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二中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的量》教案(一)知识点和新大纲要求:〔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C〕〔2〕摩尔质量〔B〕〔3〕气体摩尔体积〔B〕〔4〕物质的量的浓度〔C〕〔5〕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运算中的应用〔C〕一、有关概念〔1课时〕1.物质的量〔1〕概念: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2〕符号:n〔3〕单位:mol2.摩尔〔1〕概念: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
〔2〕符号:mol〔3〕讲明:①当描述物质的物质的量〔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不能是宏观物质名称②常见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或它们特定的组合③当有些物质的微观粒子只有一种时,能够省略其名称3.阿伏加德罗常数〔1〕含义:实验测定12g12C中碳原子的个数〔2〕符号:N A〔3〕单位:个/mol〔4〕讲明:①N A的基准是12g碳-12中的原子个数②12C不仅是摩尔的基准对象,而且依旧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③N A是一个实验值,现时期常取6.02×1023作运算④要注意N A与6.02×1023的区不4.摩尔质量〔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2〕符号:M〔3〕单位:g·mol-1〔4〕讲明:①使用范畴:A.任何一种微观粒子B.不管是否纯洁C.不管物质的状态②与式量的比较:③与1mol物质的质量的比较:5.气体摩尔体积〔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V〔2〕符号:m〔3〕单位:L·mol-1〔4〕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①标准状况:0℃、1atm即1.01×105Pa②理想气体:A.不计大小但计质量B.不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③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约22.4L·mol-1〔5〕阻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①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大小〔物质的本性〕②结构微粒之间距离的大小〔温度与压强来共同决定〕③结构微粒的多少〔物质的量的大小〕6.物质的量浓度〔1〕概念: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来表示溶液的浓度〔2〕符号:c〔3〕单位:mol·L-1〔4〕讲明:①物质的量浓度是溶液的体积浓度②溶液中的溶质既能够为纯洁物又能够为混合物,还能够是指某种离子或分子。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2.掌握原子、分子与物质的量的关系;3.通过实验观察,学习如何计算物质的量;4.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报告模板、白板、彩色笔、教学视频、实验记录表、教师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让学生对物质的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3: 实验观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系列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Step 4: 理论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和学生上述的讨论,进行理论讲解,解释物质的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Step 5: 讲解化学方程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Step 6: 练习和巩固完成课后习题,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答案,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需要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教学总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关系,并展示一些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2.了解原子、分子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3.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物质的量;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白板、彩色笔、教师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实验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思考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Step 2: 实验操作让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Step 3: 实验结果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常熟的含义。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相关计算。
考察形式
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察主要以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电子转移数目的多少、物质中化学键数目的多少为主。
课前预习
第一步:精读教材明确基础
一、物质的量
1.归纳总结本节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单位、概念
(告诉学生分为左右两栏,左边记录讨论结果,右边整理笔记)
2.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有什么联系?
二、气体摩尔体积与阿伏加德罗定律
1.为什么1mol任何气体在相同状态下的体积相同?决定气体体
积的因素有哪些?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适用的条件。
第二步:精选习题强化基础
1.
2.
3.
4.
(题目进行分栏处理,分两栏,每个题后面留一定的空白区,用于学生记笔记,选择题一般空五行)
课内探究
第一步:问题探究
1.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载体的题目常涉及的背景知识有哪些方面,并指出要点。
2.根据基本公式及阿伏加德罗定律还可推出哪些结论,请写出过程。
3.请归纳出讲算气体摩尔质量的常见方法。
课后巩固
一、 选择题
1.
2.
3.
4.。
高三化学一轮物质的量专题教案教案标题:高三化学一轮物质的量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摩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理解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的关系,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生成物的摩尔数和质量等。
3. 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摩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教学难点:1. 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摩尔比、摩尔数和质量的问题。
2. 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知识,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并列举一些示例。
Step 2:物质的量与摩尔(15分钟)1. 给出摩尔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
2.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根据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摩尔数。
3. 进行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摩尔计算的方法。
Step 3: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20分钟)1. 介绍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
2. 解释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生成物的摩尔数和质量等。
4. 进行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化学计量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Step 4:实际问题的解决(15分钟)1. 提供一些真实的化学反应或化学实验,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拓展与归纳(10分钟)1. 总结物质的量与摩尔的概念以及化学计量关系的要点。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
高三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复习教案第一讲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内容与解析】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与气体摩尔体积指的是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以及相关的计算,其核心是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质量的单位,化学中的7个运算公式。
本节课是堂复习课,所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通过完成自主复习得出学生对这一讲的一些印象,通过主要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与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
2.目标解析(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就是指这里出现的几个物理量,以及它们的相关公式也就是他们间的相互联系。
(2).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关计算。
就是指微粒数、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公式的灵活运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有些思考难度的问题就不去理解它,也就不知道如何思考。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再去更多的训练运用这些公式,其中关键是通过做一些典型的例题与变式练习来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的解题方式。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预习一、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1)符号:n。
(2)单位:摩尔,简称摩,用mol表示。
2.阿伏加德罗常数(1)概念: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 mol,6.0210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2)符号:NA。
(3)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微粒数(N)间的关系为:n=NNA。
中学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的应用教案教案标题:中学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了解并应用阿伏伽德罗常数。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定义及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为学生复习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在白板上画出一张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周期表上的各种信息,其中包括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2.知识讲解(20分钟)2.1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即物质的量是指在化学变化中供给或者消耗的物质的数量。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物质的量的例子,如蛋糕的重量、汽车的油量等。
2.2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解释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并通过例题向学生解释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计算题目的练习。
3.拓展应用(20分钟)3.1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定义向学生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定义,并解释其在物质的量计算中的作用。
3.2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如,计算物质的质量、物质的分子数等。
4.练习训练(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完成相关题目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理解和应用。
5.总结反思(10分钟)总结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以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资源和评估:1.教学资源:白板、黑板笔、投影仪、元素周期表、教材等。
2.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题、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延伸活动:安排学生课后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也可以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概念讲解、例题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应用阿伏伽德罗常数。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课题19 物质的量(第四课时)一、复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2.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三、知识回顾(一)容量瓶的使用:1.容量瓶上标有。
2、容量瓶的选择(配950mL某溶液应选)3、容量瓶的检漏4、容量瓶使用的注意事项:(1)不能用来溶解或稀释;不能作为反应器;不能用来长期贮存溶液(2)如何握瓶?(为什么?)(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仪器:容量瓶,容量瓶有各种不同的规格,一般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 等几种。
(2)步骤:①计算:计算所需固体溶质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③溶解:将溶质加入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④移液洗涤:将已溶解而且冷却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再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倒入容量瓶中。
⑤定容:缓缓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到容量瓶液面接近刻度线1cm-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最后将容量瓶中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备用。
(三)误差分析问题试分析下列实验所产生的误差(用高、低、无影响填空)1.转移洗涤液时有少量的洗涤液流于桌上2.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进行定容时蒸馏水超出标线3.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时有少量的蒸馏水流于桌上4.忘记洗涤烧杯5.颠倒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再加入蒸馏水至刻度6.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刻度;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刻度7.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8.称取物体所用的砝码生锈了9.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2~3次后,最后一次的蒸馏水未倒净10.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量筒未洗涤11.若需称取5.9gNaCl固体,误用左砝码右物的方法(1g以下用游码)12.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未经冷却就转移到容量瓶中13.用托盘天平和烧杯,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配制NaOH溶液,忘了调天平零点,称好后,发现天平空载时指针偏向天平的右边四、典型例题例、实验室配制500mL 0.2 mol/L的FeSO4溶液,实验操作步骤有:①在天平上称出27.8g绿矾(FeSO4•7H2O),把它放在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使它完全溶解。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物质的量学案【学习目标】理解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极其单位的意义,了解它们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相关的计算【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知识链接】你知道哪些基本物理量以及它们的单位?【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你一定行!)1、阅读课本P7,请你说一说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符号和单位?2、阅读课本P8,请你用公式表示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交流讨论(发扬小组的团队精神,你会收获更多!)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1mol米2、1mol氢3、1mol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4、1mol微粒的集合体所含有的微粒数是阿伏伽德罗常数,即12g碳含有的原子数目。
【归纳小结】【当堂检测】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又叫物质的数量C、物质的量是表示数目多少的物理量B、物质的量是指物质的质量D、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2、摩尔是()A、6、021023个微粒的集合C、微粒的个数单位B、表示微粒多少的物理量D、是物质的量的单位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B、1 mol O2中约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C、1 mol H2O中含有2mol氢和1mol氧D、1 mol H2SO4中约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4、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g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 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6、021023 mol-1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A,近似值为6、021023 mol-15、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molNa2SO4中所含的Na+离子数为2NAB、1molH2O所含质子数为2NAC、1molOH_中所含有的电子数NAD、NA个SO2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6、下列各物质微粒中所含有氢原子个数最多的是()A、 0、5molNH3B、1mol H2OC、0、6molCH4D、0、5molH2SO47、完成下列填空(用到公式的,请列式计算)(1)、1、2041024个H2含 mol氢气分子 (2)、5 mol的O2中有个氧气分子(3)、 NA 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4)、2 molH2O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5)、0、5 mol 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6)、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个?【学习反思】。
2023年高三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精选3篇)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并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掌握物质的量与其他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一、导入教师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物质的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的粒子数目。
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是国际上通用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三、计算物质的量的方法1. 已知质量计算物质的量:n = m / M2. 已知物质的量计算质量:m = n * M3. 已知物质的量计算粒子数目:N = n * N₀四、物质的量与其他物质性质的关系1.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n ∝ m2. 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的关系:n ∝ N五、案例分析与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实际常见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进行讲解和答疑。
七、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进行相关拓展阅读,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八、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或示意图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然后通过具体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性质,深化了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高考化学复习物质的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定律,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更上一层楼,并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加深,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对概念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讲解、练习、归纳[教学过程]「引入」现在我们计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下面,我们就对有关物质的量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找出以下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一、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师」根据以上关系,我们来分析以下问题:1、判断正误,并分析原因:1)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2)物质的量为一个单位;3)1mol氧;4)氮气的摩尔质量为28;5)N A个氢气分子的质量为2g/mol;6)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为22.4L;7)0.5摩尔氧的质量是8克;8)水的摩尔质量数值上一定等于NA个水分子质量之和;9)2摩尔O3的摩尔质量与96克O2摩尔质量之比为3∶2;10)设一个12C的原子的质量为A kg,那么阿佛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12 /1000A;11)1molCO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12)等体积的CH4和CO所含分子数目相同。
13)50mL、1mol/L 的AlCl3溶液与100mL1 mol / LNH4Cl溶液中Cl-浓度相等;14)标准状况下的a gNH3,溶于1L升水中,得到氨水的密度为b g/cm3,那么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b / (22400+17a) mol/L。
「学生分析」2、下述几个等式能否成立?如果成立,是否需要条件?⑴n1/n2 = N1 /N2 ⑵n1/n2 = m1 /m2⑶n = m/M ⑷n = V/V m⑸n1/n2 = V1 /V2 ⑹n1/n2 = P1 /P2⑺υ1/υ2 = n1/n2 ⑻υ1/υ2 = V1/V2「练习」1、1g水含n个氢原子,求N A;2、某化合物0.25mol,质量为4g,求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3、含质子数为6.02×1023的水的质量为多少?4、标准状况下,7g某气体和0.5g H2所含分子数相同,该气体的密度是。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的量》教案(三) 知识点:有关规律1.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1〕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①标准状况是指:0℃和1.01×105Pa②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2〕气体摩尔体积①温度和压强一定时,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一个定值②讲明了温度和压强以及气体的物质的量共同决定了气体的体积,而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对气体体积的阻碍专门小③气体摩尔体积比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范畴广〔3〕阿伏加德罗定律①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分子数②阿伏加德罗定律依旧是忽略了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③阿伏加德罗定律比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更为广泛:A.要紧是应用于不同气体之间的比较,也能够同一种气体的比较B.被比较的气体既能够是纯洁气体又能够是混合气体〔4〕克拉珀珑方程①克拉珀珑方程又称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它同样忽略了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 ②克拉珀珑方程:RT M m nRT PV == ③克拉珀珑方程的变形:MRT VM mRT V N NRT P A ρ=== ④克拉珀珑方程比阿伏加得罗定律更准确的描述了气体的压强、体积、物质的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其应用范畴更广:A.能够做单一气体的运算B.能够做不同气体的比较运算C.运算以及比较运算的条件还能够不同〔5〕阿伏加德罗定律的重要的四个推论①压强之比A.算式推导:212121N N n n P P == B.语言表达:同温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压强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②体积之比A.算式推导:212121N N n n V V == B.语言表达:同温同压时,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也等于其分子数之比③质量之比A.算式推导:2121M M m m = B.语言表达:同温同压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质量之比都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也确实是其式量之比④密度之比A.算式推导:①121221n n V V ==ρρ ②212121M M m m ==ρρ B.语言表达:①A.相同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体积的反比B.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物质的量的反比,也确实是其分子个数之比②A.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质量之比B.同温同压同体积时,任何气体的密度之比都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也确实是其式量之比。
沾化二中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学案
【课后反馈】
1.下列有关氯水的表述不.
正确的是( ) A .向氯水中加入碳酸钙粉末能提高溶液中HClO 的浓度
B .用强光照射装满次氯酸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可收集到两种气体
C .漂白粉和次氯酸溶液都是混合物
D .向漂白粉中加入浓盐酸可能产生黄绿色气体
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氯气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氯气是电解质
B .漂白粉和明矾都常用于自来水的处理,二者的作用原理是相同的
C .氯气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但实际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而不是氯气
D .为证明氯水中含Cl -
,可先加盐酸酸化,再加入AgNO 3溶液 3.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是( )
①氯气 ②液氯 ③新制氯水 ④氯气的酒精溶液 ⑤盐酸 ⑥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⑥
C .③⑥
D .③④⑥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氯气的性质活泼,它与氢气混合后立即发生爆炸
②实验室制取氯气时,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多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钙溶液吸收 ③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强于久置氯水
④检验HCl 气体中是否混有Cl 2方法是将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⑤除去HCl 气体中的Cl 2,可将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⑥
D .③④⑥
5.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
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 )
A .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12存在
B .溶液呈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12分子存在
C .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1–存在
D .加入NaOH 溶液,氯水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1O 分子存在
6.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 和HClO ,欲从反应物中分离出HClO 溶液,下列方法可用的是( )
A .加硫酸钙,充分反应后蒸馏
B .加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蒸馏
C .加磷酸钙,充分反应后蒸馏
D .加氯化钙,充分反应后蒸馏
7.取相同体积的KI 、Na 2S 、FeBr 2溶液,分别通入足量的Cl 2,当反应恰好完成时,消耗Cl 2
的体积相同(同温、同压条件下),则KI 、Na 2S 、FeBr 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A .1∶1∶2 B .2∶1∶3 C.6∶3∶2 D .3∶2∶
8.有人对氯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如图所示,在
具支试管中放入2 g KClO 3固体,并在具支试管支管上套上一 个缓冲气球,向具支试管中加入2~3 mL 浓盐酸,立即塞上带 有胶头滴管的橡皮塞(滴管下部分别裹上蘸有不同试剂的滤纸 条,滴管内装有NaOH 溶液).
(1)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挤压胶头,使滴管中的NaOH 溶液进入试管,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进后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了研究氯水能否和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一:向盛有饱和氯水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并充分振荡,观察到氯水的黄绿色褪
去并同时产生少量气体.
实验二:取上述实验一后锥形瓶中清液,进行如下实验:
(1)该清液滴在有色布条上有极强的漂白作用.(2)该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3)该清液中滴加盐酸可产生大量气体.(4)该清液加热后变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实验三:该学生设想用下列装置收集实验二中产生的气体作进一步检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二中,清液滴在有色布条上有极强的漂白作用说明该清液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 式);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清液中含有__________;清液中滴加盐酸 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清液加热后产生浑浊的原因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___物质. (2)实验三中,洗气装置内的洗涤液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溶液.
(3)在反应物的量相同情况下,该学生尝试用集气装置A和集气装置B分别和洗气装置相连来
收集气体.选用集气装置________(选填“A”或“B”)可收集到更多的气体.经试验,该学生最终选用集气装置B进行下一步实验.其选择装置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写出氯水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有水蒸气和HCl挥发出来,同时证明氯气的某些性质,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支撑用的铁架台省略),按要求回答问题.
(1)若用含有0.2 mol 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制Cl2,制得的Cl2体积(标准状况下)总是小于1.12 L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名称为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D和E中出现的不同现象说明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装置G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不能确保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一个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应加在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填装置字母序号),装置
中应放入________(填写试剂或用品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