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术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43
吸痰术(sputum suctioning)(一)一、目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发生。
二,用物及设备电动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1消毒瓶(或试管,内盛消毒液)-------------------1治疗盘--------------------------------------------------- 1有盖罐(分别盛无菌生理盐水,消毒吸痰管数根)--2导管------------------------------------------------ 1玻璃接管------------------------------------------- 1无菌纱布罐------------------------------------- 1无菌血管钳(或镊子)--------------------------1压舌板(必要时)-------------------------------- 1开口器(必要时)-------------------------------- 1舌钳(必要时)---------------------------------- 1电插盘(必要时)-------------------------------- 1电动吸引器由马达、偏心轮、气体过滤器、压力表、安全瓶和贮液瓶组成。
安全瓶和贮液瓶容量为1000L,其瓶塞上各有两个玻璃管,并有橡胶管相互连接。
接通电源后马达带动偏心轮,从吸气孔吸出瓶内空气,并由排气孔排出,不断循环转动,使瓶内产生负压,将痰液吸出。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是将吸引管道连接到各病床单位,使用时只需接上吸痰导管,开启开关即可吸痰,十分方便。
三、操作程序(一)准备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安全。
3.用物准备(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2)将消毒瓶或试管系于床头。
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对于需要进行呼吸道护理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正确的吸痰操作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详细介绍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吸痰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准备好吸痰管、吸引器、生理盐水、护理垫、口腔护理用具等。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吸痰的频率,以便制定合理的吸痰计划。
2. 洗手。
在进行吸痰操作之前,护士要先洗手,并且戴上手套,以避免交叉感染。
3. 通知患者。
在进行吸痰之前,要事先告知患者,并得到患者的配合。
可以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和过程,让患者了解吸痰的重要性,以便患者能够配合完成吸痰操作。
4. 采取正确体位。
在进行吸痰之前,要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一般采用半卧位或侧卧位。
这样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并且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5. 吸痰操作。
a. 手持吸痰管,用另一只手将患者的下颚向上抬起,以便插入吸痰管。
b. 缓慢而稳定地将吸痰管插入患者的口腔,直至达到咽喉部。
c. 用一只手持吸引器,另一只手控制吸引器的开关,进行吸痰。
吸痰的力度要适中,避免对患者的呼吸道造成刺激。
d. 在吸痰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并及时处理。
6. 清洁口腔。
吸痰结束后,要及时为患者清洁口腔,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帮助患者清洁口腔,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 记录。
吸痰结束后,要及时记录吸痰的时间、吸痰的量及患者的反应等信息,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估。
8. 护理垫更换。
吸痰结束后,要及时更换护理垫,保持患者的床铺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以上就是吸痰的操作流程及步骤,正确的吸痰操作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士在进行吸痰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吸痰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吸痰健康教育
《吸痰健康教育》
吸痰是一种常见的健康护理技能,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患有呼吸困难的患者。
而正确的吸痰方法和频率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吸痰的健康教育知识。
首先,需要了解何时需要吸痰。
患者在有痰或者呼吸不畅时需要吸痰,这样可以避免痰液堵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
在患者进行呼吸护理时,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吸痰。
其次,吸痰的频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轻度吸痰的患者每天吸痰2-3次即可。
而严重吸痰的患者则需要更频繁的吸痰,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在进行吸痰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洗手、清洁吸痰器具、适量的生理盐水、吸痰袋等。
同时,要确保患者的姿势正确,可以选择半坐位或卧位,这样有利于痰液排出。
另外,在吸痰时需要温柔并且耐心,以避免刺激患者的呼吸道,导致不适。
最后,考虑到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反应,比如呼吸困难、咳嗽等。
所以,在吸痰后需要观察患者的情况,并且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不适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总的来说,吸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技能,正确的吸痰方法
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和患者本人都能更好地了解吸痰的相关知识,并且有效地进行吸痰护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吸痰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吸痰概述1. 定义:吸痰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将痰液从呼吸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2. 目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轻呼吸困难,改善通气状态,预防肺部感染。
3. 适应症: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受阻,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吸痰的方法1. 咳痰:通过刺激咳嗽反射,使痰液排出体外。
2. 手工吸痰:使用手动吸痰器、吸痰球等工具,通过负压吸出痰液。
3. 机械吸痰:使用电动吸痰器或气动吸痰器,通过机械装置将痰液吸出体外。
4. 呼吸内科护理:引导患者做深呼吸、咳痰,帮助患者改变体位,促进痰液排出。
三、吸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受阻,呼吸困难等症状。
2. 禁忌症:严重出血性疾病、呼吸衰竭、昏迷状态、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喉部异物等情况。
四、吸痰的护理操作1. 准备工作:准备吸痰器、生理盐水、护理垫、口腔护理用品等。
2. 安全措施:确认患者身份、仔细核对吸痰器使用说明、做好手部消毒、确保吸痰器正常运转等。
3. 操作步骤: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用生理盐水进行湿化处理、逐次进行吸痰等。
4. 注意事项:观察吸痰后患者的呼吸状态、监测痰液性状、定时清洗吸痰器具等。
五、常见吸痰相关并发症1. 感染:操作不当、器具清洁不彻底易导致继发性感染。
2. 气道刺激反应:吸痰过程中易引起气道刺激反应,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3. 氧饱和度下降:吸痰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六、吸痰的护理评估1. 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包括呼吸频率、深度、呼吸节律等情况。
2. 观察痰液性状:包括痰液颜色、黏稠度、气味等情况。
3. 观察吸痰后患者的舒适程度:包括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疼痛感、情绪状态等情况。
4. 监测吸痰后患者的氧饱和度:及时掌握患者的氧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七、吸痰的护理效果评估1. 痰液排出情况:观察吸痰后痰液的排出情况,包括痰液量、颜色等情况。
2. 患者的呼吸状态:观察吸痰后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氧饱和度等情况。
护理吸痰知识点总结一、概述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通过吸痰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改善患者呼吸状况。
吸痰是重症监护、内科、外科以及康复科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
在进行吸痰时需要注意操作方法和相关知识,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下面将针对吸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二、吸痰的适应症吸痰适用于以下症状:1. 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影响呼吸通畅;2. 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3.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4. 意识障碍、不能自行排痰的患者;5. 行手术后,因麻醉药物的影响,使呼吸道分泌增多;6. 气管异物患者。
三、吸痰的目的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2. 预防呼吸道感染;3. 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四、吸痰的常规方法1. 吸痰前洗手,做好手卫生;2. 准备好吸痰设备:包括吸痰管、吸痰器、洗手液、肥皂、无菌垫、护目镜等;3. 告知患者并做好心理安慰工作;4. 采用合适的吸痰管,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软硬度适宜的吸痰管;5. 按照医嘱规定和操作流程,进行吸痰操作;6. 操作完毕后,对吸痰管进行消毒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吸痰的注意事项1. 吸痰操作前,应让患者深呼吸数次,以增加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2. 吸痰时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不适感;3. 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呼吸道分泌物的多少而定;4. 吸痰管的吸引力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5. 吸痰过程应掌握好时间,避免时间过长影响患者的呼吸;6. 吸痰操作要轻柔,避免引起咳嗽和呕吐;7. 吸痰完毕后,应嘱患者漱口,以减少吸痰引起的不适感。
六、吸痰常见问题及处理1. 吸痰过程中出现气管痉挛:应及时停止吸痰,让患者平卧,镇静患者,鼓励患者深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2. 吸痰过程中出现呃逆:应停止吸痰,帮助患者改变体位或做吐气动作,以减轻呃逆感;3. 吸痰过程中出现呕吐:应及时帮助患者清除呕吐物,并嘱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4. 吸痰管插入太深或太浅:应及时调整吸痰管的深度,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吸痰法的名词解释吸痰法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清除肺部或气道中的痰液。
这项技术是为了帮助那些无法通过自然咳嗽将痰液排出的患者。
无论是因为肺部疾病、气道阻塞还是其他原因,吸痰法都可以有效地协助处理痰液问题。
现在,我将向您介绍吸痰法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一些常见的吸痰器械。
首先,吸痰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负压把痰液吸出患者的气道。
通常,医生或护士会在患者的口腔或鼻孔插入一个软管,并与一个负压泵或手动吸引器相连。
当负压被应用于软管时,它会吸引痰液进入软管,并将其存储在一个容器中。
在整个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掌握一定技巧,以确保安全、舒适地清除痰液。
吸痰法适用于多种病症,包括但不限于呼吸系统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异物梗阻等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痰液积聚在肺部或气道中,会导致呼吸困难、感染等严重问题。
通过吸痰法,医护人员可以及时清除这些痰液,以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和减轻不适。
吸痰法的器械种类繁多。
其中最常见的是吸痰管,它是一根长度较长的软管,一端连接负压泵或手动吸引器,另一端插入患者的口腔或鼻孔。
吸痰管一般由柔软的材料制成,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此外,吸痰过程中会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吸痰纸巾、吸痰杯等,以便于将痰液存储和处理。
尽管吸痰法是一项有效的医疗技术,但在使用时需要慎重。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止感染的风险。
同时,吸痰过程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如喉部刺激、恶心、呕吐等。
因此,在应用吸痰法前,医护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情况,确保其适用性,并尽量减少不适感。
除了传统的吸痰法,现代医学还出现了一些辅助技术,如超声吸痰和气道湿化治疗。
超声吸痰利用超声波来帮助分解痰液,使其更容易吸出。
而气道湿化治疗则是通过向患者的呼吸气流中添加水分,从而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总之,吸痰法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清除肺部或气道中的痰液。
通过负压抽吸的方法,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地处理痰液问题,并改善其呼吸状况。
然而,在使用吸痰法时需要注意操作规程和患者的适用性,以确保安全和舒适。
吸痰法名词解释护理学吸痰装置有中心吸引器、电动吸引器两种,它们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出痰液。
1、电动吸引器吸痰的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并解释。
(2)、检查吸引器性能,正确连接,调节负压40.0~53.3kPa,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3)、病人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者可用张口器或压舌板帮助张口。
(4)、护士一手将导管末端(连接玻璃接管处)折叠,以免负压吸附黏膜,引起损伤,另一手用无菌钳持吸痰导管头端插入病人口腔咽部。
吸痰时动作轻稳,左右旋转,向上提拉。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缺氧。
导管退出后,应用生理盐水抽吸冲洗,防止导管被痰液堵塞。
(5)、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可按无菌操作由气管插管或套管内吸痰;小儿吸痰时,吸痰管应细,压力<40.0kPa。
(6)、病人痰液黏稠,可叩拍胸背、超声雾化吸入、缓慢滴入生理盐水或化痰药物,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
(7)、吸痰过程中,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并注意吸出物的性质、颜色、量及黏稠度等,做好记录。
(8)、吸痰毕,关上吸引器开关,将吸痰导管重新消毒或统一处理,将吸痰玻璃接管插入消毒液试管中浸泡。
2、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治疗盘内吸痰用物每天更换1~2次,吸痰导管每次更换,勤作口腔护理。
(2)、观察病情,如:气道是否通畅,病人的生命体征,吸出液的色、质、量。
(3)、电动吸引器贮液瓶内的液体应及时倾倒。
(4)、使用呼吸机或缺氧严重者,吸痰前可加大氧流量,再行吸痰操作。
(5)、吸痰动作轻柔,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
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措施,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法。
它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出痰液,是一种操作。
吸痰用于年老体弱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的名词解释吸痰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用于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
在某些疾病或病情下,痰液会堆积在呼吸道中,妨碍正常呼吸,甚至引发并发症。
吸痰可以有效地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减轻患者的不适,并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吸痰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有创和无创。
有创方法通常需要医护人员使用吸痰管或气管切开管等器材来帮助患者排出痰液。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无法主动咳嗽或排痰的患者非常重要,如瘫痪、昏迷或器官移植手术等病人。
另一种方法是无创吸痰。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有能力主动咳嗽或排痰的患者,例如患有呼吸道疾病或感染的人。
通过使用人工刺激或手动敲击患者的背部,有助于促使患者咳嗽,从而帮助排出痰液。
吸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更重要的是防止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痰液积聚在呼吸道中容易导致细菌繁殖,引发肺部感染或支气管炎等病症。
吸痰可以有效去除痰液,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尤其对于老年人、婴儿和免疫功能较弱的患者来说,吸痰更是至关重要。
吸痰的过程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地进行,以避免引起其他问题。
首先,必须确保吸痰器及其附件都是干净的,以减少细菌的传播。
其次,吸痰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吸痰或使用过大的吸力,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还要注意,吸痰的频率和时长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过于频繁或过度干扰患者的休息。
吸痰是一项繁重而重要的护理工作,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和指导,以掌握正确的吸痰技巧和方法。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需要了解吸痰的相关知识,以便能够配合和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
总之,吸痰是一项常见、必要的医疗护理技术,用于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
它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不适,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无论是有创还是无创吸痰,都需要正确操作和小心谨慎,以保证吸痰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吸痰可以成为帮助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