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_教学设计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如下是作者爱岗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读9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你家乡中造型美观的建筑物。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2、教师进行简介。
3、过渡: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2、检查自读情况:(1)师生共同检查认字、识字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1、读生字(词)卡片;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课堂练习郊( )坦( )攻( )设( )检( )记( )效( )担( )功( )没( )俭( )纪( )五、作业:1、完成书写练习;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较佳答案。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第二条“深化教学改革”中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
”我认为“大单元”,“大”首先指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次也指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思路和方式。
作为理念,大单元教学强调学科教学不能仅仅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终点,而要以追索知识和技能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价值为目的,即要真正抵达“知其所以然”。
作为一种实践思路和方式,大单元强调以可迁移的概念理解为目标,依据目标落实的需要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和资源,规划设计通向目标实现的路径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推进学习者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一致的情境中抵达目标导向的学习结果,最终促成学习者对概念的多层次理解。
如果要给语文大单元教学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表述如下:语文大单元教学指的是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追求,运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有逻辑联系地整合和组织,设计相应的情境任务,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经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并基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发展概念性理解,借助大概念的迁移和协同思考发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
一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路径一个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指教材单元),一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构思和设计——1单元整体教学解读从单元主题、内容、语文要素前后的关联性等方面细致解读,并结合新课标判断单元主要所属的学习任务群,进行基本的教学价值定位。
确定任务主题、内容是重点。
2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这个部分包括单元KUD目标的梳理、大概念的提炼、学习情境的创设和核心学习任务的设计与说明、子任务的分解及说明。
3大单元学习过程设计这个部分按照子任务分板块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要综合考虑整体学习情境下学习内容、资源、方法的整合运用,每项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都要聚焦大概念的发现和理解。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写教学设计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范文【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
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
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
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
同学们,同意吗?(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
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
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
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五上语文《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古人谈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教学目标: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2)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
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课件4)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是知也,识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5)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生总结,汇报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板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四、拓展。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设计理念1.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包括教材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作文前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作文时引进相关资料进行补充阅读,加强感性认识;作文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
2.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读自悟,在读议练的过程中掌握赠言的一般规律。
3.提倡合作学习,在互评互赠中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1.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说出它优劣的所在。
2.能根据同学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3.能感受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重、难点重点:能分辨出赠言的优劣,并能根据同学的特点写赠言。
难点:能选取合适的内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意。
四、课前准备学生:广泛搜集、阅读有关赠言,选择几则自己喜欢的赠言背诵下来;制作一张精美的赠卡。
教师:了解学生中流传的赠言,选择几则典型的抄录下来,制成录音;准备几则自己写的或从其他资料中找到的优秀赠言。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节选)1.激情导入,出示课题你认为在毕业临别之前,什么东西最能表达你对同学的情谊,最具有纪念意义?(小礼物、贺卡、赠言等,根据学生讨论,相机出示课题——毕业赠言)2.通过课前的阅读,你认为毕业赠言该写些什么?(怀念、劝勉、警戒、希望、回忆等)[这个提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所完成的知识的初期建构,以便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
]3.提出听辨要求:我从同学们的毕业赠言中选了几则,请大家听听,哪几则写得比较好,哪几则写得不够好?为什么?(播放录音,附录音内容:)(1)丁侃:你的文章“凤头豹尾”令我钦佩不已,相信进入中学以后经过努力,你的口才也能像你的文笔一样清新、流畅。
同学俞康康(2)叶凯航:我送你一个168,祝你财源滚滚,一路发!发!发!(3)王政达:愿你是航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愿你是水晶,永远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愿你是雄鹰,经得起生活中狂风暴雨的考验。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欣赏荷花的美丽,通过对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2. 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美1、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清晨去公园,被一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呢?现在就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播放录相)⑴交流:先读一读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它美在哪儿?能说出理由更好。
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写出了荷花什么样的特点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相机理解“挨挨挤挤”:(播放课件:欣赏荷叶)体会荷叶多、大、绿、圆的美。
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冒”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呢?(钻、长、穿、顶、抽……)作者没有用“钻、顶、长……”而用“冒”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叫“冒”?(快速地长,使劲地长……)你能读出快速地,使劲地感觉吗?③“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破裂”等词语,欣赏荷花刚开、盛开、将开的娇美姿态,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
、指导朗读,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④反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句话既赞美了荷花,又赞美了大自然,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创造出这“活的画”)谁来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⑵多美的荷花呀,让我们捧起书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
生齐读2~3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过渡: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语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美感;2. 能够朗诵熟记课文,语音准确,情感传递到位;3.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静夜思》《登高》《七步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2. 朗诵技巧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 意境的把握和情感传递的实现;2. 朗诵技巧的运用和发挥。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结构及韵律,并分析其意境特色;2. 朗读法:老师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反复练习;3. 听写法:听取老师或同学朗读后,要求学生写下整篇或部分内容,并进行朗诵;4. 观摩法:观看名家朗诵视频,借鉴其优秀的朗诵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它有什么特点?2. 新知讲解(20分钟):介绍《静夜思》这首古代经典诗歌,分析其结构和韵律,并解释其意境特色。
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3. 朗读练习(30分钟):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反复练习《静夜思》这首诗歌。
要求同学们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同时注意抑扬顿挫和节奏感。
4. 评价互动(10分钟):老师选取几个同学进行朗读,并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同时,鼓励其他同学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 拓展延伸(15分钟):老师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并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同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名家朗诵视频,让同学们观摩借鉴。
七、教学评价:1. 通过听写、朗读和观摩等多种方式,检测学生对于诗歌基本结构和韵律等方面的掌握情况;2. 通过评价互动环节,看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意境和情感,并实现情感传递;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评价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10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课文理解:课文写了旧社会农村的一个穷苦的孩子以挖野菜为乐,表达了对荠菜的特殊感情,含蓄地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的孩子对自由的向往,也从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课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
接着写“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具体记叙了“我”因饥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遭到财主家的人凶狠地追赶的事,既反映了旧社会财主欺压穷苦人家孩子的罪恶,也是“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
课文最后写出春天带给“我”的希望。
文中“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重点:1、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当段落由多个自然段组成时,经常用到自然段段意归并法。
阅读时,先认真阅读__,理清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接着联系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哪几个自然段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取主去次,归纳出完整的段落大意。
《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二段(第2、3自然段)段意的概括(详见课本第六单元单元学习提示)。
“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的难点在于对各自然段的段意根据主次关系进行取舍。
在概括时应反复阅读体味才能确定,有时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完整的事,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概括。
如课文第3大段(第4---8自然段),在对各自然段段意串连起来时,对语句进行加工,使之完整通顺。
这段段落大意可这样概括:“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广阔的田野上。
2、课文第9自然段“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蓝天上白色的云朵”,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程辅导——16、我盼春天的荠菜》。
读这段话,要这样去理解:1、劳苦的人家辛勤劳动了一年,秋天收起来的粮食大多被财主剥削去了,家里一点粮食,不够一家人生活,冬天只得挨饿。
2、穷人盼望春天的到来。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案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册度第一学期汉语拼音(aoe)教学设计(第一课时)9月6日(星期一上午第三节)教学目标: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
要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读带调的三个单韵母。
4、会在四线格内抄写aoe三个单韵母。
教学重点:ao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e的发音及ao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课前准备:投影片和字母卡片(带声调,不带声调)教学时间: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道学拼音的用处,学会单韵母a,认识声调符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读四声。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汉语拼音了。
汉语拼音的用处可大了!能帮助我们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学吗?大家一定要用心地学。
我们一起来学首儿歌:学习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靠它,帮我学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二)教学单韵母a。
1、看图说话引出a: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学说图意:小朋友学唱歌,aaa。
教师范写a。
2、你们瞧!图上的小朋友唱歌时,嘴巴是→张得大大的。
3、教师示范发音,学生听音,看口形。
学生模仿发音,教师边检查边领读。
4、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巴张大,唇形自然,声音响亮。
教顺口溜:张大嘴巴,aaa。
5、看投影片记字形。
覆盖a的字形,与小姑娘的头部重合。
看看a的形状像什么?(a像一个小姑娘圆圆的脸蛋,头上还扎着一根小辫子。
)抽拉投影片,使a和小姑娘头部分离。
用儿歌帮助记字形,“圆脸小姑娘,小辫右边扎,要问她是谁?就是aaa。
”(三)教学a的四声。
1、单韵母a的头上常有四顶不同的帽子。
(出示)它们戴上不同的帽子,读起来的声调也就不同了。
这四顶帽子就是“声调符号”,我们根据符号读韵母。
2、ā戴上了第一顶平平的帽子,就是第一声,读音也是平平的。
(教师发音,学生跟读。
)á戴上了第二顶从左下到右上的帽子,就是第二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方案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火花”,强调了思维在语文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研究任务群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任务,其中本单元侧重于第四个方面,即研究感受中华智慧。
通过研究故事中的人物思维过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因此,本单元的KUD目标分别是:学生将知道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理解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能够用思维导图或简明的语言描述和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以及在探险故事构思中,设计具体的情境,体现故事人物运用清晰、缜密的思维解决问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明确研究任务群和本单元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思维在语文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探险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运用清晰、缜密的思维解决问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最后,教师应该
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研究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思维方法和策略,提高思维品质和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二4、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架图体裁: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背景:2、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精彩语段或关键句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出成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颂》(有感情的朗读全文)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主题:歌颂了什么?小说三要素:背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最后一课》 (品味)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主题:体裁: 1、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背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精彩比喻蕴含的哲理 2、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第二单元行一样。
主题:体裁:背景:1、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土地的誓言》有激情的朗读 2、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并探究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主题: 3、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写的富有情感,最能打动你?体裁:读音: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朔气、金柝、著、云鬓重点字词意思:著、云鬓、扶将、策勋、旦、市、鞍鞯、惟《木兰诗》重点句子的翻译:详略得当: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木兰形象: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
综合性学习有关黄河的成语、谚语、古诗词、故事等。
设计保护黄河的广告、提出保护黄河的建议。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单元内容学习要求分析教学内容水平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黄河颂》√ √《最后一课》√ √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 √ √ √【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5篇】《观潮》教学设计篇一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
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
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
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
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全套教学设计方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第八单元的词汇和句子结构;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表达;3.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第八单元的主要课文;2. 词汇:本单元的重要词汇;3. 句子结构:本单元重点句型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2. 词汇的掌握和运用;3. 句子结构的学习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彼此学习和进步;3.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分角色表演;3. 学习词汇:通过图片、动作等方式教授本单元的重要词汇;4. 学习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并进行练习;5. 合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巩固所学知识;6. 游戏活动:设计语文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能力等;2.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 定期进行口头或书面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全套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设计方案4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__?读过他写的《跳水)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
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
书写生字词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及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案《李子核》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李子核的特点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李子核的特点。
(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李子核的特点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关爱他人、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李子核实物或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李子核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李子核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李子核的了解和故事。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李子核的作用。
5. 讨论与思考:(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李子核在课文中所体现的关爱他人、珍惜资源的意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李子核的小作文。
(3)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特点和作用,与家长分享。
2. 拓展作业:调查身边的资源浪费现象,提出改进措施,培养珍惜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是否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社戏》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节结构与节奏2、写景与抒情及人物塑造(重点)3、人物品析——人物群体形象(重点)4、平桥遗梦——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源(难点)教学设想1、以结构情节分析为切入点。
2、核心问题——“乐”与“不乐”。
3、激活学生的童年体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共鸣。
4、目标1、3以学生探究为主,目标2、4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5、加强朗诵示范与指导,体会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6、注重阅读规律与技巧的探究、渗透、提炼、整合、运用。
7、注意结合作者时代、当代现实。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结构分析2、作家作品3、字词一、导入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的小说,有一些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它们带有更其强烈的抒情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
,《《社戏》》就是其中之一。
二、轮读:每生一段,标段划词,师生评点,解决字词三、为什么是乐土?(引出结构分析)学生读课文搜寻、概括解答。
看《社戏》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写看《社戏》包括哪些段?(细部分析)四、根据以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五、作业1、如时间不够,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为作业2、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部分3、读一读,写一写(带音抄五遍)第二课时要点1、情节结构与节奏(乐与不乐)2、人物形象分析3、品析“不乐”之处一、复习分段,解决作业二、作者还写了“不乐”之处,找出来,有何作用?(结合作文)1、曲折与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心情)2、人性、风情——群像、双喜3、戏好看么?三、小结四、作业1、预习分析写“乐”之处2、同步训练二,阅读部分第三课时要点1、品析看戏之乐2、写景——抒情与人物塑造3、平桥遗梦一、月夜行船1、动词与心情2、多角度感觉3、虚实、动静二、午夜归航与“月夜行船”内容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三、偷豆吃豆为什么“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四、总结结尾的理解平桥乐土——平桥遗梦五、作业1、同步训练全部2、读后感。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1
《钓鱼》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钓鱼》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学生 提供者 张艳梅
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
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
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
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
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
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
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
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
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
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
逐渐增加。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2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用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的模式。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资源
多媒体网页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课前展示 利用工具书自主完成。相信你一定行! 合作完成 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
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倾听专注 板书课题
学习课文
写了什么事?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
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
“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
读一读。
指导与交流。出示语句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
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
的句子?
合作讨论
对课文的内容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和疑问,并能运用
合作的方式,共同
探讨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活动一,体会构思特色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
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
些地方? 小组讨论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
疑难问题。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3
合作探究活动二,领会主旨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答案 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
的方式,共同探讨
疑难问题。
全课总结 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诚实做人。 谈收获 心得体会
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动手制作 联系生活实际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4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前展示
导入新课
学习课文
合作探究活动一,体会构思特色 合作探究活动
二,领会主旨
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5
本节课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八、帮助和总结
本节课基本上是按照“新课改模式”来完成课文的学习,课上充分运用百度引擎查
阅相关资料,陶冶了情操,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环节
学生积极性更加高涨。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