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犯罪类型
- 格式:pdf
- 大小:383.14 KB
- 文档页数:4
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反思作者:苑芳琼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5期摘要本文从犯罪构成的概念和属性入手,通过对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阐释,现实运用状况的反思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探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犯罪客体理论体系结构的繁冗、功能的混淆等方面的矛盾和不足,因而应当对传统犯罪客体理论进行改造,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关键词犯罪构成刑法理论犯罪属性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390-01我们要研究犯罪构成,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犯罪构成的概念,这对于建构犯罪构成的体系来说意义重大,是建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在肖中华的《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概念的再探讨》中,列举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是“法律加理论说”,该学说认为,“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成立某种犯罪所必需具备的各种主客观要件的总和。
是刑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定罪量刑的基本理论依据。
”我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将犯罪构成的属性理解为既是理论的学说又是法律的规定,理论的属性和法律的属性兼而有之。
一、犯罪构成的三大代表性体系1.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犯罪构成体系是由四个要件构成的,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以及犯罪主观方面。
一行为要构成犯罪,四个方面的要件是必需同时具备的,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要件都不能成立犯罪。
四个构成要件是处于一个平面之上的。
苏联的特拉伊宁在他的《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一书中全面地论述了犯罪构成的概念、意义以及犯罪构成理论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关于犯罪构成的许多问题。
而我国的犯罪构成的理论受苏联的影响非常大,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采用的是四要件的观点。
所谓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所谓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必须具备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
它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两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刑罚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封建王朝的周朝到清朝的结束,中国的刑罚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刑罚进行综述,以展示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的刑罚可分为五大类别:鞭刑、剐刑、杖刑、笞刑和死刑。
不同的刑罚被用来处罚不同类型的犯罪,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特点和法律的原则。
首先是鞭刑。
鞭刑是古代最常见的刑罚之一,适用于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比如盗窃、走私等。
鞭刑的实施方式通常是将罪犯绑在柱子上,用皮鞭进行殴打,直到罪犯受到一定程度的身体伤害。
这种刑罚的目的在于警示他人,遏制犯罪行为。
其次是剐刑。
剐刑是一种残酷而致命的刑罚,通常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行为,比如谋反、叛乱等。
该刑罚的实施方式是用刀将罪犯剖开胸腹,直至死亡。
剐刑被视为一种严厉的警示措施,旨在震慑其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是杖刑。
杖刑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方式,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犯罪行为,如奸污、打骂等。
杖刑的实施方式是用刑杖猛击罪犯的背部,直到罪犯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杖刑既有体罚的成分,也有警示示范的作用。
第四是笞刑。
笞刑与杖刑有些类似,但实施方式稍有不同。
笞刑通常用来处罚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如骚扰、损坏公共财物等。
实施笞刑时,罪犯被绑在柱子上,然后用尺子或棍子进行猛击。
笞刑的目的是给罪犯一定的惩罚,同时也是对社会对违法行为的态度的表现。
最后是死刑。
死刑是最严厉的刑罚,适用于最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如杀人、叛国等。
古代中国的死刑有多种形式,包括斩首、凌迟、绞刑和赐死等。
死刑的实施旨在维护社会公正和法律权威,同时也是向犯罪者传递信号,展示法律的严肃性。
在古代中国,刑罚执行的权力多由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或地方官员拥有。
刑罚的裁决除了考虑犯罪的程度外,还根据社会阶层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刑罚对于王室成员或高等级社会阶层来说往往较为宽松,而对于农民和低等级社会阶层来说则比较严苛。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治安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分析治安工作一直是社会稳定和安全的关键问题之一。
然而,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治安工作也面临着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本文将针对2023年治安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网络犯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愈发猖獗。
网络犯罪的发案范围远不止电脑黑客攻击和网络诈骗,还包括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网络版权侵权、网络传销等等。
网络犯罪的特点是难以追踪,且无国界限制,很难通过传统的警务手段进行打击。
解决方案:针对网络犯罪,我们应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安工作模式。
一方面,在技术上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保障,提高网络防范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开展联合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同时,加强对相关技术从业人员的监管,对涉案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二、传统犯罪转移至高科技领域传统的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领域扩展,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盗窃、运毒等。
此类行为具有迅捷、高效、隐蔽等特点,治安工作难以通过传统的手段进行有效打击。
解决方案:应针对新型犯罪手段加强技术研究和培训,加强对相关技术产品的监管和审批,提高对高科技领域的治安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加强对新型犯罪手段的警示,提高公众对犯罪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
三、暴力犯罪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暴力犯罪事件屡屡发生。
暴力犯罪对社会治安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遭到侵犯。
解决方案:应继续加强对暴力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暴力犯罪行为,让违法犯罪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同时,要通过社会教化、法律宣传、心理疏导等方式,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降低暴力犯罪的发生率。
四、治安巡逻和监控设备的升级改造治安工作的基础是巡逻和监控。
但当前,很多地区的治安巡逻和监控设备已经老化,存在许多缺陷,导致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时,很多地方的治安巡逻人员人数不足,力量协调不够。
解决方案:应加强对治安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治安巡逻和监控设备的实时有效运行。
同时,对治安巡逻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提升治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大数据时代犯罪现场的变化及侦查对策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数据的需求愈发迫切,而大数据的应用也不断拓展到各个领域。
与此犯罪分子也在不断地利用这些技术和信息来进行犯罪活动,导致犯罪形式和侦查手段出现了新的变化。
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犯罪现场的变化及侦查对策进行研究。
一、大数据时代犯罪现场的变化1. 新型犯罪模式的出现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犯罪分子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实施各种新型犯罪活动,如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侵权、网络盗窃等。
这些犯罪活动的特点是隐蔽性强、跨地域性明显、犯罪手段灵活。
在传统犯罪领域,犯罪分子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如通过盗刷信用卡、伪造假币和证件等。
2. 犯罪现场证据的获取和保护在大数据时代,犯罪现场的证据获取和保护也面临新的挑战。
传统的犯罪现场可能是案发现场,如劫案、盗窃案等,而在大数据时代,犯罪现场不仅包括物理空间,还包括网络空间。
犯罪分子可以在网络中留下痕迹,如IP地址、登录记录、通讯内容等,这些证据将成为侦查的重要对象。
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删除或篡改犯罪证据,使得侦查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3. 犯罪模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在大数据时代,犯罪模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传统的犯罪活动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走私等,而在大数据时代,犯罪活动的范围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虚拟货币洗钱等。
这些犯罪模式不仅难以发现和侦查,而且可能导致较大的损失和危害。
二、大数据时代犯罪侦查对策1. 建立大数据犯罪信息库针对大数据时代犯罪现场的变化,应建立大数据犯罪信息库,集中收集和整理各类犯罪信息和案件资料,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犯罪侦查系统。
通过对大数据犯罪信息库的建设,可以实现对犯罪分子的跨地域追踪和实时监控,提高对犯罪活动的发现和侦查效率。
2. 强化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在大数据时代,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留下的痕迹将成为关键的侦查对象。
案防形势分析报告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犯罪活动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能力,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案防形势进行深入分析。
本报告将从案件数量、犯罪类型、犯罪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案件数量分析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案件数量逐年下降。
仍需警惕的是,一些传统犯罪仍然存在,如盗窃、抢劫等,同时新型犯罪也时有发生,如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
这些犯罪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还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各类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破案率。
三、犯罪类型分析从犯罪类型来看,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新型犯罪逐渐成为主流。
这些犯罪手段隐蔽,危害巨大,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此外,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犯罪依然存在,需要公安机关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同时,涉黑涉恶犯罪、暴力恐怖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稳定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犯罪手段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手段日新月异,给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带来了很大挑战。
例如,网络诈骗犯罪往往利用虚拟货币、加密技术等手段逃避监管,给追捕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犯罪活动的监控和预警。
五、对策建议1.加强警力建设,提高警务效能。
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基层警力的投入,提高警务效能,确保对各类犯罪的有效打击。
2.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公安机关要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案防格局。
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对犯罪活动的监测、预警和打击能力。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公安机关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防范犯罪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专题一近代刑法理论一、启蒙主义的刑法思想中世纪刑法:法与道德不可分、罪刑擅断主义、以死刑和身体刑为中心的刑罚的严苛性、基于身份的处罚的不平等17、18世纪: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发展——社会契约论(刑法的平等性、合理性)、刑罚的目的(预防)——平等主义、合理主义、理性主义二、主要启蒙思想家的刑法思想1、格老修斯:脱离教会、自然法。
法来源于自然,来源于人的理性。
刑罚的本质是报应刑。
刑罚目的在于犯人的改善和犯罪的预防。
2、霍布斯:刑法是成文法。
刑罚的根据——社会契约论。
刑罚的本质是痛苦。
刑罚目的是对第三者的威吓和对犯人的改善。
3、洛克:刑罚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论;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反对酷刑;死刑慎重4、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罪刑法定基础);刑罚的威吓及宽和化;罪刑适当。
5、卢梭:社会契约论;反对频繁使用刑罚,用教育预防犯罪二、前期古典学派的刑法思想1、贝卡利亚的刑法思想:罪刑法定:“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
只有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罪刑均衡:“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犯罪行为有一个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阶梯,那么也很需要有一个相应的,有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刑罚的一般预防与特别预防为目的的相对主义:“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2、费尔巴哈刑法思想犯罪本质:权利侵害说。
客观主义:客观行为是处罚的对象。
心理强制说、罪刑法定一般预防论:向一般人预告刑罚,预防犯罪于未然3、康德(1)正义:服从无上的命令。
对侵犯正义的犯罪,根据理性的命令,应当科处刑罚。
(2)刑罚权:不法行为是对自由的侵害,为了抑制不法,需要强制力(3)绝对主义: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科处,不是作为手段促进犯人改善——刑罚仅仅是报应(4)支持死刑4、黑格尔的刑法思想(1)辩证法:犯罪是客观的法的否定,刑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是对否定法的犯罪的再否定而“恢复”法。
(2)刑罚不止是为了使犯人痛苦而科处,是为了作为理性者被尊敬而科处。
传统犯罪网络化刑法应对研究传统犯罪经常被认为是指财产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非法活动,这些罪行通常是以个人形式进行的,这些罪犯通常会被警察和司法部门追踪和处罚。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犯罪网络化也越来越常见。
网络犯罪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非法活动,例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在线赌博和网络侵犯隐私等非法行为。
网络犯罪的增加给执法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技术上对网络犯罪进行监视和控制,如何保护大众在网络世界里的安全和隐私,以及如何对网络犯罪者的行为进行惩罚等等。
这些挑战需要新的想法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应对。
与传统犯罪不同,网络犯罪具有以下特点:跨越国界,匿名性,犯罪时效性和无形的证据等。
这些犯罪特点给执法部门追踪和处罚犯罪分子带来了难度。
网络犯罪者可以避免法律制裁,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接受惩罚,反而要求我们发展相应的网络化刑法进行惩罚和打击,从而打击犯罪的犯罪成本并降低犯罪的诱因,增强人们对网络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化刑法针对网络犯罪的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网络化刑法是在执法部门追踪和处罚犯罪者的同时,尝试通过新技术和新方法降低了犯罪成本和提高犯罪风险的公正性。
这些措施包括:1. 数字取证技术数字取证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证据,以达到在网络犯罪时实时、准确地调查和取证的目的。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证据被篡改和删除,提高对网络犯罪者的抓捕和审判的有效性。
2.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人们在网络中传输的敏感信息和个人信息。
应当建立相应的法律规定,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并对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惩罚。
3.网络监控技术应对网络犯罪,以及保护人民在互联网上的权利,可以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网络上的关键词进行实时抓取和监控。
例如,对于网络诈骗,网络监控技术可以监视出使用相似的诈骗手法的其他犯罪分子。
4.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由于网络犯罪的跨界和交互性,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执法协作,完善协调机制,便于各方更精准地分析和调查犯罪行为,及时打击违法犯罪。
论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可以从犯罪类型、社会背景、法律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的总结。
一、种类繁多的犯罪类型中国传统犯罪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盗窃、抢劫、赌博、贩卖人口、偷盗、伤害罪、偷渡、酒驾、传销等。
这些犯罪行为涵盖了个人、财产、社会和公共安全方面的问题,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各类不法行为的存在。
二、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社会经济背景。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是主要的犯罪群体,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经济压力等因素,农民容易陷入犯罪活动中。
此外,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也使得犯罪成为一种逃避和反抗的手段。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家族观念,家族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家族犯罪现象普遍存在。
家族犯罪主要包括家庭暴力、家族成员间的欺凌、继承纠纷等。
家族犯罪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亲情纠纷和权益关系。
四、难以取证和处理的问题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之一是难以取证和处理。
受制于社会、文化和法律体系等多方面的影响,犯罪分子有时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此外,社会对于一些犯罪行为的宽容和忽视也往往导致了这些犯罪行为的蔓延。
五、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还表现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在传统社会,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也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法律的执行难、公平性不足等问题,增加了传统犯罪的发生和难以根治。
六、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还受制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被重视,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片面、缺陷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
例如,对权力和利益的过度追逐、以个人利益为先、忽视法律法规等,这些都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之,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多样,包括犯罪类型繁多、社会背景的影响、家族犯罪的特点、难以取证和处理的问题、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等。
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对传统犯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变得复杂和困难。
传统侵财类案件调研报告传统侵财类案件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侵财类案件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各类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
这类案件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了威胁,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传统侵财类案件的类型、特点及预防措施,为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社区居民和商户,通过发放问卷、在线收集数据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的意见和建议。
实地访谈主要采访了公安机关执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谈了解案件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三、调研结果(一)案件类型根据调查结果,侵财类案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盗窃:盗窃是最常见的侵财类案件之一,包括入室盗窃、扒窃、抢夺行李等。
2. 抢劫:抢劫是指以暴力手段抢夺他人财物的行为,其中包括持械抢劫和非持械抢劫。
3. 诈骗:诈骗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包括网络诈骗、电话诈骗、假冒身份等。
4. 网络侵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侵财案件逐渐增多,其中包括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敲诈等。
(二)案件特点通过对案件调查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1. 作案手段高明:侵财类案件中的犯罪分子通常具备一定的技术、心理和策略等方面的能力。
比如,网络诈骗犯罪分子擅长利用互联网去欺骗他人。
2. 社会关系网络复杂:在一些案件中,犯罪分子通过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利用社交关系牟取不法利益。
这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难度。
3. 犯罪动机多样:侵财类案件的犯罪动机往往多样化,有些是为了生活所迫,有些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
(三)预防措施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以下预防措施:1. 加强社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和商户的安全意识,加强预防意识。
2. 增加公安力量:增加公安机关的人员和装备投入,提高案件侦破能力。
3. 完善监控设施:加强社区和商区的视频监控设施,提高监控的覆盖面和效果。
传统监禁刑的弊端和出路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监禁刑被广泛应用于犯罪分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安全的一种手段。
然而,传统监禁刑却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不仅难以实现犯罪的预防效果,还对犯罪者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探索替代传统监禁刑的出路,本文将分析传统监禁刑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传统监禁刑的弊端1. 人员拥挤问题监狱是有限的空间,而犯罪人数却不断增加。
这导致监狱人员拥挤,生活环境恶劣,容易引发各种安全问题,如疾病传播、暴力事件等。
2. 犯罪率难以降低传统监禁刑往往无法有效降低犯罪率。
犯罪者在监狱中长时间与其他罪犯接触,易于形成罪恶交流的氛围,反而增加了再犯率。
3. 犯罪者自我价值认同问题监禁刑给犯罪者带来心理压力和自卑感,面对长时间的监禁,他们往往失去对自我的价值认同,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重新融入。
4. 刑罚无法达到预防效果传统监禁刑注重对罪犯进行惩罚,但对于预防犯罪的效果甚微。
大部分犯罪行为多是源自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单纯的刑罚很难解决这些根本问题。
三、替代传统监禁刑的可能出路1. 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一种将犯罪人员放置在社区中进行矫正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矫正环境,使犯罪者更好地适应社会。
同时,社区矫正也能够减轻监狱的人员拥挤问题。
2. 康复与教育针对一部分能够改变自己行为的犯罪者,可以通过康复和教育来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重新融入社会。
这可能包括心理辅导、职业培训、教育机会等,让犯罪者具备再就业和重新开始的能力。
3. 制度改革传统监禁刑的弊端与其背后的刑事司法制度密不可分。
改革刑事司法制度,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司法环境,才能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提高监禁刑的有效性。
4. 协同机制推进监狱系统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协同机制,提高对犯罪者的矫正效果。
例如,与教育部门合作,为犯罪者提供学习机会,增加其社会技能和知识储备,提高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四、结语传统监禁刑的弊端不容忽视,对于犯罪者和社会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刑法四阶层理论四要件说传统的犯罪论,学习苏联而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更够犯罪的标准即看该行为是否符合四个要件:①犯罪客体,②犯罪客观方面,③犯罪主体,④犯罪主观方面,如果同时满足这四个方面,即构成犯罪,四者缺其一就不构成犯罪(这一点使得四要件在形式上简单明了,但同时在认定某些情形下的定罪,如有未成年人参与的共同犯罪时,所得出的结论不甚合理,因此四要件说遭到很多的诟病)四要件说所主张的构成犯罪所需要的四个要件①犯罪客体,②犯罪客观方面,③犯罪主体,④犯罪主观方面是没有顺序之分的,也就是说只要同时满足①②③④即可,没有逻辑判断上的先后之分(这是四要件说与两阶层说和三阶层说之间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但随着四要件的发展,当下有的学者提出四要件应遵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的逻辑判断顺序,有的学者则主张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的逻辑顺序,以此来弥补本身的缺陷三阶层说比较新的犯罪论学说,学习德日而来,一个行为构成犯罪,要依次经过三个层级的判断,第一、构成要件符合性;第二、违法阻却事由;第三责任阻却事由,只有依次满足三个层级的判断,才能最终判定某行为是否被认为属于刑法上的“犯罪”构成要件符合性。
构成要件包括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客观构成要件包含主体、行为、结果、因果关系,主观构成要件包含故意、过失违法阻却事由。
主要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责任阻却事由。
主要就是判断犯罪人的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少量会涉及期待可能性三阶层说的逻辑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发生后,第一步判断,这个事实符不符合刑法条文中所规定的某罪的构成要件([客观构成要件]有没有犯罪行为?有没有危害结果?行为和结果有没有因果关系?[主观构成要件]行为人主观上有没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满足第一步后,还不能断定行为人就构成犯罪,接着进行第二步的判断,有没有违法阻却事由(在满足第一步的前提下,就推定该行为具有“违法性”,所以第二步主要从消极方面进行判断,即有无违法阻却事由,即是否满足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满足第二步后,仍然不能断定行为人就构成犯罪,还要进行第三步的判断,有没有责任阻却事由(同样,在满足第二步的前提下,就推定该行为具有“责任性”,所以第三步亦主要从消极方面进行判断,即有无责任阻却事由,即是否缺乏刑事责任能力)两阶层说两阶层说与三阶层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两阶层在形式上,是将三阶层中的第二步的判断与第一阶段的判断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不法”(即三阶层中的构成要件符合性[两阶层说中称为“积极的不法”]和违法阻却事由[两阶层说中称为“消极的不法”])和“有责”(即三阶层中的第三步的判断)的两阶层的判断逻辑。
“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 vs 规范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问题:犯罪学上的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吗?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
犯罪构成三大体系的比较由于各国的刑法文化传统和法律规定上的差别,因而决定了犯罪结构的理论体系上的不同,可分为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前苏联及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英美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一)以德日为代表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递进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1.由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构成,并且这三个要件之间具有递进式的逻辑结构。
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形成的三分理论是大陆法系理论中犯罪构成的通说。
⑴构成要件该当性:①构成要件的行为②因果关系③构成要件的故意④构成要件的过失⑵违法性(如果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一般可以推定给行为属于违法。
但如果行为具有刑法上所规定或者法律所认可的违法性阻却事由,则给行为就不属于违法)⑶构成要件有责性:①责任能力②故意责任③过失责任④期待可能性2.犯罪结构多样说。
犯罪应分为四种类型:以作为形式实施的故意犯罪、以作为形式实施的过失犯罪、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故意犯罪和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过失犯罪,而每一类犯罪都应有自己独立的犯罪构成。
(片面,不够合理)(二)以前苏联及我国为代表的犯罪构成体系——耦合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由犯罪的课题、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四个要件构成,又称“四要件说”,是前苏联及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的通说。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体系与前苏联的犯罪构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在我国刑法学界,普遍承认:犯罪构成是由一系列实施要件构成的,但在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与排列上具有分歧,可分为以下三种观点:⑴二要件说:①行为主体和行为要件;②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⑵三要件说:①主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客体;②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⑶四要件说。
(三)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通过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来衡量和判定犯罪是否成立,英美法系的犯罪成立条件分为实际意义省的犯罪要件和诉讼意义上的犯罪要件。
中国重刑主义传统中国重刑主义传统分析与评价一、概念重刑可以指重刑轻民,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点即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尤重刑法。
也可以指相对更重的刑罚,如死刑之于徒刑;本文所谈重刑,乃是指运用严刑峻法,高压手段进行统治。
二、理论渊源重刑主义滥觞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奴隶制度土崩瓦解,封建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迅速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发展发向的新兴地主阶级经过“百家争鸣”的洗礼,在各个发面向奴隶制度展开了攻势。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持了秦国的法制改革,开创了重刑主义的渊源。
(一)商鞅主张重刑轻赏,重刑轻德,因为他特别重视刑罚的强制和威慑作用。
在他看来,惩罚越重,这种影响就越大。
这使他形成了这样一种坚定的法治观念:“如果惩罚严重,人民不敢犯,那么就没有惩罚。
”因此,“杀戮来杀戮,虽然杀戮也可以,惩罚来杀戮,虽然重刑也可以。
”这是他重刑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重刑主义的指导下,他提出了一系列惩罚原则,主要包括:1.轻罪重罚轻罪从重处罚是指对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从重处罚。
商鞅提出:“惩罚的时候,轻者不来,轻者不来,重者不来,这就叫惩罚加惩罚,惩罚加成就。
”这意味着,如果轻罪受到严厉惩罚,轻罪将不会再次出现,重罪将不复存在。
这叫做用惩罚来废除惩罚。
刑罚解除后,国家的事业就完成了。
商鞅所谓的“不重视他们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只有犯罪意图的人。
他认为,“如果在罪行结束时加上惩罚,强奸就不会消失”,“如果惩罚得以通过,就不会产生大的罪恶”。
如果罪行已经发生,罪犯受到惩罚,罪恶就不会消除。
如果人们在即将犯罪时受到惩罚,重大罪恶就不会发生。
2.族刑,连坐家庭惩罚是一个人犯罪后,他的亲属和他一起被判处死刑。
即使是坐着,也意味着在一个人犯罪后,与他有一定关系的人将受到连带处罚。
族刑,一般适用于直接危害君主统治,侵犯王权的重罪。
将侵犯王权之犯罪者及其亲属一同处死,使一家之内的父母、兄弟、妻子甚至更广泛的亲属连为一体,如有一人犯罪,就好像牵动植物的根系而害及枝叶,伤害了一个小指而痛及四肢一样,互相牵连,同归于罪。
打击传统侵财犯罪工作总结打击传统侵财犯罪工作总结:对于犯罪的研究和打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侵财犯罪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打击这类犯罪不仅需要警方的努力和配合,还需要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打击传统侵财犯罪工作进行总结。
一、侵财犯罪的定义和分类侵财犯罪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财产的行为,包括盗窃、诈骗、抢劫、敲诈勒索等。
根据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手段,侵财犯罪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经济犯罪、非法拘禁、入室盗窃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侵财犯罪,对于打击和预防这类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侵财犯罪的特点分析传统侵财犯罪具有隐蔽性、专业性和组织性的特点,这使得警方打击这类犯罪的难度加大。
同时,这类犯罪还具有危害性和可持续性,一旦发生就会对受害人造成不可挽回的财务和心理上的损失。
三、打击传统侵财犯罪的现状和成果随着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升级,警方的打击传统侵财犯罪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各地警方共破获了大量的侵财犯罪案件,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有效的打击和处罚。
同时,警方还在不断加强对侵财犯罪的预防和教育工作。
四、打击传统侵财犯罪的困难和挑战虽然警方在打击传统侵财犯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例如,犯罪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更新、犯罪的组织性和专业性等。
警方需要不断提高技能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五、未来打击传统侵财犯罪的措施和建议为了更好地打击传统侵财犯罪,警方需要加强对侵财犯罪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犯罪的动态和趋势。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报案意识。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警方开展合作,共同打击跨境侵财犯罪。
六、结论打击传统侵财犯罪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在未来的工作中,警方需要不断提高技能和手段,加强对侵财犯罪的研究和预防工作,增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境侵财犯罪。
同时,广大群众也需要积极参与打击侵财犯罪的工作,提高自身的防范和报案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浅论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之我见——坚持中国传统的四要件构成理论(1)论文关键词:犯罪构成四要件三阶层论文摘要:本文对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做了简要的分析,比较了传统的四要件理论和新兴的三阶层体系,意在强调四要件理论对中国司法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也阐述了三阶层体系的部分可借鉴之处,而不是全盘照搬。
本文从介绍理论的特征入手,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学术界最新观点为主,并适当阐述作者的态度,希望能为我国四要件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刑法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法学学科,以其惩罚手段严厉和调整范围极广而著称。
学界普遍认为“罪——责——刑”是中国刑法学的基本体系,即犯罪论、刑事责任论和刑罚论三大理论是刑法学的支柱理论,其中犯罪论被认为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这一理论解决的是认定犯罪的问题,只有认定犯罪才能确定刑事责任,进而决定刑罚手段,故而是后面两大理论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犯罪构成要件可以称之为犯罪论的核心,整个犯罪论基本是为解决“什么样的行为构成犯罪”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犯罪构成要件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法学界对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第一种是以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的三阶层体系,即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第二种是前苏联等国家采取的犯罪论体系,即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然后讨论排除犯罪的事由、犯罪形态等问题的理论体系:第三种是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采取的犯罪论体系,即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行与犯意,然后讨论抗辩事由。
我国主要采用的是上述第二种四要件的划分方式,这也是被中国刑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普遍接受的,基本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刑法理论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
但是近来也有部分学者发出对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质疑之声,他们主张效仿德目的三阶层体系,一改我国传统的犯罪客观方面、客体、主体、主观方面的四要件理论,而采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这一没有任何中国元素在内的新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