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复习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课文《苏武传》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苏武传》的基本内容,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素材,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苏武传》的基本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把握。
2. 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3. 课文中的知识和素材的运用能力训练。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 文中较为深刻的哲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把握。
3. 相关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运用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苏武传》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教学软件。
4. 写作纸张和文具等教学用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3、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感受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2、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武传》,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班固擅长作赋,著有《两都赋》。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共 230 年的历史。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1)引①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②引佩刀自刺(拿、举)(2)因①因厚赂单于(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3)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2、虚词(1)以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因为,凭借)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以……的身份)(2)为①兄弟并为郎(担任)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给)3、句式(1)判断句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②非汉所望也(“非……也”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五)文本研读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2、苏武被扣留匈奴后,经历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3、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苏武的态度有何不同?4、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最终得以归汉,支撑他坚守的信念是什么?(六)人物形象分析1、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苏武传教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包括提取关键信息、推测意义等。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提取关键信息、推测意义等。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1. 教师介绍《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
2. 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苏武传》,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 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情境推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述法:教师向学生介绍《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并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成小组,一起阅读《苏武传》,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问题解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的讨论和问题解答,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答题准确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同时,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评估他们对《苏武传》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理解程度。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能够概括和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对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
概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解析和解释。
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起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的意义。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
2. 学生分析和讨论能力的评估:通过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2. 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3. 词汇和句子解析工具:词典、语法参考书等4. 讨论和交流工具:白板、黑板、投影仪等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的忠诚和坚韧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品质。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体验苏武所处的时代背景,增强代入感。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运用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2)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苏武传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苏武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3)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精神品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思考苏武的精神品质,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2)强调苏武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苏武的精神品质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写一篇心得体会。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感悟。
《苏武传》复习学案一、文学文化常识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
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
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二、课文挖空练习武,字子卿。
少以.(因为)父任(被任用),兄弟并为郎。
稍.(渐渐)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屡次)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批)。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来)相当.(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长辈)也。
”尽归..(全部送还)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赞许)其义,乃遣武以.(以……身份)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因.(趁机顺便)厚赂.(赠送礼物)单于,答.(回报)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同)【前往】。
既至匈奴,置.(置办)币.(财物)遗.(送给)单于。
单于益.(更加)骄.(倨傲),非汉所望.(期望)也。
方.(正)欲发使送武等,会.(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险没)胡中。
及.(以及)卫律所将.(带领)降者,阴.(暗地里)相与..(互相一起)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必修四《苏武传》复习学案导读:一、自主复习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并翻译句子,以检查复习效果。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汉亦留之以相当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指出句式)因厚赂单于置币遗单于方欲发使送武等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私候胜曰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以状语武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何以复加?宜皆降之(指出句式)屈节辱命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当死当相坐复举剑拟之律前负汉归匈奴马畜弥山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君因我降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指出句式)何以汝为见?(指出句式)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白单于绝不饮食天雨雪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武复穷厄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指出句式)子卿尚复谁为乎?(指出句式)皆为陛下所成就(指出句式)诚甘乐之自分已死久矣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指出句式)陵见其至诚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匈奴诡言武死具自陈道如惠语以让单于武等实在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三、实词训练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永之氓永①之氓②咸③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④,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⑤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⑥,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⑦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⑧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文。
(节选自《柳河东集》)【注】①永:永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②氓:百姓。
③咸:都,全。
④中济:渡河渡到中途。
⑤侣:伴侣,伙伴。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教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苏武的形象和品质一、苏武的形象1.忠诚坚定:苏武在《苏武传》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坚定的使臣。
当匈奴发动战争并俘虏了苏武时,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匈奴的诱惑和威胁,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使命。
他宁愿忍受困苦和折磨,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这种忠诚坚定的形象使苏武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佩的使臣。
本教案针对的是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程,通过《苏武传》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回顾和强化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更加熟悉《苏武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加深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介绍学习《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以及《苏武传》的内容和主要人物。
2.词语学习通过《苏武传》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用法以及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3.句式分析通过《苏武传》中的一些典型句式,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作文训练让学生结合《苏武传》的情节和主题,写一篇短文,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文本阅读法通过学生独立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课堂讲解法通过教师对《苏武传》中重要词语和典型句式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现象和文本意义。
3.示范演绎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和语言表达演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学让学生回顾《苏武传》中的情节和主题,引入本次教学的主题。
2.教学内容讲解通过词语学习和句式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现象,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苏武传》的情节和主题,开展写作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4.教学总结让学生回顾本次教学的内容和收获,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估通过作文训练和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估,综合掌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六、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于《苏武传》的内容和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汉字的认识和理解也得到了加深,同时在词语和句式学习中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训练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和表达《苏武传》中的情节和人物。
《苏武传》教案8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苏武传》复习案【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jū)鞮侯旄(máo)节厚赂.(lù)丈人行.(háng)B、煴.(y ūn)火阏.(yān)氏昆.(hún)邪王重.(zhòng)负国C、旃.(zhān)毛纺缴.(jiāo)檠.(qíng)弓弩天雨.(yù)雪D、斧钺.(yua)扶辇.(ni ǎn)更.(gēng)嫁棫.(yù)阳宫2、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B、信义安所见乎C、子卿壹听陵言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 B、因厚赂单于赂:贿赂.. C、自分已死久矣分:料想 D、恐前语发发:揭露、暴露..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见犯乃死,重负国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C、加以老母系保宫D、送匈奴使留在汉者5 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①因厚赂单于②因左手把秦王袖..C、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①其冬,丁令盗武牛羊②其孰能讥之乎..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欲因此时降武 D、单于募降者赦罪........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东汉人班固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记述了汉高祖之后的200多年的历史,行文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C.《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
文中的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直到现在仍被广泛应用。
《苏武传》复习教案
丰高语文组武婷2011.09.22 一、通假字
⑪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女,通“汝”,你;畔,通“叛”,背叛。
)
⑫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
⑬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
⑭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
⑮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告别。
)
⑯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
二、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三、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四、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五、一词多义
①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1)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2)廪食不至食:粮食。
(3)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六、巩固练习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前后十余辈(批)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
C、因厚赂单于(贿赂)
D、召苏武受辞(供词)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法令亡常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信义安所见乎
E、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F、与旃毛并咽之
G、空自苦亡人之地H、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C、武等实在
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皆为陛下所成就
B、且陛下春秋高
C、我丈人行也
D、何面目以归汉
5、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
A、惠等哭,舆归营。
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6、下列加点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以状语武
B、得夜见汉使
C、天雨雪,武卧啮雪
D、杖汉节牧羊
7、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通使相窥观②朝服衣冠,窥镜
B.①置币遗单于②小学而大遗
C.①凡随武还者九人②武留匈奴凡十九年
D.①恐汉袭之,乃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
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9、下列句子,属于使动句的是:()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C.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D.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E.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10、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D、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七、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
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
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
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
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
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
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
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
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
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
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话题4: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
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
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
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
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
(《苏武的尊严》节选)
圣洁的守望。
答案:1.C:赂(赠送礼物)2.C3.D:相知(相熟识、有交情)4.D:面目(脸面)
5.A:舆(抬)
6.B:夜(在夜里)
7.C:凡(总共、一共)8C9D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