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340.47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困难入睡、睡眠质量差以及早醒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中医对于治疗失眠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中医理论研究进展1.睡眠调节理论根据中医学的观点,失眠常与气血不和、肝郁气滞等相关。
因此,中医重视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舒筋通络的方法来治疗失眠。
此外,中医也注重平衡心神、调节情绪,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2.针灸治疗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在失眠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和脑中枢的活动,改善失眠症状。
例如,电针和温针可以调节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而针刺海底、心兑等穴位可以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
3.中草药治疗研究传统中草药配方在失眠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中草药配方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改善失眠症状。
此外,一些中草药如酸枣仁、丹参等也被证实具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二、临床研究进展1.针触疗法针触疗法是一种组合了针灸和按摩的疗法,近年来在失眠治疗中被广泛研究。
研究显示,针触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相关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2.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监测和训练患者的脑电波来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提高失眠患者的深睡眠比例,减少夜间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
3.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在失眠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心理疗法可以减少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睡眠质量。
三、基础研究进展1.分子机制研究2.脑机制研究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方法不一致、样本量较小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提高研究质量。
电针结合五行宫、徵调音乐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观察2008级针推七年制全希卓治疗失眠的针灸方法前言失眠的发生率,每年都在攀升。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的25916名在基层医疗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27%的病人有睡眠方面的问题。
失眠及其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使机体长期处于能量和营养消耗的状态。
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类的睡眠时间愈发缩短,睡眠质量亦降低,这种不健康的状态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故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治疗失眠的手段变的极其重要。
针灸治疗失眠的历史针灸疗法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中对不寐一类的病证的针灸疗比药物治疗更丰富。
它结合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以及相兼病证等,确定其相应的治则或治法。
如《素问·刺热》中对肝热病引起的(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提出了“刺足厥阴、少阳”,以泻其热邪。
《灵枢·热病》对于热病引起的(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安,提出“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即刺肉分,用九针中的第六种针(员利针),在五十九个治疗热病的与肌肉有关的穴位上施针。
《灵枢·癫狂》对于狂证引起的少卧不饥等,提出了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苦下、少阴等处的穴位,选其充盛者针刺出血。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于不寐一类的病证,在卷十二列有“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苟诸息有音及喘第三”一篇,与《内经》相比《甲乙经》则进一步扩大了不寐病证取穴的数量和范画,还分列可用于治疗不寐的隐白、太白、厉兑、太溪、肺俞、隔俞、期门、太冲、阴陵泉、太渊、天府、辄筋、章门、三里、攒竹、膺窗等多种俞穴,极大地丰富了不寐一类病证的针灸治疗内容。
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均在针灸治疗不寐方面有着各自的突破与发展。
建国以来,广大针灸工作者对不寐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治疗与研究,或致力于针灸的辨证分型取穴治疗研究,或致力于某些具有特殊治疗意义的腧穴的研究与发现,或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气血不足、心火上炎、肝阳亢盛等内在因素和情绪紧张、环境干扰等外在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调理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失眠多选择草药、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远志、酸枣仁、黄连等药物,具有安神、降火、调理脾胃的功效。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也用于治疗失眠。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加睡眠总时间、缩短入睡时间,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西医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探索了失眠的病因,并发展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咨询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催眠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依赖性和药物耐受性等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西医治疗失眠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该疗法通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长期效果较好。
咨询治疗主要包括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
通过与失眠患者的交流和分析,咨询师能够找出失眠的深层次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研究发现,咨询治疗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展望中医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表明,两种医学在治疗失眠方面各有优势。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浅谈针灸治疗失眠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失眠[1]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
临床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在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认为本病[2]的病位在于心。
凡思虑忧愁,操劳太过,损伤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或者房劳伤肾,肾阴亏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或脾胃不和,湿盛生痰,痰郁生热,痰热上扰心神;或抑郁恼怒,肝火上扰,心神不宁等均可导致失眠。
失眠的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西医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出现的不寐,亦可参照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在治疗上,中医针灸配合方药[3]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是现在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效果著显,副作用小,大大缓解失眠患者的痛苦,让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步入正常轨道。
现就近5年来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针刺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张蕊等[4]为了观察针刺治疗抑郁症失眠的临床疗效,将55名伴有失眠的抑郁症患者予针刺公孙、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结果显示经过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36%。
治疗前后对照有显著差异;针刺治疗后,患者PQSI的总分及各成份的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经t检验,P<0.05,差异显著。
提示针刺对改善失眠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
周章玲等[5]为了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将符合纳入标准、源于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门诊的7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其中脱落4例,最终头穴透刺组纳入32例,常规针刺组纳入34例。
头穴透刺组给予头穴透刺法,而常规针刺组则给予一般针刺疗法。
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主要结局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和睡眠结构各成分的变化。
结果显示头穴透刺组总有效率为90.6%,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3.5%(P<0.05)。
中医如何通过针灸疗法调理失眠症状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失眠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
当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人们希望寻求更自然、温和的调理方法时,中医的针灸疗法逐渐受到关注。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针灸疗法来调理失眠症状的呢?要理解针灸调理失眠的原理,首先得明白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被称为“不寐”,其成因主要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例如,心脾两虚、肝郁气滞、心肾不交等都可能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引发失眠。
针灸疗法调理失眠,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宁心安神、改善睡眠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安眠等。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刺激神门穴可以养心安神,是治疗失眠的要穴。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对因情绪因素导致的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它是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刺激该穴位可以调节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对于因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等导致的失眠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功效。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好脾胃功能有助于改善睡眠。
安眠穴位于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顾名思义,刺激安眠穴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组合,并运用适当的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包括提插、捻转等,以达到得气的效果。
得气是指在针刺穴位后,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这表示针刺已经达到了有效的刺激。
除了单纯的针刺,艾灸也是针灸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虚寒型的失眠患者,艾灸可以起到温通经络、补虚助阳的作用。
运用人文思想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人文思想指导下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
治疗组在运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给予针刺、灸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片。
每10天为1个疗程,评价疗效1次,观察1个月,随访10天。
结果:治疗1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生产企业:山东省平原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3047)1mg/天,连续服30天。
1.2.2 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心理护理综合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刺法:四神聪、百会、心俞、肾俞、安眠穴、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等穴。
取四神聪透百会,心俞、肾俞、神门、太溪行捻转补法;安眠穴、翳风、攒竹平补平泻;手三里、内关捻转泻法;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提插补法。
得气后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天针1次。
灸法:晚上临睡前由患者家属将清艾条点燃,对准涌泉穴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不烫为度,每穴各灸15分钟,每天灸1次。
以上针灸治疗8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共治疗30天,大约3个疗程。
(2)人文思想干预:① 1睡眠卫生教育:给失眠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宣教,帮助患者正确的理解睡眠的生理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改善睡眠。
包括规律的睡眠时间和舒适的睡眠空间,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床铺要整洁、舒适;卧室光线、温度等控制适宜;不在床上看书、工作、思考问题等。
同时应避免睡前过度兴奋,不饮酒、吸烟等,晚餐不宜过饱或太晚等。
②行为治疗:包括多种方式如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等。
目前将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相结合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cbt)已成为国内外治疗慢性失眠首选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其有效性已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认可。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平衡,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等睡眠问题。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恢复睡眠机能的正常调控。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影响脑电图的频谱图,改善睡眠质量。
2. 调节内分泌系统:失眠常与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有关,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抑制等。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激素分泌,改善失眠症状。
3.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疲劳和焦虑,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4. 缓解心理压力:针灸可以刺激人体内多种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血清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紧张和压力等心理问题,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临床研究也对针灸治疗失眠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
1. 针灸对失眠的疗效: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
针灸可以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减少入睡时间和夜间醒来次数等。
2. 针灸与药物治疗的比较:一些研究比较了针灸和药物治疗失眠的疗效,结果显示二者疗效相当,但针灸治疗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3. 针灸调节脑电图的研究:一些研究使用脑电图 (EEG)技术,观察针灸对失眠患者脑电图的影响。
结果显示,针灸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脑电图频谱图,使其接近于正常睡眠者的脑电图。
4.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一些研究使用动物模型探索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和抗氧化系统来改善失眠症状。
综合治疗失眠6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失眠60例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的60例失眠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配合维吾尔医帕雪雅治疗、足底放射疗法的综合治疗,对照组用西医药物艾司唑仑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治疗失眠明显优于单纯运用西药治疗。
标签:失眠症;针灸治疗;维吾尔医帕雪雅治疗;足底反射疗法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3-0070-02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不高。
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常见导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原因、个体因素、躯体原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1]。
研究表明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失眠占绝大多数。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2011年12月对失眠症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失眠症患者60例,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中男9例,女21例;年龄18~68岁,平均(40.5±8.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19.6±4.3)月。
对照组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4~65岁,平均(45.1±4.6)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23.4±6.8)月。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纳入标准[2]。
失眠症的主要症状为睡眠时间的长度不够,且不能进入深睡眠,起床后仍感到疲劳,不能恢复原有的状态。
针灸治疗失眠60例疗效观察凡经常不易入寐,人寐时间短或寐不深熟,或连续梦境,均可作失眠论治。
失眠的原因很多,有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心神失养而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心火独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有因体质素弱,心胆虚怯,情志抑郁,肝阳扰动,以致饮食不节,脾胃不和亦能导致失眠。
本人主要对心脾亏损和肝阳上扰型的60例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本组60例中,男26例,女34例。
年龄20~80岁,病程5天~4年,心脾亏损型30例,肝阳上扰型30例。
治疗方法:①心脾亏损型:用平补平泻,每日针1次,10天为1个疗程。
取穴:神门、三阴交、心俞、内关、百会、太阳、安眠穴。
②肝阳上亢型:用泻法,每天针1次,10天为1个疗程。
取穴:神门、三阴交、内关、百会、太阳,风池,太冲,行间。
结果心脾亏损型:①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随访不复发,为25例;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为2例;③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需配合其他辅助治疗,2例;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好转,1例。
总有效率97%。
肝阳上亢型:①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随访不复发,24例;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为3例;③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需配合其他辅助治疗1例;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好转1例。
总有效率97%。
例:患者,女,61岁。
因上急火,1年来夜间难以入睡,服用朱砂安神丸未见好转。
今通过别人介绍来我院针灸科治疗,患者同时伴有性情急燥易怒,头晕,头痛。
胁肋胀痛,脉弦等。
本人给予针灸治疗,针灸1次,病人大有好转,针灸7次,能够正常入睡,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讨论心脾亏损型主要以养心安神,补脾益气。
本证主要以心脾肾三脏虚损引起,处方旨在养心安神,故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经气,宁心安神,三阴交协调脾肾气机,心俞、脾俞为心经,脾经俞穴;针灸,补养心肺。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针灸:镇静安神。
针灸能否治疗失眠症状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失眠已经成为了许多人面临的困扰。
当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显著时,人们往往会寻求传统医学的帮助,其中针灸就是备受关注的一种选择。
那么,针灸究竟能否治疗失眠症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产生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比如心理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身体疾病等。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休息模式;而熬夜、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喝咖啡或茶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干扰睡眠节律。
此外,某些疾病如疼痛、呼吸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同样可能导致失眠。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在治疗失眠方面,针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其一,针灸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分泌,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与睡眠的调节密切相关。
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能够抑制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使大脑从紧张状态逐渐放松下来,为入睡创造有利条件。
其二,针灸有助于改善身体的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气血不畅是导致许多疾病的根源,失眠也不例外。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滋养身体各个脏腑组织。
当身体得到充分的滋养和修复,其整体功能得到提升,包括睡眠质量也会相应改善。
其三,针灸还能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和不良习惯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而内分泌失调又会影响睡眠。
针灸可以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内分泌调节系统产生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改善睡眠状况。
那么,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如何呢?众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针灸对于失眠症状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轻度到中度的失眠患者,针灸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如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深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