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93
医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临床)第一篇绪论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或疾病关系的科学。
是研究机体心理活动规律或行为规律的科学。
医学心理学的内涵:1、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2、研究心理行为、健康和疾病三者的关系。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
1)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从生物学角度片面看待健康与疾病及其之间的转化。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恩格尔1877提出是从生物,心理,社会三轴系统综合看待健康和疾病即是说健康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三轴系统都处于良好状态;疾病发生和三种因素的关系;心身是统一的,相互影响的。
对任一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都应从三轴系统来考虑。
3)整体(或全息)医学模式(holistic medical model)整体医学模式指出:健康是整体素质将抗,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含行为卫生)和社会素质(含生活方式)三者完整结合好才是健康;疾病是整体素质不好,主要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影响正常人和病人心身健康的各种心理学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心理测验法、评定量表法,调查法和观察法,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方法纵向发展和横向研究方法“医学心理学”这一术语由德国医生和哲学家洛采于1852年首先提出。
并在同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医学心理学》著作。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自然哲学时代标志:公元前1100年《周易》的产生。
自然哲学时代代表著作:《周易》、《黄帝内经》、《体液学说》。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医学心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尊重生命、关爱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难点:医学心理学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和案例分析。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材料、小组讨论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医学心理学?它在医学领域有什么作用?2. 教师简要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二、基本概念1. 讲解医学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三、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医学心理学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2.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活动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医生与患者沟通的场景,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沟通。
2. 各小组进行展示,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医学心理学应用领域1. 讲解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康复、预防等领域的应用。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案例。
三、小组讨论1. 各小组针对医学心理学在某个领域的应用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反思,谈谈自己对医学心理学的认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提问等。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沟通技巧、问题解决能力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氛围的营造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目录•应激概述•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心理生理交互作用•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总结与展望01应激概述应激定义及分类应激定义应激是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或重大变化的环境时,通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来应对的过程。
应激分类根据应激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根据应激的来源,可分为生理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
应激源与应激反应关系应激源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源等。
应激反应指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等。
关系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外部条件,而个体的内部因素(如遗传、性格、经验等)则会影响对应激源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决定应激反应的性质和程度。
医学心理学中对应激研究意义揭示应激与身心健康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应激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促进心理健康了解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指导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对应激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2心理反应03愤怒应激源导致的挫折或攻击性行为可能引发愤怒情绪,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或暴躁。
01焦虑面对应激源时,人们常常会感到不安、担忧和紧张,表现为焦虑情绪。
02恐惧当应激源具有威胁性时,人们会产生恐惧感,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注意力不集中应激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记忆力减退应激可能导致大脑海马体等区域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记忆力。
思维僵化应激使人们难以灵活思考,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或惯性思维。
逃避与回避面对应激源,人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回避,以避免进一步的压力和不适。
攻击与侵犯当应激源被视为威胁时,人们可能会采取攻击或侵犯行为来保护自己。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定义。
-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 研究范围。
-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 定义: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 类型。
-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和分析。
例如,观察患者在病房中的日常行为。
- 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例如,在特定的实验房间内观察被试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2. 调查法。
- 定义:通过晤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 类型。
- 晤谈法: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来获取信息。
晤谈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问清晰、避免诱导性问题。
- 问卷法:通过书面形式,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来收集资料。
问卷设计要合理,包括问题的内容、顺序、措辞等方面。
3. 实验法。
- 定义: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 类型。
-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环境中严格控制各种变量,对被试者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研究不同噪音强度对人的注意力的影响。
- 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对变量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例如,在学校环境中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4. 心理测量法。
- 定义: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 常用心理测验。
- 智力测验:如韦氏智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 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用于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标准(参考)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医学及相关专业公共基础课程。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心理学在医疗实践中具体应用,它为整个医学提供心理学观点,方法与技术,因此是医学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作为一门医学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桥梁作用,使医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学自身发展需求。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建立对人整体观、新健康、疾病观与现代医学观,认识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疾病康复关系,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情绪与健康,心理因素与疾病辩证关系,明确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产生、发展、诊断与治疗;把学到医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于临床,辨证地分析与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病人心理与行为问题,能运用心理卫生知识对各种不同个体、群体实施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并培养学生心理诊断、心理咨询能力,更有效地为服务于病人。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品质与个性修养,具有敏锐观察与思维能力,严谨务实科学态度,健全人格,积极乐观情绪,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事业心塑造医生形象。
(另:课程目标:)1、知识能力。
要使学生具有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解决病人心理与行为问题;认识心理因素与疾病、健康关系,建立对疾病与健康整体观。
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中重要。
2、职业能力。
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能力,敏锐观察能力、灵活思维能力,协调与组织能力、与人沟通及处理复杂关系能力。
3、职业素养能力。
要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良好职业心理素质与职业责任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同情心、责任心、事业心)。
第5章心理应激5.1核心讲义一、总论(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1.医学所关注的应激塞里发现许多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的个体,都会出现一般适应综合症(GAS)。
塞里认为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后来发展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他将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2.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Lazarus R等提出认知评价在应激中的重要性,Lazarus指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
此后Folkman S和Lazarus等进一步研究应对方式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了认知应激作用理论。
3.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医学心理学认为: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4.心理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应激所涉及的各种有关变量之间都存在着交互的关系。
应激不是简单的因—果或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二)心理应激研究与临床医学1.心理应激包括生活事件、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点、心身反应及其他有关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
2.心理应激在医学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指导意义:(1)心理应激理论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的健康问题。
它使人们认识到个体实际上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之中;(2)在病因学方面,心理应激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社会和生物各应激因素的作用及其内在规律;(3)在治疗学方面,可以通过任何消除或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负面影响入手,达到治疗的目的;(4)在预防方面,如何合理调整应激刺激和各有关中间因素的构成体系,使每个人在适宜的内外环境下健康成长或保持适应,都可以看成是以应激理论为指导的心理保健措施。
二、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概念1.生活事件与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
心理应激第一节总论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一)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塞里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他将这个涉及全身的非特异性生理生化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包括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
(二)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三)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二、心理应激的意义(一)应激的积极意义 1.适度应激是维持正常心身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适度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应激的消极意义 1.频繁、强烈和过度的应激使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出现障碍 2.持久和慢性应激导致心身疾病,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3.应激引起适应不良第二节应激源应激源(stressor):向机体提出适应要求,并可引起应对反应、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景。
一、应激源分类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分为: 1.生物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3.社会性应激源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工作相关应激源、环境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二、生活事件(一)生活事件分类 1.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1)工作事件(2)家庭事件(3)人际关系事件(4)经济事件(5)社会和环境事件(6)个人健康事件(7)自我实现、自尊方面 2.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1)正性生活事件(2)负性生活事件(3)日常困扰、微应激源(二)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Holmes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 life change units, 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应激强度 Holmes发现,LCU与疾病发生明显相关:若一年累积的LCU小于150,提示来年基本健康一年累积的LCU超过300,来年86%可能患病一年累积的LCU达到150 ― 300,来年50%患病(三)生活事件导致疾病必备的条件 1.生活事件的性质:有丧失感的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的量:超过个体耐受能力 3.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第三节应激心理中介因素一、认知评价认知评价: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Folkman 和Lazarus将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判断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次级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在刺激情景下能力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