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概论 第五章

美学概论 第五章

美学概论 第五章
美学概论 第五章

美学概论第五章

单项选择题

直觉活动()。

A.是人的一种主观能力

B.是人的一种洞见的能力

C.是人的洞察力

D.不是人的一种单方面能力

答案:D

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

A.人对一个美的事物的观赏

B.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C.人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

D.对艺术的品味

答案:B

()是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

A.再现或模仿

B.情感表现

C.显现或呈现

D.理性认知

答案:B

作为赋形活动和显现活动的审美活动,本然地是()。

A.诗性言说

B.想象性的

C.形象性的

D.形式主义的

答案:A

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其本性是()。

A.求真的活动

B.求善的活动

C.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D.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答案:C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就是()。

A.对事物的客观描写

B.对人的内在情感的表现

C.将人与其存在性展开中对事物的揭示关联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D.对事物的纯粹形式刻画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人在其"去成为什么"的展开活动中,形成了不同的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是()。A.认知判断活动

B.道德实践活动

C.纯粹精神活动

D.直觉活动

E.生产活动

答案:A,B,D,E

直觉活动展开的环节是()。

A.在"去成为什么"的"去"中,人将自身交付出去

B.在"去成为什么"的过程,用自己的理性认识世界

C.在人将自身交付出去的同时,事物本身也得以本真地呈现

D.人通过对事物的使用而拥有事物

E.在人将自己交付出去和事物得以完美地呈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交互呈现的境域

答案:A,C,E

审美活动的赋形活动的途径是()。

A.通过模仿

B.通过再现

C.采取人的存在性敞开与事物的敞开之间交互呈现的所凝结的形式

D.采取人在其"去成为什么"的历史过程本身的形式

E.采取存在性境域的呈现和显现活动所自主创造的符号形式

答案:C,D,E

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审美活动的特点是()。

A.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是纯粹的显现活动,它是非认知的、非关利害的

B.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是一种理性的活动

C.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未分化的、非隔离的存在性关系D.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过程

E.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达成的是澄明敞开显身的本真真理,而不是认知的概念

答案:A,C,E

名词解释

赋形活动

答案:赋形活动严格说来,就是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向符号形式的凝聚和聚集,这种向符号形式的凝聚和聚集,不可能脱离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生命力的生成性过程,也不会脱离存在性境域本身而采用与自身相异的形式。

论述题

审美活动中的显现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1)人自身的显现。

(2)事物的显现。

(3)存在性境域的显现。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 两汉美学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 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

舞蹈美学概论

舞蹈艺术有感 我是一个很喜欢音乐的学生,但是很坦白的说,我对舞蹈却是一窍不通,我看不懂它的内涵,也看不懂它的专业程度,但是我想了解它,不想只做一个盲目的看客,自所以这学期我选了舞蹈艺术这门选修课,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在慢慢领会感悟舞蹈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带给我的震撼。 我仍旧清晰地记得老师第一节课带给我们的空间讲解,如果一个演员在台上没有空间感的话,他一定过不了多久就会晕,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更是如此,无数闪耀的灯光打向你的时候,如果你的眼睛不能盯住一个空间位置,结局是必然是失败的。舞蹈是一种身体语言,它是靠身体带给我们一种美感,一个故事,一段感情,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种语言是无需翻译的,只要用心感受它,自然就会明白它所要传递的东西,只是每个人的理解是不相同的。 如果放在从前,我是绝对不会看《神舞》这种舞蹈,在我曾经的观点看来,这真的是一群人在台上疯疯癫癫,穿的鸡毛或者半裸在台上蹦来蹦去,在老师的解说下我发现,我错了。这段舞蹈有着一段浓厚的历史文化和背景。它隐藏着一个很大的玄机。在传统的文化中,居住的是一些原住民,所以在舞蹈中,这些演员的穿着都是当时当地的一些原始服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好多现代人开始进行了移民,在舞台上就看到了一些现代人穿着时尚的皮衣皮裤,或者半裸着上身。通过他们的舞步和眼神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扮演原始的舞蹈者并不是十分专业,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他们虽然没有经受专业的舞蹈

训练,但是他们跳出来的东西却是最真实最质朴的,犹如唱歌中的原生态唱法一样,而那些扮演现代人的专业舞着,从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中就能看出是常年受过专业训练的。浓浓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丰富的舞蹈内容,确实使这部舞蹈更加吸引人。 舞蹈这门艺术,不但能陶冶情操,也能带给人们快乐,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更能让人心情愉快。舞蹈我正在开始懂你,爱你了。希望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依旧可以有舞蹈陪伴着我!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导读:本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题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 我们学习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它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学习中国美学史,材料就特别丰富,牵涉的方面也特别多。 第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例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 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充分认识以上特点,便可以明白,学习中国美学史,有它的特殊的困难条件,有它的特殊的优越条件,因而也就有特殊的趣味。 二、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发掘方面有极伟大的新成就(参看夏鼐:《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将会提供许多新的资料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使美学史的研究可以从六朝再往上推,以弥补美学史研究中这一段重要的空白。 第二题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 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晶联系起来研究

美学概论 第三章

《美学概论》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美只能通过()而得到界定。 A.生产实践 B.事物本身的美 C.形式 D.美感经验 答案:D 一个对象的"美"是()。 A.对象本身的美 B.对象形式的美 C.美感经验在对象上的附着 D.对象的物理品质 答案:C 美感经验的表现性是指()。 A.情感的宣泄 B.对形象的把握 C.借景抒情 D.通过把握对象或创造形象来呈现人的内在生命 答案:D 提出"直觉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的是()。 A.康德 B.克罗齐 C.弗洛伊德 D.黑格尔 答案:B "美"与美感经验之间的关系是()。 A.先有"美",然后才有因美而引起的美感经验 B.先有美的事物,然后才引起美感经验 C.先有美感经验,然后我们才作出美的判断 D.先有美的理念,然后才有美感经验 答案:C 一个人饥饿后美食一顿,这时他所产生的快感是()。A.自由感 B.美感的快感 C.生理的快感 D.道德的快感 答案:C

下列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A.美感经验是物理的事实 B.美感经验是美的事物引起的经验 C.美感经验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 D.美感经验是一种生理的快感 答案:C 中国古代的诗学总原则"诗言志",体现了美感经验的()。 A.自由特征 B.直觉性特征 C.快感特征 D.表现性特征 答案:D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圣……"是()说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答案:B 多项选择题 美感经验与感官感觉的差别在于()。 A.感官感觉是外部刺激的结果,美感经验则是人的心身和情感活动所熔铸为一个整体而形成的 B.感官感觉是被动形成的,它没有表现性;美感经验则是创造的和表现性的 C.感官感觉是活生生的;美感经验则是纯粹精神的 D.感官感觉是具体的;美感经验则是观念的 E.感官感觉局限于生理的层次上;美感经验不是纯粹的生理感官层次上的,而是心、身、情感等人的整体生命所突然凝结的状态 答案:A,B,E 美感经验的快感的来源主要是()。 A.来源于纯粹生理的刺激和亢奋 B.来源于人的心身之间的和谐、自由状态 C.来源于人的生命活动所达致的完满感和充实感 D.来源于对事物的模仿 E.来源于生命活动的自由创造和内在意义的表现 答案:B,C,E 审美直觉的特点是()。 A.直觉具有神秘性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1、押韵是不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为什么? 答:押韵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因为: 1、韵律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古体诗。 2、在《声律启蒙》中有对平仄,韵律的详细说明与示例。但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现代诗歌的兴起,在韵律上的讲究也没有过去那样必须.。也就是说,近体诗,自由体,比较随便。但是如果在韵律上多下功夫,能够让诗歌读起来更容易上口,感觉更加工整。 2、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 答: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1、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这是因为美是客观的真实的,凡是符合客观的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都是正确的,是有客观社会内容和客观的标准的。 2、美感的个性:即美感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阶级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再次表现为审美趣味的差异;最后,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个人的心境、情绪有关。 3、两者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所以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3、“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答:1、意境: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意境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主要是因为: 首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所以说是情中景。 其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来于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再次,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最后,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Asthetik”(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关于美学 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 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 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 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 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 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 2P12-14 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 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 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 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 洛克:“白板说” 古典美学 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在“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成“美学”的Aesthetics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的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存在许多困难。这在于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同时运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重构中国美学的历史还只是新近的事情。比起中国哲学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开掘。 对于中国是否有美学是一个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在此争论的背后,还隐藏着两种对立的立场,即西化派和保守派。在中国传统思想面临危机和中西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西化派和保守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前者否认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要求用西方思想取而代之。与此相反,后者中国传统思想的优越性,认为其创造性的转化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立场在美学上也是一样的。对于中国的美学传统,西化派否定,保守派则夸大。但对于中国美学的思考应该超出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不是从某种预设的立场出发,而是从中国美学自身的历史出发。 事实上,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美学在西方的历史上经历了诗学、感性学和艺术哲学等几种形态,其中尤其是感性学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但中国的美学不是在感性学的意义所使用的。同时中国关于美与艺术的思考也没有形成"知识学",亦即关于知识的系统表达。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都是关于美的思考的体系。而这在中国美学的历史上是无法寻找的。 尽管这样,我们现在还是在谈论中国美学,不过它是在极其宽广的意义上使用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丰富而深刻的关于美和艺术的本性的思考。只要美学不是狭义地规定为感性学,而是可以广义地规定为关于美和艺术的思考的话,那么中国美学的历史就可以得到承认。当然这既要考虑到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共同性,也要考虑到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我们要力图避免用西方美学来衡量中国美学,或者是将中国美学西方化。 中国美学的确具有独特的形态。这特别表现在其文本样式方面。中国几乎没有关于美和美感分析的独立性的系统著作,而只有格言般的片言只语。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的论著中。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些论著既有关于各们艺术门类特性的探讨,也有对于具体作品的赏析。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美学概论 第六章

美学概论第六章 单项选择题 李泽厚认为,审美的符号形式之美来源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积淀,这个学说就是()。 A.生命形式说 B.积淀说 C.表现说 D.模仿说 答案: B 纯粹形式美说最早从()就开始了。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B.十八世纪末的康德 C.古罗马的朗吉弩斯 D.十九世纪的形式主义 答案: A 理解审美符号形式的起源和意义的唯一道路是()。 A.通过人对现实事物的模仿 B.人对事物形式的再现 C.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D.个人情感的表现 答案: C 提出审美符号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康德 B.柏格森 C.苏珊·朗格 D.克莱夫·贝尔 答案: D 审美活动得以呈现的介质的本性是()。 A.物质材料 B.纯粹的形式元素 C.在物的物性的开启中显现 D.自然的物质材料 答案: C 音乐呈现的基本样式是()。 A.空间样式 B.时间样式 C.语言样式

D.综合样式 答案: B 雕刻的显现形式是()。 A.空间样式 B.时间样式 C.语言样式 D.综合样式 答案: A "整体大于局部的相加"是()所产生的效果。A.多样统一的原则 B.平衡的原则 C.格式塔原则 D.气韵生动的原则 答案: A 提出形式组织的"格式塔原则"的是()。 A.精神分析心理学 B.行为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答案: C 审美的空间形式是()。 A.来自于自然的空间本身 B.来自于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展开所形成的空间C.来自于对物体的空间模仿 D.来自于虚空 答案: B 首先提出"气韵生动"的是中国古代的()。A.刘勰 B.张颜远 C.孔子 D.谢赫 答案: D 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是()。 A.一种显现性符号形式 B.一种指称性符号形式 C.概念性符号形式 D.一种信号形式 答案: A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 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 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 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 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 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1

美学概论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 “什么东西是美的”vs “美是什么” 结论: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 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秩序、明确和匀称) (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物质溢出精神 古典型:希腊雕刻。内容和形式契合。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

《中国美学史》5000字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臵。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之后作者又谈到:“礼”字的另一部分结构---玉。正像饮食在礼中的重要地位一样,玉在礼中也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王国维《释礼》说:“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而玉在中国地位更是可以与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饮食的器皿来说,我觉得玉有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它即在礼器之中,又在仪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玉是一种有灵气的东西,与性灵有关,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义。也许这就是古人选字的妙处所在,两种奇妙的事物相叠,形成一种更奇妙的感觉。 从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儒家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它具有影响力的最直接体现。而更为重要的是,玉意味着中国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纯洁性追求,中国的艺术,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园林都有一种:“玉”的韵味在其中。 礼是一种礼仪,这种仪式构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礼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包括四大因素:礼器、行礼之人、行礼地点及行礼过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理解了礼的整体,才能理解礼的本质,理解礼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影视美学概论 教学教案

影视美学概论教案 课程名称影视美学概论英文名The introduction of film aesthetics课程编号18600760j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2学分 任课教师授课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学年1401班学期2015—2016 第2 学期 一、课堂讲授部分32学时 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8学时 第二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8学时 第三章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8学时 第四章影视艺术的审美心理8学时 第一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电影符号学 一、电影第一符号学的产生与研究方法 二、麦茨的八大组合段概念 第二节:电影叙事学 一、电影导演史话 二、电视导演史话 第三节: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一、电影第二符号学的代表学者及其基本观点 二、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提供的理论基础 二、“系统缝合”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五节: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

一、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代表性论著及其主要观点 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影符号学 难点:电影叙事学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 课件讲授、视频案例教学、提问、课堂讨论 五.时间分配 1、电影符号学(2课时) 2、电影叙事学(2课时) 3、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2课时) 4、意识形态批评与其他理论(1课时) 5、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1课时) 六.教学内容 电影第一符号学 以结构语言学为模式来研究电影艺术,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 20世纪60年代中叶产生 三大研究领域: 电影的符号学特性 电影符码的类别 电影叙事学 分析电影作品的叙事结构 结构主义叙事学 普罗普 例子 31种功能 七种角色: 反面角色(对头);提供者(施与者);助手;被寻找者和她的父亲;送信人(发送者);英雄;假英雄列维—斯特劳斯: 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结构主义分析。 格雷马斯: 角色模式: 主角与对象;支使者与承受者;助手与对头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一(2) 美学学科的基本情况 1.美学研究的对象 观点一:美(毫无意义) 观点二: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排除了艺术之外的美) 观点三:审美心理——鲍姆加登:人的感觉领域;经验主义:审美经验;心理学美、精神学分析:主观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之外的现象,美学是否应该视而不见?)【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只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内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点四:将美与哲学等同起来,讨论抽象意义上的美的价值——尼采:人类通过艺术来理解世界与生存;海德格尔:艺术中包含人类生存的价值(具体的美呢?)目前美学的研究对象:(1)现实中的艺术审美活动;(2)美和艺术现象的历史变化和社会内涵;理解分析人类的审美活动的意义,进而理解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也需要结合社会科学有关人的知识。 美学研究的特点:(1)概念与形象相结合;(2)抽象与具体相结合;(3)逻辑分析与个体经验相结合。 美学的学科性质: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的人文学科;同时也需要吸收社会学科的相关基础。 3.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来研究现实与艺术中的美的现象的人文学科,探讨这些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有关人的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美学——人的现象和问题 4.美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公认统一的美学体系(个么那你讲个屁啊) 5.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的——概念推理型 典型代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先找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关于美的基础概念,然后进行推导。 (2)心理学的——实验+推理方法(对产生美感的过程进行推理再做概念性描述) 心里美学:心理距离、直觉过程、移情、内模仿 【心理距离】: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里距离。心理距离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恶冷漠等恶意情感。 【移情】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融合的过程,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感情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作业题 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 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 1、人与世界有哪些关系? 2、怎样理解审美现象的丰富性? 3、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有几个层次的关系? 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 1、说说“美”和“艺术”概念在中外的演变情况。 2、理解审美历史性有何重要意义? 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 1、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怎样? 2、鲍姆加登是如何定义美学的? 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 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 1、理一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简明线索。 2、谈谈20中国美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 1、归纳一下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情况。 2、今天文明应该怎样确立美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1、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美学? 3、为什么说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主客关系中实践、生存与语言关系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什么是非理想性生存? 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 1、审美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审美活动中,感性经验有什么变化? 3、审美活动中主体怎样? 第二节审美与人生 1、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2、为什么说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3、本编特别突出了“生存”与“实践”概念,你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审美中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编审美活动论 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2、审美需要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这种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正是审美需要之所以可能的一种深刻的现实基础。 3、审美理想的作用。 答:(1)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观念,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怎样理解审美趣味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答:(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主体的个性特征是由先天和后天,生理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所形成的,因而必然会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审美趣味作为一种个人的爱好和倾向,自然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2)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他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等等都会对其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审美活动的特点。 答:(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2、人与世界的本己性交流具体指什么? 答: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况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3、为什么审美活动是有限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答: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就是说,它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无功利性,既具有自律性,又具有他律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就恰恰在于它是诸多矛盾因素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价值的的特殊性? 答:所谓审美活动又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读后感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着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