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蓝色多瑙河》创作背景.doc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曲式结构【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创作背景三、曲式结构分析四、乐曲特点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该作品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其音乐魅力。
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创作背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作于 1866 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正值创作巅峰期。
这部作品灵感源自多瑙河的美丽景色,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家,作者通过音乐展现了多瑙河的秀美风光。
三、曲式结构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采用典型的圆舞曲曲式,包括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和一个较长的尾声。
整个乐曲分为三个部分:1.小序曲:作为整部作品的引子,小序曲以优雅的旋律为全曲奠定了基调。
2.五段小圆舞曲:这部分是乐曲的主体,包括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各自的主题和性格。
五段小圆舞曲之间通过过渡段落相互连接,形成了完整的音乐故事。
3.尾声:作为全曲的结束部分,尾声部分再现了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同时通过丰富的和声和对位手法,使音乐变得更加丰满和动听。
四、乐曲特点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三拍子节奏:整部作品贯穿着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这种节奏明快、活泼,给人以欢快的感觉。
2.优美的旋律: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浪漫气息,特别是五段小圆舞曲中的主题,更是令人难忘。
3.丰富的和声和对位: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对位手法,使音乐更加立体和丰富。
五、结论综上所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和丰富的和声和对位手法,成为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广受人们喜爱。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仅仅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
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多瑙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河流。
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海拔679米的地方,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个国家后,流入黑海。
多瑙河全长2860公里,是欧洲第二大河。
多瑙河像一条蓝色的飘带蜿蜒在欧洲的大地上。
多瑙河沿途接纳了300多条大小支流,形成的流域面积达81.7万平方公里,比中国的黄河还要大。
多瑙河年平均流量为6430立方米/秒,入海水量为203立方公里。
从源头到维也纳是多瑙河的上游,多瑙河在这里接纳了几条源自阿尔卑斯山融雪的支流,水量大增。
这里山清水秀,一派田园风光。
从维也纳到铁门是河流的中游,这里河谷一般较宽,河床坡度不大,河道弯曲,多河汊。
在贝尔格莱德以东的喀尔巴阡山中,形成了全长130公里的峡谷,著名的有卡桑峡、铁门等,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钢琴演奏与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音乐赏析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是斯特劳斯家族里前后五位圆舞曲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
遂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首圆舞曲,其中最受世人喜爱的就是这首被誉为维也纳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
1866年由于在奥普战争中奥地利人惨败给普鲁士人的原因,使整个维也纳处于悲愤、沉寂的氛围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鼓舞市民的勇气,使人们重振起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向约翰·施特劳斯请求写一部充满生机和爱国之情的合唱圆舞曲。
于是,他想起了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的末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诗人丰富的幻想,给了约翰·施特劳斯极大的启发,于是这部不朽的《蓝色多瑙河》起初,这首合唱圆舞曲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在法国的世界博览会上演奏,顷刻间轰动了整个巴黎。
“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纯,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这是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 一首颂赞多瑙河青春、美丽的诗篇.大自然中秀丽多姿的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大河。
它从德国阿尔卑斯山谷中奔流而出, 穿越那苍翠而幽静的维也纳森林, 流淌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身旁。
因为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多种颜色: 棕色、浊黄色、緑色、铁青色、宝石緑……是一条多彩的河,是一条奇特的变色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键入文字]
《蓝色多瑙河》的故事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世界着名的圆舞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奥地利被称为“第二帝国”。
它原是一首有歌词的合唱曲。
施特劳斯创作这首歌曲,是受了匈牙利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启发,这首诗的结尾写道:“多瑙河,美丽的多瑙河!”施特劳斯请人写了歌词,这首歌曲就创作出来了。
提起《蓝色多瑙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施特劳斯的演出活动繁忙,而他的乐思随时涌流出来,就采用各种方法将闪现在脑子里的旋律记录下来。
有一次,施特劳斯一夜未归。
第二天回家时,换了一件衬衣,他的妻子吉蒂发现了衣袖上写满了音符。
吉蒂曾经是着名的歌唱家,她哼了哼,旋律非常优美动听,知道这是丈夫记下的乐思,就将它放在一边。
但是脏衬衣很快就被洗衣妇拿走了,吉蒂又不知道这洗衣妇住在哪里,于是几乎跑遍了全城,才打听到了下落。
这时,洗衣妇正要将那件脏衬衣扔到盆里,吉蒂赶紧夺了过来,这就是着名的《蓝色多瑙河》。
这首合唱曲初次上演时并不成功,施特劳斯也没在意。
就搁在一旁。
后来他带乐团到巴黎演出,需要一首新的圆舞曲,施特劳斯想到了《蓝色多瑙河》。
于是,临时改编为管弦乐曲。
一经演出,即轰动巴黎,成为世界名曲。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除序奏和结束部之外,由五首圆舞曲组成。
乐曲一开始,弦乐奏出轻柔的音乐,就像水波的浮动,接着圆号吹出最富感染力的旋律,就像河水环绕维也纳徐缓流过,使熟悉多瑙河的听众产生种种联想,没到过多瑙河的人也能在脑中激起河水荡漾的情景。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蓝色多瑙河》创作背景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
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同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
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周六7、8节《蓝色多瑙河》鉴赏系别:国际教育学院姓名:陈童学号:1221215326任课教师:卫志强摘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这首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圆舞曲,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词:圆舞曲奥地利浪漫主义一、作者介绍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ß,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
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25年10月25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维也纳。
施特劳斯自幼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舞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
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背景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赏析关键词:作家简介;创作背景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
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好的音乐能洗涤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享受,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正是这种能使人心旷神怡的好的作品。
一、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1872年,施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
音乐鉴赏《蓝色多瑙河》
一、导入
通过播放奥匈帝国在奥普战争中惨败的视频,介绍《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了摆脱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的沉闷情绪,创作出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蓝色多瑙河》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背景和认识乐曲的作曲家。
2.通过本课,使学生通过融合历史、人文、生活等,融合个人情感,欣赏《蓝色多瑙河》。
3.通过欣赏《蓝色多瑙河》,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浓厚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与内容
1.介绍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
2.介绍《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背景
3.欣赏《蓝色多瑙河》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4.通过融合历史人文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鉴赏《蓝色多瑙河》,培养学生的爱过情怀。
四、课外拓展
欣赏《雪绒花》
通过了解创作背景,欣赏《雪绒花》中奥地利民众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
布置学生找出一首具有爱国情怀的创作背景的歌曲。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蓝色多瑙河》歌曲分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众多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这首已流传百余年、闻名全球的作品创作于1867年,原先是合唱圆舞曲,在维也纳完成。
同年2月15日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序奏部分是非常著名的。
圆号在小提琴颤音的衬托下引出了多瑙河柔和的水波,象征黎明时的曙光拨开了河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序奏过后,接下来是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各具特点的小圆舞曲。
第一圆舞曲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饱含着对人生的希望,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
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主题的特点是充满活力、健美爽朗。
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
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音乐更富流动性,旋转不停的舞蹈场面有声有色。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时的情景,乐曲用乐队的全奏表现热烈欢快的舞蹈场面。
这五首连在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各具特点。
有的充满生活气息,有的描写美丽风光,有的表现轻盈舞步,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典雅而富有新趣。
乐曲犹如多瑙河水一般,从宁静平稳到轩然大波,浪花飞溅。
多样的变换,形成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特有的效果。
结束部分再现了中间几个小圆舞曲的某些段落,并且引入了一些新的素材,使各小圆舞曲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从而臻于完美。
乐曲在一阵急风骤雨式的狂欢中结束。
蓝色多瑙河曲子的由来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首大名鼎鼎的《蓝色多瑙河》曲子的由来呀!你说这音乐咋就这么神奇呢,能让咱听了就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中。
就像咱中国人爱听的那些民间小调一样,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和来历。
那《蓝色多瑙河》也不例外呀!据说啊,这曲子的诞生还挺有意思呢。
当时有个叫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家伙,他呀,就像个音乐魔法师。
有一次,他接到一个任务,要为维也纳的一个盛大活动创作一首曲子。
哎呀呀,这可不容易啊!就好像让咱突然去做一道超级难的菜一样。
但小约翰·施特劳斯可不是吃素的呀!他就开始绞尽脑汁地想啊想,这旋律该咋整呢?然后呢,突然灵感就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
他就创作出了这首后来举世闻名的《蓝色多瑙河》。
你想想,要是没有他当时的努力和灵感,咱现在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吗?那肯定不能啊!这就好比要是没有咱老祖宗的智慧,咱能有那么多精彩的传统文化吗?这曲子一出来呀,哇塞,那可不得了!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
大家都疯狂地喜欢上了它,就跟咱喜欢吃红烧肉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它那优美的旋律,就像一条流淌的蓝色多瑙河,在人们的心里缓缓流过,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而且啊,这曲子还特别有魔力。
不管你是开心的时候听,还是难过的时候听,它都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开心的时候听,就像给快乐加了一把火,让你更开心;难过的时候听呢,就像有一双温暖的手在安慰你,让你的心情慢慢好起来。
咱再想想,这音乐的力量可真大呀!它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让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都能感受到同样的美好。
这不就跟咱中国的诗词一样嘛,不管过了多少年,读起来还是那么有味道。
这《蓝色多瑙河》啊,就像是音乐世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芒。
它让我们知道了,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美好的东西是大家都喜欢的。
所以说呀,咱可得好好感谢小约翰·施特劳斯,是他给咱带来了这么棒的音乐。
咱也要珍惜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就像珍惜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样。
【教材分析】蓝色多瑙河_音乐_初中__3707830522《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七星期战争)中惨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空气沉闷,情绪低落。
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之约,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
曲名和创作动机源于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作中的诗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和柔顺,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总谱完成后,由合唱协会成员约瑟夫?魏尔填词,由于歌词平庸,在1867年2月15日首次演出的男声合唱曲反应一般。
半年后,由作曲家自己改编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
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
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
音乐分析《蓝色多瑙河》按照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的主体大多为四、五首小圆舞曲的联缀,前有序奏,后有尾声。
每首小圆舞曲有两个主要旋律,用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构成)由引子、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在实际演奏时,常被略去某些段落。
乐曲的结构(1)引子。
分成两个段落。
乐曲一开始由小提琴用碎弓奏出轻弱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薄雾缭绕,寂静安谧的多瑙河晨景。
在这一背景上,圆号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形式奏出了多瑙河的音乐主题。
柔和的、充满希望的上行音型,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
逐渐增强的力度,宛如东方晨曦初露,生机盎然。
引子的第二个段落速度变快,出现了圆舞曲节奏:这个由木管和小提琴演奏的活泼清新的旋律,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天色渐渐明亮。
生机勃勃,使人感到振奋。
(2)第一圆舞曲。
单二部曲式(AB)。
第一乐段的主题来自引子的主要音调。
抒情明朗的上行旋律,轻松活泼的三拍子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呼应的欢快的顿音,使乐曲充满了勃发的生机,仿佛多瑙河上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这一使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赞叹不已的主题,是全曲的灵魂,鲜明地反映了奥地利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精品资料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作背景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
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
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
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
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同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
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