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合并肠瘘患者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3
胃肠外科护理查房时间:2019年03月14日地点:医生办公室内容:肠瘘护理查房护士长:各位护理,姐妹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查房是医生护士首次共同查房。
由医生讲解疾病解剖生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手术方式等。
护士负责护理方面查房。
今天由郝沁武医生为大家介绍肠瘘相关知识。
郝医生:首先肠瘘的概念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循此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体外。
可引起感染、体液丧失、内稳态失衡、器官功能受损及营养不良等改变。
病因和分类:1、按瘘发生的原因:先天性后天性治疗性2、按肠腔是否与相通分:肠外瘘肠内瘘3、按肠道连续性是否存在分侧瘘、端瘘。
病理生理1、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高位瘘表现较严重,失液量可达每日7000ml,若未得到及时补充,可很快造成脱水、低血容量、肾功能衰竭、循环衰竭和休克等;电解质的丧失因肠瘘的部位不同各异。
2、营养不良:最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
肠液丢失→大量消化酶和蛋白质的丧失、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负氮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恶液质、机体脂肪和肌肉的大量消耗→死亡3、消化液腐蚀及严重感染由于大量含消化酶的肠液的外溢,瘘口周围皮肤长时间被消化液侵蚀,极易发生糜烂、感染和出血,大多数肠瘘在形成过程均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并发腹壁深部和腹腔内脓肿、脓毒败血症。
临床表现1、腹膜炎期多于腹部手术后3~5天(1)局部消化道症状体表创口见脓液、消化液、肠内容物及气体流出周围皮肤腐蚀红肿、糜烂、剧痛,甚至继发感染,破溃出血,注意观察瘘口排出物的性状。
高位肠瘘-漏出液中往往含大量的胆汁、胰液等,日排出量大,多呈蛋花样或米黄色、稀糊状,刺激性强,腹膜刺激征明显,全身反应重;低位肠瘘-排出量小,刺激性弱,但其内含有粪渣,不利于引流,而细菌量大,可造成严重的腹腔感染。
(2)全身体温升高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脓毒血症多系统多器官功能衰竭2、局限性腹腔内脓肿期多发生于瘘发病后7~10天。
肠瘘诊治指南
肠瘘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生常常与外科手术、炎症性肠病、放射治疗等有关。
肠瘘的临床表现各异,如腹泻、腹痛、消瘦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
因此,早期诊断和科学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
肠瘘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各种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进行。
常
用的检查包括腹部CT、MRI、钡餐透视等,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肠瘘的位置、大小和引流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治疗
治疗肠瘘的方法多样,具体选择应根据病情和肠瘘的类型来决定。
常见的治疗手
段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相关的炎症和感染,通过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控制病情。
营养支持是肠瘘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通过静脉营养、口服营养等方式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
对于一些小而浅表的肠瘘,内窥镜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可以通过内窥镜下的技术尝试关闭瘘管口。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肠瘘,手术治疗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手术修补、切除或引流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肠瘘的诊治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相关专业人员应该共
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旨在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肠瘘患者的治疗前景会更加乐观。
以上内容仅为肠瘘诊治的简要指南,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肠瘘临床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15-02肠瘘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
肠瘘是腹部外科中常见重症疾病之一,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患者常出现大量肠液丢失、胃肠道功能障碍可引起全身及局部病理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处理肠瘘十分棘手,死亡率非常之高。
为此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选取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肠瘘患者的护理情况,总结其临床护理的相关经验,提高本科室在肠瘘护理中的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认知。
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3年3月在治疗左半结肠,乙状结肠肿瘤,行肿瘤切除术,肠吻合过程中,共发生吻合瘘11例,其中6例给予肛门内置管治疗,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2岁~68岁,平均年龄61.8岁。
肿瘤部位及分期:6例中降结肠肿瘤2例,乙状结肠上段肿瘤4例,ⅱ期者1例,ⅲ期者5例。
6例均行肿瘤切除术行结肠与结肠之间、结肠与直肠上段吻合术。
肠瘘出现时间:最短者术后第6天。
出现最长者为术后第12天,均为管状瘘。
2 护理2.1维持体液平衡保持有效吸引,避免因食物引起的神经及体液调节所致的肠液大量分泌,减少消化液的持续漏出。
收集和回输引流的消化液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
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征及症状、体征的变化;正确记录出入量;遵医嘱收集血标本,分析血清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等。
若病人出现口渴、少尿、皮肤弹性差及生命体征的改变,应及时调整输液种类、速度和电解质。
2.2控制感染取低半坐卧位,以利漏出液积聚于盆腔和局限化、减少毒素吸收及引流。
加强负压引流及灌洗护理,一般情况下负压以10~20kpa (75~150mmhg)为宜,具体应根据肠液黏稠度及日排出量调整。
注意避免负压过小致引流不充分或负压太大造成肠黏膜吸附于管壁引起损伤和出血。
炎症性肠病(IBD)护理常规相关知识1.克罗恩病(Crohrn diease,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断性或跳跃式分布。
发病年龄都在15-30岁,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
2.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以结肠黏膜弥漫性炎症为特点,病变范围多累及远端结肠,病变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
3.病因:上述两者都属于特发性炎症性肠病,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清楚。
一致之处是两种疾病都是由于环境中的诱发因素(感染、药物和其他因素)导致遗传易感人群发病。
CD的遗传因素强于UC。
护理问题/关键点1.腹痛/腹泻/便秘2.便血3.感染4.营养不良5.并发症观察6.保留灌肠7.药物使用8.TPN的护理9.教育需求初始评估1.基础生命体征,肠鸣音2.有无腹泻、大便的量、性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有粘液脓血便)3.进食情况,有无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4.评估营养状况,患者有无贫血貌等5.询问有无家族史,近期用药情况6.腹痛部位、程度、有无里急后重(溃疡性结肠炎的腹痛多在左下腹,克隆恩病的腹痛多在脐周或右下腹;溃结有腹痛-排便-排便后缓解的规律)7.有无腹肌紧张、腹部包块、肠梗阻等8.评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8.1 轻型: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速,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8.2 中型:介于轻型与重型之间;8.3 重型:腹泻每日6次以上,有明显粘液血便,体温>37.5℃至少持续2天以上,脉搏>90次/分,HgB<10g/dl,ESR>30mm/小时9.评估克罗恩病患者有无瘘管形成,如肠瘘、肛瘘、肛旁脓肿等10.评估有无肠外表现,如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硬化性胆管炎等11.患者的情绪、心理情况及家庭支持情况1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持续评估1.生命体征1.1 观察体温,有无继发感染1.2 血便的患者注意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2.患者进食情况和营养指标有无改善,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TPN)3.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态度及心理接受能力,家庭支持系统4.腹部体征:腹痛的部位、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腹部包块5.排便情况,有无便秘,听诊肠鸣音,有无腹泻、便血,尤其次数、量、性质6.有无并发症的出现6.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全结肠炎、病史长的患者有无直肠结肠癌变,有无出血等其它并发症6.2 克罗恩病患者有无肠梗阻、腹腔内脓肿、急性穿孔、出血等并发症7.有无肠外表现,如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硬化性胆管炎等8.实验室检查结果:CBC、大便常规及隐血结果、肝肾功能、电介质水平、大便找原虫、ESR、PPD检查9.特殊检查结果:CT、BUS、肠镜、消化道造影、小肠仿真CT等,关注病变累及情况及病理结果10.药物作用及副作用的观察10.1氨基水杨酸制剂(美沙拉嗪、艾迪沙、颇得斯安:可能引起轻微胃部不适,偶有恶心、头痛、头晕等10.2激素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痤疮等10.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的副作用,如肝损害、白细胞减少、致畸、致突变等干预措施1.活动期患者应充分休息,卧床为主,适当床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