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写作 文从字顺》 随堂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文从字顺》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题目分析:“文从字顺”这个作文主题,直接来源于古代对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强调文章的语句应该通顺流畅,字词组合得当,意义表达清楚。
对于七年级下册的学生来说,这个题目不仅是一个写作技能的训练,更是一个语言运用和思维逻辑的锻炼。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文从字顺”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用得恰当,句子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整体上要保证文章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这意味着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考虑每个词语的选择,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和组合,确保表达的意思清晰明确。
其次,从深层次理解,“文从字顺”还体现了对文章整体结构和逻辑性的要求。
一篇文章不仅要语句通顺,还要段落之间衔接自然,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这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使整篇文章能够有序、连贯地展开。
最后,这个题目也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选择,力求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综上所述,“文从字顺”这个作文主题不仅是一个对写作技能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对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和文章结构的全面锻炼。
通过这个题目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习作指导1. 审清题意:理解“文从字顺”的含义,即文章表达清楚、行文流畅。
明确题目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确定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立意选材: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素材。
可以通过日常观察、阅读积累、生活经历等途径获取素材。
选材时要注意素材的真实性、新颖性和适用性,确保能够有力地支持文章的主题。
3. 构思布局:在写作之前,先构思文章的结构和框架。
可以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常见的结构形式,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同时,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的过渡自然流畅。
《写作文从字顺》习题文题展示:以“我喜欢_____”为题选择我们最熟悉或喜欢的景或物,理清思路,以连贯顺畅的语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航】“文从字顺”一是指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二是指句与句之间要顺从畅达,井然有序。
要在作文中做到文从字顺,我们平时就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能正确运用标点断句,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书写要工整规范,不写错别字。
2.培养通顺感。
在平时的交谈中,我们都能判断出所说的话是否通顺明白。
如果听着别扭,别人就听不明白,因为汉语言有一定的搭配习惯。
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通顺感,能敏锐地判断出怎样的句子通顺,这样写出的话也就通顺了。
3.培养连贯感。
说一段话,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连接,这就是连贯。
为了使文章连贯,应注意说话的顺序,要围绕一个中心,要注意意思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注意内容之间的前后照应,注意了这些,就能使语言连贯。
4.培养分寸感。
不同的语汇,在使用范围、表示的数量、表达的深浅程度、反映的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差异,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发现和掌握这些差异,这样在表达意思时才能掌握好分寸。
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揣摩作者语言使用的技巧,不断增强自己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5.培养韵律感。
语言形式上的协调和语调上的协调的相互统一,就是语言的韵律,有了韵律感,作文的语言就会优美、动人,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作文自然就会生动感人。
【例文引路】我喜欢秋天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态,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装素裹之貌,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
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
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文从字顺》写作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与修改练习,总结方法规律,做到文从字顺。
2.通过写作与朗读练习,逐步养成文从字顺的写作习惯。
【学习重点】通过欣赏与修改练习,总结方法规律,做到文从字顺。
【学习难点】通过写作与朗读练习,逐步养成文从字顺的写作习惯。
【课前预习】1.修改下面句子中用词不恰当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1)三个学校的领导正在我们校园视察。
(2)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了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能忘记?(3)对于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美好行径,我们喋喋不休。
(4)树林里的小径密叶连天,像一条隧道。
2.石门村的这个方塘,大概有上百年历史了。
青石砌岸,铸铁围栏,古柳环抱,古色古香,历经风雨而不摧。
微风乍起,________,也算是村中一景。
方塘汇聚了来自大山的涓涓细流,丰丰盈盈地储满了全村人的希望,一年到头,滋润着小村子干渴的喉咙。
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吹皱一池碧水 B.涟漪泛起 C.一池碧水泛起涟漪3.门前是一条河,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
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这是一段介绍河边景象的文字,是按照空间顺序组织的。
但内容不够连贯,句式语序很不协调。
请同学们尝试修改。
4.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厚厚的云在我们顶上压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请你修改划线的句子。
【探究学习】B层任务二:阅读巴金先生的短文,画出表现太阳顽强生命力和威力句子,注意其用词。
海上的日出巴金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七年级语文下写作文从字顺1.学会准确用词、造句,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
2.语言流畅优美,有序表达思想,学会拓展。
3.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1.在文字顺序的基础上力求语言优美。
2.平时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词汇,养成文从字顺的表达习惯。
引导话题,抓住重点,提出问题,讨论例子,指导练习的复习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学生们,在我们平时的作文中,很多学生反复用词,或句子不流畅,或语序不当,使他们的思想感情无法准确表达。
今天,让我们一起进行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的重点是遵循单词的顺序,有序地表达思想。
二、阅读教材,抓住要点文丛自顺是一项基本的写作技能,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反复锤炼和提高。
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才能理解这些话呢?〔明确〕材料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
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法国作家福楼拜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而是一个普通的乡村。
这里的食物没有城里的丰富,但我喜欢家乡的风味食物——填充豆腐。
酿豆腐的制作材料很简单,只是炸豆腐皮、青菜、炸肉和一些调味料。
制作酿豆腐的第一步是制作馅料。
首先,把洗净的蔬菜和炒肉放进一个大盆里,切成七块,然后撒上适量的玉米粉,加水,揉成一个球,然后加入一些你喜欢的调味料,就可以做一顿丰盛的饭了!第二步是将馅料放入豆腐皮中,使其成型。
我们通常用刀在豆腐皮的一侧切一个洞,把豆腐皮做成口袋,然后把馅料放进“口袋”。
这样一个有着“大肚子”和绿色脑袋的“胖将军”诞生了。
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如果馅料太多,把口袋撑破或划口子的时候把豆腐皮划破就会影响它的美观。
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蒸。
蒸豆腐的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
一般来说,一开始用大火,然后用中火,最后用小火,直到它从锅里出来。
文丛字顺写作题目1.故乡的____________(春、夏、秋、冬或山川风物等)2.校园的早晨要求:①写出自己熟悉的景物的特点,寓情于景;②能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③要做到文从字顺。
两个作文题目属同类作文训练——景物描写。
1.选取独特的景物。
景物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们属于故乡或者校园,所以,不一定所有的地方三月份桃花就盛开,不是所有的地方春风都是温柔的,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林间读书的身影……2.多角度描写景物。
如写“故乡的春天”,你可以写田野景色,可以写那刚出世的毛茸茸的小鸡,可以写那些在田间种植希望的人们……写田野景色,可以写你看到的,还可以写你听到的、嗅到的,甚至可以写你想象出来的……多角度的描写能尽显故乡的风韵。
写“校园的早晨”,不同的季节,校园的早晨有不同的魅力,就是同一季节,不同的角落也会有不同的风景。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为了让描写更形象、更生动,我们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
例如:校园的早晨是幽静的。
在旭日的照耀下,一朵朵鲜花散发着芳香,一进校门,就能闻到花香。
微风一吹,柳条就摆动着它的小辫子。
花坛里,绿油油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清晨的甘露,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在花瓣上调皮地打着滚。
4.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描写过程中,不但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出来,还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感情,让描写富有感染力。
例如:看!那呼呼的西北风吹到脸上似刀割一样痛。
然而,雪松并没有被寒风冰雪所征服。
它依然挺直身体,昂着头,迎接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大自然的这些美景,让我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但若让我们把这些美景记录下来,有时却不知从何处下笔。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景物不显得干瘪虚假,而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呢?第一,要学会观察景物,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第二,要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去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就是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征。
第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恰当的修辞方法,将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同步检测
一、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
想好再下笔,往意语句的连贯、顺畅。
不少于200宇。
写作
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
不少于500字。
提示
1.扩展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想好写哪几个方面,写出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2.想好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没有包含思想感情的“纯写景”文字是难以打动别人的。
3.多改两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三、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脉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
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箭作文。
不少于900字。
提示
1.写作前,可以查园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情感?这些情感等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
2.在查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3.写完后读一遍,认真修改润饰,做到文从字顺,打情自然。
随堂练习基础练习一、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用“___”画出来,并在括号中改正。
前顷()两拔儿()后补()索姓()局视()警剔()妨线()漆盖()二、照样子,写词语。
1.始终(由反义词组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全神贯注(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闭目养神(描写神态):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津津有味(AABC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判断。
在比喻句的后面打“√”。
1.那个留平头的孩子真像个专业的足球守门员。
()2.站在小守门员身后的,是个腆着肚子的小男孩。
他好像是候补的。
3.只见足球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落入网中。
4.只要看到对方球踢过来,他就像一支利箭向前冲去。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小弟弟小妹妹被这场球赛吸引过来了。
(改为“把”字句)2.小守门员和观众们紧紧盯着球场中的足球。
(缩句)3.旁边的那个戴帽子的小男孩却显得挺紧张,也许是头一回看到这样猛烈的球赛。
(修改病句)一、尽职尽责的守门员看那个留平头的小守门员,他身着深蓝色的运动衣,浅蓝色的短裤,脚穿运动鞋,戴着手套。
只见他分腿弯腰,上身前倾,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膝盖磕破了也毫不在意,真像个专业的足球守门员!他想着自己可千万不能大意,绝不让对手冲破最后一道防线。
1.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
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描写。
2.在描写外貌的句子下画“___”。
3.在描写神态的句子下画波浪线。
4.作者想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了小守门员_____________的特点。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配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文从字顺,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
2、学会修改病句,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法学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什么是文从字顺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
指文章通顺。
文章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明确,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二、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根本要求。
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作文用语进行推敲。
准确连贯分寸第一:准确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
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故事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
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
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第二:连贯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1、人称清楚。
2、立足点清楚。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1、人称清楚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
《文从字顺》进阶练习二
写一篇作文:()的回忆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600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也很少,怎样写好这篇文章呢?
1、回忆性的文章是历来考试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写回忆性的记叙文,所写的内容都应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见闻。
2、从内容上分析,既然能由某个物件引起回忆,这个物件在当时一定有其特殊地位,所回忆的人、事、物也一定深深地打动过作者,令人难于忘怀。
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点明为什么由这个物件引起回忆,所回忆的内容是如何使人难忘、深深挂怀的。
3、从结构上分析,这类文章大都采用倒叙,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过渡性语句,以引起回忆或再次回到现实。
4、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写作文从字顺》习题
文题展示:以“我喜欢_____”为题选择我们最熟悉或喜欢的景或物,理清思路,以连贯顺畅的语言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航】
“文从字顺”一是指用词要恰当妥帖,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二是指句与句之间要顺从畅达,井然有序。
要在作文中做到文从字顺,我们平时就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能正确运用标点断句,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书写要工整规范,不写错别字。
2.培养通顺感。
在平时的交谈中,我们都能判断出所说的话是否通顺明白。
如果听着别扭,别人就听不明白,因为汉语言有一定的搭配习惯。
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通顺感,能敏锐地判断出怎样的句子通顺,这样写出的话也就通顺了。
3.培养连贯感。
说一段话,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连接,这就是连贯。
为了使文章连贯,应注意说话的顺序,要围绕一个中心,要注意意思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注意内容之间的前后照应,注意了这些,就能使语言连贯。
4.培养分寸感。
不同的语汇,在使用范围、表示的数量、表达的深浅程度、反映的感情色彩等方面都有差异,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发现和掌握这些差异,这样在表达意思时才能掌握好分寸。
我们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揣摩作者语言使用的技巧,不断增强自己运用语言的分寸感。
5.培养韵律感。
语言形式上的协调和语调上的协调的相互统一,就是语言的韵律,有了韵律感,作文的语言就会优美、动人,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作文自然就会生动感人。
【例文引路】
我喜欢秋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态,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装素裹之貌,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
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
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
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
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
孤独,几分凄美。
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
这也许就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
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育,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
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
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
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波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
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能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
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名师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很有韵律感。
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
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