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2
艺术概论总结摘要一、名词解释1、艺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者说是,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
2、审美: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
3、非审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说,是指与审美活动无关的、主要通过概念来理解的认识活动,具体地说,是主体对艺术的非审美学方面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评价和判断,或者说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认知和评价。
4、反艺术:一种标榜或实现艺术表现的个性化而采取的极端的反艺术传统和规则的行动(包括创作本身),其标志就是对传统的艺术语言的解构。
5、自然生成:主要是指,符码和意象以及情感和意义的合成,并非人为拼贴,而是水到渠成、自然的生成。
6、艺术:一种交流信息、表现情感和意义的自律而又自洽的符号系统。
7、意象: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在实境向虚境转化的时候,象与意开始融合,情与景形成统一,最后生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形象。
8、艺术技巧:专门化的形式操作的才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和处理各种素材、塑造形象所采用的适合的方法和手段。
9、艺术风格:谈论艺术总体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谈论艺术的差异性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角。
10、优美:处于矛盾相统一的一种平衡状态,一种比较单一的、无深度的、透明的建构。
11、美感: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情感。
12、崇高:主体的一种精神奇遇,一种在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中使精神无限增值的奇遇,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遇的强劲气势。
13、幽默:是人的天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即时即兴的表现。
14、讽刺:描绘这种有限的主体与腐化堕落的外在世界之间矛盾为己任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艺术中,讽刺是讽刺家机智幽默表达自己的批判观念,使其批判悬有娱乐性和战斗性的一种风格和技巧。
15、滑稽:指某种智力上的缺陷、不协调、不一致;是形式对内容的充分,某种物质性质的不一致,是道德的缺陷。
16、荒诞、掏空了精神的世界和主体,是失去了方向、目的、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与主体,同时也是陌生的、疏远的、歪曲的世界和主体。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大希庇阿斯篇》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什么东西是美的”vs “美是什么”结论:美是难的柏拉图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即美的“理念”(Idea)二、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分为哪几个方面和代表性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数的)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秩序、明确和匀称)(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博克: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1)柏拉图: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
第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客观的理念对人来说是主观的。
黑格尔:艺术发展史。
象征型:东方艺术。
精神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物质溢出精神古典型:希腊雕刻。
内容和形式契合。
特点是静穆和悦。
浪漫型:近代基督教艺术。
精神溢出物质,主观性突出。
2、从观赏者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费气力。
”评论: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进行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主客二分:“主体—客体”的认识天人合一:“人—世界”的体验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萨特思维模式的转变对美学研究意义: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三、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美是什么”?“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在物还是在心”大讨论中的四种不同观点(四派):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派”与“主观派”:(一)蔡仪: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美学概论引言美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
美学课程主要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化功能。
特别是针对社会上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给学生精神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学课程可以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重要作用,发挥美育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的教育功能,以塑造学生的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录 导 论 艺术美论美 论 审 美 论美 感 论 美 育 论 美的形态论 余 论导论 结构图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1、在中国古代(1)大羊为美:以用为美、以饰为美;(2)无害为美:《国语》伍举论美;(3)中和为美:《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仪;(4)仁为美: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5)充实之谓美: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论断;(6)老庄美丑关系和审美态度的表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体即美”、“美即逍遥和自由”;(7)《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
2、在西方目录 导论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美学教材结 构(1)古希腊时期:①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②苏格拉底论美和善;③柏拉图的“美的理念”;④亚里士多德以“艺术摹仿说”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2)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的附庸;(3)启蒙时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母嘉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
(4)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②黑格尔: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著三卷本《美学》巨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是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体——主观的美感;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艺术)。
1.什么是美?答:美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
自然美、社会美、自然美与社会美合起来即什么是美,包络太多,不可能用统一的、准确的形态标准概念为其定义。
但是,具体到某件事、某个物,或人,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根据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统一的认识,对其定义予以准确表述。
否则,你说这是美,他说那是美,美学就乱套了,甚至会被一些唯利是图之辈利用和歪曲。
2.什么是美学?答: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因为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
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
在此条件下,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
美学(感性)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
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
第一章绪论●美学及其对象●学习美学的意义●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节美学及其对象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一、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审美意识萌芽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的审美意识是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萌芽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了美,发现了美,产生了对美的认识和反映,产生了审美意识和观念。
2. 古代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
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与确立鲍姆嘉通是美学学科确立的奠基人把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正式出版美学专著,初步确立了美学的对象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美学观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基础上;坚持了科学方法论原则三、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天体宇宙、山水风光、朝霞彩虹、花草虫鱼、社会美人类的创造活动和成果、人物美。
●研究艺术美艺术美是现实美集中深刻典型的反映,是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
●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活动中的美感问题,研究审美知觉、审美联想和想象等等当代西方美学的“移情说”、“异质同构说”、“距离说”四、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美学和哲学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2. 美学与伦理学区别:对象不同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3. 美学与心理学区别:对象、范围不同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概论第一篇简答题一、美与美的事物的区别1.前者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内容,它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后者只能说明自身。
2.前者是永恒存在,不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态度的影响,后者去是相对的、暂时的。
3.前者是内在、完满的,处于和谐状态,后者趋势自相矛盾,漫无边际。
二、柏拉图-美是理式的四个特征1.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
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至于那些美的对象,如美的人、马、衣服等,却不是永恒不变的。
2.美的理式具有绝对性。
它不是在此点、此面、此方面美。
而在另一点、另一时、另一面丑,它也不随人而已。
3.美的理式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美的理式先于美得事物而存在,和美的事物分离,不存在于个别事物中,只自存自在。
4.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各种美的理式却不因此而有增损,与美的理式相比,各种美的事物总是不完满的。
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与秩序。
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无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四、四因说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产生了尺度理论。
2.亚认为,不管任何事物,不管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其形成原因有四钟: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比如书橱,木材是质料因,图纸是形成因,木工是动力因,书橱的用途是目的因。
四因可完满的体现在事物中,从而创造出美和合目的性的有机整体。
3.如果他们在事物中的体现缺少某种尺度,过分或不及,那么整体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失去美、意识形态、效用和合目的性。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取决于四因不同的相互关系。
五、美感的特征社会性是其本质,但其本身也有独特的特征。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是由数构成的,美即数字。
柏拉图:“美本身”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中国:孔子: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诗可以兴”美的现象和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人类的思考,原因如下:①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
②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⑴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⑵特殊任务,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⑶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其问题。
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
贡献:维科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
克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奠基地位。
四、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
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一章1.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感受与理解距离说布洛——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距离说——主张在艺术欣赏时绝不能陶醉在审美里面,钻进象牙塔,而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站在维护社会文明的立场采取一种文化批判的态度(强调的是必须与纯粹审美的欣赏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个强调超社会功利性的审美心理特征,一个强调艺术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的密切联系。
理解美:美学是对美的现象,我们对于美的现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美的现象的行为动机等,把本来属于本能和感受领域的审美生活提高到理解水平。
2.独立美学P5“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了第一部美学专著《美学》,他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情感的学问,所以他的著作译成中文是感性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3.美学的泛化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格尤塔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丹纳《艺术哲学》,接受美学人类学:人类学美学哲学,生命美学(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美学等美学的构成(李泽厚《美学四讲》)美学分为哲学美学、历史美学(审美意识史、艺术风格史美学史)、科学美学(基础美学、实用美学)基础美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美学,分析美学等实用美学:文艺批评和欣赏的一般美学;各文艺部类美学(如音乐美学、电影美学等);装饰美学;社会美学(涉及社会生活、组织、文化、环保、生态平衡等);教育美学;科技生产美学(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声光等)等。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美学研究的对象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鲍姆加登最早提出了这种观点: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只有艺术中才有真正的美”)3.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科学(车尔尼雪夫斯基)4.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与现实的上身美关系的科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指的是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人)要求客体(对象)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客体也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的一种特殊关系。
美学概论第一章话说美学(美学学种论)一、何谓“美学”18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德国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背景下,做为德国理性思潮的代表人物,出版一本《Aesthetica》(“感性学”),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美学,他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人的心理现象,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美学。
研究人心理不同构成要素,就成了不同的学科,包括:知——逻辑学情——感性学意——伦理学2、关于美学的争议(1)、美学本应姓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苏格拉底中国洪毅然表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美而引发的情感,而非感性。
(2)、美学本应叫“艺术哲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实际上就是艺术学。
德国黑格尔(18C末19C初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学》三大卷“我们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朱光潜“艺术心理学”北大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马奇人大哲学系《艺术哲学》武大刘纲纪《艺术哲学》(3)、美学本应为美感学(审美心理)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休谟“主观决定一切,美学就是研究美感心理现象,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美是人心中的一种快感愉悦。
”在中国80年代美学热潮中李泽厚的“向内转”是在“人本哲学”思潮下产生的,尊重人的价值,人性哲学。
(4)、美学应为审美关系学(法国)狄德罗“审美关系学”,“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它们之间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人与现实的关系,就没有世界的美。
”(中国)王朝闻《美学概论》,“美学是研究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以上学说中,美和艺术是建立在客观美的基础上,而美感则是建立在主观美的基础上,审美关系学,人以自己的情感感受客观美,将主客观结合起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3、为美学正名(1)、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的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艺术欣赏的美感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指的是对人的精神具有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需要诉诸想象、联想。
兴,可以使欣赏着的精神为之焕发。
(如:《蒹葭》中,“伊人”的形象,除了是对美好爱情,美好婚姻的向往外,还指生命中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有些事情貌似近在咫尺却无法得到。
)观:第一指的是通过欣赏诗,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如:《左传》中记载的“季札观周乐”故事,季札出使鲁国,鲁国人为其表演周王室的音乐,他对周乐发表评论,但同时也在评论“诗”,诗在当时是入乐的,他听到的《郑风》繁琐过分,百姓忍受不了,会先亡国);第二指的是观诗人之志。
群:指的是可以促进人群之间的交流思想,保持社会和谐。
怨:值得是诗歌欣赏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诗歌可以批判反思现实,(如:《硕鼠》反映了农夫对于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兴观群怨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欣赏应该有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抒发,不止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活动,艺术欣赏不仅仅是一种感性活动,也包括理性联想的内容,艺术欣赏对人的情感有提升作用,能兴者谓之豪杰。
2.“心斋”“坐忘”:“心斋”出自《庄子》的“人间世”篇,“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指的是人的一种虚淡空明的心境。
“坐忘”出自《庄子》的“大宗师”篇,“堕肢体,黔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一方面指的是人从各种欲望中解脱出来,另一种指的是从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中解放出来。
“心斋”“坐忘”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是对道的把握,其终极状态是追求一种高度,绝对的自由。
“道”是老庄哲学之中最高的哲学范畴。
庄子认为在“心斋”“坐忘”下可以实现对道的直观,从而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达到至乐的人生境界,超脱功利的人生计较。
在《庄子,内篇》的《大宗师》中“心斋”“坐忘”强调了审美观照和审美创作的主体,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达到虚淡空明的境界,进而直观道。
一、美是怎样产生的本质特征:美的本质问题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它决定了作为它的反映形态。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
人类曾经提出美与善(美善相乐)、美与恶(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观点。
美是一种社会存在,并非自生自在。
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有密切关系。
美产生的两个条件:1)人类必须从自然界取得一定的自由,自然界从与人完全敌对的、恐怖的变成有利有益的对象,2)人的感官必须从动物性的变成人的社会性的器官。
此两方面的条件实际上是人类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依据。
二、美是怎样发展的美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两种趋向:一是美的非功利趋向——由“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非功利的“纯美”。
二是审美对象由人的制造物向自然、社会领域拓展。
(一)美先于艺术1、美与艺术不能等同,是两个范畴的内容,美产生于艺术之前,美大于艺术。
例1: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制作在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中,注意了产品的灵巧和实用,以引起人们的精神愉悦。
例2:西班牙原始壁画是有宗教巫术色彩的。
2、美的属性(1)美的形象性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显现。
例1:泰山之美在其形象之美。
汉武帝:“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例2:《红楼梦》贾宝玉的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2)美的感染性例:贝多芬演奏的效果——1824年。
(3)美的功利性是指美对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有利、有益、有用,至少无害的特性。
(二)形式美的出现1、是美由“有用即美”到美用结合再到“纯美”的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
(教材)2、形式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例:几何纹饰的演化、太极图形。
三、为什么研究美的本质(一)怎样解释“美的本质”:1、澄清两个问题:什么是美的?什么是美?举例: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美是难的”。
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内容。
西方美学的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中国美学经历的阶段:清末明初美学,五四美学,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90年代美学。
美学的两义。
美论美学:主张美是关于美的学问。
感觉论美学:认为美学是关于感觉的学问美学属性:就是美学作为学科的基本属性审美沟通七要素: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文本审美语境审美符码审美媒介审美文化审美文化是神没沟通在其中发生并产生影响的现成审美符号系统及其传统的集合体。
美学当代性是指美学主要把握当代审美与艺术问题领域,可以内在地通向传统性。
美学是一门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去研究人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简单讲是美学是研究神没沟通的人文学科。
审美文本是审美中的文本简称,凡是审美沟通中可以激发主体审美体验的符号表意系统,无论其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审美文本。
审美文本层面是指审美文本的以感兴为核心的多层次构造,包括兴媒层,兴辞层,兴象层,兴味层等层面。
审美文本的价值形态是只特定审美文本呈现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意义系统及其评价状况。
审美文本的古典价值形态,是指那些在中西方历史中已获得相对固定的经典地位的价值形态。
如优美与壮美,悲剧与喜剧,阳刚与阴柔,典雅与自然。
悲剧通过呈现人类生活冲突来激起悲情,从而使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战胜或化解现实的苦难。
喜剧通过呈现那种荒谬背理的人物及其行动,使人认清他们的存在无根据,通过笑直接否定它的合理性。
审美文本的现代价值形态是指在20世纪以来的中西方历史中已经和正在获得一定主导地位并与古典价值构成消解或悖逆关系的价值形态,如反审美,泛悲剧,审美与生活互渗,全球审美化,无意识的商品化,超级真是,后情感主义等。
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瞬间性人生经历,代表着人生意义的瞬间生成。
是日常体验的升华,它是个体在亲自活动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直觉。
日常体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为审美体验提供丰厚的基础,并可以转化为审美体验。
一、名词解释1、中和――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
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2、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3、审美形态――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的感性形式与存在形态,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4、惊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存在状态。
它始于主客区分,继于主体对客体的探索。
审美惊异不是一般生活中的好奇、惊诧。
并非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一种主观的任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审美惊异也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5、审美关系――人与对象关系之一种。
其特殊性表现为主体与对象的融合、无利害关系。
6、气韵――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7、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审美追求。
8、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9、优美――传统而普遍认识的审美形态。
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它唤起人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达到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
10、丑――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
《美学概论》作业题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1、人与世界有哪些关系?2、怎样理解审美现象的丰富性?3、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有几个层次的关系?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1、说说“美”和“艺术”概念在中外的演变情况。
2、理解审美历史性有何重要意义?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怎样?2、鲍姆加登是如何定义美学的?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1、理一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简明线索。
2、谈谈20中国美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1、归纳一下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情况。
2、今天文明应该怎样确立美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1、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美学?3、为什么说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主客关系中实践、生存与语言关系各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什么是非理想性生存?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1、审美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审美活动中,感性经验有什么变化?3、审美活动中主体怎样?第二节审美与人生1、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2、为什么说美是一种人生境界?3、本编特别突出了“生存”与“实践”概念,你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审美中有何重要意义?第二编审美活动论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1、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不同表现在哪里?2、审美需要的特点是什么?答:(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
这种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正是审美需要之所以可能的一种深刻的现实基础。
3、审美理想的作用。
答:(1)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观念,本身就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
(2)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怎样理解审美趣味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答:(1)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主体的个性特征是由先天和后天,生理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所形成的,因而必然会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审美趣味作为一种个人的爱好和倾向,自然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2)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他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等等都会对其审美趣味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二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1、审美活动的特点。
答:(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2、人与世界的本己性交流具体指什么?答: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当下直接性的情况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3、为什么审美活动是有限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答: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就是说,它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无功利性,既具有自律性,又具有他律性。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就恰恰在于它是诸多矛盾因素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1、审美活动价值的的特殊性?答:所谓审美活动又具有他律性,就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
(1),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2),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
(3)各种审美形态,如美,崇高,悲剧,喜剧,怪诞,中和,气韵,意境等等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
因此,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剪不断的,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第四节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1、人的存在方式的特殊性。
答:审美的需求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一种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审美活动怎样体现人的本质性存在?答:具体表现在(超越性、自由的、应然的存在方式):(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异化劳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一种扭曲和蜕变,它是用摧残生命的方法来维持生命,它是人受奴役的一种表征。
审美活动是人在异化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一种最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
从精神上占有对象和超越对象。
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统一就是审美状态。
在审美活动中,人才真正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从上面三点可知,审美活动确是最具有人的本质性或本真性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一节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1、为什么说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答:(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我们之所以说某种东西是美的,是因为这种东西对人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
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
(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①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②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的;③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含审美活动)的历史产物,是从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3)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第二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1、什么是惊异?审美惊异的特点是什么?答: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以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惊异的特点答:(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2、审美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你怎样理解澄明?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第三节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1、审美对象形式上需具备什么样的特点?答:(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指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2、具有审美价值属性的事物怎样才能转化为审美对象答: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客观性,并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蕴涵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
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不表现任何内容意蕴的色彩、线条、形状和音响。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就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中,或者说,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
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才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性。
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本真性隐藏在它的有用性之中。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既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的分析,而得以显现。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这种状态,庄子称为“坐忘”,杜夫海纳称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3、审美对象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怎样理解它们?答: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和开放性(1)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并不直接地就等于感性客体,它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
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
(2)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就寄居在它的有限个别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
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概述1、历史上有哪几种审美发生理论?你认为哪种最可能,为什么?答:(1)生物本能说(2)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有可能(1)“劳动先于艺术”。
(2)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3)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2、研究审美发生有哪几条途径?答: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劳动;战争;巫术。
第二节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有哪些?2、巫术在审美发生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答:(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