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精讲班第10讲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精讲班讲义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精讲班第1讲讲义第一章导言一、编写说明编写这本教材主要目的,是使参加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应试人员通过阅读辅导材料,能够对“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有一个系统、清晰的理解,掌握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一般性知识,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
本辅导教材的对象为具有基本理论和一定专业知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以及准备参加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人员。
二、《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是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的基础文件,是考试命题、考前培训及编写教材和有关辅导资料的依据,也是我们必读的指导性文件。
三、关于指定用书这本辅导教材是结合了近两年来实际的使用情况,并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依据《考试大纲》对以前版本的修编。
关于章节调整情况见表1-1四、关于考试题目本科目考试题目一般采取单项选择题,2002年的考试中第一次出现了多选题型,这就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理解考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选择。
在考试内容数量分布上,《考试大纲》中要求熟悉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题量达到20%,所以我们对《考试大纲》中要求熟悉和掌握的内容要认真学习掌握。
新形势对依法行政的要求1-3第二章依法行政一、新形势对依法行政的要求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依法行政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建设发应客观规律不够,难以全面、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者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受得不到及时救济;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城市规划精讲班讲义构成“减灾”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指采取方法,削减灾难的产生次数和频度,二是指要削减或减轻灾难造成的损掉。
都市中灾难的种类专门多,但个中对都市阻碍最大年夜和产生较为繁的灾难重要有四种:地动、洪涝、火警和斗争。
.(1 )都市防灾方法都市防灾方法能够分为两种,一种为政策性方法,另一种是工程性方法,二者是互相王簇,相辅相成的。
政策性方法又可称为“软方法”;工程性方法可称为“硬方法”,必须及政策制订和工程举措措施扶植两方面人手,“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能搞好都市的防灾①政策性都市防灾方法政策性都市防灾方法是建立在国度和区域防灾政策差不多上的,重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都市总体及都市内各部分的成长筹划是政策性防灾方法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内容确实是司法、律例、标准和规范的建立与完美。
②都市工程性防灾方法都市的工程性防灾方法是在都市防灾政策指导下,扶植一系列防灾举措措施与机构的工作,也包含对各项与防灾工作有关的举措措施采取的防护工程方法。
都市的防洪堤、排涝泵站、消防站、防空泛、医疗急救中间、物质贮备库,或气候站,地动局、海洋局等带有测报功能的机构的扶植,以及建筑的各类抗震加固处理、管道的柔性接口等处理方法等,都属于工程性防灾方法的范畴。
(2 )都市的综合防灾都市综合防灾应包含对各类都市灾难的监测、预告、防护、抗御、救济和灾后的复原重建等内容,重视各灾种防抗体系的彼此调和,同一批示,合营感化,强调都市防灾的整体性和防灾举措措施的综合应用。
①加强区域减灾和区域防灾协作;②合理选择与调剂都市扶植用地;③优化都市生命线体系的防灾机能;④强化都市防灾举措措施的扶植与运营治理;⑤建立都市综合防灾批示组织体系;⑥健全、完美都市综合抢救体系5 .都市防灾工程筹划内容深度(1 )总体筹划内容深度①确信都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设防标准;②构造都市消防、防洪、人防等举措措施;③制订防灾计策与方法;④组织都市防灾生命线体系。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教材《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主编王国恩,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修订)时间(2003版)专业班级、、、授课时数总24 课时;理论:24课时;实践:0课时;其他: 0 课时;授课教师郭建东授课时间2010至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主要参考文献(1)《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划》,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指定用书,建工版社(2000版)(2)《城市规划行政与法制》,耿毓修、黄均德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阮仪三等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导言一、城市规划管理的产生1、城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等法令和规则。
2 、1909年英国产生第一部城市规划法《住房和城市规划法(1909)》。
3、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4、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的对象三者的关系①管理者是规划管理人员②被管理者是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者,是建设活动的实施者。
③管理的对象是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规划管理者规范管理对象作用于被管理者,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同时被管理者也会反作用于管理者,最终的管理结果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5、管理的任务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是从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使用和合理布局,组织制定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土地资源系统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关系形成合理的结构,促使城市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6、管理范围与如何管理管理范围①管理规划的制定②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使用③各项建设的安排④城市功能的运作如何管理①管理的法规②技术规范③管理的程序④管理的措施与方法二、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1、理论知识: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城市规划管理。
2、管理运作:编制、审批,“两证一书”,实施监督。
3、法规文件:主体法、配套法、相关法规文件第一章行政管理学有关知识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学有关知识。
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1996年6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并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1.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第三条)。
2.定义
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第二条)。
3.主要规定
(1)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第四条)。
(2)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市政工程、城市规划、公安交通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道路发展规划(第七条)。
(3)政府投资建设城市道路的,应当根据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规划,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
单位投资城市道路的,应当符合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条)。
(4)城市住宅小区、开发区内的道路建设,应当分别纳入住宅小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计划配套建设(第十条)。
(5)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的建设计划,应当与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相协调,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第十二条)。
(6)新建的城市道路与铁路干线相交的,应当根据需要在城市规划中预留立体交通设施的建设位置(第十三条)。
第一章管理学知识 (3)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有关知识 (3)1.1.1 行政和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了解) (3)1。
1。
2 行政机构和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熟悉) (4)1.1。
3 行政沟通的的基本概念(熟悉) (6)1。
1。
4 提高行政效能的方法(掌握) (7)第二节行政法学的有关知识 (8)1。
2.1 法律的概念和行政法渊源(了解) (8)1.2。
2 依法行政的意义(熟悉) (10)1。
2.3 行政行为的内涵及效力(熟悉) (10)1。
2.4 行政法治原则的基本内容 (11)1.2。
5 行政立法的基本概念(了解) (13)1.2.6 行政法律责任(掌握) (14)1.2。
7 行政法制监督(掌握) (14)1。
2.8 行政复议的概念、原则及程序(掌握) (15)第三节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16)1。
3。
1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熟悉) (16)1.3。
2 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掌握) (17)1.3。
3 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掌握) (17)1.3。
4 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 (18)1.3.5 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 (18)1.3.6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优化及决策依据(掌握) (20)1.3.7 城市规划管理控制及其过程(掌握) (21)1.3.8 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 (21)1。
3。
9 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 (22)1。
3.10 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熟悉) (22)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 (24)第一节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管理 (24)2.1。
1 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的主体(熟悉) (24)2。
1。
2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报批程序(掌握) (24)2。
1.3城市规划的调整和报批程序〈与2。
2。
3的内容基本一致>(掌握) (25)2。
1。
4 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熟悉) (25)第二节城市规划审批管理 (25)2。
2。
1 城市规划的审核和审批主体(熟悉) (25)2.2。
城市规划师考试《管理法规》考点提要(10)相关推荐: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时间 |准考证打印时间|考试真题 |模拟试题 |考试大纲2、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2,1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管理2,1、1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主体。
P69(1)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组织编制主体。
直辖市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2)城市详细规划组织编制主体。
是城市人民政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详细规划覆益的面比较广,组织工作量比较大,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一般由城市人民政府委托或法律授权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2、1、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报批程序P72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报批的程序一般按以下几点进行:(1)拟定编制计划,保证规划编制工作有条不紊,有序地开展,避免重复和随意性。
(2)制定规划编制要求,如城市规划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技术要求等。
(3)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对重要的城市详细规划,可用规划项目招标的方式确定规划设计单位。
(4)协调城市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
(5)评审规划中间成果。
(6)验收规划成果,审核成果的指导思想、内容及深度。
(7)申报规划成果。
验收合格后,由组织编制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向法定的城市规划审批机关提出审批该城市规划的申请。
2,1.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调整和报批程序,与2,2,3的内容基本一致P771、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的调整程序。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部变更,应当由城市人民改府审批,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当涉及对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调整,则必须经同级人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2、城市详细规划的调整程序对城市详细规划中的局部变更,如局部用地性质变更,可以征得原规划批准机关同意以后,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报批;对于重大的规划调整应当征得原批准机关的同意后,重新编制调详细规划,并按照法定的程序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章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第一节依法进行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一、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基本原则进行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法制化原则对于城市、镇、乡和村庄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一定要依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实施管理,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也就是要以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和有关城乡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并依照法定的程序履行职责,防止和抵制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罚代法和其他形式的违法行为。
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搞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2.程序化原则为使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能够遵循城乡发展和规划建设的客观规律,就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许可、管理程序来进行。
这就要求城市、镇、乡和村庄规划区内的使用土地和各项建设活动,都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申请、审查或审核、征询意见、报批和核发有关法律凭证以及加强批后管理等环节和程序来施行,防止施政过程中的随意性、滥用职权、越权审批和暗箱操作等违法行为产生。
3.协调的原则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依法对城市、镇、乡和村庄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过程,需要协调各有关方面的利益和要求,理顺各有关方面的关系,包括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实现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各负其责,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相互制约、扯皮不止的现象发生,从而提高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4.公开化原则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实行政务公开。
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公布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改变。
为保证和督促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能够依法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执法,实行政务公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措施。
5.科学性原则《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的实施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等,强调了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原则,不能违背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决策。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精讲班第1讲讲义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第一章建筑学第一节复习指导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按建筑的实质性质来分,分为两大类,即生产性建筑与非生产性建筑。
其中生产性建筑包括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应试考生应熟悉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要点,并了解下业建筑的总平面设计要求。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一)熟悉公共建筑的功能组合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织与交通联系(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公共建筑空间都由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这三类空间组合而成。
其中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空间形式。
(2)水平交通空间水平交通空间即指联系统一标高上的各部分的交通空间,有些还附带等候、休息、观赏等功能要求,有三种形式:1)单纯的交通联系空间,主要是供人流集散时使用;如:旅馆、办公建筑等;2)主要作为交通联系但兼有其他功能的过道、廊道;如:医院建筑等;3)各种功能综合使用的过道、通廊等;如展览馆、陈列馆建筑等。
公共建筑通道的宽度和长度,取决于功能的需要、防火要求及空间感受等。
应根据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过道中行人数的多少,进行防火要求最小宽度的校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走道的宽度还与走道两侧门窗位置、开启方向有关。
(3)垂直交通空间垂直交通空间是联系不同标高空间必不可少的部分,常用的有楼梯、电梯、坡道、动扶梯等形式。
1)楼梯:按使用性质分为主要楼梯、次要楼梯、辅助楼梯、防火楼梯。
包括直跑、双跑、三跑、旋转、剪刀楼梯等形式;由梯段、平台、栏杆三部分组成。
2)坡道:在有些建筑中为便于车辆通行(多层车库、医院),或作为人流疏散快速、安全(火车站),往往设坡道。
—般坡道的坡度为8%~15%,常用坡道坡度为10%一12%,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坡度为12%。
注意坡面应加防滑设施。
3)电梯:用于高层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中。
在8层左右的多层建筑中,电梯与楼梯同等重要,二者要靠近布置;当住宅建筑8层以上、公共建筑24m以上时,电梯就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精讲班第9讲讲义《城市规划法》的背景、框架、适用范围第四章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基本内容1.《考试大纲》对本部分的要求:一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立法背景;二是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重要意义;三是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内容和说明。
2.制定《城市规划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背景《城市规划法》是在1979年由国家建委和国家城建总局开始起草的。
1984年1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
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并正式颁布,并于199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重要意义《城市规划法》全文共6章46条6000余字,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第一部国家法律。
《城市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3.《城市规划法》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总则明确了《城市规划法》的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了城市和城市规划区的内涵与外延;规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针,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国家和地方的规划管理体制与外部关系的协调。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主要规定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职责;阐明了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阶段划分、编制程序、城市规划种类和内容;二是城市规划的审批,包括城市规划审批机关并规定了编制和调整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主要阐明在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对建设项目选址、定点和各项建设合理布局提出基本要求。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明确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实施城市规划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即对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审批程序;明确实行“一书两证”制度;规定了对各项建设工程从可行性研究、选址定点、设计审查、放线验线、竣工验收、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精讲班第10讲讲义
城市规划的审批和调整修改
9.城市规划的审批
我国对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1)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城市的大小及其重要性分别报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具体审批情况如下述。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需经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直辖市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
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镇、乡总体规划报上一
级人民政府审批。
总体规划报请审批前,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
意。
(2)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3)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已编制并批准分区规划的城市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
批。
(4)单独编制的专项规划的审批。
由国务院审批的总体规划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保护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建设部组织审查后,随同城市总体规划按程序上报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单独编制的城市人防建设规划,直辖市要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省会城市,要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大军区人民防空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非省会城市以及二类人防重点城市需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建设部备案;三类人防重点城市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建设厅备案。
单独编制的其他专业规划,经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10.城市规划的调整与修改
城市规划一经法定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
其调整与修改必须依法定程序,按法定权限
进行。
(1)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调整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确需调整的,必须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就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提出专题报告,经上级认可后方可编制调整方案;调整后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报批。
如对非强制性内容进行调整,应当由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调整的技术依据,并报规划原审批机关备案。
(2)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部调整,是指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不违背已批准的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框架的前提下,对规划作局部变更。
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调整后的规划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3)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是指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重大变更。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例题
一、单选例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市,是指()。
A 所有设市城市
B 直辖市、市、镇
C 直辖市、建制市
D 直辖市、建制市、建制镇、集镇
[答案]B
2、《城市规划法》制定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的制定城市规
划和进行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A 确定城市的划分方式
B 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C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 D确定城市的开发和改建的方向
[答案]B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负责组织编制。
A所在市人民政府B县级人民政府C镇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D县所在市人民政府的规划行
政管理部门
[答案]B
4、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A城市总体规划B城市分区规划C城市发展规划D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
[答案]D
5、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审批。
A 省人民政府 B县人民政府 C 市人民政府 D市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答案]C
二、多选例题
1、下列哪些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内容()。
A 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和具体用地范围
B 确定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
C 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划定城市规划区
D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E 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建筑密度、高度等控制指标
[答案]BC
2、《城市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法。
”这是规定了《城市规划法》的适用范围。
下列各项适用范围哪些是符合《城市规划法》
规定()。
A 确定了《城市规划法》适用的地域范围 B确定了《城市规划法》适用的管理对象范围C确定了《城市规划法》适用的行为范围 D确定了《城市规划法》适用的管理目标范围
E确定了《城市规划法》适用的授权范围
[答案]AC。