绝受制于人,对爱情也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
与之相比,薛宝钗则是一个温柔善良、乐观豁达的女子。
她对待生活和人际关系都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
她性格开朗,圆滑巧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人人喜欢她。
其次,从才华上来看,林黛玉是一个有着出色才华的女子。
她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擅长诗词和曲艺,并精通琴棋书画。
她的声音婉转动听,琴棋书画无一不是出类拔萃。
凭借着她的才华,她赢得了众人的赞赏与喜欢。
薛宝钗则是一个才情平平的女子。
她没有林黛玉那种高超的才华,但她却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坚韧与智慧。
她勤学好问,做事勤勉踏实,对待琐碎的事情也能做得很好,因此,在整个贾府中她的地位也非常高。
最后,从人际关系上来看,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林黛玉与人相处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敏感脆弱的一面。
她容易受到伤害,不懂得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与他人陷入矛盾甚至冲突。
她是一个比较孤独的存在,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她,因此她常常流露出对世事的无奈和悲伤。
而薛宝钗则与人相处时,总是保持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
她稳重文雅、性格平和,能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与众人和睦相处。
她的真诚与善良也使得她与众人关系非常融洽。
综上所述,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形象特点的女性角色。
她们在性格、才华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分别代表了敏感脆弱和温柔豁达的两种性格特点。
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和个性,丰富了整部作品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薛宝钗、林黛玉,一个是现实美的代表,一个是理想美的化身。
论外貌,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风流袅娜。
薛宝钗——“生得肌肤丰泽。
雪白的胳膊。
脸若银盆,眼同水杏。
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鲜艳妩媚。
黛玉自然比宝钗长得好看、耐看。
可是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的签上偏题着“艳冠群芳”。
论性情,“宝钗圆融,黛玉孤傲;宝钗宽平,黛玉尖刻;宝钗随分从时,黛玉目下无尘;宝钗藏,黛玉露;宝钗曲,黛玉直”。
① 宝钗替湘云摆下螃蟹宴,让湘云心中自是感服,极赞他想的周到。
将哥哥从江南带来的一些玩意儿打点清楚,分头送给园里众姐妹,连贾环也没落下。
元妃不喜“香”、“玉”二字,她首先觉察,并回身悄推宝玉:“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而黛玉却不把元妃省亲当一回事,“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
”且因元妃只命一匾一咏,“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
”平常也不见她有什么助人之举,更从没正眼瞧过赵姨娘和贾环。
第二十二回,“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原不肯多语。
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变是坦然自若。
”两人即是不言语,也将各自的性格展现了出来。
宝钗的终身目标就是提高自己的身价。
她追求“好名声”,所以凡事“装听不到”,“打眼色儿”,“心里明白,低头不语”,“事不干已不开口”,在大观园里众人看来,“为人和厚,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
都象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
但第三十五回她无意中的一句话说漏了嘴。
“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
又有她对袭人的评语:“倒别错看这丫头,听她说话,倒有些见识。
”她还会“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袭人)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她要想讽刺个什么人,也是绝不露痕迹的。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林黛玉与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位重要角色,他们在性格上有着鲜明的对比。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聪明敏感,多愁善感,而薛宝钗则是表妹林黛玉最好的朋友之一,温婉贤淑,聪慧睿智。
首先,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情绪波动较大。
她天生敏感,对外界的变化反应敏锐,情绪容易波动。
她爱憎分明,对于爱她的人感激不尽,对于伤害她的人抱有怨恨之情。
她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保护意识,常常自怨自艾。
而薛宝钗则相对稳定,情绪较为平衡。
她理智冷静,对待生活和周围的人事物都能保持客观的判断和处理方式。
她懂得隐藏情感,不会轻易流露伤感和愤怒,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林黛玉和薛宝钗在人际关系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林黛玉心直口快,不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她善于与人交流,富有同情心,对待朋友真诚并愿意帮助他们。
她的朋友们则对她充满爱护和关心。
薛宝钗相对内敛,不轻易展示自己的情感。
她与人相处时,宁愿做一个倾听者,有耐心倾听他人倾诉,而不是频繁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种沉默内敛的性格特点,使得她能维持较好的人际关系,广受家人和朋友的喜欢。
再次,林黛玉追求真理和真实感情,对虚伪和假装很敏感。
她厌恶世俗的礼教规矩,拒绝做作,并常常把自己感受的真实呈现给他人。
她对爱情有无限的向往,追求纯真和真挚的感情。
而薛宝钗则更加注重传统礼教和社会地位,她深知守规矩、懂得应对社交场合的礼仪,甚至能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
她追求的是理性和冷静,很少陷入情感的纠缠和痛苦之中。
最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也有着不同的轨迹。
林黛玉是命运的牺牲品,她身患“尊荣颠倒之症”,注定了她的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她过早地面对生老病死,痛苦和无奈将她推向早逝的命运。
而薛宝钗则是命运的幸运儿,她一直活在曹雪芹笔下的“一梦千年”。
她不仅得到宝钗的美名,还成功地嫁给了贾宝玉,最终成为贾府后人的主母,享受着富贵和荣耀。
综上所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对比充分展现了她们各自的特点和命运。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人物比较“红学”之说,离不开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的争议,在大多数读者眼中,书中的林黛玉虽然生性多疑敏感苛刻,但是能看到她的每一行每一言,都透露出一个“真”字。
相比之下,薛宝钗的温柔敦厚大方,却总让人感觉造作之姿,隐隐笼罩着一个“假”字。
假的东西总不及真的能够打动人心,黛玉的真心可以掩盖她的性格瑕疵,宝钗的假意则遮住她在其它方面的光辉。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话。
“盖贤与不肖之性,皆通人所兼具,非可以判然划分者也。
人以宝钗为奸险,而阴邢岫烟赎棉衣事,则亦仁厚。
以黛玉为天真,而讥笑一村老妪为‘牛’为‘母蝗虫’,则亦刻薄。
且宝钗宽大,黛玉偏狭,宝钗善体谅他人,而黛玉则心存嫉妒,然则宝钗必不肖而黛玉必贤乎?谓宝钗之美德全出于造作亦过,要而言之,人之天性不同,所表现者亦异也。
”此上一番论述,指出黛玉和宝钗的贤与不肖所兼具,打破了长期以来“褒黛贬钗”的常论,。
这里,我就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出生背景,生活环境,成长历程,命运走向四个方面论述两人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一、出生背景林黛玉:出生家庭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这也为她具有满腹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世家,到了她这一代却是仅仅剩下她一个人,盛门的背后,展现的却是无比的凄凉和孤苦。
父母相继去世,无依无靠是必然的结果。
生长在这样的世家,从小接受的不是生存之能,而是精神气质上的追求,那么她的傲气自然是油然而生。
但是就是她这样一个经过精神洗礼的女子,却要过着寄人篱下,在贾府鱼龙混杂的地方看着别人的眼色生活,心中的悲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是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根源在于是自己本身的生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薛宝钗:出生在皇商家庭里,已经处于人心斗争的漩涡之中。
父亲从小将她当男儿一般来抚养,使她比他的哥哥强个一百倍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家业的重担之下,父亲早逝,唯一的哥哥又不成器,家族的辉煌已是西山落日,光芒渐消。
[红楼梦中的诗词]红楼梦中重要的两个人物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角色,她们是贾宝玉身边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人在性格和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两人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
曹雪芹这么生动形象的描写,让后人们忍不住对这两个人津津乐道,人们对于这两个人的褒贬程度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就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在小说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林黛玉,那么两个人的生死爱情也就不能成为《红楼梦》中的经典。
所以林黛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薛宝钗呢?其实作者只是很客观的刻画出了薛宝钗的为人性格,也不是想要她成为小说当中的反面人物。
例如在薛宝钗不小心听到别人说的话时,她很聪慧的表明了是林黛玉先到的这儿,而不是自己。
这种行为被许多人认为薛宝钗十分的虚伪,但是作者的本意却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只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说明薛宝钗十分的聪慧,应变能力很强。
在性格方面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起来,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敏感多思的典型江南少女的形象,她可以非常理解贾宝玉,但是耍起小性子来也是十分倔强的,不管什么事儿,林黛玉都习惯的非常婉转的说出来。
而薛宝钗就完全不同了,她端庄大气,做事情会站在大局的角度上,这也是薛宝钗成为贾宝玉妻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算拿到现在来,薛宝钗依旧是个非常合格的妻子。
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林黛玉在整本小说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整个人为了爱生又为了爱死,从前世开始,她就是受了神瑛侍者恩惠的绛珠仙草,因为无法回报,而变得忧郁多情,当然这个多情的对象是仅限于神瑛侍者,也就是后来的贾宝玉的。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前世,再加上这一世的身世等原因,使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非常的鲜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那么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毫无争议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林黛玉都可以引用到自己的身上来,从而变得更加的愁苦和忧郁。
姓名:易菊福学号:78 班级:机自1004班《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形象比较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
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
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
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
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
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
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
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
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
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
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
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说不尽几多唏嘘。
而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大观园中最美丽的女子,总令人不由自主地分成“拥林派”和“拥薛派”。
其实,拥林也好,拥薛也罢,她们都是书中的主角。
尽管大多数红学家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立的。
但我却认为,黛玉和宝钗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首先是二人的“貌”。
第三回中,曹雪芹就借凤姐之口和贾宝玉的眼写出了黛玉的美。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PDF《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大家族贵族生活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显贵阶层的道德堕落和人生虚无。
其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形象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形塑她们的目的和思想倾向。
首先,从事物本质上的对比来看,黛玉和宝钗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
黛玉是一个忧郁乖张、情感细腻的人,敏感多疑,喜怒哀乐表现得非常明显。
她在红楼中被描绘成一个有才华有气质的女子,倾听声音时“如闻佛语”,然而却景物憔悴,“悠悠寻觅,古往今来”,身体稍微不适就会感到“寡言寡语,不欲祸及他人”,可谓是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
相比之下,宝钗则是一个稳重从容、不流于表面、处世圆滑的人。
她是一个道德观念强且思维敏捷的人,在红楼中被描绘成一个睿智精明的女性,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坦然面对、从容不迫地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她懂得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其次,从家庭背景上看,黛玉和宝钗家庭对她们性格塑造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黛玉是贾府的小姐,她的家境本应光荣而幸福,但是她却在一个充满争斗、丑恶和堕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导致她的性格和思想被扭曲,常常感到痛苦。
相对的,宝钗则是一个从小在贵族世家拥有良好教育的人,她的家庭教育着重培养她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塑造,让她在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
再次,黛玉和宝钗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有很大的差异。
黛玉是一个热情、感性的人,她甚至愿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去牺牲自己的幸福,这也是她的性格缺陷之一。
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令她痛苦不已,最终导致了她的早逝。
而宝钗则是一个理智、成熟的人,她对爱情的看法更加清醒和理智,不会因为一时的热情而失去自我。
她懂得自我保护,对爱情有着一个合理的认识。
她虽然和贾宝玉之间也有感情的纠缠,但是她最终选择了珍惜自己的生命,遵从自己的性格和道德原则。
最后,黛玉和宝钗的形象对比还从另一种角度反映了作者对封建道德庸俗的强烈批判。
TIME EDUCATIONNO.7July时代教育在《红楼梦》中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几乎是找不到一个性格相同的。
后人对《红楼梦》人物性格的研究也众说纷纭,“金陵十二钗”中争论最为激烈的是两个人物——薛宝钗和林黛玉,无论世人如何去评价两位女子,总之她们都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命运是悲惨的。
黛玉和宝玉爱得死去活来,至死也不明白宝玉为何不来娶她,最终香消玉殒;作为第三者的宝钗所等来的并非“金玉良缘”,做了贾府的好媳妇却拴不住丈夫的心,结果活守寡。
在这场争夺宝玉的斗争中,没有获胜者,有的只是对她们命运的叹息,我们姑且撇开世俗的目光,去比较一下她们的性格。
1黛玉看似小心眼,不识大体,实则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
宝钗貌似温柔,内实虚伪黛玉自幼丧母,到贾府后,虽有贾母的百般疼爱,她也非常清楚自己在贾府的地位,所以她的自尊心很强,谁要是触犯了她的自尊心,她会生气。
这可以从许多细节方面看到,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新巧”,却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我们可以从前面的情节知道“宫花”是薛姨妈让送的,周瑞家的从梨香院出来,顺路走到哪便送到那,并无瞧不起她的意思。
这时我们会觉得黛玉无理取闹。
但试处在她的地位上想深一层,实际上黛玉是在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她不把别人的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
正因如此,她在别人眼里是个小心眼的人,在贾府中不得人心,是个不识大体的小姐。
实则黛玉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其原则是:谁尊重她,她就尊重谁,并不论对方的社会地位的高低。
这集中地反映为她能够接受紫鹃的责备。
黛玉与宝玉吵架,紫鹃不是说她“太浮躁了些”,就是说她“常耍歪派”,黛玉并不认为紫娟是丫头,这种责备,有伤自己的尊严;倒对紫鹃的意见总是默默接受,乃至与紫鹃名虽主仆,情同手足;因为她深知紫鹃对自己的指责,是出于真心关怀。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黛玉对紫鹃的尊重。
2黛玉的率直、纯真、心胸宽广;宝钗的八面玲珑、损人利己黛玉的率直、纯真表现在她的语言上,在别人的眼中黛玉是个尖酸、刻薄之人,处处与人作对,其实黛玉只说出了众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常使人感到不舒服,自然会被人误解。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知府的女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追求完美,一个自云守拙;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
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
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
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
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
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
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
“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
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一)林黛玉:林黛玉因为自身得生活经历与教育环境得原因造就了她奇高得天分,极强得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得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得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得攻击性。
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得处境,又强化了她得以上性格特征与个性表现。
但她得这种性格,就是多向得、动态得、发展变化得。
黛玉得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得喜谑,如她与湘云之间得口角之争。
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
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得人,才显现出得真正得孤傲与讥锋。
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政告密挑唆得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
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得为人品格。
而对宝钗、宝玉,则就是大量得、主要得,但属于爱情纠葛。
前3 4回中黛玉三天两头得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得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得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 等等。
而这些主要就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情因相爱及相伤”。
同时也就是出于对金玉之说得戒备。
这种争吵得最根本原因,还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得对立与争斗!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得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得姐妹、诗友乃至丫头、婆子,又就是那样地谦与、尊重、友好、宽厚。
妙玉嘲笑她“竟就是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得诗作。
尤其就是紫鹃,她就是黛玉得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 “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
晴雯这位俏丫头在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得充当了红娘,宝玉得那两条定情手帕,就就是专让晴雯递送得。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对比陈睿正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角色,也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
她们各有自己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让读者百读不厌。
在黛玉和宝钗之间,我认为更多的人会喜欢林黛玉,喜欢薛宝钗的应该在少数。
我的主观感情也倾向于黛玉。
很多人都会拿她们来做一个选择题,就是谁更适合做贾宝玉的妻子?我被黛玉和宝玉的真情感动,当然就希望他们能在一起了。
下面我们就从各个方面来比较下林黛玉和薛宝钗。
一、性格。
从性格上看,黛玉是个很复杂的。
她表现出尖酸刻薄、心胸狭隘、自卑多疑但又多愁善感、文弱善良,骨子里又是坦率、纯真、不畏强权、心高志洁的。
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把这些个性刻画的入木三分。
从她和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饭,宝钗不让宝玉喝冷酒,她就借机讽刺宝玉,还有周瑞家的送来宫花,她不要别人挑剩的,以及叫袭人好嫂子等可以看出他的尖酸刻薄、心胸狭隘等。
从宝玉摔玉时,她哭了以及她感怀身世、葬花等看出她多愁善感,文弱善良。
另一方面,她常与别人说笑、讽刺等,虽表现出尖酸刻薄,但也突出她的坦率、纯真,感觉很真实,没有什么城府。
除此之外,她也是关心别人,和善的,比如他对宝玉时时刻刻关心着,她对紫鹃、香菱等的和善友好。
她的这些特点无疑和薛宝钗形成鲜明的对比。
宝钗是个很有心机,很世故、圆滑、无情,同时又是开朗活泼,内心很强势的人,更主要的是她的交际能力极强,可以用一定的手段为了赢得所有人的好感。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宝钗是和王熙凤一样的封建女强人。
她毕竟出生商人家庭,多次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偷听小红、坠儿的私情话后转嫁给黛玉,金钏死后,她安慰王夫人说:“是她自己不小心掉进井里的,即便是自杀也是个糊涂人”或者“也就是多给几两银子的事”等可以看出她的心机、世故、圆滑和对下人生命的漠视。
她赢得了贾府上下人的亲近,也是为了自己以后能顺利当上宝二奶奶。
她在水亭执扇扑蝶却表现出她的开朗活泼人性本真的一面。
但更多时候,她都把自己伪装起来。
红楼梦断——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
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
既然她们俩的命运如此相似,那么,撇开世俗的偏见,对她们的性格做一些比较。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
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
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尽管黛玉逐渐明晰宝玉对她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毕竟不如宝玉见惯名利场,看尽人间的世情百态,因此她无法理解宝玉的那句“你死了,我当和尚”的誓言,反而甚为着恼。
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执着,显露而又坚贞的,王熙凤甚至逗笑她是“未来的贾家媳妇”,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由此看来是路人皆知的了。
但她仍不放心,在未得到最高统治者——史太君的肯定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的。
她不容许贾宝玉对其他女子有任何好感,而且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
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
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无法处便拿宝玉出气。
尽管她希望宝玉能不介意这些传说看来其实最介意的是她自己。
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曾立誓要谨小慎微,不被他人取笑,而她采取的方式则是先取笑别人或者过分自卫,史湘云吐字不清晰,她就笑其将来嫁个“爱哥哥”,可是当史湘云笑言她与一戏子相像时,她就受不了了,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自悲心理不容许任何人拿她开玩笑的,就这样,她带着自悲与自卫的包袱越滑越远。
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
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
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
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
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
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
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势力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
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势力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
的?在见识了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终生归宿之所在,但她并未形之于色,而是绐终做着恰如其的隐忍。
平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温厚、贤惠而又识大体。
从她的身上,也不光看到了她作为封建女子的闺房形象,更看到了她作为一名旷世才女的不朽丰貌。
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别移了性情到苦劝其兄薛蟠不要胡作非为至协理荣国府,将大观园让与下人劳作,以节省开支,让我们领略到薛宝钗的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姑娘。
一般来说,宝黛二人通常被理解为反叛的典型。
实际上,宝钗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以讽当朝: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嘲弄了官员昏暗无道,贪得无厌。
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没见她说过其他偏激的话,她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给这个世界致命一击,因此在反抗与忍受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介点,较之宝黛,她是否更聪明些?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不幸作结的。
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
他们的力量毕竟太小了,何况又还时时希望得到封建势力的认可,也就只有苟延残喘的分了。
封建势力最终是胜利了,这是《金陵十二钗》中预示好的。
这位封建文人最终放不下对统治者的幻想,放不下对封建势力的维护,用自己的笔残酷地为他们三人的挣扎划上了句号,
从而让整个梦最终成为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