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与清洁工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季羡林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季羡林的资料学术任职季羡林先生学术任职广泛,曾任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0年)等。
简介中文名:国籍:出生地:出生日期:逝世日期:季羡林中国山东临清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职业: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毕业院校:代表作品:清华大学《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篇二:季羡林的生平经历及作品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他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国宝”季羡林吕东涛[引言]季羡林是中国学术界的“国宝”。
新闻媒体对他的报道、介绍和研究比比皆是。
人们这样评价他:融会百家、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发现他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学术的吸引力和人格的吸引力。
[人物展示]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同年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及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融于季老身上。
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事例展示]勤学一生季羡林上高小时,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英语,学古文,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
在清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的十几年里,他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娱乐都无缘。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
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
而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
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80多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
喜欢读书季先生曾经说过:“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
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人物传记季羡林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95岁生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作者:王兆胜来源:《世纪人物》2021年第11期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
他从年轻时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少有的丰收季。
用“四季常青”概括他的散文创作与思考,可以说并不为过。
读他的散文时,我的眼前常晃动着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那就是季羡林给我留下的清晰形象。
世上往往离不开一个“情”字。
散文尤其重情,无情之文难以让人驻足,更不要说引起心灵共鸣和产生知音之感。
季羡林认为,不只是抒情散文,就是一般的说理散文也不能无情。
散文理论家林非曾将“真情”说成是散文“生命线”。
其实,贯穿于季羡林散文始终的是真情,这是理解其散文和人生的关键与枢纽。
小抒情与私情书写成为季羡林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包括母子情深、夫妻之爱、朋友之情、宠物之好、娱乐之欢,从中可见作者起于自身、来源于生活的点滴感触。
在此,情特别是真情如血脉一样流动,在可知可感中显示生命力的跳跃。
《赋得永久的悔》是季羡林散文的代表作,其中充满撕心裂肺的思母情愫,就是因为自己从六岁出去读书之后,只回了三次家,这还包括为母亲奔丧。
直到后来,作者才理解多年母亲倚门望眼、翘首以盼爱子归来的心情。
另外,季羡林写了不少回忆文,特别是关于旧人和老友的文章,其中最难得的是一个“情”字,它们像陈年老酒经过岁月酝酿变得醇厚美妙,滋润读者心怀。
小爱与私爱特别是深情,使季羡林散文很接地气,也是真实的自我流露与表达。
博大的爱是季羡林散文的另一境界与品质。
如只写一己私我小情,哪怕写得再真实感人,也难达到洗礼作用,更不要说让人的心灵和精神进入神圣境地。
季羡林散文能从自我情感进入大爱,一下子让作品升华了。
《三个小女孩》写的分别是两岁、五六岁和十二岁的陌生小女孩对“我”的依恋,作者将这称为“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
草木山石、小动物常能进入季羡林笔下,幻化成一缕缕博爱的丝线,于是垂钓起读者的悲悯之情。
《咪咪》写的是一只小猫,从中可见作者内心的柔软与仁慈。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中的人物描写句子(一)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作家。
•他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厚的造诣,被誉为当代文化大师。
•季羡林先生的思想和见解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读者。
人物描写以下是关于季羡林先生及其身边人物的描写:关于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温文尔雅,举止优雅,给人一种安静而高雅的感觉。
•他的身材高大笔挺,步履从容而有力。
•季羡林先生的眼神明亮而富有智慧,每一次与他交谈,都能感受到他的学识广博和思考深入。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让人愿意聆听他的言论。
与季羡林先生亲近的人家人•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妻子赵慧芳先生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互相关心和支持。
•季羡林先生的儿女们对他非常尊敬和敬爱,亲密的家庭关系使他们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
学生和朋友•季羡林先生的学生们都深受他的影响,他们敬仰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季羡林先生拥有广泛的朋友圈,他与其他学者和作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合作伙伴•季羡林先生与一些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他们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推动学术进步。
季羡林先生与世界的联系•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他与世界上许多顶级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季羡林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的学术讲座和演讲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听众,他的观点和理论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语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作家,通过他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研究,以及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温文尔雅和学识卓越让他成为众多学生和朋友们的榜样,他的著作和思想将继续激励和影响后人。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中的人物描写关于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是一位道貌岸然、聪明睿智的学者,为人豪爽,极有风度。
•他的眉宇间似乎有一种深沉思索的光辉,让人不敢轻易与他争辩。
•季羡林先生的笑容温和而和善,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
季羡林的名言名句爱国、楼门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扫,而且是用肥皂水洗。
人坐在地上,决不会沾上半点尘土。
德国人爱清洁,闻名全球。
德文里面有一个词儿,指打扫房间的洁癖,或有这样洁癖的女人。
的意思是魔鬼,的意思是打扫。
别的语言中好像没有完全相当的字。
我看,我的女房东,同许多德国妇女一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清扫魔鬼。
——季羡林《留德十年》、《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
这是一群酒徒。
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对死看得十分豁达。
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四十年代中叶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却一目了然:那时的香港颇有点土气,没有一点文化的气息,找一个书店都异常困难。
走在那几条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头顶上那些鸽子窝似的房子中闹声极大,打麻将洗牌之声,有如悬河泻水,雷鸣般地倾泻下来;又像是暴风骤雨,扫过辽阔的大原。
让我感觉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在人间,不容有任何幻想。
在当时的香港这个人间里,自然景观,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看的。
因为是山城,同重庆一样,一到夜里,万灯齐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辉争光,使人们觉得,这样一个人间还是蛮可爱的。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
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
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
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
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
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
物理学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
我们五个人,单个儿跟他下,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
《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题及阅读答案《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测试题书目:《季羡林散文选集》作者:季羡林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填空:⒈季羡林,当代著名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 ______________ ”。
他的散文,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
⒉季羡林在《读书治学写作》一书中集中道出了学人的人生三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春归燕园》中季羡林引用了_______国浪漫诗人_________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春天还会来临的思想。
⒋季羡林的散文集《___________》获1998年全国新闻一等奖。
⒌季羡林认为,文学艺术的精髓在于________,他的散文是他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他的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从描写“____________”出发。
⒍季羡林在《__________》文中提及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但在黎明前从未到天安门广场上看过清洁工人劳动的场景。
⒎季羡林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3月,93岁的季美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因为季羡林是个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的人,所以友人送他一个绰号:___________ 《三个小女孩》⒐季羡林在《黄昏》一文中引用李商隐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黄昏不能久留。
⒑季羡林在《佛教圣迹巡礼》中提到中国唐代商僧玄奘九死一生到印度,回国后完成的名著《___________》,给当时的印度留下极其着实的记载。
二、选择题:⒈季羡林是哪省人?()(1)山东(2)山西(3)南京(4)北京⒉季羡林散文中提到的“Wala”是什么?《Wala》()(1)一条狗(2)一个人(3)一只猫(4)一只鹦鹉⒊季羡林作品《春满香园》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1)上海(2)南京(3)北京(4)山东⒋季羡林作品《难忘的一家人》中普拉萨德是哪里人?()(1)东京(2)哥廷根(3)巴基斯坦(4)印度⒌季羡林作品《枸杞树》一文中写提的是哪儿的枸杞树?()(1)山东(2)上海(3)南京(4)北平⒍下面哪篇文章不是季羡林的作品:()(1)《春满香园》(2)《春归燕园》(3)《故乡》(4)《火车上观日出》⒎季羡林作品《春城忆广田》中的春城指的是:()(1)云南(2)昆明(3)广州(4)桂林⒏季羡林在《西谛先生》中提及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谁的诗句?()(1)杜甫(2)陆游(3)李白(4)王安石⒐季羡林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中提及教员休息常互问“你拿到了没有?”指的是什么?()(1)聘书(2)工资(3)课表(4)大字报⒑季羡林在《梦萦水木清华》中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清华的校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新生入学要过的第一关正是清华校风“清新活泼”的体现,这一关是什么?()(1)“拖尸”(2)“入水”(3)“撞墙”(4)“军训”三、判断题:⒈《忆章用》一文中,章用是季羡林的好朋友,也叫俊之。
季羡林厚待“掏粪工”春节前夕,一位“掏粪工”出身的书法家、“藏书状元”——魏林海先生,显得有些落寞和失意。
他依稀记得,在10多年前,他每年的除夕或春节,都要去北大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家,给他老人家拜年。
季羡林先生已于2009年7月11日,驾鹤西去。
从此,魏先生再也见不到那位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人了。
季老逝世时,他突闻噩耗,不禁悲从心来,痛哭流涕。
当时,他写过一副挽联,亲自到设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季老灵堂前祭拜他,在八宝山的季老送别仪式上,他也特意赶去为季老送最后一程。
魏先生说起了在季老家拜年的一幕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至今仍是感激不尽。
每年的除夕,魏先生都会带点水果等,去季老家拜年。
季老不但不拒绝,反而总是热情地接待他。
季老与他谈学问,谈做人,谈往事,一点架子也没有,老人家很是随和。
每一次临走时,季老也都不忘送魏先生一些阿胶、西洋参一类的补品,让他带回家,送给他年迈的父亲,并嘱咐他代为问候他的父亲。
魏先生告诉我说:“至今,我的父亲,也已经去世,不过季老礼尚往来、提携后进、尊敬长者、乐于助人的美德,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魏林海与六郎庄的几位书画爱好者,组织了一个书画展,登门找他认识的知名画家题词,却遭遇了“闭门羹”。
他一气之下,就跑到了季羡林先生家,与季老说明了缘由,请求帮忙。
季老不以为忤,爽快地为书画展题了字:“六郎庄农民书画展”,并将他的一本散文集,题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后,送给了魏先生。
当时他真有受宠若惊之感,心里很是暖洋洋的,有说不出的感激。
魏林海与季羡林先生,有着10余年的交情。
他被季老的学问和人格所深深吸引,一听说季老24卷本的煌煌巨著《季羡林文集》出版后,他用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千余元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一套,珍藏在家,并时时研读它,让他受益匪浅。
被季老称为“畸人”的魏林海先生,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是我的老朋友,今年已50多岁。
记得10多年前,我在北大游学时,就在北大的废品收购点,经常看到他的身影。
季羡林的人格启示季羡林在北大这个小圈里是名教授,在全国这个大圈子里,是人人皆知的学术大师。
可是在常人眼里,季羡林是远远配不上这些头衔的。
他衣着平常,永远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
他走在人群中,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从外貌看,他像一个工友。
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略带嘶哑,话语不多,永远面带笑容,像一个老农。
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他的家谁都可以推门而入。
同他谈话,如坐春风,决不感到紧张局促。
总之,他没有一点人们印象中的学者的架子。
季羡林没有堂堂的仪表、潇洒的风度、雄辩的口才和得体的谈吐,却赢得了广泛的尊敬,靠的是什么呢?是人格魅力。
季羡林从未对自己作过评价,但是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读了这段文字,我就在想,人的需求总量可能是一定的,他在一方面富有了,在另一方面可能就不会有所求,或者顺其自然。
季羡林大师,他的精神生活是无人能比的,他心灵的高贵,也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以至于他的外部表现让人们理解不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假如季先生不是真正的学术大师,他会有这样超脱吗?我想肯定不会的。
于是,我又想到了苏格拉底,他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达到了“不得不”的境界,比如,他不到非吃不可的时候,才想到进食。
正常人看来,他完全是一个疯子,他没有一点生活的情调,只有满脑子的人生哲学,什么道理他都想得非常明白,可自己又是那么的让人可怜,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我对那些贪官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想不通,是一样的。
这可能就是做人的价值观不同所决定的。
有的人一直在追求个人地位和虚假的尊严,这就需要大量的物质条件作基础,一路走来,完全用金钱铺路,用美色架桥,他们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感官欲望上的满足,在他们看来,爱心、责任和义务根本是虚假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没有良知和耻辱这种概念。
采访季羡林小学课文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二十分种。
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后,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
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
二、尊重别人。
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
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紫禁城的傍晚很美。
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
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
季羡林绝美散文欣赏夜来香花开的时候夜来香花开的时候(节选)文/季羡林夜来香开花的时候,我想到王妈。
我不能忘记,在我刚走出童年的几年中,不知道有几个夏夜里,当闷热渐渐透出了凉意,我从飘忽的梦境里转来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窗纸上微微有点白;再一沉心,立刻就有嗡嗡的纺车的声音,混着一阵阵的夜来香的幽香,流了进来。
倘若走出去看的话,就可以看到,一盏油灯放在夜来香丛的下面,昏黄的灯光照彻了小院,把花的高大支离的影子投在墙上,王妈坐在灯旁纺着麻,她的黑而大的影子也被投在墙上,合了花的影子在晃动着。
她是老了。
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到我们家里来的。
当我从故乡里来到这个大都市的时候,我就看到她已经在我们家里来来往往地做着杂事。
那时,已经似乎很老了。
对我,从那时到现在,是一个从莫名其妙的朦胧里渐渐走到光明的一段。
最初,我看到一切事情都像隔了一层薄纱。
虽然到现在这层薄纱也没能撤去,但渐渐地却看到了一点光亮,于是有许多事情就不能再使我糊涂。
就在这从朦胧到光亮的一段里,我们搬过两次家。
第一次搬到一条歪曲铺满了石头的街上。
王妈也跟了来。
房子有点旧,墙上满是雨水的渍痕。
只有一个窗子的屋里白天也是暗沉沉的。
我童年的大部分的时间就在这黑暗屋里消磨过去。
院子里每一块土地都印着我的足迹。
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起来屋顶上在秋风里颤抖的小草,墙角檐下挂着的蛛网。
但倘若笼统想起来的话,就只剩一团苍黑的印象了。
那声轻轻的叹息倘若我的记忆可靠的话,在我们搬到这苍黑的房子里第二年的夏天,小小的院子里就有了夜来香。
当时颇有一些在一起玩的小孩,往往在闷热的黄昏时候聚在一块,仰卧在席上数着天空里飞来飞去的蝙蝠。
但是最引我们注意的却是夜来香的黄花--最初只是一个长长的花苞,我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它。
还不开,还不开,蓦地一眨眼,再看时,长长的花苞已经开放成伞似的黄花了。
在当时的心里,觉得这样开的花是一个奇迹。
这花又毫不吝惜地放着香气。
王妈也很高兴。
每天她总把所有开过的花都数一遍。
人物专访采访稿范文人物专访采访稿范文欢迎来到,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专访采访稿范文先时间地点人物。
然后是两个人的对话(前面有名字)给你一篇范文吧:时间:1999年8月21 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
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季羡林的全部作品季羡林的全部作品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季羡林的作品《季羡林文集》《清塘荷韵》《听雨》《清华梦忆》《九十述怀》《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垂钓》《月是故乡明》《林腊梅》《病榻杂记》《天竺心影》《朗润集》:《〈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大事》《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季羡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季羡林是我国当代文学大家,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
大部分人关注的都是他的作品,那么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呢?至于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许多人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其实季羡林拥有许多大家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可以说季羡林是一个很平凡朴实的大学问家,因为季羡林从小出生的家庭不是很好,让他从小就造就一种很朴实的性格,在后来他有了大成就后依旧很低调,在北京大学当老师的时候,他的穿着是那么朴素,以至于许多学生都没有认出来他是季羡林。
所以说季羡林是个很平凡朴实的人一点不夸张。
还有就是季羡林是一个谦逊的人,我们都熟知季羡林有很多至高无上的称号,但季羡林却对这些不感兴趣,要求人们把他身上的这些称号都去掉,他觉得自己仅仅就是一位老师,而且多国语言及文学的研究是自己应该干得事,不至于得到如此的称号。
一花一世界季羡林读后感在翻开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那些看似平凡的花花草草、生活琐事,竟能蕴含如此深刻而又温暖的哲理。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坐在摇椅上,不紧不慢地跟你讲述着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有的只是那份朴实和真诚,却能直抵人心。
书中,他写那些在常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花小草,写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瞬间,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比如他写一朵小花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写它如何努力地绽放自己的美丽,哪怕无人欣赏,也依然坚定。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自己的经历。
那是一个春天的周末,我心情烦闷,便独自一人去公园散步。
公园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在长椅上晒着太阳聊天。
而我,却无心欣赏这一切,只是漫无目的地走着。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公园的一个角落,这里相对安静,没有太多的人。
在一片草丛中,我发现了一朵小小的野花。
它看起来那么柔弱,那么不起眼,淡紫色的花瓣上还沾着清晨的露珠。
周围的草都比它高大,仿佛随时都能将它淹没。
但就是这朵小花,吸引了我的目光。
我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它。
它的花瓣微微张开,像是在努力呼吸着春天的气息。
微风拂过,它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点头问好。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朵小花是那么的勇敢。
它没有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放弃绽放,没有因为身处角落而自怨自艾。
它就那么静静地生长着,努力展现着自己的美丽。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总是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就感到沮丧,总是在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和这朵小花相比,我是多么的懦弱啊!它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坚强地活着,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面对生活呢?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这朵小花,看了好久好久。
直到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它身上,给它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
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季羡林先生笔下那些微小事物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小花”。
它们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在清晨的街道上为我们清扫出一片整洁;可能是一个在街边卖艺的老人,用自己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一丝感动;也可能是一个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善良。
季羡林在文革中的遭遇季羡林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大学者,在国学、佛学、史学等多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在文革期间遭受了很多的迫害,但是幸好他坚持了下来。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季羡林在文革中的遭遇,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在文革中的遭遇在中国,有一段疯狂的时期,在那段时间里无数的人都遭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凌辱,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季羡林在这段时间也是深受其害,隔三差五的都要被抓去批斗审讯,还要被迫参与“劳动改造”,最早的就是当时的工人们批斗季羡林,他们带着季羡林四处游行,还各种殴打,丢石头,季羡林糊里糊涂的也不能反抗,就这样挨打游行也成了家常便饭,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后来还有很多的其他组织找季羡林的麻烦,季羡林自己在《牛棚杂记》中就曾经这么说过:头上戴着不知道多少顶的帽子,前途未卜。
可见当时的人是多么的疯狂,对于文化分子的不正常的批斗是多么的残酷。
季羡林是中国文坛的国宝,在国学、外语等多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是广为人知的国学大师,有着非常高的声誉,他早年的时候就刻苦学习,因此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正是这些知识反倒是让他在文革时期受到了很多没有人性的打击和虐待。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中,幸运的是他很小就有机会跟着老师读书识字,在6岁的时候就到了济南叔父家中,得以进到小学中学习,在课余时间季羡林还很努力的学习起了英语,等到小学毕业之后,季羡林成功考取了中学,在课余时间还参加了古文的学习班,之后的日子季羡林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到了日本侵华的时候,济南是最先一批被侵略的,季羡林因此不得不辍学一年,在此期间,季羡林没有放下学业,反倒是写了不少的小说发表出去。
季羡林在外文学习上非常有研究,考上了清华大学之后,专修德文,并且在毕业之后没两年就报名参加交换生的考试,成功前往德国学习,在此期间,季羡林接触了很多的印度当地的文字,包括梵文等,在这样漫长的学习生涯之后季羡林已经精通了很多语言,在文学、哲学等各种领域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季羡林作品片段摘抄
(原创版)
目录
1.季羡林作品概述
2.季羡林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3.季羡林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摘抄及解析
4.对季羡林作品的评价
正文
一、季羡林作品概述
季羡林,原名季陶,字羡林,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学形式,其文笔优美,情感真挚,思想深刻,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
二、季羡林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季羡林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对故乡的怀念、人生哲理的探讨、历史事件的反思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考见长,既有传统的文学韵味,又有现代的思想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季羡林作品中的经典片段摘抄及解析
1.《故乡的回忆》中,季羡林描绘了童年时代在故乡的美好时光,其中一段描述故乡的夜晚:“夜晚,月亮出来了,静静地照在村子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那么美好。
”这段文字通过对故乡夜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2.《黄昏里的男人》中,季羡林通过描绘一个在黄昏时分独自徘徊的男人,展现了人生的孤独和无常:“黄昏里的男人,背影孤独,脚步沉重。
他走过了一片片落叶,走过了长长的街道,一直走到岁月的深处。
”这段
文字以景喻人,形象地揭示了人生孤独无助的境遇。
四、对季羡林作品的评价
季羡林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与好评。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季羡林与清洁工
作者:柳哲
来源:《课外阅读》2010年第06期
我在北大游学十四余年,听说过不少北大“大人物”与普通老百姓交往的趣闻轶事。
北大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与清洁工魏林海交往的故事,尤为感人至深。
魏林海,我是认识的。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北大游学时,就经常在北大废品收购点看到他的身影,他趴在废品堆里“淘书”,常常抱了一大叠旧书,乐滋滋地回家。
后来才知道,他祖辈务农,是北京本地农民,家住北大西门外不远的六郎庄。
他上小学时赶上了“文革”,初中毕业后就没学可上了,只得回家务农。
在田里干活时,村民侃三国,他闻所未闻,觉得自愧不如,从此发奋学习文化。
凡是看到带字的纸张和书籍,他都一一收集,数十年如一日地“淘书”,他竟成了远近闻名的“藏书状元”。
二十岁那年,魏林海赶上招工,成了海淀区环卫所的一名清洁工。
他的业余时间,就是到处“淘书”,拜访“文化人”。
魏林海是一位热衷“追星”的人,不过他追的都是文化界的名人。
他拜访过臧克家、季羡林、任继愈、启功、李德伦等文化名流。
启功曾为他题词“自强不息”,臧克家写了“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的条幅送给他。
最让他沾沾自喜的是季羡林先生评价他的题词:“林海先生所从事之工作,与其弘扬文化之热忱颇有距离,然而,林海先生竟能一身而二任之,真可以入奇人传矣。
”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魏林海与六郎庄的几位书画爱好者,办了一个书画展,去请一位有名的画家题词,却遭遇“闭门羹”。
魏林海一气之下,就跑到北大朗润园季羡林先生家,与季老说明了缘由,请求帮忙。
季老爽快地为他的书画展题写了横幅:“六郎庄农民书画展”,并在自己的一本散文集上题上“梅花香自苦寒来”赠送魏林海。
当时魏林海真是有些受宠若惊。
魏林海与季羡林结交有十多年,他钦佩季老的学问和人格。
二十四卷本的巨著《季羡林文集》出版后,他节衣缩食,花上千元购买了一套用来珍藏与研读。
每年除夕,他都要去季老家拜年,季老也常送他一些保健品,让他带回家孝敬年迈的父母。
后来获悉季先生住院,他特意带了季先生最爱吃的栗子去医院探望,不料被护士挡在了门外,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