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山
- 格式:docx
- 大小:232.49 KB
- 文档页数:10
优秀教案:《褶皱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褶皱山》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学习识别和欣赏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褶皱山》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褶皱山》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义。
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和评析。
教学准备:1.教材:《褶皱山》读本。
2.教具:投影仪,图片等。
3.课堂准备:教案、课件、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展示一幅描绘《褶皱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元素,并提问:1.你觉得这幅图片描绘的是什么?2.你对这幅图片有什么感受?Step 2:导入故事(5分钟)让学生阅读《褶皱山》的开头部分,然后让学生简单叙述故事的开头。
Step 3:故事阅读和理解(15分钟)分小组让学生合作阅读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并提问: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特点?2.故事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褶皱山被称为“褶皱山”?3.故事中的山中人有什么特殊的能力?Step 4:文学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分析,让学生分析《褶皱山》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义,并提问:1.《褶皱山》中的山有什么象征意义?2.山中人有什么隐喻意义?Step 5:文学批评(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批评和评析,让每个小组讨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Step 6:个人创作(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褶皱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续写故事、写一篇读后感或者画一幅插图等。
Step 7:作品分享(10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可以进行朗读、展示画作等形式。
Step 8:小结和反思(5分钟)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和反思。
Step 9: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例如阅读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进行文学分析。
褶皱山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目标褶皱山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知名山脉,它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和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山脉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培养他们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褶皱山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山脉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1)褶皱山的地理特征介绍褶皱山的位置、海拔高度、山势起伏等地理特征,让学生对山脉的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褶皱山的形成原因讲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挤压和构造变形等地质过程,让学生了解山脉形成的基本原理。
(3)褶皱山的生态环境介绍褶皱山的气候、植被和动物资源等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山脉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前往附近的山脉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褶皱山的壮丽景观和独特魅力。
4. 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在实地观察中所获得的数据和发现,通过图片、报告等形式呈现。
5. 总结和评价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对褶皱山的学习和实地观察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褶皱山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褶皱山的壮丽景观和自然环境,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感知能力。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地观察中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5. 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学生的展示,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中的表现、听取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和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课程的反应。
联合国环境规划山地划分标准
山地类型划分
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
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
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断块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
褶皱山是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挤压,向上弯曲拱起而形成的。
断层山是岩层在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使岩层发生断裂,然后再被抬升而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皱山,江西的庐山是断层山,天山山脉属于褶皱─断层山。
地形有哪几种类型
五大地形: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
高原特征:海拔在zhidao10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
平原特征:海拔在200米以回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
盆地特征:四周高,中间低;
山地特征:海答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丘陵特征:海拔在200米一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
褶皱山地理教案篇一:《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1课时《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班级:时间: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围绕课本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在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的影响,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褶皱山的形成,二是断块山的形成。
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中考冲刺地理重点知识点(褶皱山结构)聪慧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存。
尽快地把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查字典地理网为大伙儿提供的中考冲刺地理重点知识点。
1、静态褶皱构造山地是指背斜或向斜构造受外力腐蚀作用后形成的山地。
由于腐蚀作用的增强与时刻长短的区别,又可分为:
①原生构造地貌未完全破坏,地貌形状与构造一致的,称为顺地貌。
②原生构造地貌差不多被破坏,地貌形状与构造不一致的,称为逆地貌。
③逆地貌面经腐蚀破坏,使地貌形状再一次与构造一致的,称为再顺地貌。
逆地貌类型要紧有:单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单面山;发育于背斜轴部或节理较发育处的背斜谷;发育于向斜构造上的向斜山。
2、动态褶皱构造山地是指新生代以后的新构造活动形成的隆起或凹陷构造形成的山地地貌。
多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皱隆起而形成山地。
如中国西部的一系列横向山地。
板块碰撞是其动力作用的基础。
总结:某一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使弧形顶部向前进方向突出。
有些弧形山地不仅地层弯曲,而且常有层间滑动或剪切断层错动,使外弧层背着弧顶方向移动,内弧层向方向移动。
小编为大伙儿提供的中考冲刺地理重点知识点大伙儿认真阅读了吗?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山学案黄丽凤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板块构造的学说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及褶皱山脉分布规律。
2、理解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4、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找水、探油、探气以及工程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片分析板块构造学说。
2、运用探究法——探究如何区分外力、内力作用下的褶皱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讨论分析法——小组讨论分析在现实情况下学生如何找水,找矿以及工程建设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以及在面对灾难和生活实例如何使用所学地理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的规律,并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理解背斜向斜所成地貌。
(二)难点;1、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的形成及分布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四)知识点一:褶皱地形倒置的原因地质构造的应用(从背斜、向斜构造特点讨论原因)挖隧道应在——找石油应在——找天然气应在——找水应在——(二)知识点二:板块构造学学说板块构造学说: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3.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基本地貌在图中标出世界六大板块、两大地震火山带和三大褶皱山系比较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五)练一练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2.图示山岭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巴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A.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B.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C.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4.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09年12月火山又开始爆发。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板块构造的学说的原理并解释它造成褶皱山的形成原因。
2: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学法指导
1、利用图片分析板块构造学说。
2、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等。
3 、运用探究法——探究如何区分背斜向斜以及如何出现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现象。
三、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基本地貌
知识点二:褶皱
地形倒置的原因
四:练一练
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 .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 .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 .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 .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2.图示山岭是( )
A .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 .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 .巴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 .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五:知识总结
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的运动特征(重点)、两个火山地震带的位置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褶皱: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重点)、地形倒置的原因(重点) 背斜、向斜在生活正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案学校:嘉应学院年级及班级:1301班授课教师:傅旖玲授课时间:第9周星期一第一节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 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2月第3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P7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2)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史有规律可循、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3. 利用褶皱的地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启发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具】“中国五岳”、各类褶皱山图片。
【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教师提问]没错,看来同学们都知道,那大家去过吗?[学生回答]有。
/没有。
[教师讲述]没去过也没关系,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五岳的风光。
[展示图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承转]当我们在欣赏这些山岳风景的时候,除了感受它们的奇特美丽与雄伟壮观之外,有没有去思考过,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学生思考时,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了解山地的形成。
三、讲授新课(30分钟)[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3页,将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学生朗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教师讲述]没错,所以山地非常重要。
那有没有同学知道,山地有哪些类型呢?[学生回答]火山、褶皱山、断块山、……[教师总结]对,山地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承转]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种,褶皱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3页褶皱山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看书的同时,教师书写板书:[板书]一、褶皱山1. 概念[承转]同学们看完了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褶皱山的奥秘。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褶皱山,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跟着老师的演示,一起来感受褶皱山的形成。
[演示指导]我们把这本书看成是岩层,我们都知道,地壳处于不断地运动中,那地壳在运动的过程中呢,会产生强大的挤压作用,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波状弯曲,就像这样,这样的一个弯曲叫做褶曲。
那么,很多个褶曲组成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什么?[出示图片]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学生回答]褶皱。
[教师讲述]没错,叫做褶皱。
所以,我们说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
所以,当地表岩层受到构造作用力,会形成弯曲的褶皱构造,这样形成的山就叫做褶皱山。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句话划起来。
[承转]刚刚同学们都已经阅读过课本了,现在老师想提问一下,褶曲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呢?[板书]2. 褶曲[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好,这位同学。
[学生回答]背斜和向斜。
[教师讲述]请坐。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就是背斜和向斜。
[板书] 背斜向斜[教师提问] 那么,什么是背斜,什么是向斜呢?[承转] 看来同学们并不是很明白,请看这幅图。
[分析指导] 我们来看看,左边的这部分,就是背斜,从形态上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岩层是向上拱起的;而右边的部分,就是向斜,向斜的岩层是向下弯曲的。
所以,岩层向上拱起的就是背斜,向下弯曲的就是向斜。
[教师讲述]所以,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就是向斜。
[板书]背斜:向斜:[承转]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一下,背斜和向斜会形成怎样的地貌呢?[板书]3. 地貌内力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内力+外力作用:[教师提问]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那在褶皱山的形成过程中,它受到的内力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地壳运动。
[教师提问]是什么方向上的地壳运动呢?[学生回答]水平方向。
[教师总结]没错,褶皱山受到的内力作用,是水平挤压力。
[分析指导]像刚刚我们用课本模拟的情况一样,黑板上这幅图,就是在只有内力的作用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而形成的地貌,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背斜的部分发育成了山岭,向斜发育成了谷地。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把它们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板书]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承转]但是,我们知道,地貌的形成,不仅会受到内力作用,还会受到外力作用,比如?[学生回答]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教师提问]所以,如果再加上这些外力的作用,背斜和向斜的地貌情况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学生回答]会。
教师利用板图进行演示。
[分析指导]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是这样的,现在老师给这个地貌施加外力作用。
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到张力,在外力的作用下,就容易被侵蚀成谷地;相反,向斜的顶部由于受到挤压力,不易被侵蚀,并且这里位于槽部,物质容易在这里堆积下来,所以,反而会发育成为山岭。
[教师总结]也就是说,有了外力的作用,就有可能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情况。
请同学们记下来。
[板书]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出示图片]向斜山[承转]老师给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是一座褶皱山,请问下同学们,它是背斜山还是向斜山呢?[学生回答]背斜山/向斜山。
[教师讲述]老师听到有不同的意见。
如果只从形态上去判断的话,我们很容易会把它判断为背斜山。
但是,只从形态上判断并不完全准确,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呢?[学生回答]岩层新老关系。
[教师讲述]没错,应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去判断。
[承转]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74页的图4.9,在这幅图上标有序号①到⑦,代表的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
那同学们能不能理解为什么下面的岩层是比较老的呢?[分析指导]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岩层是一层层叠加在一起的,也就说明地表物质是一层层堆积下来的。
那么,在沉积的过程中,最先沉积下来的岩层就在最下面,后面沉积的岩层,会叠在老的岩层上面,所以,就出现了下老上新的特点。
[教师提问]现在,老师在岩层这里画出背斜和向斜的对称轴,以及一条水平线,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在这幅图中,我们如何利用这条水平线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看哪个组讨论得又快又好!背斜:[学生讨论时板书] 4. 判断方法:岩层新老关系向斜:[承转]同学们,讨论好了吗?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讨论出来的结果。
[教师提问]我们先看背斜的部分,在这条水平线上有好几个岩层,位于中间部分的是第几岩层?[学生回答]第三。
[教师提问]那位于两边的依次是第几岩层呢?[学生回答]第四和第五。
[教师提问]没错,所以,背斜的岩层,中间的是比较老还是比较新呢?[学生回答]比较老。
[教师提问]而两边的?[学生回答]比较新。
[教师讲述]没错,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请坐。
[教师总结]所以,背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我们可以记为“中间老、两翼新”。
[板书]中间老、两翼新[承转]那么,向斜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哪个小组代表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好,请这位同学。
[学生回答]在向斜部分的水平线上,中间的是第6岩层,两边的依次是第5和第4岩层,所以中间的比较新,两边的比较老。
[教师讲述]好,请坐。
同学们,这位同学讲解得对吗?[学生回答]没错,他讲解得非常正确。
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与背斜正好是相反的,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学生回答]中间新、两翼老。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可以记为“中间新、两翼老”。
[板书]中间新、两翼老[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把这两句口诀记在课本上,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只要记住这两句口诀,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出背斜和向斜了。
[分析指导]我们现在再回过头看刚刚这幅图,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画出它的岩层分界线,并判断出它的岩层新老关系。
好,请这位同学。
学生在图上画出岩层分界线。
[教师提问]那请这位同学为大家分析一下,它的岩层新老关系是怎样的呢?学生在图上画出水平线,判断出岩层新老关系为中间新、两翼老。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位同学判断出岩层新老关系是中间新、两翼老,同意吗?[学生回答]同意。
[教师总结]没错,这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它为向斜山。
[承转]刚刚我们学习了褶皱山的判断方法,那通过刚刚的学习,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我们从岩层关系图可以看到,受到外力作用之后的岩层,它们的新老关系有变化吗?[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讲述]对,是不会变化的,岩层的新老关系,在被侵蚀前和侵蚀后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外力作用不会改变岩层的新老关系。
[教师提问]由于地貌形态的形成不仅受到内力作用,还会受到外力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只从外貌形态上去判断背斜和向斜,最根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岩层新老关系。
[教师总结]没错,就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这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同学们在课后一定要好好理解掌握。
[板书]岩层新老关系标上重点符号。
[承转]正如课本中的第三段所说,褶皱山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我们知道地壳时很坚硬的,那它时如何发生褶皱而形成如此高大的山系的呢?在最后一段,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我们可以用一种理论来解释,那就是,板块构造学说。
[出示图片]图4.10 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分析指导] 我们来看图4.10,这幅图给我们展示了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
同学们一起来说说分别有哪些板块,我们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是?[学生回答]美洲,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南极洲。
[教师讲述]对,就是这六大板块。
现在,我们看看图例,有两个图例,红色的线条代表生长边界,绿色的线条代表消亡边界。
[教师提问]那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是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呢?[学生回答]答案不一。
[教师讲述]老师听到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了,看来预习得不错。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到底代表的是什么。
[分析指导]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们知道,板块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
如果两个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发生张裂,然后形成裂谷或者是发育成海洋。
这样就形成了生长边界,生长边界上的箭头方向是相反的,两个板块发生背离运动。
相反,消亡边界上的箭头方向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两个板块往同一方向运动,所以它们会碰撞挤压,褶皱隆起,进而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教师总结]这就是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同学们简单理解一下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