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 格式:doc
- 大小:48.61 KB
- 文档页数:5
针灸心得体会6篇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经历和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方式。
那么,写好心得体会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方面呢?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和探究“针灸心得体会”的各个方面,并建议您将本页和本站收藏起来,以便以后继续阅读!针灸心得体会【篇1】从四月十八号那天进科实习,感慨万千。
先是残酷的临床现实让我不得不对西医低头,对西医妥协。
所以我在实习这段时间会看西医的书,不会执着于只看中医,看神经病学或者神经解剖及神经定位诊断才知道,针灸学其实并不难,并不那么难懂,神经这块可真是不好学,到现在我对神经的理解和认识还是一塌糊涂,脑子里像浆糊一样,始终没有形成体系,知识始终是零散不系统。
每天去科里回来就会觉得我有必要闭关一段时间好好看看书,但是看书的时候还是没有成效,所以去科里是有必要的,回来没有那股冲劲和斗志接着好好看书,不能像之前那段时间那样高强度的学习。
晚上在寝室就白天遇到的问题看点是点,第二天遇到新问题再回来找答案。
说实话,这不是我要的实习效果,针灸科和神经内科是一体的,所以针灸占得比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那么大,但是神经学与针灸的结合,在现代临床,是必然趋势,是我们针灸学习者必经之路。
所以我多少在心里是接受的,并不那么排斥西医了,我只是心有余力不足,始终学不好西医。
老师人非常热心非常认真,对学生很好,所以我喜欢这样的老师,作为女性,我也是很欣赏老师那样的女人。
我愿意跟着老师后面学习,老师看患者都会给我讲解,然后叫我回来看什么书。
老师的知识储备很充足,很适合讲课,她讲课很有耐心,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她都会耐心讲解给学生,教会学生想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请教的问题,说的很是仔细。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听不懂老师讲的东西,然后就回来k 书,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只怪我基础太差,中西医结合的结局就是啥都不会。
师兄呢,名__,__县人,大我三岁,身高呢一米八吧,研究生一年级,老师叫我跟着师兄学学,他也教我一些临床技能,写病历下医嘱查体,师兄人很好,很风趣,听他说话很开心,我很喜欢这样的兄长,他总能让我想起我哥,两位表哥给我的感觉都和师兄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中医七年制2班201017450075 苏越通过这一学期的针灸学习,我对针灸学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下面是我总结的针灸学重点内容。
一、经络腧穴总论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2 特定穴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②分类和特点: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二、经脉腧穴各论1.孔最:痔疮,咯血2.列缺:头项列缺寻,头面五官3.尺泽:醒脑开窍,有助于改善上肢活动不利,皮肤病,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4.太渊:无脉症5.鱼际:咽喉肿痛6.少商:咽喉肿痛7.商阳: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症,热证,急症8.合谷:汗证+复溜,皮肤病,外感病症,妇产科病症9.阳溪:腱鞘炎,戒烟10.偏历:疣11.温溜:疔疮,急性肠鸣、腹痛12.下廉:头痛,眩晕,目痛13.曲池:两臂曲池妙,高血压,皮肤病,感冒14.手五里:瘰疬15.臂臑:目疾16.肩髃:瘾疾17.迎香:胆道蛔虫症18.地仓透颊车:口眼歪斜19.人迎:高血压20.梁丘:急性胃病21.足三里:肚腹三里留,偏补22.条口透承山:肩凝症23.丰隆:寒邪为患,痰邪,梅核气,臆瘫,便秘24.解溪:头面、牙痛,小儿积滞,足踝肿,腱鞘炎25.冲阳:胃痛,癫狂痫26.陷谷:水液输布失常性疾病27.隐白:崩漏28.太白:体重节痛29.公孙:冲脉病症30.商丘:倦怠,嗜卧31.三阴交:脾胃虚弱诸证,妇科病,下肢萎缩,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32.漏谷:小便不利,遗精33.地机:痛经34.阴陵泉:水湿病症35.血海:月经病,血热性皮肤病36.大包:周身疼痛37.极泉:醒脑开窍穴之一,上肢针麻用穴38.青灵:振寒,胁痛39.少海:肘劳(网球肘、学生肘、高尔夫球肘)40.灵道:暴喑,悲恐善笑41.通里:舌体运动失灵,舌的病症42.阴郄:骨蒸盗汗,吐血43.神门:安神,神志病症44.少府:阴痒45.少泽:乳痈,乳汁少等症46.后溪:落枕,颈椎病,腰椎病,脊强反折,神志病47.养老:目视不明,急性腰扭伤48.阳谷:便秘49.支正:疣症50.小海:癫痫51.天宗:乳房病症52.睛明: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悸怔忡53.攒竹+头维:呃逆54.大杼:骨会,感冒,咳嗽55.膈腧:血会,血瘀诸证56.次髎:痛经57.委阳:腹满,小便不利58.委中:腰背委中求,腹痛,急性吐泻,丹毒59.膏肓:肺之虚损症,虚劳诸症60.秩边:便秘,痔疮,月经不调61.承山:痔疮,便秘62.至阴:胎位不正63.涌泉:十二井穴中开窍作用最强,上病取下代表穴,高血压,暴喑64.然谷:妇科病症,咯血,咽喉肿痛,消渴,小儿脐风,口噤65.太溪:补肾气,滋肾阴,失眠,水火不济,脏躁,眼病66.大钟:老年性痴呆67.照海:滋阴,癫痫,失眠+申脉,咽喉干痛,梅核气+列缺,肾盂性肾炎,肾小球肾炎,阴虚齿痛68.复溜:汗证+合谷69.阴谷:阴痒70.筑宾:呕吐涎沫,吐舌71.大赫:促排卵72.石关:不孕73.气穴:奔豚气74.天池:乳房病症75.曲泽:急性吐泻,发热,皮肤病76.郄门:咯血,呕血,钮血等出血病症77.间使:胁肋疼痛,纳呆不欲食,行气78.内关:心胸内关谋,醒脑开窍,脏躁癔症,活血化瘀79.劳宫: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止痛,醒脑开窍,鹅掌风,口疮口臭80.中渚:五官病症,半身不遂81.阳池:腱鞘炎,腕下垂,消渴82.外关:外感病症,解表,感冒,上肢疼痛不利,近视眼+光明,胸闷、心悸,内关透外关83.支沟:胁肋支沟取,便秘,暴喑84.翳风:痄腮,眼病,面瘫初期85.瘈脉:小儿惊风86.角孙:痄腮87.肩井:两足肩井搜,难产+合谷、三阴交,乳房病症88.风市:全身瘙痒,祛风89.阳陵泉:肝胆犯胃症,膝关节疾患90.光明:目疾+中渚、曲池,青少年近视+外关,坐骨神经痛,回乳91.悬钟: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骨萎、脑鸣)落枕+后溪92.丘墟:踝扭伤,中风,半身不遂后遗症,透照海:高血压,胆囊炎,心痛心悸,失眠93.足临泣:远端取穴治疗头面病症的主穴,月经不调,乳痈94.侠溪:痛症95.大敦:疝气,月经病,前阴病96.行间:善于清热97.太冲:疏肝解郁,理肝气,清肝火,与“目”相关病98.蠡沟:阴痒99.曲泉:调节膀胱,癃闭100.长强:癫狂病,头高摇,脊强反折101.大椎:清热102.陶道:疟疾,骨蒸潮热103.至阳:利胆去黄104.筋缩:舒筋缓急105.灵台:疔疮106.神道:心疾107.哑门:舌体运动失灵108.风府:中风,风邪为患病症,伤风,风痹,肝风109.百会:升阳举陷,尸厥110.上星:善治鼻的病症111.水沟:昏迷,中风,中暑,昏厥,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急救要穴之一,止痛112.素髎:抗休克113.龈交:癫痫114.气海:温肾气1.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治疗颈椎病,肩胛疼痛2.四天穴:天容、天窗、天牖、天鼎——治疗颈椎病天容+天牖——改善脑供血,眩晕天鼎——改善手臂麻木、疼痛3.治阴痒:少府、蠡沟、阴谷4.舌体运动失灵:哑门、通里5.高血压:人迎、丘墟透照海、涌泉、曲池三、针灸技术1.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针灸课程的梳理与感悟10中医七年制二班王兰芬201017450078 针灸学是以针灸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其刺灸的方法,是运用针和灸治疗疾病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根据我近一个学期对针灸学的学习,以下对此进行梳理。
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我国的原始时代就有对针灸的记载。
例如“尝味百草而治九针”《黄帝内经》更是对针灸的用法及其治疗有了更加详细的记载。
在石器时代,砭石成了制作针的主要的材料,后来才出现了精致的石针,骨针、竹针、金属针。
灸法是在人们逐渐用火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更是经历了历史性的三次大总结。
《黄帝内经》是对针灸的第一次大的总结。
《针灸甲乙经》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的总结。
《针灸大成.》是对针灸的第三次大的总结。
经历了数千年,针灸在医学界发挥了广泛的保健及其治疗作用。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是从中篇开始讲起的,包括刺灸法总论和刺灸法各论。
主要讲的内容有1、毫针的选择与检查短的毫针一般的用于表浅的部位,做浅刺之用,长的毫针一般用于相对来说比较深的部位,例如腧穴、做深刺和某些横向透刺之用。
毫针的号越大直径越小。
在检查时要注意:针端正不偏,没有毛根,光洁度好,光中带圆,圆而不钝,锐利适度,笔直光滑富有弹性坚韧,针尖要牢固,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
运针,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选择毫针的时候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形体的肥瘦、性别、病变的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刺的时候应该有部分针身露在皮肤外2、消毒除了对于患者的皮肤、医者的手指进行消毒、诊室进行消毒外、对于针具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其消毒法方如下:①高压蒸汽灭菌,把毫针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灭菌,一般的压强在98~147kPa,115~123摄氏度的高温下,保持三十分钟以上即可②药水浸泡消毒将针具放在百分之十五的酒精内浸泡三十到六十分钟取出后用无菌巾或者是消毒棉球擦干即可③煮沸消毒法一般的在沸水中煮15~20分钟即可。
针灸学梳理与感悟学了一学期的针灸学,对于整个学习有一种感悟。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最开始是针灸学的发展历史:远古人从砭石中发展出针法,从温热中获得灸法,再经历代医家总结整理建立起针灸学的理论体系。
从现存最早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所代表的肇始时期到以《内经》成书作为标志的建立时期,由各代医家争鸣的发展时期经过清朝的低谷,现在正是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真的,每当大家在想经济无副作用的治疗方式时,针灸往往是第一位的。
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
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
无论在日本还是美国,还是欧洲和非洲,针灸都在蓬勃发展中。
然后就是针灸理论的组成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罐法等等。
十二正经,它们几乎包含了大部分腧穴,像串联在一起的十二条带灯泡的电线,一旦有一个灯泡出问题其他的都或多或少会出问题。
并且,相表里的联系密切的经脉上的灯泡问题也很紧密。
任督二脉虽然不象武侠小说中那么厉害,但对于人体来说这两条脉是极其重要的。
其他的奇经六脉上就没有那么多腧穴。
腧穴几乎遍布整个人体,它们常用而且实用,同时,腧穴是我们针灸治疗的对象,十分重要。
可以说针灸治疗中腧穴就像一个个开关按钮,是中医大夫调节人体的利器。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
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临床上腧穴有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由于腧穴有沟通表里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应于体表腧穴,相应的腧穴会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课程梳理本书分绪言和上、中、下、附篇五部分内容。
绪言由石学敏编写,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针灸学的对外交流,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上篇针灸理论,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下篇针灸应用,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以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参考资料,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内容。
下面我将逐一梳理前四部分内容。
绪言首先介绍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包括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针灸学理论的体系的建立时期,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和针灸学时的繁荣时期五个时期。
其中阐述了针灸学的内容,各个时期的伟大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及所做著作和著作的具体贡献等内容。
其次介绍了针灸学的对外交流,数千年来,针灸学不仅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外的交流,对世界人民解除病痛也有一定的贡献。
最后向我们介绍了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针灸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是要熟记基础知识,勤于实践,熟练掌握针灸操作技术,为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篇针灸理论——本篇内容共分三章第一章:经络总论——本章介绍了三节,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其中又详细介绍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其中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江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是:中焦→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其他组成则详细介绍了各自的概念、特点、循行路线等。
针灸学习感悟第一篇:针灸学习感悟深度针灸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接触,才知其深远,无论是针灸发展的历史还是经络穴位排布与主治,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去探索、去研究。
下面就几个问题进行了介绍,其中有我感兴趣的,有我解答的疑惑,也有我对针灸的一些看法。
一、再论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宋金元时期是一个医学流派纷呈,学术思想活跃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针还是方都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北宋,最重要的创举就是铸造“铜人”和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些在书中有介绍,然而关于南宋的针灸学发展却提及较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宋的情况。
南宋,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推进了南方的医学文化。
庄绰著《灸膏育腧穴法》,本书介绍了唐代孙思邈、宋代王惟一以及其他各家的取膏育俞穴法,收录在《西方子明堂灸经》中。
窦材编写的《扁鹊心书》,提倡多壮灸法。
史嵩将家藏的《灵枢经》公开印行,使一度濒于失传的经典得以重新引人重视。
王执中编著《针灸资生经》。
闻人省年编《备急灸法》一书,介绍痈疽、疗疮、腹痛、泄泻等二十种病症的灸治法。
金元时期,除了何若愚的子午流注针法,马丹阳的“天星十二穴”,窦汉卿的“八脉交会穴”,滑寿的《十四经发挥》,还有一些其他医家也使用针灸。
金代张元素,取五输穴治疗伤寒、中风大接经治疗学说(该法是治疗中风病的一种方法,即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气血,使十二经脉气血阴阳交注正常运行。
)、取同经原穴治疗脏腑病、重视特定穴的放血疗法与灸法。
张从正,字子和,师从刘河间,著有《儒门事亲》,主攻法治病,多用泻血法。
李杲,号东垣,师从张洁古,著《脾胃论》,也用针法,多宗《内经》。
明·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辑“东垣针法”。
罗天益,字谦甫,师从李东垣,后又从窦汉卿学针法,在所著《卫生宝鉴》中兼有针灸的内容,可见当时医家对针灸应用的重视。
二、穴名解三百多个穴位对于我们来说要记住着实有些困难,而对穴名的阐释可以很好的让我们记住这些穴位以及他们的功能,而从富多彩的解穴内容同时可以让我们见证古人在穴位命名上的无限智慧。
针灸学导论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习针灸学的学生,我对该学科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在这里,我想要分享一些我个人在学习针灸学导论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初学者而言,针灸学最重要的是明白其基本理念。
针灸学的基本理念是通达经络、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强身健体。
这些基本理念被融入到了针灸学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基本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真正掌握了针灸学的基本理念,才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技术。
其次,学习针灸学需要注重实践。
对于针灸学的学习而言,理论与实践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传授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真正的掌握和理解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针灸技术、操作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实践进行。
在实践中,学生还能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自我纠正和辅导,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专业的态度和心态。
学习针灸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思考,也需要耐心和毅力。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学生需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己的技术。
此外,学生还需要注重安全和卫生,避免在实践中误伤自己或患者。
最后,学习针灸学需要拓展思维视野。
针灸学作为一门汇聚了文化、哲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
学生需要了解针灸学的源流、发展历史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些都是拓展思维视野的重要途径。
只有在具备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针灸学知识。
综上所述,学习针灸学需要结合理论、实践、态度和思维等方面进行综合学习。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掌握针灸学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为人们健康提供帮助。
第1篇一、前言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针灸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宝贵的感悟。
二、课程感悟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针灸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穴位、脏腑等。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讲解理论知识,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此外,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践环节,让我们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对针灸技术的掌握。
2. 严谨的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操作规范至关重要。
在课程中,老师反复强调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从选穴、针刺、留针、起针等环节,都要求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深刻体会到,针灸并非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的医学。
3. 注重个体差异针灸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在课程中,老师教导我们要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使我认识到,针灸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强调心理因素针灸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患者的心态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我们要注重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这使我认识到,针灸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心理治疗。
5. 关注患者反馈在课程中,老师强调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使我明白,针灸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细心。
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我们可以了解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心得体会1. 增强了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习针灸,我对我国传统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
我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
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
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
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
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
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
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
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
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一)一、绪言部分。
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
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
1、毫针刺法。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b、手法练习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
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
6、行针手法。
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
针灸课心得体会我最近参加了一门针灸课程,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针灸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针灸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经络学、穴位学和针刺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知识让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针灸学也需要实践,通过插针实验和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针灸技术。
我学习了不同的针灸手法,包括刺法、扎法和捻法等等,每一种手法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其次,针灸学注重个体化治疗。
在针灸学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针灸治疗需要根据不同人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学习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然后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针灸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让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复。
再次,针灸学重视综合疗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针刺技术,还学习了其他辅助疗法,如艾灸、拔罐和推拿等。
这些疗法可以与针灸技术相结合,互相补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综合疗法的应用,可以更全面地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加快康复进程。
最后,针灸学注重精神层面的治疗。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针灸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疾病,还可以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中医理论认为,身体的不平衡和疾病,往往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有关。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的身心平衡,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扰。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有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参加这门针灸课程,我对针灸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针灸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它重视个体化治疗、综合疗法和精神层面的治疗,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法。
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通过针灸学的知识和技术,更好地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针灸学》梳理感悟刚刚走进中医药大学我就已经开始认识到针灸学的巨大魅力以及它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于是内心充满了学习针灸的向往,终于本学期我们接触了针灸学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获益匪浅。
短暂的针灸学课程即将结束,我对针灸学知识做了以下梳理:上篇针灸理论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对称性2.阴经属“脏”——胸腹部,四肢内侧3.阳经属“腑”——头面,躯干,四肢外侧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2.同名的阳经与阴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岐”。
阳脉之海——督脉,调节全身阳脉经气阳脉之海——任脉,调节全身阴脉经气十二经之海、血海——冲脉,可涵养调节十二经气血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作用:1.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3.扩大了十二经脉对躯体各部位的联系4.加强了各经与心的联系。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范文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范围。
作为一名学习针灸的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针灸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功效。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针灸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
针灸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学习针灸,首先需要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只有对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针灸学的原理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阅读教材和参加课堂讲解,逐渐掌握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经脉分布、穴位定位、针刺技巧等。
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更加自信和准确地运用针灸技术。
其次,学习针灸需要反复的实践训练。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参与了很多的实践训练,通过向导师请教、观摩他人的操作以及自己的实践,逐渐熟悉了针灸操作技巧。
在实践中,尤其需要注重细节和精确度。
比如,需要准确地找到穴位位置,调整合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掌握合乎规范的操作手法等。
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我在针灸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针灸的奥妙之处。
另外,学习针灸需要细心观察和沟通交流。
针灸治疗的效果不仅依赖于技术的熟练程度,还和针刺后的患者的反应和体验有关。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患者的讲述,关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细心观察和及时沟通交流,我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调整针刺的力度和频率,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患者对同一针灸手法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
所以,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灵活调整针灸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哪些穴位和手法。
最后,学习针灸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
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与中医学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针灸学心得体会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条据书信、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report summaries, written docu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针灸学心得体会5篇优秀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优秀的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经验总结,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针灸学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针灸学梳理与感悟针灸学是以针灸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我对针灸学充满了好奇,知道我真正接触了它,我才发现它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希望我能掌握这门科学技术来救治病人,减轻他们的痛苦,我想这是所以求医的学者共同理想。
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针灸书的内容吧。
绪言(一)针灸学发展简史:针灸学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出现了精致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竹针、金属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了炼金术以后,金属针的产生大大的推动了刺法的发展。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针灸学理论的肇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真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主要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成《针灸甲乙经》,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都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针灸学术的低谷时期:针灸著作主要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针灸逢源》。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制订了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医针灸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数千年来,针灸学不仅对我国人们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世界各国人民解除病痛也有一定的贡献。
针灸学心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针灸学心得5篇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所经历的挑战和困难的总结和思考,心得体会是抒发我们内心真实感受的文字,只有认真对待才会有收获,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针灸学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针灸学学习感悟第一篇:针灸学学习感悟针灸学学习感悟对于大学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确乎颇有不同。
在以前,虽说每学期都有新的课程,但科目总还是不变的。
而如今,每一学期都是新的几门课程,这就时常让自己陷入了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的困境。
于是,我们便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到了期末了,这门课也才开始入门了。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
就医学来说,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医者智慧的源泉。
因而,一个医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学习的能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便道出了杏林之法门。
从整体上讲,中医虽有理论指导,但由于今人与古人在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初学者,中医还是比较抽象的,缺乏一定的直观性和系统性。
在基础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由于是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摘录整理出来的信息,其系统性还是比较强的,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比较容易让学生从整体把握。
但是,对于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这些课程的脉络精髓就隐含在看似枯燥的药物、汤头和经络腧穴之中。
但这些精髓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硬是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往往会使读者茫然不知其解。
唯有通读方剂,才可知晓配伍之精妙,唯有概览针灸,方能领会金针之奥义。
因此,在不同的课程中,确乎需要自己变通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单就针灸学来说,其知识是比较零散的。
而且刚才也提到,只有先把这些看似杂乱的经络腧穴做了大概了解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进而才能成系统,成理论。
若是起初就妄图在其中找寻脉络框架,无异于缘木求鱼,必然毫无所获,且易误入歧途。
针灸学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而重复是记忆之母。
大量的重复无疑是记忆的最佳手段。
虽说如此,但机械式的重复难免会索然无味,让人失去耐心。
所以,在记忆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来辅助记忆的。
对于经脉的循行,我们不妨将其整理成卡片,或是准备记忆手册,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时时重复,强化记忆。
关于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篇一学习梳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又有自身独立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同时针灸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记基础知识,更应勤于实践,熟练掌握针灸操作技术,为临床工作夯实基本功。
中国是针灸医学的发祥地,顺应时代要求、为使针灸走向世界,被各国人民所接受,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针灸治病的机理,才能使针灸学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保持我国在针灸医学的国际领先地位。
《针灸学》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了经络和腧穴,是针灸学的理论部分;中篇主要介绍刺法灸法,是临床操作部分;下篇是针灸学应用部分,是针灸学理论、技术与临床内、外、妇、儿、伤各科知识综合的课程。
上篇由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组成;中篇由刺灸法总论、刺灸法各论组成;下篇由治疗总论、治疗各论组成。
上篇:1.经络总论a..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b.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c.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2.腧穴总论 a.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b.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c.特定穴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d.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3.经络腧穴各论 a.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足少阴肾经27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厥阴肝经14穴b.奇经八脉督脉28穴、任脉24穴、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c.十五络脉d.常用奇穴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安眠、定喘、腰眼、腰痛点、胆囊、阑尾等中篇:1.针刺法总论 a.针具与刺法的源流b.灸法的起源与发展c.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2.刺灸法各论 a.毫针刺法毫针刺法的练习、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体位的选择、毫针刺法、行针手法、得气、毫针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注意事项b.灸法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灸法的种类:艾灸、其他灸法灸法的注意事项:施灸的先后顺序、补泻手法、禁忌、灸后的处理c.拔罐法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罐的吸附方法:火吸法、水吸法、抽气吸法拔罐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d.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e.头针f.耳针下篇:1.治疗总论a.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b.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c.针灸处方b.选穴原则、配穴方法d.特定穴的应用2.治疗各论a.头面躯体痛证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肘劳、腰痛、痹证b.内科病证c.妇儿科病证d.皮外骨伤科病证e.五官科病证f.急症g.其他二.学习感悟学习针灸后,我对针灸治疗胃病比较感兴趣,除课本所学之外,还仔细阅读了《陆瘦燕针灸医案》中治疗胃痛的部分,并且运用互联网查阅了一些关于针灸治疗胃痛的内容,下面跟大家共享一下,如有错误感谢指证。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
2011级中医学院七年制五班倪静敏201117450213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针灸学》这一课程。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方法,讨论运用针灸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下面我将对这学期的针灸学习做一次总结。
一、针灸学发展简史
《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对针灸的第二次总结
“明堂三人图”唐·孙思邈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并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
二、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脉的细小部分。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3、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4、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的,经气的运行也是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理论。
(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1、作用:联系脏腑,沟通气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
体
2、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辩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三、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一)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
远治作用、近治作用、特殊作用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肺经肺、喉病
手厥阴心包经心、胃病神志病
胸部病
手少阴心经心病
手三阳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手阳明大肠经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小肠经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阳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三经相同主治
足阳明胃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胆经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膀胱经后头、脊腰病
足三阴经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脾经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肝病
足少阴肾经肾肺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回阳固脱、强健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四)、特定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2、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郗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
4、背俞穴、募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俞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
“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7、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手指同分寸法、简便取穴法
四、经络腧穴各论
1、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
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
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五、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1、消毒
针灸器械消毒、医者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
2、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
仰坐位、仰伏坐位、侧伏坐位
3、针刺
(1)进针手法
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紧针法)
(2)进针角度和深度:直刺、斜刺、平刺
4、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2)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捻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5、得气
辅助手法:催气、侯气、灸法
6、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
阖补泻、平补平泻
复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
7、异常情况处理与针刺预防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
(二)、灸法
灸法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淤散结、防病保健
灸法种类:
1、艾灸法
(1)艾炷灸
①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
②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
(2)艾条灸
、①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②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3)温针灸
(4)温灸器械
2、其他灸法
(1)灯火灸
(2)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蝥灸
(三)、拔罐
1、罐的种类: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
2、拔罐方法: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
3、拔罐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针灸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需要大量的背诵。
我们需要在这一门课程上花充足的时间。
这不仅是为考试做准备,也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