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词语解释句子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21.81 KB
- 文档页数:2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南北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词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咏雪之杨若古兰创作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怅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路,跟他们一路谈论诗文.纷歧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宗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比拟."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划线字注译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路.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紧.怅然:高兴的模样.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宗子.做过东阳太守.差可拟:差不多可以比拟.差,大致,差不多.拟:比拟.未若:比不上.因:凭借.乐:描述高兴的模样.即:是.之:的1、译文:2、划线字解释:内集:.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骤:,.怅然:高兴的模样.何所似:即"",宾语.解释为.何,,意为;似.胡儿:即,字,谢安哥哥的宗子.做过.差可拟:.差,.拟:.未若:.因:.乐:.即:.之:.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掉臂. 1、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商定在半夜.过了半夜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顽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此刻曾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他人相约出行,却丢下他人本人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誉(的表示);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示).”朋友忸捏,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2、划线字注译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期行:相约同行.期,商定.日中,正午时分.期日中:商定的时间是半夜.不至:没有到来.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乃,才.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宗子.戏:顽耍.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扣问.待:等待.久:很长时间.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暗示感叹.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留意“”去”必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克不及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家君:谦词,对人称本人的父亲.则是:就是引:拉,这里有敌对的意思.顾:回头看.1、译文:2、解释划线字:陈太丘:.期行:.期.日中:.期日中:.不至:.舍去:.舍,.去.乃至:.乃.元方:.戏:.尊君在不(红色字体读音):.解释:尊君.不,通“”,句末语气词暗示.待:.久:.非人哉:.哉:,暗示.相委而去:〔留意“去”必定要翻译成的意思,不克不及翻译成.〕委、.相:这里指“”.家君:,.则是:.引:,这里有的意思.顾:.。
《陈太丘与友期》词语解释句子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一、解释词语:陈太丘:即陈?(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时年:这年(那时)。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丢下,舍弃。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信:诚信,讲信用。
礼:礼貌。
惭:感到惭愧。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二、翻译句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咏雪(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注释】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俄而雪骤:一会儿雪越下越大了。
俄而:一会儿。
骤:急,大。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世说新语二则》重点句子翻译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
班级:姓名: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陈太丘与友期行体裁:文言文题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作者:名字:刘义庆年代:南北朝描述: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翻译: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原文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译文: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原文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原文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赏析二: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
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其他同上。
二、拼音与重点实词[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的时间。
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哉(zāi)三、通假字:尊君在不:(fǒu)同否,表疑问四、用原文回答:(1)客人不守信约的句子是:期日中,日中不至。
(2)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待君久不至,已去。
(3)写客人认错的句子是:下车引之。
五、问答题:1、层次结构: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二层(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第一部分共有 1 道问答题:(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不再等候就走了,可以说陈太丘不守信用吗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约好正午,过时间陈太丘就可以走了。
3、第二部分共有 7 道问答题:(1)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2)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3)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20字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原文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
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
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南北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词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文言知识一、通假字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二、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三、一词多义1、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2、信则是无信(讲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四、重点词语1、期行:相约同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1. 重点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2)过中不至.至:
(3)太丘舍去
..舍:
去:
(4)门外戏.戏:
(5)待.君久不至待:
(6)相委.而去委:
(7)友人惭.惭:
(8)下车引.之引:
(9)元方入门不顾.顾:
2. 重点虚词
(1)去后乃.至
(2)相委而.去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 重点句子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
1. (1)约定(2)来(3)舍弃离开(4)嬉戏,玩耍(5)等待(6)舍
弃(7)感到惭愧
(8)拉,牵拉(9)回头看
2. (1)副词,才(2)表承接,就或不译(3)连词,就
3. (1)正午已过,不见那友人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友人才到。
(2)(您)正午时分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陈太丘与友期》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导读:《陈太丘与友期》词语解释句子翻译
一、解释词语:
陈太丘:即陈?(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日中:正午时分。
)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舍:丢下。
去:离开)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时年:这年(那时)。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丢下,舍弃。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信:诚信,讲信用。
礼:礼貌。
惭:感到惭愧。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二、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
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