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超权威)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华文化的根源,源自哪些著作?有三部儒家经典,堪称中华文化之源:《周易》、《尚书》、《诗经》。
一、周易。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历经数千年创作而成,被誉为群经之首。
《周易》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卦画的产生;卦爻辞的产生;《易传》的产生。
一般认为,伏羲作八卦与六十四卦的卦画;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易传。
据文史专家的研究表明,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
而《易传》主要作者是孔子,后又经其弟子补充。
即便爻辞确实是周公所作,而文王乃周公之父。
周公将授自父亲的爻辞补入《易》。
称卦辞和爻辞均为周公所作,也不为过。
同样孔子传《易》于弟子,弟子们将孔子所授之精义补充进《易传》,补充的内容亦是孔子之言。
说《易传》为孔子所作,亦不为过。
故曰:《周易》历时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人更三圣(伏羲、文王、孔子)而成。
《易经》原本是部占卜之书。
孔子为其做传后,成为《周易》。
赋予了其深刻的哲理和高贵的品格。
《周易》大义,一言蔽之——一阴一阳之谓道。
惧以始终,其要无咎。
与时俱进,适时变革。
二、尚书。
《尚书》记载了尧舜禹汤,武王伐纣。
以及周公平定叛乱,兴建洛阳城等上古历史。
孔子修订的《尚书》有120余篇。
焚书坑儒时全部毁于秦火。
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28篇。
其中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
三、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她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诗经》中的诗篇分别创作于商朝、西周和东周时期。
具体来说,《商颂》成书与商朝,春秋时期宋人又对其增益和修订。
其他诗篇则产生自西周和东周时期。
《诗经》的作者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
其中大、小《雅》的作者为贵族;《国风》的作者既有贵族,亦有平民。
平民即是文盲,其所编之诗歌是如何得以流传的呢?这得益于周代的采诗制度。
周王朝有专人负责在各地采集诗歌,汇集至周王室。
目的是“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
”除了采诗外,还有献诗。
《诗经》中的诗歌,包含家庭、婚姻、爱情、性爱、劳动、祭祀、政治、战争等诸多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张翼星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6日00:00:00“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
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
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
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
理由如下:1.《老子》《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
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
《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著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著作浩如烟海,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推荐:
- 《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孟子》:儒家学说代表作,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 《孙子兵法》: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
- 《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楚辞》: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红楼梦》: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这些著作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单选题1、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文字A 、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答案:B2、“得意要忘象、得意要忘言”的思想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王弼B、庄子C、郭象D、老子答案:A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出自?A 、《荀子》B、《诗经》C、《尚书》D 、《周易》答案:D4、“时之义大矣!”的思想出自?A 、《周易》B、《诗经》C、《尚书》D、《礼记》答案:A5、《老子的核心思想是?A、自然无为B、礼教C、人为改变D、人能战胜自然答案:A6 、《庄子》的核心精神是()。
A 、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B、自然无为C、“将欲夺之,必固予之”D、“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答案:A7、魏晋玄学家郭象在注视《庄子》时认为什么是“齐物”?A、事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差异B、大小没有实质的区别C、精神胜利法D、事物内在是平等的。
答案:D8、但是从内容上来讲,理学家又认为以下哪本典籍是入门书?A 、《中庸》B、《大学》C、《诗经》D、《论语》答案:B9、中庸的作者是谁?A、曾参B、孔子C、老子D、子思答案:A10、《论语》的核心是什么?A、“诚”B、“仁”C、“德”D、“和”答案:B11、孟子把“仁”发扬成了什么思想?A、礼仪B、仁政C、无为D、道德答案:B12、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实行()?A、王道B、礼教C、霸道D、独裁答案:A13、学者认为孔子的德行可以跟天相配,什么地方相配呢?A、孝B、礼C、仁D、诚答案:D14、汉代有一本很著名的注释《诗经》的书叫()?A 、《诗经外传》B、《韩诗外传》C、《诗经注解》D、《诗经注释》答案:B15、以下哪位思想家认为《诗经》是指导人们生活、做人乃至治国的理论依据。
A、孔子B、老子C、韩非D、荀子答案:D16、以下哪部著作被称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基础经典?A 、《庄子》B、《周易》C、《孟子》D、《诗经》答案:D17、《三礼》包括以下哪三部分?A 、《仪礼》、《礼记》、《周礼》B、《大学》、《中庸》、《周易》C、《诗经》、《书经》、《尚书》D、《荀子》、《老子》、《庄子》答案:A18、《三礼》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 、《荀子》B、《礼记》C、《仪礼》D、《周礼》答案:B19、“民为邦本”的思想出自?A 、《大学》B、《诗经》C、《书经》D、《礼记》答案:C20、汉代有一位“公羊学”的代表认为是()?A、刘向B、董仲舒C、班固D、王充答案:B、多选题21 、《周易》中的十传包括()。
了解传统文化,这16本国学经典不可不看(果断收藏)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
被誉为“袖珍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哲理和智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百家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千字文》2、《千家诗》《千家诗》选用民间广泛流传的名家名篇。
所选的诗歌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
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3、《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音韵启蒙教材。
包括清朝学者车万育所著的《声律启蒙》和戏曲家李渔的《笠翁对韵》。
儿童熟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韵格律,自然地领会平仄对仗,以后在学做对联和诗词时,便可以信手拈来。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声律启蒙》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笠翁对韵》4、《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是儒家学说经典合辑,阐述儒学哲学核心思想,汇集学习与传承的篇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政治家赵普《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孟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流传的经典成千上万,但是有十部经典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华文化。
这十部经典分别是:《周易》《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诗经》《史记》中国文化常被概括为“一源三流”。
一源,指的是《周易》;三流,指的是儒释道。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周易》和儒释道的经典是绕不过去的。
1《周易》群经之首,洞察天机《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易经》,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对普通人来说,一本《周易》就已经是值得研习的生存宝典和人生指南。
64卦,其实就是64类问题或者说是人生境遇,而384爻不过是384种不断演变、冲突、发展的状态。
历史上,对周易的注疏、阐释、演绎的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
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
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你也可以天机神断,人生从此无大过。
2《论语》做一个好人《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论语》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儒生的必读书目。
“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想知道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要读读这几本书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中华文明源头到底在哪儿?夏王朝到底存在不存在?这些问题,一度困扰着人们。
为此,国家相继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些成果逐步显现出来。
什么是“文明”?中外学人在概念理解上有多种说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确认“文明”,以“国家”形态出现为标准。
接下来的问题是:确定国家形态的标准是什么?按西方通行的说法,有三项指标:城市、金属器具和文字。
对中华文明来说,城市遗址发现很早,青铜器也不是问题,但文字只发现了商代甲骨文。
夏代文字目前仍未发现或确认。
因此,就出现了西方人不认可夏代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除了继续文字考古发现外,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思路。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图一)一书中,历史学家李零提出了另一个判断文明的标准:社会文明标准。
城市、金属和文字这三条标准,走的是技术路线,是技术文明标准。
李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以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社会分工、社会阶层分化等几个社会发展指标,作为文明标准。
这样,距今5300年的良渚文化具备了这些标准,形成了国家形态,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形成。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了三个朝代及年代,但关于夏朝年代等问题尚有系列争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则另辟蹊径,从文明确认的角度,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结论是:“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及西辽河流域出现了文明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国各地区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和引领者”。
这是学界乃至官方结论,指出三个阶段:距今5800年——5300年有文明迹象,距今5300年——3800年,则是指良渚文明等,己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则指二里头考古发现,形成核心文化。
这个结论,是在近百年来重大考古发现基础上作出的。
中国的十大文化遗产书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很多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中国的十大文化遗产书籍,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1. 《周易》:《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讲述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以八卦和六十四卦来解释世间事物的演化。
《周易》对于中国哲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2.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录了从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篇。
它代表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风俗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文学与音乐艺术有深远影响。
3. 《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的言行录。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教诲,包括道德、政治、教育和人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和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创作。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从上古到汉代的历史,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巅峰之作。
5.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兵学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它详细介绍了战争的策略、战术和军事原则,并强调了兵器运用和智谋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对于世界军事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长篇抒怀诗。
这部诗歌以屈原的个人遭遇和对祖国沉沦的悲愤为主题,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
7.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为中心,描写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融合了诗词、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8.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的冒险小说。
它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物西天取经修炼的故事,包含了众多笑料、寓言和哲理,对于塑造中国神话故事的形象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著作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话题,有许多著作探讨了这个主题。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著作:1.《史记》: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五帝本纪》部分详细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神话和历史传说。
2.《山海经》:这部古代地理志书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民族、神话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周易》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文献。
5.《尚书》:这部古代经典文献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传说,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6.《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其中记载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
7.《春秋》:这部史书是古代中国的编年体史书,虽然主要记载了鲁国的历史,但其中涉及的各国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8.《古史辨》:这是清代学者顾颉刚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9.《中国上古史》:这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创作的一部上古史专著,系统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10.《中华文明史》:这是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张传玺主编的一部专著,全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这些著作涵盖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复杂主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和研究,这里仅列举了一部分。
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时,可以参考这些著作,相互印证和补充,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1.《论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2.《孟子》《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3.《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4.《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思想理念等内容,都在中华古籍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和传承。
从《易经》到《论语》,从《诗经》到《周礼》,从《史记》到《道德经》,中华古籍众多,丰富多样,充满智慧和深度。
本文将逐步回答以下问题:中华古籍有哪些著名作品?它们代表了什么价值观念?为什么这些古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一、中华古籍的著名作品1.《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以“易”为名,意为变化。
它是古代中国人民认识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重要著作,对于启迪个人处事态度、经营人际关系、领导管理等具有深远影响。
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伦理道德准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收录了大量民歌、赋、颂、怨、赞等不同文体的诗歌。
这些诗歌以婉约精美的艺术风格,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劳动和生活状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审美情趣。
4.《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对礼制的详细阐述,以礼治国的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规定了乡村的组织结构、人民的礼仪行为以及政府的组织机构等,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史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综合了各家史书和史官的历史资料,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各族人民的重要事件和伟大人物的故事,在史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6.《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老子的思想为主要内容,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中蕴含了很多哲学思想,如“无为而治”、“无欲无求”等,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启示。
中华文化原典读本
中华文化原典读本包括《四书五经》、《千字文》、《九章算术》、《孟子》、《诗经》、《楚辞》,以及《大戴礼记》、《中庸》、《论语》、《史记》、《周易》、《庄子》、《吕氏春秋》等。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尚书》、《周书》、《仪礼》和《春秋》四种文献组成。
《尚书》记录古代礼
仪以及“尚贤”的文化氛围;《周书》记载着上古时期的德行;《仪礼》收集了很多古老的礼俗;《春秋》以数千年前的军事战争和政治
斗争为中心,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古代历史。
《千字文》是明朝朱熹编写的一部系统性的文字总览,它以1000
个字作为主要内容,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哲学、数学、物理、天
文等多项学科有着全面的总览。
《九章算术》是一部系统的数学著作,内容涵盖几何、代数、圆
周率、天文学等,历经1600多年仍畅销中国。
《孟子》和《论语》是著名的儒家思想作品,也是中华文化原典
读本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孟子》是中国古代孟子撰写的儒学著作,
详细介绍了儒家至圣至仁学说;《论语》是孔子在科举考试之前撰写
的儒家思想作品,总结着孔子的思想。
《诗经》是一部有3000首诗歌构成的诗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
化和历史,是华夏文化的经典之作;《楚辞》的诗歌内容涉及文化、
历史、军事战争等,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大戴礼记》收集了古代
的传统礼仪和文化习俗;《中庸》捕捉到很多中国人的道德情怀;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占卜文献,记录了众多的天文现象;
《庄子》收录了庄子的传奇思想;《吕氏春秋》总结了古代著名思想
家吕氏的思想和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1.《周易》
该书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之一,也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重要思想来源。
它以阴阳二元论和五行相生相克思想为核心,为中华文化的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诗经》
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包含大量反映古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诗歌。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内涵。
3.《论语》
这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
它是一本语录体文集,以孔子为中心,记录了其言行和思想。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和社会规范。
4.《道德经》
这是道家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该书主要讲述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自然之道等思想。
通过阅读《道德经》,可以了解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
5.《墨子》
这是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墨子所著。
该书主要讲述了墨家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社会理想。
通过阅读《墨子》,可以了解墨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进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思想流派。
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还有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
这十几本堪称“中华元典”的古籍才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根基“文化元典”是指在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指针的具有首创性、广阔性和深邃性的文化经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
被儒家尊为经典的《论语》、《孟子》,以及《荀子》,被道家及道教奉为经典的《老子》、《庄子》,被墨家视作圭臬的《墨子》,法家的集大成《韩非子》,都享有“元典”之尊。
此外,一些专科创始之作,如军事家鼻祖《孙子兵法》、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也可排入“元典”行列。
1、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孟子》“四书”之一。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2、道家《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3、墨家《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中华文化原典读本中华文化原典读本包括《易经》、《论语》、《孟子》、《礼记》、《周易》、《庄子》、《史记》、《汉书》、《淮南子》、《韩非子》、《荀子》、《鬼谷子》、《兵法》、《尚书》、《吕氏春秋》、《国语》、《金石记》、《集解》、《孝经》、《百家姓》以及《唐诗三百首》等。
《易经》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最重要的一部综合性哲学著作,核心思想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八卦卦象描述宇宙内在道理,认为宇宙由无形到有形的变化是有序的,而人的行为也要遵循其规律。
《论语》是孔子的著作,是关于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以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形式记录,揭示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孝、悌、仁、义等。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以孟子传授其弟子有关人文精神哲学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以爱、慈、善的态度来指导人的行为而得到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礼仪著作,是中国礼仪学的重要来源,介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规则,全书共13册,将礼分为礼仪、法令、酬赠三大篇章,探讨礼乐的本质和实践应用。
《周易》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占卜经典,记录了中国古代从事占卜活动的经验,它以先天之度,即简卦为基础,记载着天地人三者紧密相连的关系,是对哲学原理的描述。
《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以玄学和神秘主义为基础,探索宇宙本质、流变、真理及其本源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解释。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于汉武帝时编撰而成,将汉代以前的历史凝练而精炼地记录下来,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史的重要著作。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正史,也是一部个人编年史,由司马迁编撰而成,以汉朝为主,记载汉代以前和汉代以后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纪传体著作之一。
《淮南子》是中国自然学、政治哲学及历史发展观等方面的经典著作,由西汉刘向和撰写,全书共三卷,记载“舆论学”的政治经济观点,谈到地理、军事、文化等话题,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重要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讲人简介: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一九六零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研究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有《十三堂国学课》、《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一、中国文献典籍第一部分中国文献典籍第一节典籍的形成今天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原性典籍,因为文献典籍它是文化思想传承重要的载体,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有几千年,因为中国的文字可以说2000多年以前甚至于更早3000年,商周时代已经有了文字就有了记载,可以记载人们的一些思想、事件、历史这样一些东西了。
所以流传下来的典籍是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数也数不尽的,这些经典任何人用他的毕生精力都是无法穷尽的,甚至于给他几辈子的时间也是无法遍览的。
但是中国文化确实有一个特点,虽然它典籍那么多但是它是有一个系统的,所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间就逐渐汇聚成了几部具有根源性的这样一些典籍,进而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而且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的精神。
中国文献或者文化的思想传承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孔子的时候孔子曾经把它做了一个概括叫做“述而不作”,述就是叙述的述,作就是创作的作,孔子就认为他当年就是本着这样一个述而不作的精神来传承文化的。
所谓述就是叙述,作就是创作、发明,那么中国古人我们也可以说比较谦虚,认为自己也不是在创作什么新的东西而只是在叙述追溯阐发前人他们的一些思想。
述什么呢述一些什么东西呢那么《中庸》里面也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事情叫做“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就是我的思想都是从尧舜那儿来的,我只不过是把他们的思想加以发挥而已。
宪章就是表彰表扬把它显现出来了,或者说作为一个标准的说法,宪章我们现在叫做宪法或者是法律等等,在老一点的时候我们常常把这些法律或者条文称之为宪章并作为一个标准。
以什么为标准呢以文武,文武就指的是周文王周武王了。
中华文化核心来源于这五部经典,你知道几个?第十三期:“五经”“四书五经”,即“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可以说,只要谈到传统文化,就无法避开“四书五经”。
所谓“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论语》与《孟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笔记,《大学》和《中庸》都是原来礼记中的两个篇章,后世学者把它们提了出来单独解释。
虽然“四书”这俩字总是在“五经”前面,但“四书”比“五经”成书要晚的多。
小夫子后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四书”,今天,咱们先说本期的主角——“五经”。
其实,我们熟知的五经原本是六经,除《诗》《书》《礼》《易》《春秋》外,还有一本《乐》,由于《乐》这一经没有传下来,是为“五经”。
五经,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
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
1、《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的民歌、庙堂宴饮乐歌和祭祀乐歌。
这部经典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绵延五六百年。
创作地点以黄河流域为主,遍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千里。
《诗经》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2、《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相传由孔子选编而成。
所记之事共100篇,自上古尧舜时期起,直至春秋中期结束,共记约1300年-1500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个部分。
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其实“诗书”指的是《诗经》《尚书》。
3、《礼记》,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讲人简介: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一九六零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研究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有《十三堂国学课》、《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一、中国文献典籍第一部分中国文献典籍第一节典籍的形成今天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原性典籍,因为文献典籍它是文化思想传承重要的载体,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有几千年,因为中国的文字可以说2000多年以前甚至于更早3000年,商周时代已经有了文字就有了记载,可以记载人们的一些思想、事件、历史这样一些东西了。
所以流传下来的典籍是很多很多的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数也数不尽的,这些经典任何人用他的毕生精力都是无法穷尽的,甚至于给他几辈子的时间也是无法遍览的。
但是中国文化确实有一个特点,虽然它典籍那么多但是它是有一个系统的,所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间就逐渐汇聚成了几部具有根源性的这样一些典籍,进而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源头,而且也使得后人得以由此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的精神。
中国文献或者文化的思想传承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孔子的时候孔子曾经把它做了一个概括叫做“述而不作”,述就是叙述的述,作就是创作的作,孔子就认为他当年就是本着这样一个述而不作的精神来传承文化的。
所谓述就是叙述,作就是创作、发明,那么中国古人我们也可以说比较谦虚,认为自己也不是在创作什么新的东西而只是在叙述追溯阐发前人他们的一些思想。
述什么呢述一些什么东西呢那么《中庸》里面也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事情叫做“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就是我的思想都是从尧舜那儿来的,我只不过是把他们的思想加以发挥而已。
宪章就是表彰表扬把它显现出来了,或者说作为一个标准的说法,宪章我们现在叫做宪法或者是法律等等,在老一点的时候我们常常把这些法律或者条文称之为宪章并作为一个标准。
以什么为标准呢以文武,文武就指的是周文王周武王了。
所以这个述什么东西就是述尧舜文武,因为古代都把尧舜、禹汤、文武后来又加上周公、孔子等等作为中国古代的圣贤,所以都是以他们的思想作为一个标准来加以发挥,所以这样一来呢中国的历史文献它就出现了一个跟西方的文献传承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西方的文献很多都是强调个人的一种创作,而中国的这个著作都是以阐发前人的或者那些经典性的著作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所以常常采取一种注经的办法就是注释经典解释经典这样的办法,然后通过这样一个办法来阐释自己的思想,所以可以说中国的文化的文献传承是通过注经的方式来传承的,这是一个特点。
再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并没有像现代那个学术那样的细密分科分类,在西方来讲这种学科的分类比较早。
现在一般来讲,西方学科分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有了这种学科的分类,在中国古代来讲可以说没有那样很细的分,从我们现在学科来讲,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乃至于农、工、医、科技等等可以说都是混杂在一起的没有那么细致的分开。
所以中国古代对于文献的分类也没有像现在图书分类的那样,现在图书我们都有图书分类法,这些图书分类法都是近代以来现代才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也不是这样分的,它也是在逐步的形成,最后在中国传统上面形成了所谓的四部分类,图书的四部分类,也就是经、史、子、籍。
后来我们清代编《四库全书》就按照经史子籍这样来分的,但就是这样分了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的交叉,所以到了近代这个学科一分开,比如说哲学应该是哪些图书呢?那么相对来讲有的人说子部是哲学,其实子部也不完全是那样的,有些经部的著作也可以属于哲学类里面的,有些集部,集部它主要是文集,文集里面有总集有别集,无论是总集也好别集也好其中有些篇章应该说也是属于哲学内容的。
那子部完全归于哲学也不行啊,因为其中有很多东西讲文学也是离不开的,所以也很难按照传统的图书的分类跟现在的学科图书分类,这样也不能够完全的对应。
所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它典籍分类的方法跟现代的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中国古代的这些各类分科和我们现代的各类分科都是相互联系的非常紧密的,而在这紧密的里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他们遵循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三四五不管是文、史、哲、宗教、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甚至于农、医、科技等等它都是遵循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秉承着同一个价值观念这点非常重要。
所以中国不管是艺术也好,不管是哲学也好,不管是医学也好,也不管是武术也好,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也都遵守着一个共同理念来开展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间逐渐的形成了几部根本性的原典,当然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原典积累的过程也可以说形成了一些根本性的经典。
那么现在我想大概这些经典我们可以给它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加以概括,或者我们就叫做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周易》这三部书,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春秋》,《春秋》包括三传。
三四五按照数字来讲是三四五,从这几部经典的形成来讲呢应该是五三四,因为最初形成的经典是五经,按照三四五这几部经典来讲,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三四五加起来一共十二部。
这个十二部里其中五经里面的《周易》和三玄里面的《周易》是相重的,那么就减掉一个等于十一,因为《大学》《中庸》是三礼里面《礼记》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们再回归到《礼记》,那么又少掉两个就等于是九本。
这九本书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源性的典籍,我们太远的不说至少从春秋战国以来一直到清末甚至于新文化运动之前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所有方方面面的内容的根源。
不管你是论述哲学思想也好还是论述文学也好论述历史也好,甚至于不管是你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农、工、医、科技等等,都离不开这几部经典的根本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也可以这样说你不了解这九本书你也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么反过来呢,你了解中国的文化方方面面但你不能够给它统摄到这九部书里面去,你还是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它的根本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所以也可以说读这九本书是我们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九部经典,也是能够统领中国整个文化的九部经典。
那么这九部经典我刚才讲了它的形成首先形成的是五经,么我们从先秦的典籍里面可以看到传说孔子删订《诗经》,诗三百,三百篇,是孔子删订的。
《春秋》是孔子笔削的也就是他修改修订的。
这个《书经》是当时已经在春秋时期形成的一部历史的文献的一部汇编。
那么《三礼》当时也说是周公制礼,西周初周公制礼也已经在那流传了。
那么先秦的时候还讲有一部《乐经》,音乐的乐礼乐教化嘛,所以先秦常常讲的是六经包括乐经在内。
《周易》这部书是争论比较多了,在孔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形成了《易经》这样一部书?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孔子到晚年曾经讲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那么这句话历来的读法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个读法就是刚才我那个读法,“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其中这个“易”变成了《周易》的“易”;那么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这个“亦”,也就是:加我数年,再好好学习也可以没有过错了,“亦”当“也”字讲。
那么也可以认为孔子并没有读过《周易》,有的人认为孔子晚年是非常好易,传说孔子晚年好易韦编三绝反复得看,当时书是用竹子穿起来的翻来覆去的,最后穿的绳子都断了,可见把《周易》读的滚瓜烂熟。
但是我们从论语里面却看不到孔子读过《周易》的情况,一直到了战国末年荀子的时候,在荀子的书里面就提到了易的问题,所以有人认为易孔子是没有看过。
也有的人认为孔子就是写易传的人,按照传说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写易传,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说法。
但是不管怎么说呢,在先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说已经有周易这个原始的材料了,因为在《春秋左传》里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诸侯或者是一些人已经在用易来占卦,已经有很多的卦辞、爻辞、卦相这些东西都有,这些都是没问题的。
但是呢在当时先秦的作品里面提到六经的是庄子的这部书,当然庄子这部书里面有两个地方提到了易经,讲六经的时候他提到了易经,但是易经的位置都是搁在六经的最后,这样的一个位置,庄子的《天下篇》里面提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提到了这个易的问题。
在另外一篇庄子的书里面也提到了儒家是以六经,儒家是讲六经的,那么后来到《史记》里面,《史记》里面也提到六经也是礼乐书诗易春秋提到了这个,那么后来传说六经里面的乐经丢失了。
所以到了汉代就一直提五经,汉初就开始特别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有明确的已经有五经博士。
从五经来看呢,它主要是在先秦我们可以看到在论语里面也提到了礼,特别是礼、乐、诗这几部经典,孔子讲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讲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在《孟子》里引用了《诗经》的引用了《书经》的就很多了,那么到了荀子那里面除了引礼、引书,还引用了大量《诗经》的东西,孟子、荀子都引用了很多《诗经》的东西,他们引用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来说明一个道理,治国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或者是讲了一件事情以后引用这个《诗经》、《书经》或者《礼仪》来证明应该是这样,引经据典。
所以这些经典在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可以说已经成为指导人们为人处世、治国这样的一些根本的指导的一些理论或者是观念,到了汉代逐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可以说比较定型下来了,可以说整个汉代是中国的这些根本性的根源性的典籍形成的一个时期,不仅是这些根本(典籍)还有其他一些最根本的的经典,大部分都是在汉代开始形成的。
这个时期除了形成儒家儒家形成了五经,道家也形成了一些根本的经典比如像《道德经》,这个老子的《道德经》。
除了老子以外那个时候还形成了《黄帝》,《黄帝》的一些所谓的经典,《黄帝》的经典。
现在我们地下发掘有《黄帝四经》或者《十大经》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那么还有比如说像形成的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
墨家的经典也曾经称之为《墨经》,所以汉代可以说是一些基本经典确立的这样一个时期。
这个五经里面《易》我想放到我们三玄里面去谈了,这个《诗经》我们说它基本上是一个文学的作品,我们现在来讲大部分都爱把它放在文学的作品里面去看,那么孔子在教育他的孙子教育他的儿子也讲要读诗,不学诗无以言,而且认为学了诗以后就可以懂得各种各样的植物虫鸟等等可以懂得很多知识了,不仅掌握很多知识还可以知道怎么样来发挥自己的那种情感能够造字遣句等等。
但是到了孟子特别是到了荀子,这个诗经其实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种指导我们生活的、指导我们做人的、指导我们治国的这样一些理念的根据。
所以这个诗跟中国的可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的东西,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思想意义的,指导我们人生的这样的一个重要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