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环境控制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443.73 KB
- 文档页数:5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也就是工厂化生产可以周年、规模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效率高,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一、温度:为了满足食用菌在反季节种植对温度的需求,常投入大量的电费开支对食用菌的生长环境进行降温,所以种植环境的保温情况直接影响电费的开支多少。
有的投资商处于对前期投入资金的考虑采用的保温层的厚度和密度都达不到保温的要求,对建厂前期来说节约了开支,但无休止的制冷费却消耗了大量的资金。
二、湿度:工厂化种植都是利用制冷机降温,在降温的过程中也除掉了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出菇车间的空气湿度要远低于蘑菇生长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为了增湿只能多次大量上水使菇体的生长和质量都受到影响,本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解决了空气湿度难以控制的弊端,能使出菇车间的空气湿度永远保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通风:通风也是影响温度的一个主要环节,车间温度的高低很大的程度就是受通风的影响,所以处理好通风和温度的关系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在外间温度低时进行通风可以减少对车间温度的影响,这是一种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通风的时间受限制,尤其到7、8月份早晚温度相差不大采用这种方法意义就不大了。
采用热交换式通风设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车间的温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通风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可以减少通风带来的温度骤变对菇体的影响。
四、光照:根据种植品种的不同车间采用何种光照方式至关重要,对于光线要求不严的品种采用日光灯照射合理调节光源的位置和光的亮度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光照强的品种必须采用多个光源,过多的光源给各种操作带来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所以对于光线要求较强的品种宜采用采光板进行采光,这样即解决了过多的灯给出菇车间的操作造成的不便也解决了灯光给出菇车间带来的热量问题,也很安全。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优点食用菌栽培技术栽培原料主要为农业废弃物,产品收获后的培养基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田,使农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理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概述食用菌是一种优质、营养丰富的食材,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增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工厂化生产可以有效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改善生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原理。
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关键要素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涉及多个关键要素,包括环境控制、培养基制备、菌种选择、质量监控等。
2.1 环境控制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工厂化生产中,需要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来创造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
常用的环境控制方法包括温度调节系统、湿度控制系统和灯光调节系统。
2.2 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是食用菌生长的基础,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各有差异。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培养基主要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和维生素等。
在工厂化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阶段,精确调配合适的培养基。
2.3 菌种选择菌种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核心。
优质的菌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菌种选择主要考虑菌株的病虫害抗性、产品品质和适应性等因素。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通过菌株选育和改良来获得更好的菌种。
2.4 质量监控工厂化生产中,质量监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食用菌来说,质量监控主要包括菌丝生长情况、产量、品质和菌体的安全性等方面。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流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通常包括菌种培养、菌种扩繁、培养基制备、菌袋灭菌、接菌培养、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等环节。
3.1 菌种培养菌种培养是工厂化生产的起始阶段。
通过选择优质的菌丝体作为菌种,采用无菌技术进行培养,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3.2 菌种扩繁在菌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菌种的大规模扩繁。
采用液体培养或固体培养的方法,将菌种培养到一定的数量,为后续的生产提供充足的菌种资源。
3.3 培养基制备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阶段,准备适宜的培养基。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环境控制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最具现代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其采用工业化的技术手段,在环境可控的设施条件下,组织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流水化作业,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周年化生产,是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十分迅速,除了发展较早的上海、北京、广东继续保持领先外,江苏、福建、山东及东北等地区也后来居上,成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基地。
目前我国工厂化生产主要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和蟹味菇、双孢蘑菇、白灵菇等。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配套的设备生产企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生产的设备包括全自动灭菌设备、整套生产流水线、液体菌种设备、空气调节设备、加湿设备、净化设备和控制系统,为食用菌工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国内食用菌生产设备整体上与日本、韩国还有差距,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食用菌工厂化生产1.1工艺流程1.2操作要求1.2.1原料混合搅拌栽培主料有木屑、玉米芯、棉子壳、甘蔗渣,营养物质有米糠、麸皮、玉米粉和少量的石灰、石膏等。
在工厂化生产的配方中,营养物质所占比率比常规栽培的要高,一般要占总量30%~40%,以尽可能提高第一潮菇产量。
基本配方1:棉子壳30%,玉米芯36%,麸皮30%,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量64%~66%。
基本配方2:木屑33%,玉米芯30%,米糠22%,麸皮11%,玉米粉3%,碳酸钙1%,含水64%~66%。
通过搅拌使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取大量的水分,提高培养料自身的蓄水能力,并使物料混合均匀。
同时快速完成装瓶和灭菌,避免微生物大量繁殖致使培养料发酵酸败,改变其理化性质,影响发菌速度和产品产量。
1.2.2装瓶将混合均匀的原料均匀地装入专用塑料瓶中,并完成打孔和压盖。
目前国内使用的栽培瓶有850mL和1100mL。
金针菇大多采用1100mL大口径塑料瓶,单瓶产量已达到300g以上;1100mL塑料瓶栽培杏鲍菇,产量130~150g;850mL1100mL塑料瓶栽培蟹味菇产量分别在160g和200g 左右。
关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污染菌的contents•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概述•污染菌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影响目录•污染菌的检测与识别技术•污染菌防控策略与措施•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指通过人工控制环境,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对食用菌进行高效、规模化、周年化的生产。
定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逐渐兴起,并成为食用菌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定义和发展优点高效生产:通过人工控制环境,实现食用菌的快速生长和高效产出。
品质可控:工业化生产方式可以确保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周年供应:不受季节限制,实现周年化生产,满足市场需求。
挑战技术要求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需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投资成本高:建设食用菌工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包括设备、基础设施等。
环保压力大:工业化生产方式可能产生废弃物和污染,需要加强环保措施。
01020304常见的食用菌品种及其生产流程常见品种金针菇、平菇、香菇、木耳等。
生产流程原料准备(如木屑、麦麸等)→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加工→包装→销售。
在生产流程中,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以确保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污染菌,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污染菌是指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非目标菌种的其他微生物。
污染菌可能来源于原料、水源、空气、设备、人员等多个环节。
污染菌的定义和来源来源定义污染菌与目标菌种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导致食用菌生长受限。
生长抑制病态症状产量下降污染菌感染食用菌后,可能导致菌盖变色、变形、溃烂等病态症状。
受污染菌影响的食用菌,产量会明显降低,影响经济效益。
030201污染菌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营养价值降低:污染菌可能导致食用菌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减少。
安全隐患:污染菌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口感变差:受污染菌影响的食用菌,可能变得黏腻、异味,口感明显变差。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理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原理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具有药用价值的食品,其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和培养基配方。
为了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已成为当前食用菌行业的主流趋势。
1. 原材料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适宜的基质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
常见的基质有玉米秸秆、稻草、木屑等。
这些基质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其中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真菌。
2. 菌种接种
接下来,在消毒后的基质中接种适宜的菌种。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因此,在接种之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培养条件。
3. 培养过程控制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严格控制。
温度通常在20℃-30℃之间,湿度要保持在70%-80%左右,氧气含量也要适当控制。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通风、消毒等操作,以保持培养环境的清洁和
卫生。
4. 收获和加工
当食用菌长到一定大小时,就可以进行收获了。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收
获时间不同,一般在菌盖完全展开之前进行。
收获后需要进行清洗、
去皮、切片等加工处理,以便于销售和食用。
总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需要严格控制培养环境条件和基质配方,以
确保菌体的生长和发育。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问题,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率、高品质的食
用菌生产。
食用菌工厂化菇房管理一、发菌管理1.控温发菌:库顶最高处温度低于22℃,让菌丝在适温环境下生长。
2.定时通风: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
3.及时消杀:要定期检查,及时处理污染和被害菌袋。
库内每周用敌敌畏、多菌灵喷雾消毒杀虫1次。
4.控湿避光:湿度控制在60%~65%,非操作管理时关闭光源。
二、出菇管理。
1.降温:将库内温度由菌丝生长期的20℃~22℃降到13℃~16℃,2~3天后菌袋冷透后转入下步管理。
2.杀虫:用80%敌敌畏乳油500~1000倍液自上而下空间喷雾,药量2~4毫升/立方米,再用浸透药液的布条悬挂在通风口、门口处,借以杀灭库内菇蝇、菇蚊、跳虫和螨类。
闷10小时后转入下步管理。
3.杀菌加湿:用克霉灵2000倍液自上而下喷雾,药量1次3~5小袋/100立方米,药液要打湿菌袋、架板,如发菌期间杂菌较多,初始的2~3天内,均用2000倍液克霉灵进行加湿,若湿度还不够,再用井水补喷,2~3天内使库内湿度稳定在85%即可开袋。
此阶段1天通风3~4次,使空气新鲜。
4.解绳撑袋:如库内湿度不够或近风口的地方,袋口可撑起一半,待湿度稳定后再全撑开。
解口后,若端面为绿霉污染须再绑住,让未污染的端面出菇。
若端面为粉红色面包霉污染,须扎紧两端袋口远弃,用克霉灵500倍液自上而下喷淋周围菌袋。
库温随即降至12℃~15℃,进入催蕾期。
5.催蕾期:恒湿(85%)和空气清新是诱导菇蕾形成的环境条件。
由于库结构和通风能力不同,短的1次通15分钟,长的须通30分钟,长时间的通风对湿度影响很大,在进风管道加雾化效果很好的水嘴,微电机带动与通风或制冷同步运行。
加湿降到地面的水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最好能导出库。
此阶段湿度恒定就会更易形成菇蕾,过高的湿度会使端面菌丝旺长,过低的湿度会使端面板结菌丝结皮不出菇。
10~12天,培养料表面就会出现琥珀色的水珠,这是菇蕾出现的前兆,不久,米白色的原基就会整齐地出现在培养料表面。
四大举措杜绝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病虫害来源一、培养料灭菌彻底食用菌病虫害预防要从培养料开始着手,木腐菌类病虫害的预防应建立在灭菌彻底的基础之上,草腐菌类病虫害的预防应建立在后发酵成熟技术的基础之上。
培养料中有大量病原菌,高压灭菌时需注意充分排走冷空气。
灭菌要以培养料温度达到121℃为基准,至少保持60min。
瓶栽要避免盖子松动或透气膜过于透气;袋栽则应避免使用劣质塑料袋,以防出现砂眼、细裂纹,否则培养料冷却时易吸入杂菌弛子。
二、菌种无污染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健因素,引进菌种或自繁菌种都需要检测确认其未受到杂菌和病毒污染。
霉菌和细菌污染可通过感官观察菌种外观和显微观察菌丝体,其中细菌污染可以通过液体培养进行检测(观察培养基是否出现混浊),病毒可通过菌丝培养、子实体生长等过程进行确认。
菌种生产要在超净工作台或层流罩中进行无菌接种操作。
充分检査各级菌种生长过程,二级种(原种)和三级种(栽培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检査2次以上。
菌种瓶使用前必须要开盖检査确认无杂菌污染,而且瓶口附近的菌种块要挖走弃用(可能潜伏有杂菌抱子)。
三、空气过滤和流通室外空气中散布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能够防止微生物进入菇场的敏感区域。
在菇房进气口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可减少通风换气时杂菌砲子或害虫的侵入。
在空气过滤器两侧可安装压力感应器,并监控前后压力差异以确认过滤器是否被脏物堵塞(压力差过大)。
定期清洗替换初效、中效过滤器,更换高效过滤器的滤芯。
菇房中保持正压有利于防止杂菌泡子侵入,虽然会引起室内杂菌砲子从压力区扩散到菇房内其他地方,但可以通过维持不同区域的空气压力梯度以控制空气流向叫如接种室保持正压,接种时室内空气可流向室外。
菇蝇会被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的香味吸引而侵入菇房,并产卵繁殖。
因此需要在培养室和出菇房的门窗和换气窗口处安装过滤器或细眼纱窗(网眼直径小于0.3mm),防止菇蝇、菇蚊等害虫侵入。
平时菇房的门必须保持关闭,人员出入后要立即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