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第六章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定义的两个要点:*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2、美学学科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情感领域*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通达人类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
美学的学术品格得到提升。
* 4 、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许多著名而又科学的美学论断,而且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的方法: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2、几个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
理论代表人一: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哥特式建筑何以在十四、五世纪大规模地出现在欧洲?理论代表人二: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人论世谈文学*第二,心理学方法。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什么是美学关于“什么是美学”这一问题的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元美学的问题。
正如我们追问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元哲学问题一样。
对于这类元问题,我们的确无法像定义一个物理概念一样,给出一个人人都同意的答案。
下面的几点,不过是给出几条线索,以为大家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一点基础的背景知识。
一七○五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被视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鲍姆嘉通本人,亦被视为“美学之父”。
在鲍姆嘉通那里,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因此,在美学(Aesthetik)诞生之初,美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
Aesthetik一词,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将其翻译为“美学”,在清末时传入中国。
由此可以说,美学是一门洋学问。
最早对美学有贡献的中国学者,主要有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
后来有朱光潜、宗白华、高尔泰、李泽厚、吕荧、蒋孔阳、王朝闻、蔡仪等。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但这主要是意识形态之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文化热的一部分,出现“美学热”。
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
推荐一篇文章,胡继华的《不该如此远去的背影——追思高尔泰及其美学时代》。
推荐一本书,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二、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四、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费希纳:美学研究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五、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
(叶朗:《美学原理》)教材观点: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页9)。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教材观点:1 时代的需要;2 创造艺术、发展文艺的需要;3 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我的看法: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
“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
美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开课单位:艺术系总学时:36学分:适用专业:艺术类先修课程:中外美术简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理论性突出,抽象性强,是文艺理论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本课程的目的:《美学概论》是针对艺术类学生开展的美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把握美学的一般理论和历史,培养其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其人生的审美境界,并具有对美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以实现其身心的和谐统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培养学生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对美的鉴别能力,提高其欣赏水平。
3.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以能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美化自身。
二、教学要求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难点、疑点作适当的面授辅导,使学生能系统地从理论上把握美学的必备的理论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来分析美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本课程应强调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及课堂交流结合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美学思想与美学。
(2)美学的产生。
(3)美学的研究对象。
(4)学习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方法。
基本要求: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美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认识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应注意的事项;了解美学产生的大致过程及美学课程的性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美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认识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应注意的事项。
难点是了解美学产生的大致过程及美学课程的性质。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探索教学内容:(一)各个时期的美学理论家的观点1、古希腊和罗马早期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3、古典美学4、归纳三个论美的模式(范式)(二)、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的理解和界说(三)、审美关系基本要求:要求重点掌握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古典美学的各个代表人物及其论断,三个时期论美的模式;马克思注意美的本质和界说,审美关系的内涵和关系。
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l、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正式出版,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知、—情、—意三个部分。
2、美的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三个范式。
3、美感的发展经历了—不自觉到自觉—、—实用到审美—、—简单到复杂—、—狭窄到广阔—、—粗略肤浅到细致深入—的过程。
4、艺术中的崇高的典型形式有宏伟、规模大、巍峨。
5、艺术类型的两翼是艺术种类与艺术风格。
6、从具体的审美实践来看,审美活动方式的三种类型为日常式审美、鉴赏式审美和研究式审美三种。
7、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以“艺'为手段的美育思想体系。
8、梁启超所提出的变革文学的三个口号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9、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以朱光潜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开创了美学史学科的研究。
10、美的一对基本表现形态是崇高和优美。
二、名词解释l、门类美学答:门类美学是各类艺术美学特征和其他新领域的拓展。
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影视、商品、环境、科技、饮食等美学。
2、慕仿论答:模仿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基千理性本质寓千感性现象之中的哲学观点,即通过描写个别事物来反映普遍性的”可然律或必然率”;基千没是比率匀称这一观点,也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提出了戏剧创作中的“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3、接受美学答:狭义地说,是一种接受者对千'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接受活动,如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措辞,就是对“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的'消费“。
作为接受活动的审美是动态的,是一个流淌着的过程。
4、创造想象答:创造想象是对再造想象的突破。
虽然仍需要以以往的知觉经验为基础,但却是人的创造力的一种发挥,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显现,是美感心理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
创造想象并不需要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对原有的知觉和记忆中的表象进行较彻底的改造,创造初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美学概论第六章单项选择题李泽厚认为,审美的符号形式之美来源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积淀,这个学说就是()。
A.生命形式说B.积淀说C.表现说D.模仿说答案: B纯粹形式美说最早从()就开始了。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B.十八世纪末的康德C.古罗马的朗吉弩斯D.十九世纪的形式主义答案: A理解审美符号形式的起源和意义的唯一道路是()。
A.通过人对现实事物的模仿B.人对事物形式的再现C.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D.个人情感的表现答案: C提出审美符号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康德B.柏格森C.苏珊·朗格D.克莱夫·贝尔答案: D审美活动得以呈现的介质的本性是()。
A.物质材料B.纯粹的形式元素C.在物的物性的开启中显现D.自然的物质材料答案: C音乐呈现的基本样式是()。
A.空间样式B.时间样式C.语言样式D.综合样式答案: B雕刻的显现形式是()。
A.空间样式B.时间样式C.语言样式D.综合样式答案: A"整体大于局部的相加"是()所产生的效果。
A.多样统一的原则B.平衡的原则C.格式塔原则D.气韵生动的原则答案: A提出形式组织的"格式塔原则"的是()。
A.精神分析心理学B.行为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答案: C审美的空间形式是()。
A.来自于自然的空间本身B.来自于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展开所形成的空间C.来自于对物体的空间模仿D.来自于虚空答案: B首先提出"气韵生动"的是中国古代的()。
A.刘勰B.张颜远C.孔子D.谢赫答案: D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是()。
A.一种显现性符号形式B.一种指称性符号形式C.概念性符号形式D.一种信号形式答案: A多项选择题"有意味的形式"构成的条件是()。
A.要使形式本身能够参照现实事物,也就是看起来要像B.要剥离表现的符号形式与现实之间的任何指认关系,获得形式的自足独立性C.要使符号形式具有美D.要使符号形式具有可塑性,可以进行自我转换、调整E.要使形式"透明",即使形式本身和意味交互透明,使意味就是形式本身的意味答案: B,D,E"有意味的形式"的特征是()。
美学概论第六章
单项选择题
李泽厚认为,审美的符号形式之美来源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积淀,这个学说就是()。
A.生命形式说
B.积淀说
C.表现说
D.模仿说
答案: B
纯粹形式美说最早从()就开始了。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B.十八世纪末的康德
C.古罗马的朗吉弩斯
D.十九世纪的形式主义
答案: A
理解审美符号形式的起源和意义的唯一道路是()。
A.通过人对现实事物的模仿
B.人对事物形式的再现
C.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D.个人情感的表现
答案: C
提出审美符号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A.康德
B.柏格森
C.苏珊·朗格
D.克莱夫·贝尔
答案: D
审美活动得以呈现的介质的本性是()。
A.物质材料
B.纯粹的形式元素
C.在物的物性的开启中显现
D.自然的物质材料
答案: C
音乐呈现的基本样式是()。
A.空间样式
B.时间样式
C.语言样式
D.综合样式
答案: B
雕刻的显现形式是()。
A.空间样式
B.时间样式
C.语言样式
D.综合样式
答案: A
"整体大于局部的相加"是()所产生的效果。
A.多样统一的原则
B.平衡的原则
C.格式塔原则
D.气韵生动的原则
答案: A
提出形式组织的"格式塔原则"的是()。
A.精神分析心理学
B.行为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答案: C
审美的空间形式是()。
A.来自于自然的空间本身
B.来自于人的存在性境域的展开所形成的空间C.来自于对物体的空间模仿
D.来自于虚空
答案: B
首先提出"气韵生动"的是中国古代的()。
A.刘勰
B.张颜远
C.孔子
D.谢赫
答案: D
审美活动的符号形式是()。
A.一种显现性符号形式
B.一种指称性符号形式
C.概念性符号形式
D.一种信号形式
答案: A
多项选择题
"有意味的形式"构成的条件是()。
A.要使形式本身能够参照现实事物,也就是看起来要像
B.要剥离表现的符号形式与现实之间的任何指认关系,获得形式的自足独立性
C.要使符号形式具有美
D.要使符号形式具有可塑性,可以进行自我转换、调整
E.要使形式"透明",即使形式本身和意味交互透明,使意味就是形式本身的意味
答案: B,D,E
"有意味的形式"的特征是()。
A.人的存在性境域转化为自足独立和自我丰足的形式
B.符号形式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形式要有自身的生命,即它是一种生命形式C. "有意味的形式"必须具有召唤性,它召唤人从知性、算计的利害领域回归生命的本源性根基
D. "有意味的形式"必须具有现实性
E. "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唤起纯粹形式快感的特征
答案: A,B,C,E
作为显现的介质的特征是()。
A.它们只是死的物质媒介,在审美显现中没有意义
B.作为显现的介质必须具有物的物性
C.作为显现的介质具有承载性,即承载显现的形式
D.作为显现的介质必须是具有可塑性
E.作为显现的介质必须具备可显现性,即让表现的东西完美地呈现出来
答案: B,C,D,E
审美呈现的形式之组织原则包括()。
A.多样统一原则
B.真实性原则
C.美化的原则
D.格式塔原则
E.气韵生动原则
答案: A,D,E
审美的显现形式的组织样式主要有()。
A.线条的组织样式
B.时间样式
C.空间样式
D.语言样式
E.体积样式
答案: B,C,D
名词解释
"生命形式说"
答案: "生命形式说"是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等人提出来的一种解释审美形式的理论,就是将审美活动的显现形式与人的生命表现关联起来,认为审美活动中的形式,是通过形式元素及其组织来显示生命活动的。
因此,审美活动的显现形式就是一种生命形式或情感形式。
这样的生命形式不是代表生命,而是它本身就是生命的形式;它不是通过指称外在事物而获得意义,而是它自己有自己的意义,因而是自足独立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自身凝聚、孕育而成的显现形式。
在这种存在性境域向符号形式的凝聚的过程中,既不是借用已有的形式以便把存在性境域的内容装进去,也不是脱离存在性境域本身而概括为另外的符号形式,比如数学模式或概念符号,而是就把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本身向符号形式突变和生成。
这样的符号形式作为形式,就不是空洞的纯粹形式,而是有自身意味的形式;同样,作为存在性境域显现的符号形式,它又不是存在性境域本身,而是向符号形式呈现转化了的。
因此,一看到这样的符号形式,我们就不仅仅看到了纯粹的符号形式,而是同时也看到了其所呈现的人的存在性境域。
论述题
举例说明什么是审美符号形式的时间组织样式?
答案:第一,时间样式的定义。
第二,时间样式是本源于存在性境域的展开本身所具有的时间性。
这是时间样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根源。
(举例略)
为什么说审美符号形式本源于存在性境域的显现?
答案:第一,世界上并没有单纯形式的存在,它们都是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的显现和呈现时,逐渐形成和生成了这些所谓纯粹的形式。
即使有一些表现形式是从自然形式抽象和总结而来,这种已经经过抽象的形式也已不再是自然的形式,而是经过了人的加工和抽象的形式,这种抽象和加工,就已经加入和渗入了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显现的意味。
而有些形式,根本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大多数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其起源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结果。
因此,无论是从自然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形式,还是人自身创造的表现形式,其真正的本源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的生成物。
第二,就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的含义和意味的来源而言,如果不是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造就了形式、并使其具有生命的存在性展开所具有的意味的话,就没有办法使纯粹的形式具有意味,所谓生气灌注的形式、"气韵生动"的形式中的"生气"、"气韵"等品质,并不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所创造的和生成的。
通过对符号形式起源的追溯,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活动呈现的符号形式以及这些符号形式本身的美的特质,既不是自然的物理的形式及其品质,也不是纯粹形式本身及其品质,而是诞生于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
理解符号形式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唯一道路,就是通过人自身的存在性的显现活动来进行。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