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山和断块山》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
优秀教案:《褶皱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褶皱山》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学习识别和欣赏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褶皱山》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褶皱山》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义。
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和评析。
教学准备:1.教材:《褶皱山》读本。
2.教具:投影仪,图片等。
3.课堂准备:教案、课件、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展示一幅描绘《褶皱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元素,并提问:1.你觉得这幅图片描绘的是什么?2.你对这幅图片有什么感受?Step 2:导入故事(5分钟)让学生阅读《褶皱山》的开头部分,然后让学生简单叙述故事的开头。
Step 3:故事阅读和理解(15分钟)分小组让学生合作阅读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并提问: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特点?2.故事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褶皱山被称为“褶皱山”?3.故事中的山中人有什么特殊的能力?Step 4:文学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分析,让学生分析《褶皱山》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义,并提问:1.《褶皱山》中的山有什么象征意义?2.山中人有什么隐喻意义?Step 5:文学批评(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批评和评析,让每个小组讨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Step 6:个人创作(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褶皱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续写故事、写一篇读后感或者画一幅插图等。
Step 7:作品分享(10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可以进行朗读、展示画作等形式。
Step 8:小结和反思(5分钟)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和反思。
Step 9: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例如阅读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进行文学分析。
《褶皱山》教学设计《褶皱山》教学设计《褶皱山》教学设计篇一:褶皱山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1》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的“褶皱山”片段。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山岳的形成,是内、外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重点强调内力作用。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褶皱山、断层”为第一课时,褶皱山是第一课时中的一个片段。
二、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对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章第一节内外力作用的学习,对第二节的内容也已有所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的三种类型;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2.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实验,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3)利用直观的景观图片、课本、泡沫片、甘蔗皮等演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和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山岳的形成原因,了解世界的大好河山,从而培养欣赏大自然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1.归纳总结法课堂即将结束时,呈现本片段的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从而,有所侧重地复习。
2.观察、演示法感性跟理性相比,更形象。
用生动的实物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事物。
通过课本演示褶皱(泡沫片)的形成过程,通过折甘蔗皮(泡沫片)的试验,帮助学生理解出现“地形倒置”的原因。
3.列表分析法背斜和向斜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学生记忆更深刻,比较不会混淆二者。
4.引导法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新知的过程。
5.分析法教学过程中,分析法穿插其中进行。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六、教学过程(课前分发道具:泡沫片、甘蔗皮、橡皮筋等)[导课]引用小兰一家的暑假旅游路线,沿途观赏到的不同山岳景观图片,通过小兰的疑惑,引出这节课内容——褶皱山。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课标导航】1.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优秀教案:《褶皱山》教学设计_八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褶皱山》教学设计泉州五中赖祯真【课程标准】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教学方法】探究法白板,flash动画【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褶皱山【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
播放ppt “褶皱山”【进入重点】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提问:问题1提问:问题2追问;3.播放ppt中的动画讲解;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播放ppt 中的动画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讲解;5 .探究1探究2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学生读图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学生读图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板书设计】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向斜成山意义——找矿,找水,工程——找矿第三节黄河导学学案学习目标: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干流流经的省区及地形区的名称2、在图上找出并记住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河口镇和河南省旧孟津3、知道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工程的名称及分布4、理解黄河“母亲河”的奉献5、理解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危害6、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7、知道治理黄河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学习重点:1、黄河的自然特点2、黄河“母亲河”的奉献3、黄河”地上河”的形成原因4、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根本导学思考题一:1、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而不说是中国的第二大河?2、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发源地、长度和注入的海洋?3、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那些省、自治区?4、在黄河水系图上,依次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5、在黄河水系图上,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源头;四条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看他们各位于哪个省区?6、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什么平原?7、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哪一段?在黄河上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及水电站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强化训练题一: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山,全长千米,注入海。
第16讲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选修Ⅰ1)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名称地形判断依据背斜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谷地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未受侵蚀,成为谷地;久经侵蚀,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1)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位移类型表现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相对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相对下降发育成谷地或低地(1)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
(2)火山①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②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线路分布延伸方向表现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为辅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和河谷地带迂回前进原因公路修建的成本和难度均低于铁路这里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地势起伏大类型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地貌类型侵蚀地貌初期(A)以向源头侵蚀和向下侵蚀为主,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为辅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形谷中期(B)向下侵蚀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C) 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进一步拓宽,呈“槽”形堆积地貌山前(山口)泥沙堆积冲积—洪积扇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入海(湖)口地区三角洲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和农副产品,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地区耕地状况乡村规模河网密布区破碎小河网稀疏区连片大(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五、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案07级三班罗仙娇一、课程题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的进一步升华;本节内容是承接地球内力作用而展开的,而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本节知识涉及到褶皱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断块山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结合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若条件允许可以专门组织一次野外实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加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能够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态;②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区别,能够在褶皱山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出背斜、向斜;③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出其形成的原因;④知道褶皱、断层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①通过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构造。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一、褶皱山【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31.什么叫做褶皱?2.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3.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两种?【方法总结】怎样判断背斜和向斜?①按形态:②按岩层的新老关系【合作探究】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的地貌形态分别是什么?解释成因?3.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哪里?【学以致用】褶皱对生产实践的意义小组讨论:找石油、天然气油--找地下水---开隧道-----建采石场-----【课外拓展】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60年代后期,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产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②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③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④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块相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二、断块山【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41、断层是怎样形成的?2、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思考: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思考】:怎么判断断层面两侧岩块的升降?与受力方向是什么关系?【合作探究】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在野外考察时,你将如何判定断层呢?(1)讨论:断层处可能存在哪些特征?三、火山:【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751、岩浆一般从哪里喷出地表?2、岩浆喷出的形式有哪两种?3、火山由什么组成?4、火山锥是怎么形成的?【思考】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巩固学习】1.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褶皱山地理教案篇一:《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1课时《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班级:时间: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围绕课本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在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的影响,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褶皱山的形成,二是断块山的形成。
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并了解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6.学会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3.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是本节的难点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名山图像。
指导学生填图与分析讲授褶皱、背斜、向斜等概念,并带领学生用书本演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观察书本断面,分析背斜、向斜中心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
得出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背斜、向斜的主要依据。
结论: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展示图片:褶皱山、断块山组织学生对比两山在外貌景观与内部构造方面的差异。
褶皱山是因为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引导学生思考:断块山的形成。
教师讲解并演示断层的概念及形成的地貌。
展示: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图片。
展示图片: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组织学生对比火山在外貌景观与内部构造方面的差异。
播放火山活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1、火山的成因2、火山的构造3、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利、弊)展示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公路分布图中国铁路分布图提供数据,引导学生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本节是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山地的形成》第二节内容,在第一节已经学过内外力作用,第二节是以山地的形成为例探究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加深学生对内力作用的认识,初步了解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作用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用海绵、木块设计成山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读图训练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岩层(海绵)的观察分析岩层的受力情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通过岩层新老关系的比较增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并体验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褶皱、褶皱山、断层、断块山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三、教学重难点
内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张力和挤压力
板块运动涉及到张力和挤压力;从宏观上看,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形成的;从微观上看,褶皱的背斜顶部受张力才岩层疏松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才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修建隧道和断层的形成都和两种力又关。
而这两种力正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成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这些难点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学生没有把外力作用形象的理解清楚。
需要组织学生做山地形成的实验。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了解了地理学科研究的实验法、观察法;并亲自动手获取了实验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有了成功感;更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外作用的两种表现方式,为掌握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学生学习状况
1、知识储备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内力作用、岩层的知识,并已了解部分山地的分布,在生活中已对山地有了感性认识。
2、能力发展点
本节课中学生需要使用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资料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验中也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
3、情感渗透点
本节课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如下表所示:
2、板书设计
褶皱的概念
褶曲
形成之初: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褶皱山
侵蚀之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山地的形成断层的概念
断块山
断块山
课后反思:
1、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质图片,更直观,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2、教学法中运动用相关材料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同时运用实际材料说明该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找油、气、水及工程建设上的运用,让学生深该体会到学习生活有用,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运用学案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知识的困惑点,精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