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精品学案4: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128.25 KB
- 文档页数:9
专题05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建议完成时间:25分钟实际完成时间:_______分钟)目录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点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考点三分散系与胶体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023春·广东河源·高三统考开学考试)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下列关于岭南文化所涉及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选项A B C D地方文化顺德木制龙舟 广州珐琅 梅州长乐烧酒茂名“岭南圣母”冼太夫人铜像【答案】A【解析】A.木制龙舟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项正确;B.珐琅是一种玻璃搪瓷,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B项错误;C.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水,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项错误;D.铜像的主要成分属于合金材料,D项错误;故选:A。
2(2023·广东惠州·统考一模)下列邮票内容所涉及的主要物质,属于无机化合物的是A B C D工业合成乙烯生产橡胶侯氏制碱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答案】C【解析】A.乙烯是有机化合物,故A错误;B.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B错误;C.纯碱是碳酸钠,是无机化合物,故C正确;D.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属于有机化合物,故D错误;故答案选C。
3(2023秋·新疆巴音郭楞·高三八一中学校考开学考试)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A.生石灰、白磷、熟石灰B.空气、氮气、胆矾C.干冰、铁、氯化氢D.烧碱、液态氧、碘酒【答案】D【解析】A.生石灰是钙、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白磷为单质;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属于化合物,为纯净物,故A不符合题意;B.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氮气为单质;胆矾是由铜、硫、氧、氢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C.干冰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为单质;氯化氢是由氢、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D.烧碱是由钠、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液态氧为单质;碘酒为碘和酒精的混合物,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2.1物质组成.性质与分类教案(含解析)考纲要求: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教材知识层面]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
3.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高考考查层面]命题点1 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示如下:[典题示例]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 )(3)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 )(4)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 )(5)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 )(6)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 )解析:(2)化学变化中的单原子分子不能再分,如He、Ne等。
(5)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NaCl,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是由分子保持的。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1、(2017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A B C D瓷器丝绸茶叶中草药2、(陕西省渭南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第2题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B. 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C. “所在山洋,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过程包括了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D.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作和凝华过程3、(重庆市2017-2018第一学期高三联考)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4、(云南省腾冲市2017-2018学年期末考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Fe(OH)3胶体B. 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C. 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D.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2.5×10-6m)的细小可吸入颗粒物,其与空气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5、(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第13题改)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参考答案】1、A 2、C 3、B 4、B 5、D【解析】1、选A 瓷器是硅酸盐产品,主要成分是无机物;而丝绸、茶叶、中草药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
2、选C A.玉雕琢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煤的干馏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石油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故C 正确;D.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此过程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故D错误;故选C。
3、选B A、NH3是非电解质,不属于电解质,Cl2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错误。
B、NH4NO3 是一种铵盐,属于电解质;CO2水溶液中生成的H2CO3能够电离使其溶液能够导电,但是液态的CO2不能导电,所以CO2属于非电解质;SiO2能够与碱反应,如SiO2+2NaOH=Na2SiO3+H2O,所以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H2SiO3能够微弱电离且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所以H2SiO3属于酸,B正确。
物质的分类考点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组成单质:的纯洁物。
元素――→的纯洁物。
化合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如以下图所示2.同素异形体(1)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表达在________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混合物和纯洁物(1)纯洁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假设不正确,说出理由。
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③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④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质量几乎相等。
⑤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⑥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⑦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2.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洁物吗?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吗?考点二物质的分类思想1(2)1.简单分类法概述(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2)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________〞进行,“________〞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原创)冯建设一、备考目标: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注意其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的区别。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二、要点精讲(一)无机化合物的分类1、按组成性质分类:2、按微粒间成键种类分类化合物分为共价化合物如CO2,SiO2和离子化合物如NaCl、NH4Cl思考①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金属元素吗? ②某物质中若含阳离子则一定含阴离子吗?③分子晶体中一定含有共价键吗? ④共价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一定是原子晶体?3、按能否电离来分类(二)如何判别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性质2如溶液、浊液、胶体、空气、所有高分子化合物外,还有一些俗名所含的主要成分应牢记水泥:3CaO·SiO2, 2CaO·SiO2, 3CaO·Al2O3玻璃:Na2SiO3、 CaSiO3、SiO2石油:烷烃,环烷烃等漂白粉: Ca(ClO)2, CaCl2碱石灰: CaO, NaOH 福尔马林:35∽40% HCHO水溶液天然油脂: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多种) 天然气:CH4焦炉气:CH4,CO, C2H2, H2裂解气:乙烯,丙烯,丁二烯高炉气:CO, N2, CO2水煤气:CO, H2钢铁: Fe, C(三)物质的组成1、物质的组成关系2、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微粒概念构成物质的类别及部分代表物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1、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晶体硅2、某些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非金属单质:氧气、氢气、稀有气体等2、非金属氢化物、酸酣、含氧酸、有机物等离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得到的带电的微粒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四)、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变化:(1)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0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3.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一、物质的组成1.宏观上:物质由①元素组成,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②游离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③化合态。
⒉微观上:质子、中子、④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分子、⑤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二.分类的方法1.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2.树状分类法所谓树状分类法,简单地说,是根据被分类对象的整体与分出的类别间的关系及其陈列式的形状(像树)来定义的,如下图: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有机物,又是弱电解质的是()A.乙醇钠B.氨水C.乙酸D.蔗糖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纳的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①蔗糖和麦芽糖的化学式都可用C12H22O11表示,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①聚乙烯、聚氯乙烯、纤维素都属于合成高分子①明矾、石膏、冰醋酸、水都是电解质①盐酸、漂白粉、水玻璃都是混合物①分馏、干馏、裂化都是化学变化①植物油、直馏汽油都可与溴水反应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同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B.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C.电解质溶液导电、煤的气化、石油的裂解、烧碱的潮解都是化学变化D.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化学键的破坏与形成,而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键的破坏或形成4.地球形成初期,大气中CO2含量较高,随着矿化反应的进行,其含量不断降低,迄今为止,仍在缓慢发生(图1)。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引入酸、碱辅助完成这一过程(图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矿化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aCO3+SiO2=CaSiO3+CO2B.图中“酸”“碱”“盐”分别指HCl、NH3·H2O、NH4ClC.地球形成初期因CO2浓度较高,该矿化反应速率比现在快D.实验室引入“酸”和“碱”起到了加速反应的作用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氯气的液化B.由海水生产氯化镁C.乙烯生产聚乙烯D.由煤焦油得到苯、甲苯制硝酸苯、TNT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二、教学目标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酸、碱、盐和氧化物等概念;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初步学习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三、教学重点、难点概念的辨析及物质的分类方法四、教学过程:(一)物质的组成: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在一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
如:干冰、水、硫酸等。
2、原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1)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有一定间隙,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3、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绝大多数盐类,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等都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离子和原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均不相同。
说明: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说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但通过物理方法,原子也可以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等。
2、只有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晶体中才存在单个的分子,因此,也才具有具体的分子式,原子晶体和离子晶体中只存在相应的原子或离子,其化学式表示的是晶体中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并不存在单个的分子,因此,这些晶体只存在化学式,不存在分子式。
3、在分子晶体中可能存在共价键,肯定没有离子键;在原子晶体中肯定存在共价键;而在离子晶体中肯定存在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4、一般情况下,分子晶体的熔沸点较低,而原子晶体和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较高。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考纲要求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了解物质分类方法及其重要作用。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本考点高考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多为概念辨析类正误判断,考查层次为了解、理解。
二、知识梳理1.物质的组成注意(1)游离态和化合态是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两种存在形态,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化合态,(2)质子、中子、电子是构成原子的3种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是组成物质的3种基本粒子。
2.物质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物质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对化学物质运用树状分类法可呈现以下图示:(1)混合物 (2)纯净物①单质⎩⎨⎧)(含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②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注意: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为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CO;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为酸酐;酸酐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不属于氧化物。
3.分散系的分类(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聚集状态(气、固、液)的差别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有九种类型。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的差别对分散系进行分类,菜有三种类型:4.胶体(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分散质颗粒直径在1n m~100nm之间。
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具有其他分散系所没有的性质的原因。
(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介稳性;③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模拟精练+真题演练)最新模拟精炼1(2023·西藏拉萨·统考一模)我国有着雄浑醇厚的青铜(铜锡合金)文化,包括冶炼、铸造、雕刻和造型纹饰等一系列的技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锡合金有固定熔点,属于纯净物B.青铜的冶炼、铸造、雕刻均为化学变化C.调整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不会影响青铜性能D.古代冶炼铜的方法包括湿法炼铜、火法炼铜【答案】D【解析】A.铜锡合金中铜、锡比例不同时熔点有所不同,属于混合物,A错误;B.青铜的冶炼、铸造、雕刻,铸造、雕刻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调整青铜中铜、锡的比例可以影响青铜的熔点、硬度等,C错误;D.古代冶炼铜的方法包括湿法炼铜:Fe+CuSO4=Cu+FeSO4、火法炼铜:Cu2S+O2=Δ2Cu+SO2,D正确;故选D。
2(2023·浙江·校联考一模)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A.蒸馏水B.硫酸铜溶液C.淀粉溶液D.Fe(OH)3胶体【答案】B【解析】A.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分散系,没有丁达尔效应,故A不选;B.硫酸铜溶液是分散系,但属于溶液,不是胶体,没有丁达尔效应,故B选;C.淀粉是大分子,该分散系实际上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C不选;D.氢氧化铁胶体是分散系,且有丁达尔效应,故D不选;故选B。
3(2023·山东日照·校联考二模)下列关于物质性质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胶体带电可用于静电除尘B.利用皂化反应可处理泄漏的汽油C.氰化钠NaCN剧毒,不慎泄漏,可用铁粉处理 D.青瓷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其色调主要与铁元素有关【答案】D【解析】A.胶体不带电,胶体中胶粒带电,可用于静电除尘,A错误;B.汽油主要为烃类物质,不是酯类,不发生皂化反应,B错误;C.铁单质不和氰化钠反应,故氰化钠泄露不能用铁粉处理,C错误;D.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D正确;故选D。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知识梳理』 1.元素与物质的组成(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3.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思考与探究(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2)H 2与H +3互为同素异形体吗?提示: (1)不一定,如O 2和O 3混合在一起虽然只含氧元素,但属于混合物。
(2)不属于同素异形体,因为H +3不属于单质。
『题型构建』题型一组成物质的微粒1.下列化学式能真实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是( ) A .SiO 2 B .NaCl C .Fe D .CH 3Cl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说明理由。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2)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3)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4)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题型二判断纯净物、混合物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铝热剂B.水玻璃C.漂白粉D.冰水混合物4.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C.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D.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名师归纳常见的混合物(1)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2)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3)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等。
第5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原子、分子、离子概念比较(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元素组成物质元素――→组成⎩⎪⎨⎪⎧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3)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简单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2)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3)树状分类法在无机化合物分类中的应用⎩⎪⎪⎪⎪⎪⎪⎪⎪⎪⎨⎪⎪⎪⎪⎪⎪⎪⎪⎪⎧氢化物:HCl 、H 2S 、H 2O 、NH 3等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P 2O 5等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等酸⎩⎪⎪⎨⎪⎪⎧按电离出的H +数⎩⎪⎨⎪⎧一元酸:HCl 、HNO 3等二元酸:H 2SO 4、H 2S 等三元酸:H 3PO 4等按酸根是否含氧⎩⎪⎨⎪⎧ 无氧酸:HCl 、H 2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等按酸性强弱⎩⎪⎨⎪⎧ 强酸:HCl 、H 2SO 4、HNO 3等弱酸:CH 3COOH 、HF 等按有无挥发性⎩⎪⎨⎪⎧ 挥发性酸:HNO 3、HCl 等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等碱⎩⎨⎧按水溶性⎩⎪⎨⎪⎧ 可溶性碱:NaOH 、KOH 、Ba (OH )2等难溶性碱:Mg (OH )2、Cu (OH )2等按碱性强弱⎩⎪⎨⎪⎧ 强碱:NaOH 、Ba (OH )2、KOH 等弱碱:NH 3·H 2O 等盐⎩⎪⎨⎪⎧正盐:BaSO 4、KNO 3、NaCl 等酸式盐:NaHCO 3、KHSO 4等碱式盐:Cu 2(OH )2CO 3等复盐:KAl (SO 4)2·12H 2O 等无 机 化 合 物1.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物质组成成分的判断(1)现在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技术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2)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3)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4)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5)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答案(1)√(2)×(3)√(4)×(5)×解析(3)MnO-4、AlO-2均为阴离子。
第4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3.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4.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
5.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3)三种分散系比较(4)胶体的性质及应用①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②聚沉a.概念:使胶体粒子聚集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b.方法:加入电解质溶液、加热、搅拌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
c.应用:如制作豆腐,明矾净水。
③电泳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此性质可用于工业上的静电除尘。
④渗析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
1.正误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含水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 )(2)同位素单质混合在一起一般是纯净物。
( )(3)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5)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6)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答案(1)√(2)×(3)×(4)√(5)×(6)×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空气、碘酒、水玻璃、熟石灰B.化合物:烧碱、氯化氢、干冰、胆矾C.电解质:干冰、胆矾、铁、生石灰、盐酸D.单质:液态氧、白磷、氮气、碘酒答案 B考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典例1 (2017·四川绵阳月考)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冰水混合物②爆鸣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漂白粉⑦TNT ⑧H2SO4⑨花生油○10福尔马林⑪CuSO4·5H2O ⑫液氯以上物质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一定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第1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变化[考纲要求],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知识梳理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______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2.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素异形体(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
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________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________变化。
二、物质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2.树状分类法的应用示例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括号中:①硫黄②次氯酸③NH3·H2O ④铜⑤硫酸氢钠⑥NO2[判断]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能只有一种元素( )(2)纯净物只由一种原子组成,而混合物由多种原子组成( )(3)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4)同位素单质混合在一起一般是纯净物( )(5)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6)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7)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8)盐一定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 )(9)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10)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提醒]1.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纲要求』
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3.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网络构建』
『梳理基础』
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________的________的总称。
(2)存在形式:________态和________态。
(3)与物质的关系:________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________组成的;从数量上看,______多种元素组成了几千万种的物质。
2.同素异形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丁达尔效应。
当激光笔发出的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光束通过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
应用:鉴别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介稳性。
____________是最稳定的分散系,__________是最不稳定的分散系,易聚沉或分层,胶体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在加热(或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时,胶体可以聚沉为沉淀。
应用:将豆浆变为豆腐,解释明矾净水、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的原因等。
3.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
2.NaHSO4水溶液显中性()
3.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4.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5.炼油厂用分馏法生产汽油不涉及化学变化()
6.纯碱属于碱()
7.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效应()
8.明矾能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9.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10.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巩固演练』
1.(2014·广州一模)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洋经济专属区的资源开发可获得Fe、Co、K、Au、Mg、B等金属B.乙醇汽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
C.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D.石油裂解、煤的气化、海水制镁等过程中都包含化学变化
3.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错误的是()
A.混合物:盐酸、生铁、空气
B.化合物:CaCl2、NaOH、HCl
C.盐:CaO、碳酸钙、食盐
D.单质:C60、O3、石墨
4.下图所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错误的是(
)
X Y Z
A 干冰氧化物纯净物
B
离子化合
物
电解质化合物
C 淀粉溶液胶体分散系
D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
应
离子反
应
5.科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微粒。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
A.雾B.蛋白质溶液
C.石灰乳D.KNO3溶液
6.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
将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5.5~36 nm的磁流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溶液
B.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Fe2O3
C.当一束强可见光通过该分散系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D.该分散系很不稳定
7.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告,他们用DNA制造出了一种臂长只有7 nm的纳米级镊子,以便能够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
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和这种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胶体
C.悬浊液D.乳浊液
8.(2013·深圳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乙烯、苯等原料主要来自于石油的分馏
B.料酒和食醋都能以淀粉为原料制得
C.聚酯纤维、有机玻璃、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PM 2.5(微粒直径约为2.5×103 n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或气溶胶)
9.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液氨、液氯、干冰、碘化银均为化合物
②氢氟酸、盐酸、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③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
④碘酒、牛奶、豆浆、漂粉精均为胶体
⑤Na2O2、Na2CO3、NaHCO3、Na2SiO3均为钠盐
A.①和②B.②和③
C.③和④D.②③⑤
10.(双选)警察常从案发现场的人体气味中获取有用线索,人体气味的成分中含有以下化合物:①辛酸;②壬酸;③环十二醇;④5,9-十一烷酸内酯;⑤十八烷;⑥己醛;⑦庚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⑥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10,③、④、⑤分子中碳原子数大于10
B.①、②是无机物,③、⑤、⑦是有机物
C.①、②是酸性化合物,③、⑤不是酸性化合物
D.②、③、④含氧元素,⑤、⑥、⑦不含氧元素
——★ 参 考 答 案 ★——
『梳理基础』
一、
1.(1)核电荷数 同一类原子 (2)化合 游离 (3)元素 元素 一百 2.(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2)物理 化学
3.金属 非金属碱 盐 氧化物 共价 氧化剂 还原剂 电解质 非电解质 胶体 浊液
二、
2.(1)一条光亮的“通路” 溶液 胶体 (2)溶液 浊液
3.饱和FeCl 3溶液 红褐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判断正误』
1.√ 2.× 3.√
4.『解析』汽油也是混合物。
『答案』×
5.『解析』分馏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逐渐升温将混合物分离。
所
以不涉及化学变化。
『答案』√
6.『解析』纯碱成分为Na 2CO 3,属于盐。
『答案』×
7.『解析』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答案』× 8.√ 9.× 10.× 『巩固演练』 1. 『答案』B 2.
『解析』B 属于非金属,故A 错;乙醇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不是烃,而是烃的衍生物,故B 错;14C 与12C 互为同位素,故C 错;石油裂解、煤的气化、海水制镁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 正确。
『答案』D 3.
『解析』C中CaO为碱性氧化物不属于盐,其他分类均对。
『答案』C
4.
『解析』干冰为固态CO2,属于非金属氧化物,A项正确;离子化合物都为电解质,B 项正确;淀粉溶液为胶体,C项正确;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属于离子反应,如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等,D项错误。
『答案』D
5.
『解析』在分散系中溶液的分散质颗粒最小,又因蛋白质属于大分子蛋白质溶于水得胶体,而非溶液,故D符合。
『答案』D
6.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现象。
由题可知该磁流体分散质粒子直径是5.5~36 nm,则该磁流体属于胶体,故A不正确;具有磁性的铁的化合物是Fe3O4,故B不正确;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故D不正确。
『答案』C
7.
『解析』由1 nm<7 nm<100 nm可知,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与这种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
『答案』B
8.
『解析』甲烷主要来自天然气和石油的分馏,乙烯主要来自石油的裂解,苯来自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催化重整,故A错误;淀粉是多糖,其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发酵可用于制取乙醇,乙醇可以氧化为乙酸,因此淀粉可用于制料酒、食醋,故B正确;光导纤维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故C错;2.5×10-6m=2.5×103nm ,2.5×103 nm >100 nm,而胶体(包括气溶胶)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则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不是胶体,故D错。
『答案』B
9.
『解析』①中液氯为单质;④中碘酒为溶液,漂粉精为固态混合物;⑤中Na2O2为过氧
化物。
『答案』B
10.
『解析』辛酸、壬酸分子中分别含8、9个碳原子,己醛、庚醛分子中分别含6、7个碳原子,环十二醇分子含12个碳原子,5,9-十一烷酸内酯分子含11个碳原子,十八烷(C18H38)分子含18个碳原子,故A正确;辛酸、壬酸属于有机酸,故B错;环十二醇、十八烷均属于非电解质,故C正确;醛基(—CHO)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则己醛、庚醛分子均含有氧元素,故D错。
『答案』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