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耳穴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2
耳穴的定位及功能主治一、耳穴的定位在中医理论中,耳朵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集中区域,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可以产生全身疗效。
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耳穴及其定位:•耳尖穴:位于耳朵最上方的尖端,直接按压;•霞尾穴:位于耳尖下方,耳壳尾部突出处;•阳白穴:位于耳甲后方,与耳尖相对的地方;•眼点穴:位于耳壳上1/3处,与眉毛连线上方一指宽处;•鼻点穴:位于耳壳上1/3处,眼点穴向上1/2指宽处;•唇点穴:位于耳壳上1/3处,鼻点穴向下1/2指宽处。
以上只是耳穴中的一部分,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其他穴位。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刺激。
二、耳穴的功能主治耳穴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功能及其主治:1.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达到调节内分泌的目的,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比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2.缓解疼痛:耳穴中一些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体内的疼痛传递,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比如,头痛、颈椎病等。
3.改善睡眠:通过刺激耳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多梦等问题。
4.减肥瘦身:耳穴中的一些穴位可以刺激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5.调节情绪:根据中医理论,刺激耳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达到平衡体质、调节情绪的作用。
比如,抑郁、焦虑等。
三、注意事项在刺激耳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温和刺激:刺激耳穴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或造成疼痛。
2.卫生:在刺激耳穴之前,要保持耳朵干净,避免感染。
3.坚持:刺激耳穴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不要急于求成。
4.专业指导:非专业人士刺激耳穴时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误伤。
四、总结耳穴的定位及功能主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减肥瘦身以及调节情绪等。
但需要注意卫生和刺激力度,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特色中医疗法——耳穴贴敷:小耳朵大作用说起穴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平时注重养生的朋友,随口就能说上几个,但大家知道吗,在我们小小的耳朵上,竟然也藏着上百个穴位,通过各种方法刺激耳朵上的穴位,能调节脏腑气血、疏通人体经络,使阴阳趋于平衡,从而改善器官和组织功能,起到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在了解耳穴之前,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下耳朵的功能和构造吧。
神奇的耳朵耳朵是人体重要的感受器之一,有收集声音、保持人体平衡的作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部分。
耳廓是外耳的一部分,能防御外物侵入从而保护外耳道和鼓膜,是我们肉眼能见的部分,其表面有皮肤覆盖,其上4/5以软骨为支架,下1/5无软骨只含结缔组织和脂肪,即我们常说的耳垂。
祖国医学认为,耳和人体的经络脏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古医籍中就有“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通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足以说明耳和经络联系紧密,与脏腑在生理、病理方面密切相关。
什么是耳穴?常见的耳穴疗法?耳穴一般都分布在耳廓上,也被称为刺激点或反应点,具有反应病理变化及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当前,我国标准耳穴有93个,通过经络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相连接。
当人体内部出现疾病时,其气血就会发生变化,耳廓上的对应反射区就会随之出现脱屑、结节、变色等变化,在中医上可以作为疾病早期的诊断参考之一。
目前,中医上的耳穴疗法种类非常多,包括:压豆法、按摩法、放血法、针刺法、艾灸法、埋针法、磁疗法、刮痧法等,具有操作简单、容易取材、便于携带、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特点,而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更小,无毒副作用更安全。
耳穴贴敷的方法和作用耳穴贴敷疗法是主要耳穴疗法之一,发源于针刺法,近年来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耳穴贴敷法是在耳穴上贴压光滑且坚硬的药豆,实现刺激穴位、疏经通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常见的贴压药豆包括王不留行、白芥子、莱菔子、磁珠等。
1.耳穴敷贴的方法①根据患者的疾病,探查阳性反应点,选择相应的耳穴;②使用酒精对耳廓进行消毒,确保敷贴牢固,能长时间保持;③将药豆粘在方形胶布中心,用左手将耳廓拖住,右手将粘有药豆的胶布贴在耳廓上,保证药豆对准所选择的耳穴,固定后轻柔按压1-2分钟。
常见疾病的耳穴治疗:呼吸系统(普通感冒、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大肠、咽喉、气管、支气管、肾上腺鼻炎:内鼻、外鼻、肺、肾上腺、额、风溪消化系统:呃逆: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胃痛: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腹痛: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胁痛:肝、胆、脾、胃、肾、神门、胸黄疸:肝、胆、脾、胃泄泻: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痢疾: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便秘: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泌尿系统:遗尿:肾、膀胱、皮质下、尿道癃闭: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阳痿: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遗精:内生殖器、肾、心、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妇科:月经不调: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痛经: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经闭: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崩漏: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绝经前后诸症: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带下病: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肝、肾不孕症:内生殖器、皮质下、肾、肝、内分泌缺乳:胸、内分泌、交感、肝、肾乳腺增生:胸椎、内分泌、胃、心、神门、肝、脾儿科:小儿惊风: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肾小儿脑性瘫痪:枕、皮质下、心、肾、肝、脾、神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心、肾、肝、皮质下、肾上腺、交感、枕头痛:枕、额、脑、神门、皮质下眩晕:皮质下、交感、神门、肝、肾、脾郁证:神门、心、交感、肝、脾心悸: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消渴: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神经衰弱(失眠):神门、心、肾、皮质下、垂前穴、交感、神经衰弱区高血压:耳背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肥胖症:脾、胃、口、大肠、内分泌、三焦更年期综合征: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交感痤疮:面颊区、内分泌、肺、脾、交感、大肠黄褐斑:肺、肝、内分泌、内生殖器、肾上腺、面颊区小儿推拿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小便色黄。
常见症状耳穴压贴1、失眠(不寐)神门、心、交感、皮质下、枕、脑干、神经衰弱点2、便秘大肠、直肠、交感、三焦、脾、皮质下、肺、腹、内分泌3、胃痛胃、脾、交感、肾、肺、肝、神门、皮质下、三焦、胰胆4、痛经子宫、内分泌、卵巢、缘中、肾、肝、神门常见耳穴定位及主治神门定位: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主治:失眠,多梦,心烦,疲惫;头痛、面痛、齿痛;荨麻疹,湿疹,瘙痒;戒断综合征。
心定位: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主治:心悸、癔病等交感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主治:消化、循环系统疾病皮质下定位:在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性头痛;身体虚弱。
枕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主治:神经系统病、皮肤病、昏厥脑干定位:在屏轮切迹正中处主治: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点定位:颈椎与枕顶穴之间主治:神经衰弱大肠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主治:痢疾、腹泻、便秘直肠定位: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便秘、脱肛、里急后重三焦定位: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主治:便秘、浮肿脾定位: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主治:脾胃病、血症肺定位:心穴的上下外三面主治:肺系病、皮肤病腹定位: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主治:腹腔疾病,消化系统,妇科疾病内分泌定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主治: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胃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肾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主治:泌尿、生殖、妇科、腰肝定位: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主治:眼病、胁痛胰(胆)定位: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病子宫(精宫)定位: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主治:痛经、带下、不孕、阳痿、遗精睾丸(卵巢)定位: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皮质下穴的一部分主治:生殖系统疾病缘中定位: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对耳屏外上方上缘中点)主治:遗尿,崩漏,急惊风。
耳穴操作者初期须掌握的内容1、耳穴分布与人体的对应规律:耳垂相当于头面部对耳屏相当于头和脑部耳屏相当于鼻、咽喉部对耳轮相当于脊柱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耳舟相当于上肢三角窝相当于下腹部耳甲艇相当于腹腔耳甲腔相当于胸腔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2、耳郭视、触诊歌诀:急病光泽色发红慢病无光色白隆糠皮脱屑见炎症润泽脱屑代谢病鳞状多见皮肤病缺血疾病紫或青对耳轮凸骨增生动脉硬化耳厚硬暗灰结节见癌肿术疤白色月牙形耳穴诊断能定位若要定性需辨证3、常见病多发病在耳轮的颜色改变的临床意义:A、红色反应:一般为局部血管过于扩张引起的;鲜红色多见于急性病症及痛症;暗红色多见于疾病恢复期。
B、白色反应:长期病变反射导致耳郭相对应区过度增生引起,多见于慢性疾病。
C、暗灰灰反应:多见于疾病中晚期和肿瘤的病人。
D、深褐色反应:多见于疾病愈后在相应区呈现色素沉着反应。
E、起皮脱屑:是人体内分泌和吸收障碍,引起耳穴相应部位的新陈代谢水平增高的结果,如慢性咽炎在耳壳口区起皮,妇女白带过多可在耳穴内生殖器区有雪皮样集聚等。
F、丘疹凹陷:如针尖样点状凹陷等。
G、结节变形:慢性病变常期刺激引起耳穴相应区增生的一种反应。
4、常见病在耳穴视诊的异常表现:心穴圆环多做梦心肺失弹缺血供心穴多点常胸闷心穴凹陷心常惊肺穴红润有炎症肺穴白疹气管病肺穴凹陷有结核已经钙化后遗症口穴起皮为咽炎胃炎贲门充血红暗灰凹陷胃溃疡三焦反应有牙痛十二指肠多溃疡颜色发白陈旧性阑尾诊断阑尾炎小肠诊断心脏病艇角膀胱要慎重生殖泌尿经常用肾穴结合对耳轮还可诊断骨质病胰、胆穴常见隆左胰右胆必肋疼慢性结石症状轻急性发作腹背痛肝裕常见结节硬存在统血藏血病左耳结节免疫差右耳结节肝代症艇中不仅诊耳聋也诊低烧风湿病配合两条风湿线上肢下肢要记清5、耳穴27个重点穴位的功能与临床意义:A、心:阳性反应加上小肠穴不但诊断心脏疾病而且也可对神经系统疾病如神衰、多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B、肺:阳性反应时同时注意大肠穴数值,可诊断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便秘取穴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常见疾病耳穴取穴
感冒:肺、肾上腺
咳嗽:肺、肾上腺、气管、屏尖、交感
哮喘:肺、肾上腺、气管、交感
肺气肿:肺、气管、肾
慢支:肺、气管、肾
肺炎:肺、气管、肾上腺、交感
失眠:心、肾、脑干、皮质下、神门、枕
嗜睡:心、肝、脾、胃、皮质下
胃痛:胃、脾、肝、交感
胃下垂:胃、脾
呕吐:胃、贲门、食道
泄泻:大肠、小肠、脾、胃
便秘:直肠、大肠、皮质下
眩晕: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心、肝、脾、肾
神经衰弱: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健忘: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脾、肾
腹痛:内分泌、脾、胃、神门
心绞痛:心、皮质下、交感、肾
水肿:皮质下、肺、脾、肾、膀胱
头痛:脑干、额、枕、神门、皮质下
高血压:肝、心、降压点、枕、肾上腺
低血压:皮质下、神门、交感、心、肾上腺
糖尿病:肺、脾、肾、内分泌
月经不调:内生殖器、卵巢、肝、脾、肾、内分泌、缘中
痛经: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神门
带下病:内生殖器、盆腔、脾、肾
子宫脱垂:内生殖器、肝、脾、肾、交感
结膜炎:眼、肝、肾、皮质下
沙眼:眼、目1、目2、肝、耳尖
鼻炎:内鼻、肺、肾上腺、内分泌
咽炎:咽喉、肺、神门、肾上腺
扁桃体炎:肝、扁桃体、咽喉、心
耳鸣耳聋:内分泌、皮质下、内耳、神门
牙痛:垂前、屏尖、牙、面颊区
口腔溃疡:肺、心、口、舌
痤疮:面颊区、肺、胃、大肠、内分泌
湿疹:肺、脾、神门、肾上腺
荨麻疹:神门、枕、肾上腺、肺、内分泌
痔疮:直肠、大肠、皮质下、肾上腺、外生殖器
癃闭:肾、交感、膀胱、外生殖器、皮质下、尿道、神门尿失禁:肺、脾、肾、三焦
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皮质下、脾、胃、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